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概140电影史论135三跨一战上岸北

写在前面

写在前面

同学们好!我是『电影研习社』的主理人:文思不冻

23届考研我们一共带了八个国传的考生,其中6个人过了。5个同学进入到国传的复试。

今天这位分享上岸经验的同学算是真“老粉”了。21年我刚开始做B站分享课的时候就跟着电影史的公开课加了我的群,22年刚讲完导学课就第一个报名了。

“笨”鸟先飞可能过于谦虚了,但是付出的努力总有回报!这位同学专业一成绩+专业二成绩+单论专业成绩绝对是初试第一了。

经验贴正文

1.关于择校

关于择校,我是一开始就锁定了电影学院。因为我高中学的是美术,曾经离中国最顶尖的艺术院校只有一步之遥,算是本科的一点点遗憾。后来在剧组的时候有幸认识了一位北电毕业的同事,以及很喜欢的一位本科老师也是北电的博士,遂对北电产生浓厚的兴趣。

因为我是本科学动画的,所以一开始我选择的是动画学院的一个专业,但是后来经过多方比较以及老师的推荐,最后我选择了国传专业。

我的备考时间还蛮长的,大二升大三的暑假我便从剧组辞职,回家备考。

一来我是很早就想考,所以开始的比较早;二来我是易焦虑体质,很容易陷入焦虑,不如赶紧行动起来;三来是纯跨考所以觉得应该多积累。

如果看到这篇的同学已经是大三也不必惊慌,每个人的节奏都不一样,不存在复制可言,备考半年甚至几个月上岸的聪明友友也有,我只不过是笨鸟先飞罢了。但是也应抓紧时间,切勿拖延。后来和学妹复盘,备考期间我做到了几乎全年无休,现在想想也很佩服当时的自己。

其实考研真正的收获不一定是最后的那张录取通知书,能够安心在该读书该用功的年纪,再为梦想拼搏一把,我认为才是最宝贵的经历。

2.公共课

我的英语政治都是在同期中十分烂的,就成绩而言完全没有任何经验分享。

英语水平只是普通六级,相比其他国传的同学神仙打架,真的是纯纯拖后腿的水平。笨鸟先飞,真题我陆陆续续的刷了大概4遍,最后留了两套真题做模拟。其实模拟的时候答得也挺好的,客观题基本不会扣超过10分,结果考试还是寄了,可能还是和临考状态有关。

政治我自认为准备的十分充分,但是考试时,我们考场的老师晚发了快10分钟的卷子,当时我整个人焦虑到爆炸,旁边考场的同学都有写完选择题的,我们这边的老师还在数卷子。导致我选择题错了巨多,直接崩溃,也连带影响了下午的英语。

因此还是希望同学们在考试时尽量放平心态,考试时真的什么都有可能发生,一定要自己调整好考试情绪,认真作答。

3.专业一

先说答题情况,这次专业一真的是出奇的简单,而且还比较偏重电影史论的知识(当然也可能是只有我这么认为),拿到卷子的那一刻几乎要开心的叫出来了。在交卷的时候我对自己的答案其实就已经很满意了,私以为应该没有什么漏洞,所以最后拿到+也没有出乎意料的惊奇。

复盘一下的话,我认为我在学习备考以及答题时正如文思不冻老师讲的那样,并没有按照什么书本上的知识死板的进行输出,而且将自己所知道的,与题目相关的知识都进行了整合。

以名词解释“延安文艺座谈会”为例,我大抵知道一些关于这个名词的意思,例如它的主题、提出的意义等,但是还是没能凑够一道名解的字数。我索性将瞿白音的《关于电影创新问题的独白》也写进去,因为作答时我隐约记得这篇文章是延安文艺座谈会纪念20周年时发表的。从最后的分数来看,这种相对具有联动性的更加广泛的答案,也可以拿到分数,所以考试的时候一定要发散思维。

再说回备考,我是一个非常不喜欢背书的人!!!(三个惊叹号表示我的懒惰)再加上以前是美术生,导致我纯纯感性思维方式,十分依赖听课、看书看图、自己参悟这几种方法,完全没办法正襟危坐在书桌前认真背诵(暑假误入歧途的背过一段时间,结果就是9月份一回学校忘了个精光)

