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件编号:A/H32/
刊发时间:年11月2日
对(年)我国能源问题的探讨
王能全
建国40年来,我国能源工业发展迅速,年,一次能源总产量已达10亿吨标准煤,居世界第三位。但能源发展滞后、浪费严重,制约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为完成90年代我国经济建设的预定目标,采取积极的措施解决能源开发和节约问题乃是一项十分重要的课题,本文拟对此作一初步探讨。
一,存在的问题
(一)能源持续短缺,年前后可能更趋严重。
1,电力供不应求,90年代缺口将更大。自年以来,持续缺电已19年。年全国缺电力万千瓦,缺电量亿度;年缺电力上升到万千瓦,缺电量增加到-亿度;年,缺电已达亿度。缺电范围由沿海和华东地区扩展到内地。我国现有火电机组中有1/4属效度低、煤耗高的中低压机组,而且有的设备陈旧,增产潜力不大。按发电量翻一番的要求,到年我国发电机组容量需从现有的1.24亿千瓦增加到2.4亿千瓦,难度很大。目前我国仍主要依靠火力发电和水力发电,发电用煤占煤产量的27%。我国现有煤炭产量为10.4亿吨,到年计划达到14亿吨,即使拿出增产的4亿吨的1/2来发电,也只能增产电力0万千瓦。按年电力需增加1.2亿千瓦计算,至少有0万千瓦的缺口需用水电来补充,但是由于水电投资大,建设周期长,要达到这一目标难度不小。
2,煤炭缺口很大,90年代有可能出现“煤炭断层”。年,全国缺煤万吨;年,仅发电用煤一项就缺万吨;年,全国缺煤已达万吨。目前,我国采掘失调的矿井已从年的21处、万吨能力上升到82处、万吨能力;约占统配煤矿产量1/4的多套综合采煤设备,半数已超过服役年限。我国统配煤矿已有3年未开新井,“七五”头四年统配煤矿开工矿井比计划少0万吨,少投产0多万吨,只完成计划开工规模的40.1%,投资规模的65.7%,导致煤炭产量完成国家计划不好。年,全国原煤产量比年增加万吨,年均增长万吨,低于“七五”计划要求平均每年增加万吨的水平;年,全国统配煤矿原煤产量4.20亿吨,比年增加万吨,年均增长万吨,低于“七五”计划要求平均每年增长万吨的水平。“八五”后期,很少有新井投产,产煤量可能下降,年要完成年产14亿吨煤的计划相当困难。
3,石油供应紧张,90年代产量可能下降。据统计,年至年,我国缺油都在万吨。由于燃油供应不足,大量运输工具不能充分发挥效益。年11-12月,有的省份汽车停运45%。年至年4年间,我国石油产量增长的势头越来越小,增产量由万吨下降到万吨、万吨和69万吨。按计划,年我国石油产量应达1.4亿吨,但实际产量只有1.37亿吨,比计划少产油万吨,只比上年增产0.5%。目前,我国大庆等主力油田综合含水率平均为75%,有的高达80%,这些油田产量将呈下降趋势。在尚未开采的23.7亿吨可采储量中,小断层、低渗透油藏和稠油所占的比重高达65%,这些油藏弥补石油产量下降的能力有限。我国新疆塔里木盆地油气勘探取得重大突破,但要形成一定规模的生产能力至少需要7年左右的时间。年我国很难达到计划年产2亿吨油的水平,据估计,年前后我国可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
4,农村用能商品化低,用能无保障。广大农村用能仅占全国能源消费的3%,77%的用能是薪柴、秸秆等有机物。全国仍有2.5亿农村人口未用上电。预计90年代农村用能年均增长速度为3%,到年农村用能将达7亿吨标准煤。如果不再烧薪柴等有机物而使用矿物燃料和电力,则约需5亿吨标准煤。
总之,为实现90年代我国工农业总产值再翻一番的目标,对能源的需求越来越大。按工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7.7%计算,到年一次能源总需求将达14-17亿吨标准煤,但据测算,届时我国一次能源总产量约为13-15亿吨标准煤,缺口将达1-2亿吨。如果加上农村能源需求,缺口将更大,能源短缺的形势相当严峻。
(二)能源使用效率低,浪费严重。
1,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差距很大。据估算,年我国单位国民生产总值耗用的标准煤,是印度的1.64倍,巴西的3.82倍,日本的4.43倍,法国的4.97倍,西德的5倍。我国单位国民生产总值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我国主要耗能产品的能耗水平,与工业发达国家80年代初相比,大约高出30%到90%,为此,我国每年要浪费掉3亿吨标准煤。
