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奕君坏人什么都对百家故事人物

本篇文章收录于百家号精品栏目#百家故事#中,本主题将聚集全平台的优质故事内容。读百家故事,品百味人生。刘奕君常演反派,在那些展露他层层阴郁、狡猾的电视剧里,他总是在喝茶。一身墨蓝色的中式衣服,一座茶台,一副金边眼镜。他右手悠过茶碗,边抿茶,边用目光钩着说话者的眼睛,是《猎狐》中狡猾的王柏林。身子微向前倾,以半俯身的姿态为来者泡茶,茶入口中,反复咀嚼几次,是《外科风云》中精于算计、时刻利己的扬帆。比起角色的尖锐、邪气,生活中的刘奕君温和得多。《人物》打去电话时,刘奕君才结束上一个采访,正在吃馄饨充饥。旁边传来家人的吵闹声。他先是道歉,接着转身请他们压低音量,语气温柔。这是历练过的不疾不徐。刘奕君长了一张清秀的脸,眉毛淡而短,眼尾上挑,偏女相的外貌让他在职业生涯的前半程碰了壁。年北影毕业后,由于当时影视行业审美形态的狭窄,他无戏可演,在西影厂抄了半年的工资表。随着影视剧的类型、题材逐渐宽泛,他回到北京,在一部又一部不那么为人所知的剧里积累经验。角色不饱满,就依据自己的阅历一点点凿出角色的轮廓;剧本的题材重复单一,便试图寻找新的层次建立和同类角色的不同。年,电视节目《流金岁月》采访电影学院表演系87班,主持人问刘奕君的老师马精武,能不能给在座的每个同学做一个评价?说到刘奕君,马老师说,此人必将大器晚成。刘奕君将鼓励接收,但心里很郁闷,得晚到什么时候?能不能早点?他真正被人看到,是年《伪装者》和《琅琊榜》播出后的事了。他是多疑而狠毒的王天风,是心机深重又怀有深情的谢玉。这些描摹人之复杂的反派角色,给了他可能比正面角色更为宽阔的表达空间。两年前,刘奕君和同班同学张嘉译在电视剧《卧底归来》中重逢,「过了二三十年了,我们还干着自己喜欢的事情。」他对张嘉译感慨,「我们依然还站着。」以下是刘奕君的自述。文|林秋铭编辑|槐杨1年夏天,我从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毕业,回到西安。上小学四年级时,我就想当演员。那个时候其实没有什么戏,电视上才播了中国大陆第一部电视连续剧《敌营十八年》,更多的是电影,比如《闪闪的红星》,《上甘岭》。我家住在西影厂旁边,附近有个西影礼堂,我在那儿看了很多南斯拉夫电影。班上的同学有想做医生的,有想做科学家的,不知道他们最后怎么样,我还好,如愿以偿做了演员。我从北电毕业的年,国家对演员这一行实行的是包分配,分配他们进户籍所在地的各大电影制片厂或者剧团、剧院。那一年北京的广电系统单位都不要人,有的同学为了留在北京,选择去了广告公司。我在北京留不下来,户籍是西安的,就被分到西安电影制片厂。我进北电时才17岁,北电每年在全国就招那么十来个人,我觉得自己就是天之骄子,又是班里年龄最小的,天天就知道学习和玩,对电影学习到的所有东西、在这一行认识的所有人都在北京。回到西安,我不认识当地这个圈子里的任何人。这多可怕。人脉断了,意味着跟这个行业脱开,完了。那一年,中国电影刚刚起步,《红高粱》上映,第五代导演一下子起来了,陈凯歌的《黄土地》,田壮壮的《猎场札撒》,现在想想都如数家珍。陈凯歌、张艺谋、何群这一票人让中国电影终于受到世界的瞩目。但是这些跟我们关系不大。他们这一代经历过十年动乱、上山下乡的苦难和沉重,对生活的理解带有厚重的灰尘,所以他们的电影是偏原生态的,要求有生活的质感,审美偏粗线条,作品中反映出来的那种调子也少有温暖。我只是一个21岁刚大学毕业的年轻演员,哪有那种生活阅历?演员和电影风格不匹配,所以在那个电影最繁荣的年代,在全中国电影发展最好的地方,我恰恰没有戏演了。87级的同学大多和我路径相似,几乎没有例外,包括我的同学张嘉译。我们俩一块入校,一块毕业,一块被分到了西影厂。他长得比我还粗犷一点,他都没戏演,我就更没有了。有一回,同学把我引荐给一个陕西的导演。他问我,你是哪儿的?我说,我老家是西安的。他说,呀,你不像咱陕西人啊。我一想,得,没戏了。那一代只要是干导演的,都想往那种原生态去靠,我们被边缘化了。按照当时的规定,大学生毕业后不能从事本专业的工作,得先到别的部门实习一年,于是我被分到了西影厂的人劳处,给全厂员工做工资统计、发劳保福利。看似到了一个有电影名头的单位里面,做的工作跟电影一毛钱关系都没有。那时我住在家里,每天骑着自行车到单位,拿一茶缸子弄点茶,呆坐在四个人的办公室里。总得要做点事吧,不能跟他们一样天天看报纸,我就把全厂好几千人的工资表抄了一遍。到了中午,跟同学王全安约着一块到门口吃个油泼面。下午点个到,没事就溜了。有段时间,我天天晚上在宿舍里用游戏机打魂斗罗和坦克,打一宿直到打通关,连续打了好多天。实际上我们都很恐慌,做不了跟电影相关的事情,心里有些东西在不断地被消耗。我只能去借录像带,都是在学校看过的非常好的电影,比如《天堂电影院》、《美国往事》、《野战排》,就靠这些延续着对电影的梦想。看电影的时候,会忘了生不逢时的残酷。在西影厂待了半年,终于来了一个机会,有个叫《太姥情记》的电视剧找到我,让我出演男主角。我一听高兴极了,马上跟人劳处的领导请假。赶上开职工代表大会,找不到领导,我天真地写了一张纸条,说明我请假的原因,再把纸条工工整整地放到领导的桌子上,又跟同事说了一声,就去了福建。一个半月后我才回来。领导冲我急了。同事说,领导要把我开除,后来放宽,给了个留厂察看。那时宁波电视台有个台长叫张晓东,他说,奕君,你到我们那儿做导演吧,我想把电视剧部撑起来。我说,行啊,也别留厂察看了,我直接调走吧。之后的两年,我在宁波电视台做导演、编剧,根据一部微型小说改编了个8集的电视短剧,叫《漫记人间》,那是我唯一一部自编自导的戏,还获了年的全国电视文艺星光奖二等奖。后来我又导了一部电视剧《碧海情未了》,叫上同学张子健来演。看到别人演戏,我心里痒死了,特别想演。在事业单位,不是天天都在做跟艺术有关的工作,大多数是无聊的日子。宁波人很少说普通话,我无法融入他们的语言环境。大多数时间,我很沉默,又觉得自己追求的东西和审美,和周围的人都存在差异。我拼命看片子,渴望哪一天还能演戏。还买来一本《新概念英语》,上班就把书放在办公桌上,反复地背、写笔记,那本书都快被我翻烂了。读着英语,觉得自己好像没有在荒废时间。当时,中国的电视剧开始起步。我记得那时看过的最好看的电视剧,是《过把瘾》,王志文和江珊演的。年,《永不瞑目》播出,大陆开始有了偏偶像化的电视剧。赵宝刚是一位非常棒的导演,他趟开了青春爱情片的先河,多了一个视角,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nansilafu.com/nfgs/1178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