中西方美学方面,我认为是最最基础的,有了美学基础的话,艺术概论,艺术史的学也都会迎刃而解,同时也是写论述题上升一大个level的提分利器。课的话,b站真是丰富多彩啊哈哈哈,也是在这里发现的文思不冻老师(大家记得去b站支持一下文思不冻老师啊哈哈哈)。杨宁老师的美学原理、文学理论系列应该是我看过每个经验贴都会分享的,所以快快去看。我是在大概大三上学期实习的时候,在办公室摸鱼听的,也认真记了笔记。书的话西方主要读了朱光潜和凌继尧的《西方美学史》、朱立元的《当代西方文艺理论》、邓晓芒的《西方哲学史》以及约翰斯道雷的《文化理论与大众文化导论》;中国的主要读了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葛路的《中国画论史》等,中西内容都有涵盖的也读徐亮的《现代美学导论》、叶朗的《美学原理》,还有《谈美》、《美学散步》则是当睡前读物舒缓心情用的,看似有些零散但是实际上对个人美学修养有着极大的提升,阅读过后除去考研,我发现对我个人的艺术创作观也有了明显的影响。以上这些书有些是全部通读,也有些是大概略读,以积累话术和案例为主,如果时间不允许的话也没有必要全读,但是读书多多益善,切勿拿着几个机构的学案生背,别人掰开了揉碎了的东西不是自己思考的产物是不会有很大价值的。

中西艺术史方面,因为我本身是学美术出身,美术史的素养基本上cover考题的深度。书的话贡布里希的《艺术的故事》通读了,并做了极为细致的思维导图(想要这个导图的同学可以私信文老师),但是通读下来发现该本的价值并不在于艺术史知识的铺陈,而是贡布里希作为艺术史学家对艺术史、艺术理论的见解,有一年的考题也是考察的其艺术观点,因而该书切勿当做所谓的名解大百科,买珠还椟,而是要多思考贡布里希自己的思想与他产生同频共振。

个人感觉首先要对整体美术史发展断代进行一个梳理,了解到社会经济对艺术发展的影响,就可以更好的理解各个流派的特点。在记忆时我主打的是一个看图说话!就是看着每幅画去联想它在美术史分期断代中的地位、以及时代对它产生的影响、再有就是画本身的一些特点。其实和专业二的学习很像,也是看了电影再对电影进行总结归纳,艺术都是相通的大抵是这个原理。也可以记一些比较特别的案例,例如如果毕加索的《格尔尼卡》有些老套,不如再思考联系一下阿伦·雷乃的《格尔尼卡》,以及央美学生因为南斯拉夫大使馆事件创作的《格尔尼卡》。私以为美术史没有必要当做名词解释生背,同流派同风格的可以联想记忆,例如几幅有名的山水画可以比较记忆,效果更佳,利用起来也更加灵活。

文学史是我想对薄弱的地方,我通读一下郑克鲁的《外国文学史》,文学史方面考的没有太深,可以和整体艺术发展脉络一起记忆效果更佳。

戏剧史方面也是因为我本身对戏剧也很感兴趣,大学以来一直也在戏剧社团,也属于平时的积累就够用,如果时间不允许的话,大家可以去b站简单看一些关于某部具体戏剧的介绍和解读。平日里积累一些简单的经典篇目即可。

其他的名词解释,诸如音乐、舞蹈、建筑等大概都是记忆了一些彭吉象书上的案例。总的来说没有必要太过较真,浪费太多时间,最主要的是会不会用,仅做名解准备不是一条合适的道路,略显死板。

艺术概论方面,主要以彭赵两本为主,二王为辅,六论是解题框架与核心。总体来说属于难度不大的部分,还有就是书中的一些需要掌握的名词解释、简答等多读几遍,以思维导图的方式,具象化记忆就可以大概记住,也不需要死记硬背。

最后是电影史,因为和专业二内容有重叠的部分,所以经验在下一个部分来说。

4.专业二

其实专业二作答的时候就没有专业一那么得心应手了,答完题也觉得有些知识漏洞,但是成绩出来还可以,?(貌似是最高?),自己也比较满意,说明还是那句话,国传老师人美心善哈哈哈,大家也不必过分焦虑。

还是从答题情况先说,文思不冻老师的课程真的是很认真全面了。今年的考题都在射程范围之内。作答时也是基本没有cover不到的知识点。

其实卓别林那道题就是我疏忽大意可能备考最后两个月都没仔细复习的那种,仅凭自己的记忆疯狂编写(还是希望学弟学妹们不要忽视基础,切勿重蹈我的覆辙)后面的两道大题,一道准备过类似的,另一道没有,但是凭借自己旧有的知识进行整合归纳,疏理好框架也可以作答,希望大家届时遇到自己没见过的题目也尽量安心从容作答,也可以得到不错的分数。

再说回备考,因为最近也被好多学校里的学弟学妹咨询,所以从我对各个阶段学习者观察的角度来看,大家在零基础刚刚入手学习的过程中通常会出现一个通病,就是看书看不懂,看电影图一乐,从根上没有讲看电影与看书结合起来!所以建议大家从阅读小灰皮入手,边阅读边做思维导图,然后将书中提到的重点影片进行观看,然后再带着书中的知识看电影,这样在看电影时就可以做到一个复习,然后再回到书本,将此前不理解的知识进行订正,一来二去,一本书大概复习了四遍,基本上可以理解透彻了。

