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板的自我超越之道用人需克己

汉文帝好游猎,喜驰骋。

有一次从霸陵上山,文帝打算从西边的陡坡飞车而下。中郎袁盎担心文帝安危,就策马紧挨着皇帝车驾,紧紧挽住缰绳。文帝问道:“怎么,难道将军怕了吗?”袁盎回答:“我听说千金之子坐不垂堂,家有百金者就不会轻易靠近楼台的栏杆,英明的君主更不该心存侥幸而去冒险。现在陛下驾快车,飞车而下高坡,一旦有个万一,岂不就会马惊车毁。陛下纵然不爱惜自己,也该为着高祖、太后而保重。”文帝听后,就放弃了飞车下山的打算。

袁盎一番帝王安危关系社稷安定的话,让文帝“克己欲”,放弃了个人嗜好,虚心改正。后来有人献千里马,文帝不受,还下令减省御马以供给普通邮递。

此外,《史记》还记载:文帝重用高祖老臣,周勃、陈平、灌婴、张苍等先后为相。后张苍因事罢相,文帝本想用皇后的弟弟窦广国,但“恐天下以吾私广国”,最后仍旧选了高祖时以勇武见长的申屠嘉。可见,文帝用人不只能用谏臣之匡正,还能摈除猜疑、忌惮之心而用老臣。如此,文帝以“仁”立身,以“克己”用人,终于成就史家笔下的“文景之治”,自身也被后人盛赞“德至圣也”。

东汉思想家王充《论衡》一书指出,人才有两种,一种是善于辅佐的文吏,一种是敢于匡正的儒生。文吏善簿书,能理烦,用通俗的话来讲,文吏是做事的,处理政务,排忧解难;儒生则“长于匡救,将相倾侧,谏难不惧”,就是那些擅长纠正上位者过失的人,最典型的就是史书上数量颇为可观的谏臣。

然而,如今领导用人,更多用辅佐之才,敢于匡正的人则往往被边缘化。其实这本质上是一个用人标准的问题,就看领导者有没有超越自我的气量和决心。“文吏”与“儒生”皆有才智,但在实效性上,显然“文吏”看起来更顶用。反观“儒生”,大多一副臭脾气,还喜欢挑战领导的权威,为上位者不喜。更甚者,“儒生”的匡正之言往往会引来一些非议,这就会惹得领导生疑。

一般来说,重辅佐而轻匡正,辅佐极容易变得唯唯诺诺,出现问题也往往了解不到真实情况,最后的结果只能是老板成为最后知道的那一个。而如果能像文帝一样,用人能克己,既能容老臣之功高,又能用新人之锐意,既能用能臣之辅佐,又能容谏臣之匡正,就能人尽其言、人尽其才,才是用人之极致。

要想纠正这些偏颇,领导者必须彻底摈弃那种“花钱雇人为我所用”的心态,只有待人以诚,以道结心,真正的“儒生”才能说话、敢说话。还必须警惕“三习一弊”,即目习、心习、耳习。如果有一天,当你所见都是逢迎,听人言总是“喜谀而恶直”,心有所想不用说都立刻有人去做,当你的团队“出一言而盈庭称圣,发一令而四海讴歌”时,那你就真的要小心了,腹心之患可不是说说就罢的。

管理人员应该具有开阔的胸襟和广泛的安全感,深深了解自己比一般人更能忍受挫折,才会更理智、更客观地处理问题。

中国人要想蒙蔽一个老板实在是太简单了,就是把你的耳朵蒙起来,把你的眼睛遮起来,让你没有一个耳目。然后你重用谁,大家都打小报告,非把他干掉不可。为什么当老板的当到最后都很凄惨,就是他们大都是被信任的干部干掉的,要不怎么叫“干部”呢?

中国人最厉害就是看你对我怎么样,我就怎样来对待你。所以我们把人分为三种:第一种是顺民,中国人一般尽量当顺民;第二种是硬汉,你领导看得起我,我就当硬汉——做忠义之事,说别人不敢说的话,为正义而牺牲也在所不惜;第三种是隐士,你领导看不起我,我就做隐士——我不闻不问免得生气。

赞赏

长按







































北京有治疗白癜风专业医院
北京白癫风医院在那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nansilafu.com/nfjt/61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