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仕强先生丨《爱情与婚姻》(八)曾仕强先生丨《爱情与婚姻》(九)曾仕强教授:《爱情与婚姻》(十)蔡礼旭老师::少生病的秘诀-一语惊醒梦中人蔡礼旭老师::少生病的秘诀-一语惊醒梦中人
黄帝内经有云:“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适寒温,和喜怒者也。”
一句话把养生说尽了,人活着是念头在做主,从生理上来说,饿的时候想吃,累的时候想睡,如果错把身体当成我,被欲望所控制,饿的时候拼命吃,吃错东西,会伤了脾胃;
累的时候恨不得马上上床休息,睡得时间再长,心灵得不到休养,还是会觉得累。
对于寒热的感受、周围环境的影响,情绪变化等等,念头七上八下不能平定,往往被牵着走,所以心累、身体累,很难得到真正的休息。根本就在于念头太散了。
这么多年,我一直就是活在这种状态中,所以觉得很累。现在懂得了养生的大道,应该在日常生活吃饭、睡觉等境界中训练自己的念头,让念头清净下来,用一句佛号压住妄念,真正令心灵得到清净和滋养,这才是健康的根本。
感恩古圣先贤,感恩父母师长!
闺女是世界的源头,要正本清源,需从女教入手第八章·倡办女学
第一节、试办女义塾
我四十四岁那年,每逢讲完善书,便提倡办女义学。感动根德营子秦善东发心,愿意出房子和桌凳食粮,设立学房。
可是请不到女老师。我女人(白守坤)在娘家时,好念佛,认识几个字,又在杂木林子女塾,念女四书和烈女传等书。我便叫她当女师,我当承办,开了学,女学生最多时竟有六十多名。
大家都认为是件奇事,成了乡下人茶余饭后的话把。(闲谈的材料)
第二节、化何女师
我守坟的时候,就知道世上最苦的是女子,我就立志要办女学,教女子长知识,学技能,能自立,永不依赖男子,教女子出苦得乐。
将来世界大同,女子也能当官,也能治国。所以才送我女人去上学,让她在前面领个头。
在根德营子立女学以后,我便存心访贤。
那年我讲善书走到锦州,何女师请我去讲病。她是旗人(满族人),读书明礼,是位寡妇,抽大烟。她的小叔(丈夫的弟),死了女人,没力再娶,忧愁成病。
我对她说:孝经上说:「立身行道,扬名声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我看你是「不患无位,患所以立。」
她问:得怎立呢?
我说:你要立志,在百天以内,把大烟忌了,五月十八,我给你兄弟娶媳妇。我二人打赌击掌,她便开始忌烟,我天天给她讲道,她不但真把大烟忌了,还开了性。
每天晚上,在院子里,摆列许多灯,说要作法十天,先游十八层地狱,一边走一边讲,痛哭流涕。看热闹的人,挤满了一院子,游完了地狱,又游天堂,每到一层天,便欢天喜地,手舞足蹈的讲给大家听。
我还是初次经验,人要至诚不息的给人灌输道德,就能使人开性。所以何女师开性,给了我很大的鼓励。
到了五月初一,我才出去找寻信我的人家,给何女师化大闺女,人们笑我傻,等我给他们把媒说妥,到期成了婚,人们才佩服我。
大家讲道都是往外讲,没向里面归,所以才不知道道,知性的人,才能知道道,开过性的人更能知道道,何女师开了性,把天机泄露了出来。
人们不知道她的究竟,反倒说她疯了,要请先生(医生)给她治病,你说招笑不招笑?人家是真闻、真见、真知,真和三界搭过碴(接灵过)。
后来何女师把我女人(白守坤)和一位金老太太接去过年,她们都是开过性的人,所以她们也都真知道。
知性就是良知,知命就是良能,人有良知良能就能先知,有的人讲得很好,可没有真知道性命。谁能真知道呢?那锦州何女师才叫真知呢!
第三节、教子
我儿国华,在锦州十里台张东家家教私塾。学生不会背书,他拼命的叫,说是学生太笨了。
我对他说:是学生笨呢还是你笨呢?对愚鲁的学生,要少教,应该同情他,常夸他好,起他的精神,慢慢地,他和你有了感情,才肯听你的话。
我儿子教书,提前十天放假,我便问他说:你们的账算完了么?
