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知名专家 http://m.39.net/baidianfeng/a_4174796.html
历史事件乃是人类心灵活动的表现。……历史学家研究历史事件时,则必须研究人们是在怎么想的。——科林伍德(英)
文章分类
历史奇闻
文章字数
字,阅读约3分钟
年,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爆发经济危机后,希特勒正好有机会上台。作为第三帝国的元首,他做出了一个历史性的承诺:让德国每家每户的餐桌上都有牛奶和面包。令人惊讶的是,他的承诺并不是空话,因为在不久的将来,他真的实现了。然而,既然他如此能干,为何不继续带领德国走上经济复苏之路,反而逆流而上,悍然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
首先,从成功遏制通货膨胀来看,希特勒一个人是做不到的,真正做到这一切,其实要感谢站在他身后的经济大脑——亚尔马·沙赫特。曾任德累斯顿银行行长的沙赫特亲自参与了一战赔款谈判,后来又主导了地租标问题,通过绑定国家的土地和工业产品,成功遏制了恶性通胀的延续,避免了德国成为经济危机下的炮灰。
因为对希特勒来说,封闭经济不是为了恢复经济,而是为了备战。他对经济的理解非常浅薄,在他看来,依赖国际贸易的国家都很弱,德国不应该被国际市场左右。因此,到20世纪30年代后期,随着国内资源的空虚,希特勒不再满足于对东欧小国的经济殖民,他要把更多的东欧土地纳入他的德国封闭经济之中。
捷克斯洛伐克的军工、罗马尼亚的石油、南斯拉夫的军队,都是让希特勒看在眼里的猎物。他曾无数次幻想,如果这些国家并入德国,德国就不用担心经济危机,可以在短时间内成为欧洲第一强国。而且,一战的失败导致德国东部领土全部割让给波兰,从而失去了重要的煤炭和生铁产地,阿尔萨斯-洛林回归法国导致德国矿石开采量减少了70%,这让希特勒每次想起来都牙痒痒。
事实上,早在年,希特勒就已经在《赫斯巴赫备忘录》中明确表示,德国需要通过向东欧扩张来解决国库空虚的问题。同时,战争狂人希特勒也指出,德军已经完成了现代化,如果不趁此机会出击,再过几年就会落伍,到时候德国人民就会陷入水深火热之中,更谈不上揭竿而起的希望。
所以当希特勒发动战争的时候,他是准备孤注一掷的,但是他觉得结局太美好了。然而,究竟是经济问题迫使希特勒发动战争,还是希特勒为了发动战争而改造经济,目前尚不清楚。但唯一可以肯定的是,在经济问题上,希特勒绝对是一个盲目的门外汉。
这里是《文平凯航》,青山不改,绿水长流,咱们后会有期。
历史家的任务在于区别真实的和虚假的,确定的和不确定的,以及可疑的和不能够接受的。——歌德(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