怼美亲中,成普京手下得力女将扎哈罗娃

扎哈罗娃的童年

年,扎哈罗娃的父亲弗拉基米尔·扎哈罗夫被苏联派遣到驻华大使馆工作,担任文化参赞。6岁的扎哈罗娃因此得以随父亲前往中国。可以说扎哈罗娃的童年时光都是在中国度过的。

出于对外交官父亲的崇拜,扎哈罗娃立志于追随父亲的脚步,成为一名出色的外交官,又因为父母对中国文化十分感兴趣,耳濡目染之下,扎哈罗娃小时候的理想就是从事中国方面的外交工作。

刚到中国时,扎哈罗娃被安排在在使馆学校学习,因为中苏关系的友好,中国政府提出苏联儿童可以在中国的学校读书。

而这一橄榄枝对于受父母影响从而对汉语十分感兴趣的扎哈罗娃来说无疑是极具吸引力的。

扎哈罗娃在母亲的询问下坚定地说出了自己打算报读中国学校的决定。因为这个决定扎哈罗娃在北京的学校读完了小学、初中、和高中,这样的经历让她能说出一口流利的汉语,也对于中国抱有极高的好感。

扎哈罗娃的大学生活

据扎哈罗娃回忆,刚回俄罗斯时她不会英语,几乎通过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考核的机会,但是她因为中文成绩出色,其他方面也达到了录取要求,因此扎哈罗娃被该学校的东方学专业录取。

因为对外交工作感兴趣,在大学时扎哈罗娃还修读了新闻学专业。在校期间,扎哈罗娃算得上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完全专注于学习,没有参加额外的交际。

也正是由于这种超强的自律学习能力,扎哈罗娃不断地学习充实自己,才有了今天的成就。

因为自幼生活在中国,扎哈罗娃对中国文化很感兴趣,在她的设想中未来是进入外交部从事中国方向的工作。

为此在大学期间,扎哈罗娃做了很多对中国的研究工作,也参加了不少与中国相关的社会活动。

因为能熟练使用汉语,扎哈罗娃在驻华大使馆实习时也显得游刃有余,但遗憾的是,年大学毕业后进入外交部工作的扎哈罗娃并没有如愿从事中国方向的工作。

成长之路

对扎哈罗娃而言,未能从事中国方向的工作是一种遗憾,但很多事情总要有所取舍。

不过虽然遗憾,但在扎哈罗娃并没有放弃对中国文化的喜爱和研究,扎哈罗娃完成了与中国习俗相关的副博士论文答辩,也算另类的完成了自己的愿望。

扎哈罗娃刚进入外交部工作,薪酬不高,一个月的薪水仅仅只能满足她中午在食堂的餐费和来返的路费。

因此为了保障自己的生活,在周末,扎哈罗娃会找一些兼职来获取报酬,例如为中国游客和外国代表做导游。

因为在大学时修读了新闻学专业,扎哈罗娃被派遣到俄罗斯常驻联合国代表团担任新闻秘书。扎哈罗娃坦言这段经历让她收获了很多的经验。

来自各国的最优秀的国际新闻记者都在联合国工作,从这些人身上,扎哈罗娃学会怎样与媒体打交道,也锻炼出了她临危不乱、随机应变的能力。

扎哈罗娃在一步步地成长,为俄罗斯外交事业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年扎哈罗娃成为了当时俄罗斯外交发言人亚历山大·卢卡舍维奇的副手。

年8月初卢卡舍维奇被任命为俄罗斯常驻欧安组织代表,扎哈罗娃也因此升任司长,担任外交部发言人。

俄罗斯外交部首位女发言人

扎哈罗娃,颇有铁娘子风范,尤其是在面对美国外交问题时更显犀利和坚决。前段时间西方国家针对俄罗斯实行孤立政策,单边制裁俄罗斯,扎哈罗娃称其为季节性手段,每年都有,却不见成效。而这些行动的幕后支持者就是美国。