他说:算完了。
我说:咱俩也算算账,家里的产业是我的,你挣的钱是你的,你也别再给我当儿子,我也不给你当爹了。
他着急说:这是怎的了呢?
我说:我在这儿做过四年活,没误过一个工,你于今早放十天假,这么多的学生,加起来快够半年了,你对东家是不信、对学生是不义、对国家是不忠、对老人是不孝,我还要你这样的儿子做什么?
他听了,立即重新开课,直到年底才放假。
清光绪三十四年(戊申年、民前四年、公元一九O八年)四十五岁
第四节、杨兴屯女义学
我四十五岁那年,宣讲善书,走到锦州(锦县)杨兴屯,六家子宣讲堂的道友王天龙,住在这村里。
他听我讲:闺女是世界的源头,古时有孟母,才有孟子。现今重男轻女,女子不读书,怎能明理?不明理怎能当贤妻良母?生些糊涂子女,世界才不清平。
妇德女道,早已失传,人们早已不懂得胎教、婴儿教、家庭教,若想改种留良,重立人根,生孝子贤孙,必须先有良母,要想有贤妻良母,就要正本清源,从女教入手,办女学是治本的办法。
王天龙表示赞成,愿意设立女学。我便去锦州城(锦州市),请来何女师开学。
这次办女学,多赖王善东的人力、财力和何女师的精神毅力,才把女义学办成功。
所以说,何女师是女义学的第一位老师,以后女义学得以发展,也多赖何女师的力量。
第五节、赵士魁问道
我在锦州杨兴屯办女学时,赵士魁的东家,派他赶车来接我去讲病,他看我是个庄稼人,便看不起我。
他说:你这样怎能讲病呢?
我坐在车上,一声也不响,心里格物他的道,等到了他东家家里,把病讲好。
他往回送我时,他又说:这是怎么回事呢?我们东家请医生吃药都没好,你讲讲就好了,这是怎么会事呢?他连问了好几遍。
我说:你不用问我,我问问你吧。你的东家为什么用双份劳金,雇你赶车呢?就因为你把牲口喂的又肥,拉载又多,上下坡不翻车,哪匹马的耳朵一动,尾巴一摇,你全知道它们的意思,你是把牲口的性情悟透了。我也没有别的,我是把人的性悟透了。
他听了我的话以后,三个月没说话,一旦开悟,讲病如神,人称「赵二神仙」。
圣人说:「思之思之,鬼神告之。」这话一点也不假啊!
闺女是世界的源头,要正本清源,需从女教入手第八章·倡办女学
第一节、试办女义塾
我四十四岁那年,每逢讲完善书,便提倡办女义学。感动根德营子秦善东发心,愿意出房子和桌凳食粮,设立学房。
可是请不到女老师。我女人(白守坤)在娘家时,好念佛,认识几个字,又在杂木林子女塾,念女四书和烈女传等书。我便叫她当女师,我当承办,开了学,女学生最多时竟有六十多名。
大家都认为是件奇事,成了乡下人茶余饭后的话把。(闲谈的材料)
第二节、化何女师
我守坟的时候,就知道世上最苦的是女子,我就立志要办女学,教女子长知识,学技能,能自立,永不依赖男子,教女子出苦得乐。
将来世界大同,女子也能当官,也能治国。所以才送我女人去上学,让她在前面领个头。
在根德营子立女学以后,我便存心访贤。
那年我讲善书走到锦州,何女师请我去讲病。她是旗人(满族人),读书明礼,是位寡妇,抽大烟。她的小叔(丈夫的弟),死了女人,没力再娶,忧愁成病。
我对她说:孝经上说:「立身行道,扬名声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我看你是「不患无位,患所以立。」
她问:得怎立呢?
