彭洋简介 http://m.39.net/news/a_9199283.html
在“不列颠空战”发生后,墨索里尼也蠢蠢欲动,为了实现所谓“新罗马帝国”的美梦,他先后争夺英国在非洲的殖民地、进攻希腊,但都遭到了顽强的抵抗。无奈的墨索里尼只好向希特勒求助。在德意两军近三个月的猛烈攻势下,南斯拉夫与希腊相继沦陷。这时的德军陷入一种两难的处境:到底是先增援北非打击英国,还是先向社会主义的苏联下手呢?
希特勒下令进攻苏联,“巴巴罗萨”计划出台
“巴巴罗萨计划”是德国于年8月制定完成,预计于年6月22日发动的对苏作战计划。这个计划仍然沿用了此前大获全胜的“闪击战术”。莫斯科第1场雪通常下在11月。也许在希特勒眼中,4个月的时间足够自己的装甲部队碾过红场,因为德军甚至没有配备冬季作战的物品。
作为一个雄心勃勃的野心家,希特勒从来不会无的放矢。这场进攻的确定不仅仅是因为其对苏维埃政权的憎恶,最重要的的原因是对苏联领导层的不信任。德国的大部分原料都依赖于苏联的供应,这相当于将经济命脉交给了苏联,这绝对不会是希特勒希望看到的。就在不久前签订的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也并不能带来安全感,在希特勒的眼中,苏联是神秘的,斯大林是狡诈的,只要所争利益足够大,对方随时在背后插刀。只有将苏联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希特勒才能安心实现自己的“宏图伟业”。
其次,德国的另一个如意算盘就是希望解决苏联能支援日本,从而牵制住美国。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的预防将来可能发生的美苏英三大巨头联合对付德国的局面。虽然对苏军实力了解甚少,即使是情报局也无法给出确切的数据,但希特勒很聪明地将年的苏芬战争作为参照,在那场优势显著的战争中,历时3个月才勉强胜利的苏军自是入不了他的法眼。想到这些,希特勒得意洋洋地下达了大军调集的命令,仿佛胜利的的曙光就在眼前。
苏联没有对德国的军事行动加以重视
作为唯一的社会主义大国,苏联的安全感其实并不是很强。为了保卫苏联的安全,自30年代以来,苏联一直致力于对和平国际关系的建立,当然这里的“各国”,除了社会主义国家,主要还是指英美德法这样的帝国主义强国。在纳粹侵吞西欧的土地时,苏联也在小心翼翼地扩张着。彼时苏联尚未摆脱“大清洗”的后遗症,元气尚未恢复,许多有经验的红军士官都被撤职,而现任士官任职大多不超过一年。虽然有着充足的武器装备,但此时苏联军队仍需要磨合。这也是为什么在遭到突袭后,苏军的表现并不让人满意。
士官指挥经验的不足直接造成了军队的损失,高层将领对德军军事行动的忽视也是这场战争初期节节败退的原因。在苏俄爆战争爆发前夕,苏联一直致力于经济建设和军事建设之中。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总方针、“普遍义务兵役法”就是为可能发生的战争而作的准备。据不完全统计,从年到年6月22日,光坦克就增加了多辆,红军人数也是增加了1.8倍。很明显苏军不是没有预料到德军的到来,只没有预料到会这么早到来。其实,早在6月18日,一名德国逃兵早已将情报告知了苏联军方,装甲部队和坦克不停地调往德国东线,却始终被苏方高层领帅忽视。
白俄罗斯失守,斯大林怒毙巴甫洛夫
白俄罗斯可称为莫斯科的西大门,保卫这里的重任,就由苏联西部特别军负责,巴甫洛夫就是这里的司令官。
年6月22日凌晨3时,苏联受到德军门大炮轰炸以及多架德国作战飞机的进攻,多架苏联飞机一天之内被摧毁在了机场上。德军兵分三路,其中的中路军40个师以钳形突击方式扑向巴甫洛夫的西方面军主力。面对来势汹汹的敌军,巴甫洛夫的一系列行为却令人费解:解散了苏联坦克一军,忽视敌人装甲部队的威力;西方面军一共4个集团军,却将其中3个部置在比亚韦斯托克突出部分,这样的兵力部署纵深较浅,在德军的两翼包抄下,根本没有退守迂回的余地;更令人觉得不可思议的是,战争打响时不留在司令部好好指将,反而跑到前线去鼓舞士气,以致斯大林无法及时获知西方面军的任何信息。
在西方面军被围歼的消息传到莫斯科后,巴甫洛夫等人的兵权当即被解除,回到莫斯科后,于7月22日晚被愤怒的斯大林下令枪决。
由于高层对德国的军事行动不够重视,军队的经验不足,以及将领的指挥失误,在备战充分的德军的疯狂进攻下,苏军节节败退。这样的失败其实并不让人意外,在政府营造的盲目自信的氛围下,苏联的军事实力渐渐地腐巧化。巴甫洛夫或许罪不致死,在这场战役中他的唯一功勋就是做一名可怜的替罪羊。
文
南书房
二战风云篇
感谢观看由「南书房」带来的独家原创文章,觉得不错的朋友,不妨点个赞、转发一下。如有不足之处,还望诸位多多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