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讲坛一个人的战争我的文学与电影

写在前面:大讲坛秉承“用声音传递文化,用文化丰富生活”的主题思想,结合东莞本土文化现象及需求,采取三人沙龙、两人对话、单人演讲等不同形式,内容涵盖文学、艺术、收藏鉴赏、城市文化等不同领域,为名家了解东莞和东莞市民亲近名家提供了途径。文化周末大讲坛开办至今,共举办了80余期,相继邀请了莫言、王蒙、余光中、贾平凹、林谷芳、张大春、梁文道、许鞍华、林夕、马家辉、杨照、几米、阿来、苏童、余华、王安忆、舒婷、麦家、周国平等百余位国内及港台文化名流做客东莞。

年5月29日,苏童做客文化周末大讲坛做题为《一个人的战争:我的文学与电影》演讲。以下为大讲坛演讲实录内容,以飨读者。

一个人的战争:我的文学与电影

苏童

画家可汗绘

人物小传:

苏童:著名作家。江苏苏州人,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年开始发表小说。主要代表作为中篇小说《妻妾成群》、《红粉》、《罂粟之家》、《三盏灯》,长篇小说《米》、《我的帝王生涯》、《城北地带》、《菩萨蛮》、《蛇为什么会飞》、《碧奴》、《河岸》等。苏童的很多小说都被改编成影视片、话剧等,是影视圈最抢手的作家,如张艺谋的成名之作《大红灯笼高高挂》即改编自苏童的中篇小说《妻妾成群》,姜文、章子怡等主演的电影《茉莉花开》也改编自他的小说《妇女生活》。

童年观影

我是上世纪60年代出生的人,经历过特殊的文化大革命,或者说是文化的大箫条时期。第一次接触电影、看电影的经历,已经非常久远了。

人生中的第一部电影,我实在记不清是在电影院里看的还是在露天稻谷场上看的。在60年代、70年代,电影院是有的,但是电影院里面没有什么影片可放,所以很多城市居民或是农村居民要看电影,都是在附近乡村的一个稻谷场上支起一块屏幕,就这样解决问题。没有事先通知,没有预告,但所有关于电影的信息,在隔天或者在当天的早晨都会慢慢流传,通过人的嘴巴传达、扩散到另一个人的耳朵中。

我童年时代对电影最深刻的印象,是我跟着一群比我大一点的孩子去看电影,我们从苏州北边的某一条街道上,行走大概十几里地或者二十几里地,到一个乡村的稻谷场去欣赏一场电影。这个电影是什么我们并不知道,但是既然有电影,那么你肯定要去寻找着去看。

我混在人群中看到了那部电影,我已经遗忘了那影片是《地道战》、《地雷战》,还是别的什么东西,我记得最清晰的反倒是电影散场之后的事情——我突然发现找不到跟我一起来的那群孩子了,我被撇掉了,他们全都走了,把我遗忘在那个陌生的地方。

我那时候还很小,也许5岁,也许6岁,内心有所害怕,但也只好一个人跟着人群缓缓往回走。

看电影的一部分人群住在村里,是当地的村民,还有一部分是住在城里,我用五六岁的智商来判断我应该跟着谁回家。一开始有一支人流渐渐往公路上走,我就跟着他们走,渐渐地,我发现那支人流也不对,我小时候很要面子,我也不好意思让别人指我回家的路,我想不会很远,反正在城市的周围,但是走着走着,走到最后,呈现出一个对于孩子来说比较恐怖的镜头:公路上的人流尽数消失,只剩下我一个人。好在这时候,我知道离我家所居住的那条街道已经很近,那时候我已经认识路了。

但问题是,离家虽然很近,但想回去却需要穿过一片坟场,公路的旁边有一个大坟场,夏天的时候,我曾经路过那儿,萤火虫特别多。

想要回家就得穿过坟场。没有办法,我不敢看那个坟场的方向,背过脸,朝着另外一侧的田野,以一种很奇怪的姿势,大概冲了一百多米,才冲过了那片坟场,安全地到达了我认为心目中比较安全的区域,这才找到了回家的路。

这个听上去很奇特的童年经历,其实是为了一部电影,为了什么样的一部电影?我记不起来了,即使记起来,可能也完全没有兴趣了。可是在那个时代,看电影,是所有的人生活当中唯一的文化和娱乐节目,你不由自主地想去看。

这就形成了一个特殊现象:我的童年观影经历非常丰富,但看过的电影却异常单调。

比如说,样板戏当中的《红灯记》,我就看了起码十几遍,来回不停地在看这些电影。每一个孩子都把自己的生活跟这些样板戏作出某种对位,所以我们街上孩子的绰号,基本上都跟那些样板戏有关联,尤其《智取威虎山》里的“座山雕”,我们街上起码有三个孩子的绰号,名字叫“座山雕”。

还有一些孩子看过《红灯记》里有一个叛徒叫王连举之后,再遇到姓王的孩子,如果看他不顺眼就会叫他王连举;《红灯记》里面还有一个日本人叫鸠山,那么身边如果有戴着眼镜的、胖墩墩的、长相比较苍老的人,大家就一律叫他鸠山。总之,那时候的电影跟一些孩子的亲密联系,甚至会体现在互相的称呼和他的绰号上面。

那个时代有那个时代的狂欢庆典和艺术表演方式,虽然不会像现在这样有各种演唱会和音乐会,但是每年到国庆的时候,尤其五年一庆、十年一庆这种大庆的时候,就会有一些热闹的花车游行。这是孩子们最期待的节目。

花车游行的主题也往往来自于那几部样板戏的电影。我记得那时候最流行的一个花车游行的主题是“红灯记”。大家都知道这部电影里有一个李铁梅,有一个李奶奶,还有一个李玉和,他们共同组成了一个没有血缘关系的革命家庭。

在每年花车游行的角色当中,这一家祖孙三代中的奶奶通常是被忽略的,那个李玉和虽然有些人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nansilafu.com/nfdl/768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