我说:你要立志,在百天以内,把大烟忌了,五月十八,我给你兄弟娶媳妇。我二人打赌击掌,她便开始忌烟,我天天给她讲道,她不但真把大烟忌了,还开了性。
每天晚上,在院子里,摆列许多灯,说要作法十天,先游十八层地狱,一边走一边讲,痛哭流涕。看热闹的人,挤满了一院子,游完了地狱,又游天堂,每到一层天,便欢天喜地,手舞足蹈的讲给大家听。
我还是初次经验,人要至诚不息的给人灌输道德,就能使人开性。所以何女师开性,给了我很大的鼓励。
到了五月初一,我才出去找寻信我的人家,给何女师化大闺女,人们笑我傻,等我给他们把媒说妥,到期成了婚,人们才佩服我。
大家讲道都是往外讲,没向里面归,所以才不知道道,知性的人,才能知道道,开过性的人更能知道道,何女师开了性,把天机泄露了出来。
人们不知道她的究竟,反倒说她疯了,要请先生(医生)给她治病,你说招笑不招笑?人家是真闻、真见、真知,真和三界搭过碴(接灵过)。
后来何女师把我女人(白守坤)和一位金老太太接去过年,她们都是开过性的人,所以她们也都真知道。
知性就是良知,知命就是良能,人有良知良能就能先知,有的人讲得很好,可没有真知道性命。谁能真知道呢?那锦州何女师才叫真知呢!
第三节、教子
我儿国华,在锦州十里台张东家家教私塾。学生不会背书,他拼命的叫,说是学生太笨了。
我对他说:是学生笨呢还是你笨呢?对愚鲁的学生,要少教,应该同情他,常夸他好,起他的精神,慢慢地,他和你有了感情,才肯听你的话。
我儿子教书,提前十天放假,我便问他说:你们的账算完了么?
他说:算完了。
我说:咱俩也算算账,家里的产业是我的,你挣的钱是你的,你也别再给我当儿子,我也不给你当爹了。
他着急说:这是怎的了呢?
我说:我在这儿做过四年活,没误过一个工,你于今早放十天假,这么多的学生,加起来快够半年了,你对东家是不信、对学生是不义、对国家是不忠、对老人是不孝,我还要你这样的儿子做什么?
他听了,立即重新开课,直到年底才放假。
清光绪三十四年(戊申年、民前四年、公元一九O八年)四十五岁
第四节、杨兴屯女义学
我四十五岁那年,宣讲善书,走到锦州(锦县)杨兴屯,六家子宣讲堂的道友王天龙,住在这村里。
他听我讲:闺女是世界的源头,古时有孟母,才有孟子。现今重男轻女,女子不读书,怎能明理?不明理怎能当贤妻良母?生些糊涂子女,世界才不清平。
妇德女道,早已失传,人们早已不懂得胎教、婴儿教、家庭教,若想改种留良,重立人根,生孝子贤孙,必须先有良母,要想有贤妻良母,就要正本清源,从女教入手,办女学是治本的办法。
王天龙表示赞成,愿意设立女学。我便去锦州城(锦州市),请来何女师开学。
这次办女学,多赖王善东的人力、财力和何女师的精神毅力,才把女义学办成功。
所以说,何女师是女义学的第一位老师,以后女义学得以发展,也多赖何女师的力量。
第五节、赵士魁问道
我在锦州杨兴屯办女学时,赵士魁的东家,派他赶车来接我去讲病,他看我是个庄稼人,便看不起我。
他说:你这样怎能讲病呢?
我坐在车上,一声也不响,心里格物他的道,等到了他东家家里,把病讲好。
他往回送我时,他又说:这是怎么回事呢?我们东家请医生吃药都没好,你讲讲就好了,这是怎么会事呢?他连问了好几遍。
我说:你不用问我,我问问你吧。你的东家为什么用双份劳金,雇你赶车呢?就因为你把牲口喂的又肥,拉载又多,上下坡不翻车,哪匹马的耳朵一动,尾巴一摇,你全知道它们的意思,你是把牲口的性情悟透了。我也没有别的,我是把人的性悟透了。
他听了我的话以后,三个月没说话,一旦开悟,讲病如神,人称「赵二神仙」。
圣人说:「思之思之,鬼神告之。」这话一点也不假啊!
