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伦敦到德累斯顿上

“无差别攻击”是指违背国际法规,对于不具有军事性质的目标加以破坏,并且以损毁私有财产、造成非战斗人员伤亡为目的的军事打击手段——被普遍认为是一种反人道的战争罪行。

这种以交战对方城市、居民点为攻击目标的做法古已有之。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近代世界各国鉴于无差别战争行为造成的人道灾难日益加深,逐步提出了很多制约的办法。

、年产生的两个海牙公约附属条款《陆战法规和习惯章程(规则)》都曾规定:“交战在损害敌人的手段方面,并不拥有无限制的权力”,“不得以任何方式攻击或炮击不设防的城镇、乡村和住宅”,“围攻及炮击时,凡关于宗教、技艺、学术及慈善事业建筑物、医院和收容所等不得作为目标”。

然而,在之后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这些规定因战火的不断升级扩大而遭到无情漠视。一种全新的战争模式也在随后不久诞生。

年6月13日,这是战争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天,德军第一次使用专门设计用于轰炸的远程飞机袭击了伦敦。虽然此前的两年时间里,德国飞艇对包括伦敦在内的英国本土实施了上百次的空袭,但那种程度的袭击更多可以用“袭扰”来形容。而这一次,是一战中规模最大的一次对一座城市的有计划的轰炸,也是战争史上第一次这样的袭击。

要说明的是,这样“大规模”(17架轰炸机)的空袭计划针对的是这座城市的军事目标,造成的伤亡也较轻微(人死亡),但是却使得整个城市陷入了恐慌——这正是未来此种作战方式除去破坏、伤亡外最大的附加影响。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英国本土遭受轰炸的城市示意图

年战争结束时,英国有人死于敌方的轰炸,而德国这一数字是人。整个战争中英、法、德因敌方空袭遭受到的全部经济损失仅仅是陆地上一天作战所消耗的支出中的一小部分而已。

未来的战争中,情况将完全不同——那些损失和伤亡将因为科技的进步和战火的蔓延而呈几何级数增长。

一战结束后的20年代到30年代期间,是世界航空技术大跃进的时代。得益于技术的进步,这一时期的轰炸机在尺寸、速度、航程、载弹量等方面都获得了巨大发展,作战效能变得更加强大。

技术的进步也推动了军事思想的发展,这期间出现了一批影响深远的航空军事理论家。意大利军官杜黑的《制空权》风靡一时,其中的核心就是“空军制胜”理论,特别强调了“战略轰炸”概念——这也是首次被人系统提出。

虽然杜黑的部分理论在后来的战争实践中被证明有很多错误或者说是漏洞,但仍然给未来的战争打开了行之有效的新思路。

朱里奥·杜黑和他的代表作

鉴于此前的战争教训,二十年代新出台的各项国际法规中对于空中作战的规定就再次明确了“对一般民众进行威吓,对于不具有军事性质的、以破坏、损毁私有财产、造成非战斗人员伤亡为目的的空中轰炸应予禁止”等等诸如此类的一系列约束性规定。

遗憾的是,这些规定并没有阻止后来发生的一系列悲剧。

年10月8日,就在日军发动“九一八”事变半个多月后,日军出动12架飞机对连接东北华北的重要城市锦州全城发动空袭。此次轰炸已经超出了军事范畴,被很多学者认为是开启了二战“无差别轰炸”的序幕。

就在轰炸后的第二天,美国政府召见日本大使,表示对此事的关切。接着,美、英、法、意的驻日大使联合提交了抗议。然而,这些隔靴搔痒式的抗议并未能起到任何作用。

潘多拉魔盒一旦打开,就再难以关闭。

此后的一系列侵略战争中,针对非军事目标或平民的行为屡见不鲜。年,意大利在入侵埃塞俄比亚的战争中就曾使用轰炸机向战线后方的城市和村庄投放芥子气,造成包括平民在内的大量伤亡。

年秋的西班牙内战中,弗朗哥一派的国民军对马德里发动了猛烈空袭,造成余人死亡,这是当时轰炸造成的最高平民伤亡——远超过了第二年的格尔尼卡轰炸。

年4月26日,支持弗朗哥的德国、意大利干涉军轰炸机对西班牙北部小城格尔尼卡进行了两个多小时的轰炸,投下了近40吨炸弹,70%的城市被摧毁,造成了约名平民丧生。

尽管此次轰炸造成的伤亡远不及此前的马德里,但由于新闻的大量报道引发了国际社会的普遍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nansilafu.com/nfdl/702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