2,各地区总体能耗存在很大差距。年,能耗最低的浙江省,每万元国民生产总值只用5.36吨标准煤,上海次之,为5.68吨,而最高的省份则达26吨,高出浙江省的4.8倍。
3,同一行业中能耗相差也很悬殊。我国每吨钢综合能耗最低的为1.17吨标准煤,最高的为2.28吨;每吨水泥熟料能耗最低的为公斤标准煤,最高的为公斤。我国电炉钢、铁合金、电解铝等8大耗电产品的平均耗电水平,与最低耗电水平相比,每年浪费电近百亿度。
4,能源行业本身浪费相当严重。年,我国千瓦以上大电厂供电煤耗为每千瓦时克,美国为克,苏联为克;年,全国统配煤矿自用煤万吨,占原煤产量的4%,而英国煤矿自用煤只占产量的0.45%;同年,我国石油业原油损耗率为1.89%,苏联为0.6%,美国由于实行密封流程,损耗接近于零。
(三)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严重依赖传统化石燃料,而且在化石燃料中固体燃料所占的比重又过大。
1,70年代两次石油危机后,世界各国都在探索摆脱以煤、石油为主的化石燃料,开发核能和可再生能源,并取得了一定成绩。如美国年核能、水力发电和其他可再生能源占全部能源消费的11.4%,它们所发的电力已占发电总量的29.65%,用煤发电占56.52%。同年,我国能源消费中95%以上是以煤、石油为主的化石燃料,发电总量中煤电占79.7%,水力发电占20.3%,核电和其他可再生能源几乎等于零。
2,在常规一次能源中,液体能源(主要是指石油、天然气)发热量高,热能利用率高,经济效益好,运输、使用方便,污染小,是优质能源。随着各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液体能源在能源消费结构中所占的比重也越来越高。早在年,液体能源在世界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就已超过了固体能源。年,美国一次能源消费总量中,石油、天然气占65.4%,煤只占23.3%。日本、法国和加拿大等国一次能源消费中煤炭也只占30%左右。同年,我国一次能源消费中煤炭约占75%,石油和天然气还不到20%。
(四)缺乏能源安全保障。
我国基本上没有能源战略储备。以年为例,我国能源总产量为8.9亿吨标准煤,当年消费就达8.58亿吨,占产量的96.3%。年,全国发电用煤库存不到万吨,上海只有一天的库存。我国年产1.37亿吨石油,出口2万吨,但国内商业周转不畅,没有战略储备。由于供应没有保障,时常出现发电厂无煤停机,石油外运码头无货压港现象。
二,主要原因
(一)能源发展速度滞后。
能源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动力,能源生产必须超前。从能源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看,世界各国在工业化初期,耗能高的重工业在经济中比重较大,能源消耗增加,要求能源生产迅速赶上,反映能源生产增长速度与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对比关系的能源弹性系数一般要大于1。如日本-年经济高速发展期间,能源弹性系数为1.15,美国年和年能源弹性系数仍分别为1和1.05。我国--年国民生产总值平均增长率为9.6%,能源生产年均增长率只有4.3%,能源弹性系数仅为0.。据国家计划,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增长5%,但能源只增长3%,能源弹性系数也只有0.6。
我国能源发展之所以滞后,主要由于:
1,现行价格体制使能源价格严重扭曲,不能弥补成本。(1)煤炭。--年22年中,全国统配煤矿原煤吨煤成本从15.78元上升到33.90元,增长了.28%,但同期原煤吨煤平均出厂价只从17.68元提高到26.28元,仅增长48.6%。(2)石油。全国平均每吨采油成本从年的43.97元上升到年的94元,加上26元税赋,每吨元左右的油价远远不够成本和税赋。(3)电力。“六五”期间,全国平均电价为每千度67.84元,比“二五”期间的74.33元下降了8.7%,但平均发电成本却由“二五”期间的每千度28.99元上升到“六五”期间的38.10元,增长了31.4%。--年,发电燃料每千度成本从20.73元上千到33.64元,上升62.28%,但同期每千度电力售价只增长19.2%。