人死后去阴间的全过程,看醒了很多人!有个人死了,他才刚刚意识到自己的生命如此短暂。这时,他看见佛祖手拎一个箱子向他走来。佛祖说:“好了,我们走吧。”男子说:“这么快?我还有很多事情没有完成。”佛祖说:“很抱歉,但你的时间到了。”男人问佛:“你的这箱子里是什么?”佛祖说:“是你的遗物。”男人疑惑地说:“我的遗物?你的意思是我的东西,衣服和钱吗?”佛说:“那些东西从来就不是你的,它们属于地球。”男人又问:“是我的记忆吗?”佛祖说:“不是,它们属于时间。”男人猜测:“是我的天赋?”佛祖回答:“不是,它们属于境遇。”男人问:“难道是我的朋友和家人?”佛说:“不,孩子,他们属于你走过的旅途。”男人追问:“是我的妻子和孩子们?”佛说:“不,他们属于你的心。”男人说:“那么一定是我的躯体。”佛祖:“不,你的躯体属于尘埃。”最后,男人肯定地说:“那一定是我的灵魂!”佛祖一笑而过:“孩子你完全错了,你的灵魂属于我。”男人眼含泪水,从佛祖手中接过并打开了箱子——里面空空如也!他泪流满面,心碎地问佛祖:“难道我从来没拥有过任何东西吗?”佛祖:“是的,世间没有任何东西是真正属于你。”死者:“那么,什么是我的呢?”佛祖:“你活着时候的每一个瞬间都是你的。”诚然,生命仅仅是就是一个瞬间,我们要过好它,热爱它,享受它!活着就是胜利,挣钱只是游戏,健康才是目的,快乐更是真谛!要珍惜身边的人,不要争执,不要斗气,好好说话,相互理解!因为每个世人的时间都越來越少,最终还是要互相分离。我们的生命如白驹过隙,不要消遣作践,不要无端感叹,不要斤斤计较。好好活着,简简单单过好今后的每一天!活着就是胜利,挣钱只是游戏,健康才是目的,快乐更是真谛!百年之后,你睡你的,我睡我的,再美丽的语言也无法跟你沟通,因为我们要沉睡,睡很久,很久……所以,身边的人要相互珍惜,因为每个世人的时间都越來越少,最终还是要互相分离。不要争执,不要斗气,好好说话,相互理解!好好珍惜对你好的人,弄丢了,上百度也找不回来。离开了,互联网也联系不上!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或长或短;生活,每个人都在继续,或悲或欢;人生,每个人都在旅途,或起或伏。人无完人,事无完美,有些小人,你不须计较,计较会烦;有些繁事,你不必在意,在意会累。世界很大,人心很杂,哪能不遇到小人?红尘很深,人世浮华,哪能没有烦心事?想的浅一点,活着就该随遇而安!看的淡一点,头顶就有一汪蓝天!谁都会害怕失去,尤其是拼了命的珍惜后,却还是什么都留不住。感情啊,还是顺其自然吧,无可奈何也好,心态淡然也罢,唯有时间能说真话,谁是真,谁是假,谁心疼的把你眼泪擦。人这辈子,有人羡慕你,有人讨厌你,有人嫉妒你,有人看不起你,没关系,他们都是外人;生活就是这样,你所做的一切不能让,每个人都满意。不要为了讨好别人,而丟失自己的本性。一样的眼睛,不一样的看法;一样的耳朵,不一样的听法;一样的嘴巴,不一样的说法;一样的心,不一样的想法;一样的钱,不一样的花法;一样的人们,不一样的活法。再优秀,也得碰上识货的人;再付出,也得遇上感恩的人;再真诚,也得赶上有心的人;再谦让,也得面对珍惜的人。你所知道的不要全说,你所看到的不要全信。这个世界,不是用眼看,而是用心品!自古人生最忌满,半贫半富半自安;半命半天半机遇,半取半舍半行善;半聋半哑半糊涂,半智半愚半圣贤;半人半我半自在,半醒半醉半神仙;半亲半爱半苦乐,半俗半禅半随缘;人生一半在于我,另外一半听自然。用心数数,我们的生命已经进半,还有多少日子,够我们浪费,够我们消遣,够我们作践,够我们感叹。好好的活着,简简单单过好今后的每一天。真正的贫穷不是没钱,是没福报!人应该储存的是福报!
