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6日午间时分,一代爱国意见领袖、《环球时报》总编辑胡锡进在微博宣布自己已办理退休手续,不再担任环球时报总编辑职务。在民间享有重大声望的他挥一挥衣袖,行将告老之际,很难不带走一片云彩。自陆定一、周扬,到邓拓、吴冷西,再到张春桥、姚文元,历代捉刀人与舆论界的告别时分,都不及胡总编在此时退休所造成的舆论冲击力。无论是国内的左右派知识分子,还是路透、《联合早报》、《法兰克福汇报》等外国媒体,都以自身立场、视角对胡锡进的事迹和离职作了报道与分析。
“一个人的命运,当然要靠自我奋斗,但是也要考虑到历史的进程。”如此浓缩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一句话,笔者认为套用在胡总编身上也正合适。凭借前人的从军经历一出生就在城乡二元分割时期落户首都北京,随即又在接踵而来的大革命中因家庭出身而见证残忍、无情,胡编的青年时代,充满了那个断裂与重塑年代的种种造化。在胡锡进随后的岁月中,不同时代所生成的各类因缘,为他成就今天的名声埋下了深刻而不失痕迹的伏笔。在“价格闯关”失败后引起的夏日风波中,刚获得硕士学位的胡锡进发出了爱国学子的声援,但在合适的时间点胡编选择提前退出,亲身的实践及随后的事变让他意识到书生满怀理想但又不合时宜的无力与脆弱;随后的他躬身入职宣传部门,在职期间以自身报道亲历最初“苏联解体”、南斯拉夫内战再到新世纪初的伊拉克战争,也使得胡编亲眼看穿“历史终结论”背后血淋淋的枪炮与弹药…种种经历在胡锡进后来的话语体系中像命运的回旋镖般得到显现:对待前驻法大使吴建民对于《环球时报》极端言论的批评,他回以“吴大使代表了少数中国旧外交官的思维方式:只有他们懂外交,而且应当由他们完全主导外交,媒体插嘴完全是添乱,是民族主义的祸源……《环球时报》发出的多元声音是中国外交的正资产。”对于网友提出开战是否上战场的质疑,他称:“老兵,召必回。同时要抓你这个壮丁,编入突击队,上岛炸碉堡。你要是临阵脱逃,就从后面一枪毙了你。”战狼意味浓厚的胡编,到最后却在与同为爱国KOL的复旦大学教授沈逸的争论中受到民族主义者的围攻,用老胡本人的话讲,“试图证明环球时报的‘变节’和对国家的‘不忠诚’。”
纵观胡编从声名鹊起到毁誉参半,再到如今的威加海内归故乡,胡锡进的成功无疑是建立在中国综合国力、国际地位逐步崛起,但以整体国家利益和民族情绪为视角的话语体系尚未进入民众生活的基础上。胡锡进以符合普通民众日常言语习惯的口吻评论新闻,结合互联网平台内容分发造成的观点强化,初步形塑出了平民化的民族主义话语体系抑或是原属于特定阶层的施密特式国家主义观念的下沉。随着这一整套话语体系的初步锻造完成,秉持这一观念的江山才人代际浮现,胡编也在观点的强化、历史的发展中成为了被扬弃的先人。但无论胡编的观点、理念是否落后于历史的进程,毋庸置疑的是他曾是这群人中最为勇敢的一位。涉及当今不可言说的话题时,他写出了《与历史赌错了,人生就会轻如鸿毛》一文;在大陆与香港关系最为紧绷的年,他亲自到香港电台与文人陶杰进行智识的交锋;对于河北卡车司机金德强事件,他敢于直言当今社会的结构性问题所在……
或许当退休的胡锡进回到家中,翻开那本他已逝去的母亲极为重视的《圣经》,映入眼帘的一句将会是:
“那美好的仗我已经打完了,应行的路我已经行尽了,当守的道我守住了。”
文字:黄旭审核:朱晓兰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