由于上述原因,我国能源生产各行业亏损严重。--年30年间,统配煤矿全行业亏损达11年,企业亏损面超过50%的有19年。年,全国统配煤矿亏损12.9亿元,年17亿元,年38亿元,年上升到60多亿元。年石油行业亏损约14亿元,年上升到40亿元,年估计将高达60亿元。年,我国电力行业资金利润率由年的12%下降到3.72%,大大低于全国工业平均资金利润率10.65%的水平,个企业亏损,亏损额达6亿元。年,华东、华北两大电网出现了历史上第一次亏损,华东电网仅上半年就亏损了1.3亿元。
2,国家对能源行业的“倾斜”政策未落到实处,投资逐年减少。一般认为,能源工业的投资应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20-23%左右,苏联高达30%左右。我国“五五”期间,能源工业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的投资比重为20%,“六五”期间降到16.6%,“七五”前三年又降到14.1%。从各行业看,年,我国煤炭采选业基本建设投资为54.54亿元,占投资总额的7.3%;年为54.05亿元,占投资总额的5%;年为56.6亿元,所占比重为4.8%;年为57.08亿元,比重降到4.2%。年,石油行业总工作量为54.2亿元,国家投资23.4亿元,占44.8%;年为.8亿元,国家投资33亿元,占18%;年为.2元,国家投资36.08亿元,占16.08%。世界银行曾对40多个发达和发展中国家的电力投资作过统计,证明电力投资占国民生产总值的2%时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但“六五”期间,我国电力投资只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左右。
(二)对节能重视不够。
我国节能工作起步晚。年第一次石油危机后,西方国家大抓节能,而我国则在年才编制节能计划,制定有关法规。我国1个大中企业中,节能机构健全的只占26%。国家明令淘汰的高耗能设备、落后工艺仍在使用,如凝汽式小火电机组由年的1万千瓦增加到年的万千瓦;柴油发电机组由年的万千瓦,增加到年的1万千瓦。
设备陈旧落后。占工业总产值1/4左右的机电工业中,产品属60年代以前水平的约占70%以上,产量大、使用广泛的压缩机、风机、泵、阀门等产品能耗比国外高10-20%。0万千瓦火电设备中,约有25%属中低压机组,能耗极高。我国现有40万台工业和采暖锅炉,年耗煤量占全国煤产量约1/3,平均热效率只有50-60%。
(三)非化石能源开发程度低,煤藏比重大,用能方式落后。
1,我国水力发电、核能民用化进展缓慢,可再生能源利用尚未提上日程。(1)我国水力资源可开发容量为3.78亿千瓦,居世界首位,但现有水电装机总容量只有0.亿千瓦,水电资源利用率仅为8.6%。“七五”后期,水电在全部电力中的比重逐年下降,年为24.6%,年降到20.3%。(2)目前世界已有座核电站在运营,生产能力为百万千瓦小时,核电已占世界电力的1/6,其中南斯拉夫占46.90%,比利时65.5%,法国高达69.9%;但我国只有两座核电站在建。(3)预计到年,美国将进入可再生能源时代,届时可再生能源所提供的电力将超过1.4亿千瓦;丹麦计划到年10%的电力由风力发电提供;印度年将从可再生能源中获得到1万千瓦电力,相当于2.5亿吨标准煤,占印度能源消费的1/5。但我国可再生能源的研究和开发进展甚微,而且缺乏总体构想。
2,能源资源储量,煤多油少。煤炭探明总储量为亿吨,石油探明储量只有32亿吨。
3,能源使用方式原始。除27%的煤炭用于发电外,其余的基本上全部用于直接燃烧取暖和加热,没有气化和液化,不能用变态的煤来缓解我国石油严重紧缺。
(四)能源生产和消费地域分布不平衡。
我国能源主要消费区是经济较为发达的东部和南部,本地区能源不能自给、需靠西部和东北部能源生产基地提供。生产和运输任何一个环节上出现问题,都将波及全国经济活动。
三,几点看法
我国能源战略的选择,既要缓解当前能源供需紧张局面,又要从长远着想,为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准备充足的优质能源。为此,必须开发与节约并重,优化能源组合并建立能源储备。
(一)能源开发:能源工业应适当超前发展,将能源弹性系数提高到1以上,扭转能源生产速度滞后于国民经济发展速度的局面。
1,将能源工业确定为主导产业。能源工业是一个综合性行业,包括机械制造、电子仪表、化工、交通运输、通讯等,其就业人数在全社会就业总数中占很大的比重。因而,发展能源工业不仅可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充足的能源,还可以作为龙头带动其它行业的发展。