有福报,做什么行业都能赚钱,因为福报在的缘故。没有福报,钱也守不住!
而且钱只能这辈子用,那福报呢?可以生生世世都可以用的到!
真正的贫穷:不是没钱,是没福报!
有福报,在哪里都富贵
在佛陀时代,波斯匿王有个公主,名叫善光,长的很庄严漂亮,众人爱敬。
王就很傲慢的说,你能得到大众欢喜,是我的原因。善光公主说,是我的福德因缘,不是因为父王的原因。
波斯匿王问了她三次,三次都这么回答。王就很生气,把她嫁给一个贫穷的人。并说:看是因为你的自力,还是我父王的原因!
嫁给穷人后,夫妻两人努力的做事,不久有发财了,两人就变得很富贵。
波斯匿王很惊讶。就问佛。
佛说,善光公主在过去迦叶佛时,很喜欢用饮食来供养修道人。他丈夫阻止她,她说,我已经发心,不要让我退心。她丈夫就同意了。
因为善光公主过去供佛的因缘,这辈子很富有,而丈夫因为阻止他的因缘,就变得贫穷。
但后来丈夫同意了,遇到了善光公主,才得到了富贵。
人有福报,自然会感召到富贵家庭。而且嫁给穷人,都会把穷人给旺成富人。这就是福报的重要性。
外在的钱财别人可能会抢走,但福报不会被抢走。
智慧加福报决定成就的大小
很多人做什么都赚钱。以前改革初期,那些人赚到钱的,都是本来有自己福报,再加上开放的因缘,就赚到钱了。
如果自己没有福报,怎么努力,赚来的钱,也是小钱。有的人做什么都赚钱,有的人做什么都只能养活自己。这就是福报问题。
一个人的成就,靠的是智慧加福报。做生意,做企业,靠的是福报,智慧是第二个。
古代的范蠡,他每次去经商,发财了,把财布施给穷人,又白手起家,又发财了。连续三次都是如此。
中国人把范蠡供奉为财神,是有道理的。这就是他有福报,做什么都能赚钱。
人的福报都是自己培养的,哪怕亲人都是无法代替的。
孩子有他的福报业力,父母无法代替。那父母能做的,是多让孩子培养福德。
古人讲的,留钱给子孙,子孙如果能发达,不需要留。子孙不能发达,留了钱也会败坏。所以不如留下阴德给子孙。
存福报比存钱更重要
现在人喜欢存钱,其实正确讲法,大家更要去存福报。
那福报存在哪里,存在三宝是最好的,多多布施给三宝,给修行人,给贫苦的人,给最需要的地方。
把一些钱财布施出去。那我们提出供米,建寺活动,都是布施财富,而得到福报。
因为钱是个人努力培福的结果,布施出去,少的是有形的财富,多的是无形的福报。无形的福报,可以带给生生世世,直到成佛。
这个世界上,佛在世间人看来是贫穷的,衣服是粪扫衣,吃饭托钵,住在树下。
表面上佛没有任何财富,但佛拥有无量无边的福报,佛的一毫毛的福报,都能让天下所有修行人吃饱饭。
那些开山的祖师也是如此。好比星云大师,身上一分钱都没有。但他要在全球建道场,大家都支持,一个个道场就建起来,佛光遍照五大洲。
这就是用钱的最高境界了。有了福报,财富都能为你所用。
福报来自于哪里?来自于给予。
用佛法说福报就是从福田中诞生的,“福田”一词,在传统文化中就是指德,在物理学中就是指能量。福田的意思就是像田地一样会生长出福报,比如,财富就是从福田中生出来的。
佛法谈到了生命中有三大福田:
第一大福田:报恩福田。
