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下教学设计之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正式版课标:通过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变化,认识其发展中的成就与问题;通过了解冷战时期的典型事件,认识冷战的基本特征,理解冷战的发生、发展与世界格局变化之间的相互影响。

初中20版新课标

知道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推广,了解苏联的改革与变化以及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

课标分析:初中更具体,高中新课标更抽象,只是提“了解社会主义国家的变化”,未对变化的具体内容提出要求,同时相比较初中高中要求也更高,要求“认识其发展中的成就与问题”。

本课内容集中在部编初中九下的7课,另外部分内容出现在20课和22课

课题

子目

统编版教材内容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介绍了社会主义阵营的情况如经互会、中苏结盟;介绍了苏联的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介绍了戈尔巴乔夫改革、东欧剧变、八一九事件与苏联解体。

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本课是部编版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8单元第2课。本课共3目,分别是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剧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发展。相比较原实验版课标教材必修二的相关内容,本课主要是增加了对东欧国家改革的介绍,同时把中国的改革开放也整合进来。

本课是按照空间(苏联、东欧、中国)顺序来编排的,教学中可以按照教材的空间逻辑,也可以将社会主义的发展看作一个整体,从五六十年代社会主义模式的冲击、七八十年代的社会主义模式回归和新世界社会主义模式的创新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通过分析经济数据、新闻照片、官方档案和私人著述等史料,能加强获取历史信息实证历史的态度与能力,并了解战后社会主义国家的变化,同时能根据阶级分析的方法认识其发展中的成就与问题。

导入一:漫画导入

一、拥抱现实——赫鲁晓夫改革(及其影响)

《代议制政府》的作者密尔,讲了一个非常深刻的道理。他说,一个政府,世界上任何一个政府要做的事情其实就两个事:一个是保持秩序,使一个社会有秩序;一个就是推进进步。但是秩序跟进步之间是有矛盾的。如果过分地强调秩序的话,社会的进步可能就会缓慢,或者不能进步,甚至倒退了。如果推进进步的话,可能会给秩序带来一定的危险,但是一个好的政府是能推进进步的,而不单单寻求秩序。如果一个社会仅仅寻求维持秩序的话,这个社会就会僵化、死亡。

年,苏共领导人马林科夫在十九大的政治报告上指出:“今年谷物的总收获量达到80亿普特,而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小麦总收获量比年增加了48%。以前认为是最尖锐、最严重的问题——谷物问题,就这样顺利地解决了,彻底而永远地解决了。”

问:从中获取什么历史信息?

预设:谷物问题曾经是苏联最尖锐最严重的问题,原因在于农业集体化挫伤了农民积极性,苏联对农业的投入又极其不足,农业科技未能取得有效突破(农药化肥育种等);苏共领导人旨在说明苏联的经济体制具有优越性,无须改革;

讲述:问题在于苏联的谷物问题真的解决了吗?

苏联谷物生产表单位:万吨

年份

93

28-32年均

33-37年均

46-50年均

95

56-60年均

产量

问:从中获取什么历史信息?

预设:年苏联谷物产量低于年;苏联谷物年均产量长期低于一战以前;年以后苏联谷物产量明显提高,增产40%以上,这是因为赫鲁晓夫改革;

讲述:针对斯大林模式过于强调重工业导致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的不足,赫鲁晓夫加大了对农业的投入,不仅如此,赫鲁晓夫还在苏共二十大上对斯大林个人崇拜问题进行了批判,平反了大量斯大林时期的冤假错案。赫鲁晓夫改革冲击了苏联的斯大林模式,不仅推动了苏联社会经济管理体制的松动,也影响了整个社会义阵营。

各国也反思和改革国内的斯大林模式,比如年,中共召开的八大,就是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探索。至于早就开始改革的南斯拉夫,更是乘机将改革推进到更深的层次。当然,改革特别是东欧地区的改革不可避免地冲击了苏联对东欧各国的控制,在中国的支持下,苏联通过武力维护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团结,这就是著名的年的波匈事件——苏联两次出兵匈牙利,结束了匈牙利的改革。同样的事情在年重演,苏军入侵捷克,用武力结束了捷克斯洛伐克的改革。

二、回归传统——勃列日涅夫改革

讲述:波匈事件充分说明了改革的复杂性,苏联在这一事件中表现出的大国沙文主义不仅不能保证社会主义阵营的团结,反而会激化社会主义阵营的内部矛盾,年起,中苏关系逐渐恶化并最终演变成为公开的对抗,中国对赫鲁晓夫的政策进行了激烈的批判,认为赫鲁晓夫背叛了马列主义,这就是赫鲁晓夫修正主义说法的由来。赫鲁晓夫试图反驳中国的批判,但既然是改革,就自然是修正。同时,由于赫鲁晓夫的一些失误,使他在年被宣布因病下台。取代他的叫勃列日涅夫,苏联由此进入勃列日涅夫改革时期。