但是仅仅只有小灰皮是万万不行的,因为我确实是一个不爱背书的人(我真的从头至尾没有背过一句话,大家不要学我哈哈哈)所以我选择了多看书,看好几本不同的书。后来我还在图书馆找到了研友,我俩真真就是没事就在图书馆读书(后来我们也都上岸了),各式各样不同老师写的中国电影史大概服了有5到6个版本,在反复看书的过程中自然而然的记住了很多,而且不同老师编写的内容各有不同,例如李道新老师的文化史和周星老师的艺术史二者之间在一些观点和逻辑上也有不同,因而更便于归纳和总结。

还有就是老生常谈的话题,国传对好莱坞的爱哈哈哈,每年必有巨大的分值出在这个版块(例如今年的卓别林、家庭情节剧等),希望大家一定重视。单美国电影史部分我就阅读了沙兹的两本类型电影的圣经,以及《美国电影美国文化》、《电影创造美国》等近6本书,当然也是因为我自己的个人爱好偏重于此,若是没有对美国电影这么感兴趣倒也不必如此。以类型电影为例,我会通常一连几天都看同类型的影片,并在其中自己总结规律,并与书上所写的特点进行思考和整理。

5.写在最后

其实我自己在日常学习过程中也比较偏重思考,例如中美家庭情节剧那道题确实是没事时候自己会脑袋放空去联想的,我认为死读书并不是作为一个研究生该有的学习方法,常学常思才是核心。

我认为电影史不是背出来的,而是推导出来的。以神经喜剧为例,当你对其大萧条、第一次女性主义浪潮的背景有所了解以后,在辅以整个类型电影研究方法,最后结合自己看过的具体篇目,就算是只看过一部最经典的代表作品,也能当场像做数学题一样推导出来。

除了广泛阅读和深入思考,我认为史论的学习重在令历史活起来。因为我本身就是一个对历史很感兴趣的人,而电影的诞生不过百余年,它的历史中的一切都是如此鲜活。平时没事时,除了看电影还建议大家多多看一些电影人的访谈、回忆录、或是纪录片等,你会真切的感受到历史的重量,那一个个影人跃于纸上的那种鲜活的生命力。以我十分喜欢的演员赵丹老师为例,我在阅读他的有关电影表演的专著《银幕创造形象》时,其中书中提到了他与周璇在八年抗战后再度重逢时,周璇哽咽着对赵丹老师说“我这一生中只有一部《马路天使》……”,读至此处实在是不禁潸然泪下,一部在无数影史书中提及到的国防电影经典,承载的不单单是那个时代的左翼精神,还有两位曾经稚嫩、意气风发的少男少女脸上攀上皱纹之时的怅然。在阅读比利怀尔德的访谈录时,才知道他对加里格兰特犹如白月光般的感情,上一秒还被他戏谑的语气嘲讽亨弗莱·鲍嘉在《龙凤配》中的表演而逗笑,下一秒看到这个可爱的小老头用平淡的语气说出鲍嘉因患癌症才不能出席庆功宴时而再度爆哭。那一刻《龙凤配》也不再是一部简单的灰姑娘大变身,而是鲍嘉生前最后的影像,是这位AFI评选出的百大美国男演员之首和好莱坞著名编剧导演之间的爱恨情仇的缩影。历史在这一刻变得鲜活起来了,单纯要论这些琐碎的故事对考试有什么帮助,可能只是微乎其微,但是它们确确实实能让学习者更加沉浸于那份迷影之中。

所以我认为考研之中,信念感是最重要的,我听过一些朋友讲述一些十分努力但是最终结果不太好的经历,他们的共同点都是将考研视为什么渡劫,每日里怨声载道、愁容满面很是痛苦。再回首我自己的考研时光我觉得既轻松又愉快,甚至时至今日我都很感谢考研这场考试本身,我这样的想法倒也是怪胎。曾经我也厌倦了应试教育、相互内卷的厮杀,也想远渡重洋做个水硕一族、安享晚年。而且大二时期的我十分浮躁,别说是看书,甚至坐在那都像浑身长了虱子,每天疯玩。是考研给了我一个学习的机会,让我重新在大好青春之时拿起书本,重拾知识。我在备考期间就曾对身边的人说,我能够学习到这些知识就已经心满意足了,如果有幸能够考上那不过只是一个附加项,属于额外的惊喜。或许不是所有人都有幸考取到心仪的学校,但是走上这条路的大家都将收获新知识,这件事本身就足以感激了。

十分感谢文思不冻老师对我的帮助,我从一个什么都不懂的小白,到了高分上岸,离不开一节节的课程,一次次的作业批改。

最后祝所有爱电影的人都能在考研中获得乐趣,在学习中收获成长,咱们北电见。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nansilafu.com/nfgs/1123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