父母就是我们的大福田,如果我们没有福田,就好像农民想收获苹果却没有田地一样。
所以一定要有田,田的意思就是生长万物,地的意思就是承载万物。我们这颗心又叫心田,也叫心地。
因此看一个人有没有福,就要看他对父母孝不孝顺。
父母就是我们的根,就是我们生命的源头,如果我们把生命的源头堵住了,就不是有没有钱的问题,不是有没有福德的问题,而是整个生命都将没有。
没有父母一切都会消失,但是我们往往把我们的根忘记了。
就像没有根的树会长得很空洞,根扎得深的树会长得很茂盛。我们有了根才会有福报,根越深福报才会越多。
所以,我们要常常意念自己的父母,当发工资、发奖金、生意红火的时候,我们要第一个想到父母。
第二大福田:功德福田。
功德指的是圣贤,我们要礼敬一切圣贤,学习他们的一切规律、真理和智慧,这样做就会产生一种功德。
当我们跟功德大的人连接之后,功德就会传递过来。就像高压线一样,当我们搭一根线连接过去的时候,如果它有一万伏的电压,传过来就是一万伏电压。
佛、法、僧,还有圣贤大德,就像是发电站。所以,我们要多去供养、连接。
所谓的供养不是传统的供养——给钱给物,当然这样也没错,但更重要的是,要把他们的思想传播和发扬,这才是最好的供养。
第三大福田:慈悲福田。
慈悲福田又叫做贫穷福田,我们要升起慈悲心,去帮助那些贫困苦难的人。
我们要去帮助那些贫穷的人,贫穷狭义的说就是吃不起饭,缺衣少食。
要学会经常为穷人买单,买什么单呢?就是给穷人付医药费、付车费、付饭钱,或者路遇乞丐、拾荒者直接给他们钱。
所以福是修出来的,福不是享出来的。
所以福是修出来的,福不是享出来的。
孙俪抄《心经》圈粉无数,为何《心经》如此受欢迎?被奉为娱乐圈不老男神的刘德华,也曾因世界各地的灾难频发而抄写心经祈福。
王菲唱诵的《心经》,婉转空灵,广为流传,网上甚至还流出过王菲亲手抄写的心经。
很多信佛不信佛的人都有过背诵和抄写心经的经历,不少人反映,心经有一种神奇的力量,无论是在一句句念诵还是一行行抄写的过程中,心会慢慢地静下来,回归安宁与祥和。
《心经》的殊胜非言语可道尽,而其存在的最重要意义,恐怕莫过于通过潜心修学,每一位世人都有可能成为“观自在菩萨”!
《心经》与中国人的甚深缘分
玄奘大师是以“唯识”系统地概括整个佛法,以此介绍给我们国人。同时,玄奘大师在近20年的译经过程花了大量心血翻译卷《大般若经》。
印度九部般若大概相当于中国所说的卷,玄奘大师翻译了卷,相当于三分之二,还剩下三分之一的内容基本上和这卷是重复的,所以玄奘大师几乎是完整地将世尊宣讲了22年的般若介绍给了我们。
在这之外,玄奘大师还把般若的精华,他亲自得到观世音菩萨的传授记录成般若的经要、心要,这便是现在字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观自在菩萨是谁?
关于《心经》的主人公,如孝法师曾开示道:
观世音菩萨是《心经》的说法者,在这部经里面被称为观自在菩萨。
为什么又称观自在菩萨,而不叫观世音菩萨呢?
因为观世音菩萨是为大众所现的慈悲相,观自在菩萨才是观世音菩萨自己真实的精神境界。
为什么称为观自在?