相比较赫鲁晓夫的改革,接下来的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则几乎没有什么改革,除了初期提出“新经济体制”,对工业领域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进行了一定的改革之外,勃列日涅夫鲜有改革作为。相反,为了追求所谓的“稳定”也就是“维稳”,从70年代开始,勃列日涅夫差不多完全放弃了对斯大林模式的改革。而改革的停滞则使得整个国家如一潭死水,各种矛盾不断滋生和积聚,但是勃列日涅夫的态度则是采用一种驼鸟政策(驼鸟在遇到危险时把头埋在沙里,以为看不见危险就会消失),热心于为自己颁发一枚又一枚的奖章和勋章。

问:从中获取会历史信息?

预设:苏联加强了战略核力量建设;苏联战略核力量从远远不如美国发展到与美国相当;苏联与美国进行核军备竞赛;苏联优先发展军事工业,这是斯大林模式的特点;

“列宁在98年提到的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已由苏联人民的无私劳动建立起来了。”

——勃列日涅夫,97年

问:从中获取会历史信息?

预设:勃列日涅夫认为苏联已经建成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勃列日涅夫希望人们相信苏联的体制是相当完美的基本无须变革的;

讲述:年0月7日,苏联最高苏维埃通过了新宪法,取代了年的宪法,称苏联是“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认为”苏维埃国家已完成了无产阶级专政的任务,它已成为“全民国家”。完善发达社会主义取代了改革的提法,社会的社会经济发展也随之逐渐陷入衰退。

三、面向未来——中国改革开放

讲述:勃列日涅夫对中国的态度比赫鲁晓夫还要差,以致于中苏关系恶化到武装冲突的程度。中苏关系的恶化无意间促进了中美关系的改善,也有利于中国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束缚。正如大家学过的,年中共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此后,中国社会经济逐渐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为提高,国家实力稳步增长。相反,这一时期的苏联和东欧经济陷入困境,政局也因此动荡不安。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开始了历史上最后一次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

苏联的改革再一次冲击到东欧,只是这一次苏联没有选择武力干预。这不仅是因为戈尔巴乔夫提出新思维,放弃勃列日涅夫时期的对外扩张政策,实行战略收缩,更是因为苏联的国力无法支撑大规模对外干预的结果。没有了苏联的干预,东欧这些社会主义国家纷纷宣布放弃社会主义制度,摆脱苏联控制,这就是东欧剧变。

东欧剧变反过来冲击苏联,由于苏联历史上错误的民族政策,以波罗地海三国为代表的一些加盟共和国主张退出苏联,实现国家独立,并引发了激烈的武装冲突。一些受戈尔巴乔夫打击的苏联高官趁戈尔巴乔夫在外的机会,于99年8月9日调动坦克部队进入莫斯科,发动军事政变,史称“八一九”事件。然而八一九事件不仅没有得到人民的支持,连军队也反戈一击,最终,这次政变失败。

八一九事件之后,俄罗斯总统叶利钦成为掌握国家实权的领导人。99年2月2日,叶利钦等个原苏联加盟共和国的领导人签署了《阿拉木图宣言》,宣布独立。苏联由此事实上停止存在,。99年2月25日,苏联的红旗从克里姆林宫上空降落,代之而升起的是俄罗斯的三色国旗。苏联,从此成为一个传说。

苏东剧变时,很多人以为中国也会改旗易帜,但中国反而在社会主义道路上越走越稳。改革开放四十多年,中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中国的发展不能不影响到其它社会主义国家,最典型的就是越南和老挝。不过,他们的口号叫“革新开放”。另外,朝鲜也从先军政治调整为经济建设与“核武力”建设并行的新发展战略,中美洲的古巴也开始了经济改革。

回望历史,苏联代表的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失败与政策选择失当相关,更主要的原因是苏联的体制模式确实难以改革。多年的发展,使这一体制形成了完整的体系、一整套思想观念和强大的支柱——特权阶层和军事工业综合体的代表。掌权者对改革的抵制和苏联社会要求改革的呼声形成了尖锐的对立,失去人民支持的苏联和东欧各国最终被迫再次改变历史发展的道路。

这使我想起宋代学者石介一句话:

“有民则有天下,有国家。”

——石介《论根本策》

郡园浪子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nansilafu.com/nfdl/737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