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崩溃,形成了一超多强的局面,俄罗斯总统普京一直致力于恢复俄罗斯的国际地位,而作为老冤家的美国自然不希望看到俄罗斯的崛起,因此俄美时常有摩擦产生。

担任发言人后,面对欧美国家的发难时,扎哈罗娃秉持着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原则,在维护国家利益方面不会有一丝一毫的退让。

犀利的外交战士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在社交网络遍布全球的情况下,舆论的威力是巨大的。在叙利亚战争快结束时,爆出了叙反对派控制地区杜马镇遭到了化学武器攻击。

此言一出,大量的西方欧美国家开始控诉叙利亚同时,叙利亚背后的俄罗斯也遭受了欧美媒体的舆论的压制,美国声称要制裁使用化学武器的国家。叙利亚的形势一下子变得难以预测了。

在毒气事件时隔一年后,曾任美国《新闻周刊》的记者塔里克·哈达德在俄罗斯电视台接受了采访,也揭露了此事的真相:杜马镇一事是叙利亚反政府在自导自演,其间或多或少还有美国掺和在内,而禁化武组织封锁了这些消息。

面对塔里克·哈达德揭露的事,上一次攻击俄罗斯的西方国家集体沉默了,扎哈罗娃嘲讽道,西方国家在面对不利于自己的丑闻总是沉默以对,不会让舆论发酵,但每次出现不利于俄罗斯新闻时一反常态,变现的十分积极。

日内瓦峰会后,美国外交发言人普萨基就美国的反俄立场和制裁政策,发言称:“不会有任何改变,法律要求我们继续考虑对使用化学武器的国家进行制裁。

她的这一番话,也遭到了扎哈罗娃毫不留情地回怼:美国在禁止化学武器组织中的行动没有遵守过任何法律。现在提出法律制裁,完全是基于利己主义的自私言论,无法无天。

扎哈罗娃指出美国没有资格使用“法律”这个词,毕竟因为美国的“制裁”,南斯拉夫和伊拉克数百万的人丢了命,残了身。当美国将对两国使用的手段用在制裁自己之后,才有资格使用法律这个词。”

在扎哈罗娃看来大部分西方国家都是美国的傀儡,没有自己的思想,只知道跟随美国的步伐,指哪打哪,完全丧失了自主权,在面对美国对自己国家利益侵犯的时候,没有勇气站出来反对。

当年美国暴露了惊天丑闻,美国政府长期以来都在对欧洲多国家的领导人进行监听。

事情爆出后,时任美国总统的奥巴马第一时间就十分有诚意地对那些领导人进行了道歉,并保证美国绝不会再次对盟友国家进行监听。

本以为事情就此翻篇,没想到被丹麦以为退休的情报人员揭露,美国是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明面上美国放弃了对各国的监听,实际上让丹麦政府成为美国的帮凶,长期监听多个盟友国家。

但面对如此损害自己国家利益的事,这些西方国家却依旧沉默。扎哈罗娃表示,西方国家的集体沉默也体现了美国霸权主义的强势和西方国家的软弱。

怼美亲中

《纽约时报》曾经刊登了一篇招聘启事,招聘内容罗列了前往俄罗斯会遇到的危险,例如毒气、军火商、特工、新冠疾病患者等,还充斥着大量抹黑俄罗斯的虚假报道。

针对这件事扎哈罗娃在官方账号发布了自己的评论:“有一个问题一直困扰我:明知道俄罗斯布满危机,《纽约时报》还选择将人送到如此险恶的环境中工作,是不是不太符合人道主义原则啊?”

