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党建ldquo党史学习教育读

为完善支部党员学习形式、丰富党史学习教育内容,辽宁省实验中学阳光小学党支部严格按照上级党委要求,制定党史学习教育读书班专题学习活动方案及学习清单,助力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

4月14日下午,辽宁省实验中学阳光小学党史学习教育读书班第二期如期开课,本期的党史课主题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主讲人为党员教师牛海涛。牛老师带领全体党员通过课件、文献资料等形式,重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面临的艰难险阻的那段历史,深入阐述了顽强不屈的中国共产党人如何用坚定的理想信念,带领中国人民克服重重困难,为实现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而浴血奋战。

知所从来,方明所去。课后,党员教师们结合具体的学校工作畅谈体会、交流心得,在回顾艰难险阻中增加了爱国情怀,培育了斗争精神。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学习党史才能不忘“来时路”,学习党史才能坚定“未来路”,阳光小学的党员教师们通过“学思践悟”,真正把学习成效体现到增强党性、提高能力、推动工作上来,发挥党员教师模范带头作用,为于洪教育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学习内容

党史课讲义

一、建立国家

(一)前期筹备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1)时间、地点: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中南海怀仁堂隆重开幕。

(2)主要内容:

①大会一致决定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为国名。

②大会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等重要文件。《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是新中国的建国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

③大会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毛泽东为主席。

2.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的召开

(1)时间:年10月1日。

(2)主要内容:

①决议接受《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为施政方针。

②任命周恩来为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部长,中央人民政府宣告成立。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开国大典:年10月1日下午三时,盛大的开国大典在天安门广场举行。

2.历史意义:

(1)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

(2)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

(3)中华民族开始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

二、人民政权的巩固

(一)历史背景

1.国内:新中国成立时,国民党残余军队还盘踞在华南、西南地区,人民解放军仍在进行人民解放战争的后期作战。

2.国际:美国发动侵朝战争,给国家带来安全危害。

(二)重要措施

1.土地改革

(1)背景:新中国刚成立时,全国尚有约占总数2/3的农民被束缚在封建土地制度之下。

(2)概况:

①年夏,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②到年年底,除一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土地改革在全国大陆基本完成。

(3)意义:

①农民从封建土地制度的束缚中彻底解放出来,农村生产力得到大解放。

②为中国逐步实现工业化扫除了障碍;全国粮食产量大幅提高。

2.稳定物价

(1)背景:

①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财政困难,投机商人趁机抢购物资,拒用人民币,倒卖银元,加剧物价飞速上涨。

②制止投机资本制造的市场混乱,巩固人民政权。

(2)举措:“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

(3)影响:

①全国物价趋于稳定,结束了连续十几年物价暴涨的局面,人民政府赢得了全国人民的信任。

②政务院通过采取统一全国财政收支管理、物资管理、现金管理等措施实现了国家财政经济的统一。

③到年年底,解放前遭到严重破坏的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

3.抗美援朝

(1)背景: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美国操纵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决议,组成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越过“三八线”,直逼中朝边境,扩大侵朝战争,严重威胁到中国国家安全。

(2)概况:

①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②经过五次战役,中朝军队把美军赶回“三八线”附近。年7月,美国不得不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

(3)结果:中国人民取得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4)意义:抗美援朝战争打出了国威和军威;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志愿军涌现出众多英雄模范和功臣,他们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汇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极大地鼓舞着全国人民为保卫和建设祖国而团结奋斗。

三、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一)外交方针

1.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2.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方针:“一边倒”“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二)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成就

1.按照“一边倒”方针,先后与苏联等十个人民民主国家建交。

2.按照“另起炉灶”和“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方针,先谈判再建交,中华人民共和国迎来一次建交高潮。

(三)参加日内瓦会议

1.参加:年4月新中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和身份参加这次讨论国际问题的重要会议。

2.成果:由于中国所作的努力,印度支那问题得以政治解决,显示了新中国在通过谈判解决国际争端、维护世界和平方面所起的积极作用。

(四)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提出:年12月,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确认:年6月,中印、中缅联合声明正式倡议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国际关系的准则。

(五)参加亚非会议

1.参加:年4月,亚非会议在印度尼西亚万隆举行,这是战后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

2.成果:会议上,中国提出并坚持“求同存异”的方针,推动会议朝着达成协议的方向前进。

3.影响:为中国进一步开展同亚非各国间的友好合作关系创造了条件;推动中国与挪威、南斯拉夫、阿富汗等国建交及同英国、荷兰建立代办级外交关系。

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一)提出:年,中国共产党根据国内经济、政治条件及国际形势的变化,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

(二)内容:

1.实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2.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三)实践:

1.社会主义改造:年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标志着生产资料公有制占绝对优势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起来。

2.“一五”计划建设:经过有计划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前完成,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

文字:庞皓

图片:刘燕

编辑:安宇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nansilafu.com/nfdl/682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