所谓“观”是指能观的心,所谓“自在”,就是他于一切境界中如实作意时得到的超越,这种超越我们就叫做自在。
每个人都能成为“观自在菩萨”
“观自在菩萨”中的“自在”:解脱就会自在,解脱是针对“缚”而言的,烦恼就是缚。由于“缚”,众生流转生死。我们每天被烦恼缚着而起惑造业,作无意义的事,烦恼使我们不得解脱、不自由。
要解脱、自在就必须断除烦恼,断我执习气,这就要靠“观”,才得自由、自在。
众生由于执著有个常恒不变的“我”而造种种业,由“观”——真正的“观”才能把所执的“我”看清、看透,就不为“我”所缚,而得大自在。断尽我执,就能成就阿罗汉。菩萨起了智慧观,看透了所执的“我”是欺骗我们的,就不再为“我”所缚。
我们遇到每一件事都应“观”,观清了才能正确地解答。正确地认识,才不会被困难所阻碍,人的殊胜处就是能“观”,由“观”而得解脱自在。
“观”主要是通达“无我”,我们现在只是发了菩提心,未通达无我,只是粗略地了解一点表面,没有真正发起“观”——要真正观照到“无我”的道理,就要按照理论修观。
从理论上知道无我的道理,暂且称“相似见道”,这是真正见道的前相。每个人都能成为观自在菩萨,只要好好修——通达无我、般若之智,才得自在。四念处就是让我们“观”,“念”即是为了观,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
“观”就是看法,是智慧,有了智慧就有超脱的、不寻常的看法。有的老菩萨不怕脏,不怕苦,精勤为常住做事,因为他见身体本来就是不净的,他这样的看法就超越了普通人。
人到中年,记住俩字!第一个字:安生活安稳,心自然安,只有心安,做人才会有度。心安的人为人处事有度,不计较得失,胸怀宽广,做人有肚量。心安的人,不会做过分之事,不会说过分之话。为人处事心安理得。心安的人,视野自然有宽度,因为他看得远,所以看得开。心安的人重情重义,他们用心维系着亲情,经营着感情,他们是有温度的人。心安的人,做人才会有高度。因为心态决定一个人的高度,有什么样的心态才会有什么样的生活。第二个字:康只有健康,寿命才会有长度,生活才会有质量。有种智慧叫健康第一。中年之后,要有个好心态,养成好习惯。过得是日子,活得是心情。做人多一份平和,生活才会多一点温暖。中年以后,要懂得放手。对儿女放手,对琐事放手,对欲望放手。多留些时间给自己,没事锻炼锻炼身体,多读些书籍,适时放空自己,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中年以后的最高境界,就是“安”和“康”两个字,健康平安是你最大的福气,记住这两个字,能让你生活无忧,一生无悔!人,越安静,越有力量!心有多静,福有多深!古人云:“心动,则万物动;心静,则万物静。”
这世间的动与静,无非是我们的心念波动。
静由心生,境由心转。
当你真正静下来时,看万物会更为通透。
一、静,让心更清明诸葛亮曾说:“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
心浮气躁之人,做事容易出错,而内心安静之人,身上往往有一种无声而强大的力量。
有这样一个故事:
木匠在干活时,将手表掉落在满是刨花和锯末的地上。他当下焦急如焚,寻找自己的手表。可他越是着急,就越是找不到。
天色逐渐变暗,几个徒弟也一起来找,仍一无所获。木匠便让他们回家,明天再找。
可一会儿的功夫,他的小儿子便找到了手表。木匠惊奇问道:“我们那么多人都没有找到,你是怎么找到的?”
儿子便说:“夜深人静之时,我听到了手表的滴答声,顺着声音,就找到了。”
安静,往往比喧嚣更有力量。
《大学》有云:“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
意外发生时,唯有静下心来,好好思考,才能解决问题。心中若是被烦扰打乱,结果就会越来越乱。
抛开纷扰,回归平静,多听从自己内心。静下来,一切豁然开朗。
二、静,能出智慧古人云:“每临大事有静气,不信今时无古贤。”
每逢大事,唯有心静,方能从容不迫。安天下的本事,从儿时培养;最顶级的定力,从静中得来。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大家都听过。
一年夏天,一群小孩在缸沿玩闹,一不小心,一个小伙伴掉进了水缸里。
大家都乱作一团,年纪小的孩子被吓得嚎啕大哭。唯有司马光当机立断,用一块大石砸向了水缸。
如果不是司马光的急中生智,恐怕小孩早已命丧黄泉。也正是因其能遇事静心,且临危不乱,才能成为一代大儒。
古人云:“水静极则形象明,心静极则智慧生。”
“生态”盖指生命体与其环境的有机联系。生态伦理就是人们对生命存在与生态环境关系的道德观念、基本规范和道德实践。20世纪以来,随着人类对环境危机的广泛体认,生态意识猛然走出专业圈囿,置身公众舞台,被赋予影响人类环境实践,维护全球生态平衡的重任,成为世界显学。道教不是生态学,但其生态伦理精神因其独有的特色而为其他学说和宗教不可替代,否则就不可能衰而复兴,流传至今,影响深远。在伦理认识上,道教以其重视生命的喜乐、宁静、恬淡、朴素和心灵的充实与扩展为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