扎哈罗娃还借用美国反种族歧视示威中“黑人的命也是命”的口号讽刺道:“美国记者的命也是命。”在扎哈罗娃看来,美国记者完全不用冒如此大的风险来俄罗斯工作,毕竟他们关于俄罗斯的报道都是胡编乱造。

在对待美国问题上,扎哈罗娃毫不手软,除了讽刺《纽约时报》的招聘启事外,扎哈罗娃还就美国为了一己私利,单方面违反或者废除国际条约的各项操作进行了十多分钟的点名批判,言辞犀利,让人拍手称快,也让美国头疼不已。

年2月的慕尼黑安全会议上,由于新冠疫情的爆发,会议上绝大部分国家都在趁机落井下石,指责中国没有做好安全问题的有关防护。

但轮到扎哈罗娃发言时,她提出本次会议的重点是帮助中国抵抗疫情,而不是趁机发难,偏离会议的本来目的。

扎哈罗娃和俄罗斯一直都在力挺中国,虽然是因为两国有共同的利益,但她本人一直展露出对中国的亲近,并不是做假,在中国长大的她对中国有着深厚感情。今年牛年,她按中国的习俗在春节这一天,用中国话为中国录制了拜年祝福视频。

扎哈罗娃的日常生活

与在外交工作上表现出来的强势、犀利所不同,在生活中扎哈罗娃更加柔软、亲切。扎哈罗娃有自己的Facebook账号,账号上除了发布日常动态新闻报道外,扎哈罗娃还会发布一些自己的生活动态。

扎哈罗娃在社交媒体上所展现的日常与工作时的表现会有一个反差,而这个反差不仅没有破坏她的形象,反而拉近了民众与扎哈罗娃的距离,让人们看到了这个外交发言人的另一面,她不再是电视媒体上的单薄的冷硬想象,而是变得立体起来,有血有肉。

在正式场合一向严肃端庄的扎哈罗娃在俄罗斯-东盟峰会记者招待会上,展现出了反差萌的一面,扎哈罗娃穿着15厘米的高跟鞋,在“卡林卡”的伴奏下即兴表演了一段舞,惊艳全场。

扎哈罗娃喜欢上网,在她看来可以通过上网来获取不少信息,也可以在社交媒体上通过与民众的互动来拉近距离。

时代再进步,新媒体的发展让人们获取信息的速度变得更快,外交发言也更该与时俱进,犀利而不失幽默,风趣而不失严谨的语言更能吸引民众对国家时事的目光。

被求婚事件

年3月13日,在俄罗斯的外交部大楼发生了令人啼笑皆非的一幕,俄罗斯外交部发言人扎哈罗娃被人求婚了。咋一听很是浪漫,但扎哈罗娃已经有了自己的家庭,这场求婚是扎哈罗娃的狂热粉丝的冲动行为。

当天四个身着高加索民族服装的人手中拿着玩具枪在俄外交部大门口载歌载舞。

因为举止怪异,他们很快便被警方带走了,在审讯中警方发现其中一人是保加利亚的记者,名叫鲍里斯·安佐夫。根据他的交代,他出现在那里是为了向玛丽亚·扎哈罗娃求婚。

鲍里斯·安佐夫很倾慕扎哈罗娃,有她的出现的新闻发布会,每一次都会看到安佐夫的身影,风雨无阻。安佐夫透露出自己与扎哈罗娃早就认识,私下还给扎哈罗娃送过他自己的画的画,以及保加利亚民族服装。

扎哈罗娃是在之后从同事口中得知的自己被求婚了,在被问到对这件事的看法时,扎哈罗娃回应得到,男性应该要控制住自己的情绪。因为并没有造成太大的影响,该名记者只是被警方处以卢布的罚款。

因为都是金发瘦削的美人,再加上同为外交发言人,有好事媒体便将扎哈罗娃和美国外交部发言人普萨基放在一起对比。

对于此事接受今日俄罗斯采访时扎哈罗娃回应到:这种行为极其无聊,她叫玛丽亚,玛丽亚·扎哈罗娃。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闪光点,何必要与他人比较,分出了高低上下又如何,除了能满足了那些好事者无聊的消遣,毫无益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nansilafu.com/nfgs/1079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