2,逐渐理顺扭曲的价格,首先使能源各行业消灭亏损,获得维持简单再生产的能力,然后制定保证能源各行业稳定发展的价格政策,使其进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3,重点保证能源工业的资金需求。能源工业的投资应从目前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14%左右,逐步提高到20-23%。短期内,国家投资应力保煤炭、石油产量不出现大的滑坡,努力做到稳产,并改造更新发电设备,避免90年代能源形势的进一步恶化。从长期看,应为我国能源弹性系数达到1以上提供充足的资金。
能源行业应大力利用外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能源行业共利用外资99.4亿美元。但陆上石油生产尚未利用外资,下游石化企业也面临资金短缺问题。在西方对我经济制裁情况下,应特别重视吸收以王永庆为代表的台资。王永庆的台塑企业是石油“上下游源游交叉的产业体系”,可以考虑吸收它先向石化企业投资,然后扩大到整个石油、能源行业。
4,继续以煤炭为重点;同时,大力开发水电资源,提高水力资源的利用率。在石油行业广泛使用二次、三次采收技术,保证现有油田的稳产,大力在新疆等地区寻找后备资源,迅速开发未动用的资源,使90年代石油供应稳中有升。
5,在广大农村地区推广小水电、太阳能、沼气和省柴省煤灶,广泛种植薪炭林,使农村用能“再生化”,消除对环境的破坏,减缓农村对全国能源的压力。
(二)节约用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向节约要产量,树立节能工作长期化思想,逐渐使我国国民经济由高耗能型向能源节约型和高效型转变。
1,大力加强领导,将有关节能政策落到实处。国家在衡量一个地区或企业的经济效益时,应考虑能源利用效率标准,即在考察上交利税的同时,也考察该地区或企业的单位产值能耗,以此鼓励和促进能源利用效率。
2,提高全民节能意识,要让人民了解“地大而物不博,人口众多但资源贫乏”的国情。我国虽有高达亿吨煤炭探明储量,居世界前列,但能够用于开采的精查煤只有2亿吨,由于我国煤炭回采率不到30%,只能采出亿吨商品煤,仅够生产60年。我国石油储量32亿吨,仅占世界总储量的2.39%,人均不到22桶,只可生产22年。
3,改进设备,提高能源利用率。广泛推广和应用节能新技术和新材料,充分利用年以来世界“超导热”所取得的成果,利用我们在超导研究中的优势,力争尽快使超导实用化。
(三)优化能源组合:逐步改变固体能源比重大于液体能源的不合理的能源消费结构。
1,以煤的液化,尤其用煤提取石油为目标,组织科技攻关。二次大战中的德国曾大规模用煤提取石油,南非目前用煤提取石油已达到商品化。我国如能将煤炭的一部分变为石油,石油资源不足的状况就可改观,液体能源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就会大大提高。
同时,大力进行煤的气化和电化工作,变输煤为输气、输电。
2,逐步实现核能民用化。在东部和南部经济发达而能源贫乏的地区,适当多建一些核电站。应使核电在全国范围内逐渐代替火电、低温核供暖代替烧煤供暖,作为我国现代化的奋斗目标。在核能技术的选择上,应避免走工业化发达国家的老路,尽量采用先进技术,将核聚变作为核能发展的主攻方向。
3,量力而行,保证一定规模的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并列入国家有关能源开发计划,力争取得一定程度的实用化或第一手资料,为大规模开发和利用可再生能源做好准备。
(四)建立能源储备:逐步改善我国能源安全状况,使之具有应付某种突发事件的能力,保证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转。
1,在思想上,树立“居安思危”的危机意识。
2,拿出一定数量的煤炭作为一些大发电厂的日常储备,以防因断煤停机。尤其要在东部和南部经济发达地区建立一定规模的煤炭库存,应付生产和运输环节可能出现的问题。在全国各大石油外运码头、尤其在东部沿海和一些大江大河码头,建立常规石油储运设施,保证石油外运的正常进行,为我国一些外向型炼油和石化企业进入国际市场提供必要的条件。
3,每年挤出一批煤炭和石油,用作战略能源储备,以防突发事件的发生,在能源领域保证国家安全。
(本文成稿于年5月,是参加行业会议提交的论文,这是我撰写的第一篇完整的有关我国能源问题的文章。)
免责声明:本人撰写和发表的文章,仅是个人研究心得,不代表任何组织和单位,也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