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威书单:每周新书本周新书速览(年第15周)01民法典一本通
[法律出版社]
02《德国民法典》中的私法[商务印书馆]
03法律职业成长:训练机构、机遇与申请[北京大学出版社]
04中华人民共和国制宪修宪重要文献资料选编[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05中国古典法治的表达——再说韩非子[商务印书馆]
06高研院的四季[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07法意与人情[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08债:年债务史[中信出版社]
09作为社会建构的人权——从乌托邦到人类解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0中国刑事诉讼法制四十年[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1地中海三千年[湖南人民出版社]
12大审判[上海人民出版社]
13刑法规范精解集成[法律出版社]
14极限正义:刑案之道[北京大学出版社]
15人的自然善好——论卢梭思想的体系[上海人民出版社]
16罪与罚:关于公正的19场激辩[法律出版社]
17环境正义论[格致出版社]
18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律法规全书[法律出版社]
19民法典合同编实务手册[法律出版社]
20潜规则[复旦大学出版社]本期特别鸣谢: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湖南人民出版社
先知书店
本周新书详情民法典一本通
葛伟军编著
01
编辑推荐
民法典颁布后,我们在多年的法律一本通工具书的出版经验中,结合每本书出版后对读者使用感受的及时回访,不断调整优化本书的体例结构与核心内容。希望《民法典一本通》是我们呈现给读者的一本切切实实、内容全面、方便检索查阅的民法典学习的“橙宝书”。
——佀玉(法律出版社编辑)
02
内容简介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立、改、废的司法解释全新修订。《民法典》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从摇篮到坟墓,每个人一生各阶段的权利,都可以在民法典中找到答案。《民法典》在体例和制度上都有创新,为我国的民商事立法开辟了新的时代。为便于读者进一步系统学习,本书对民法典主要条文进行注释,以期读者能够将法律条文与实务案例相结合,更深刻地理解民法典的法条。
本书的正文部分以及用以注释法条的材料,采如下体例:
1.正文为《民法典》的全部条款。
2.用以注释每个条款的文件(条文或案例),最早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最晚截至年1月底。年代较早或者使用频率较低的文件,并未收录。
3.每个条款注释文件的编排顺序如下:(1)总体按照以下顺序排列:法律、司法解释及相关规范性文件、行政法规及部门规章、指导案例、公报案例、典型案例。(2)在每一类相同性质的文件中,按照发布的时间顺序,从新到旧排列。(3)用以注释的文件,按照注释内容,根据需要或摘录一部分,或省略一部分,或全文使用。
年1月1日,《民法典》正式施行。在施行之前,最高人民法院对民法典相关司法解释进行了全面清理,共废止司法解释及相关规范性文件件,修改件,2件指导性案例不再参照适用。这些修改,均已反映在本书中。
罪与罚
关于公正的19场激辩
[美]沃勒著
01
编辑推荐
警察执法、逮捕凶嫌、调查犯罪、审理被告、惩罚改造、性犯罪人黑名单、死刑存废等等这些问题及时刑事司法问题也是与人的权利休戚相关的社会问题,这些问题我们站在不同的立场与价值观上,就可能得出完全相反的答案,本书就是试图为大家提供十九个思想实验,让读者们从完全相悖的角度理解我们所可能遇到的那些“麻烦事“与刑事困境。如刑法老师罗翔所说的,任何坚持自己是唯一正确的价值观都可能出现道德困境,因此让我们打开这本书看看那个复杂的世界和多元的角度吧。
——高山(法律出版社学术分社·天下品牌主理人)
02
内容简介
这本书别出心裁,确定了19个美国刑事司法中有争议的课题,并对那些课题分别遴选出具有代表性的两篇论文,使其相互对立,展现了美国法律界在这些课题上的争鸣与思辨。或许,在法律问题的研究上,重要的不是寻找标准答案,而是展现多元化的逻辑、思维和价值观,这会启发人们的想象力,引导研究者多思考制度背后的复杂制约因素。由此,法学研究才有可能走向繁荣,成为一个具有"源头活水"的思想市场。
极限正义:刑案之道
高艳东著
01
编辑推荐
九堂“刑案公开课”,一部“正义沉思录”。刑法学者高艳东继“法律脱口秀”后再度发力,用“仰望上帝的目光和兼济苍生的刀笔”,在九宗典型大案中探寻极限正义,让“刑法成为述说人性的知识谱,而不是解读文字的注释学”。本书是一部高水准的刑法理论专业读物,也是一本饱含法意情理的普法作品,诚意推荐。
——杨玉洁(北京大学出版社·未已品牌主理人)
02
内容简介
本书是对近年来的热点案例或新型案例的学理分析。通说往往注重规范分析,而作者更强调考虑案件的社会效果、历史定位,用宏大的历史观研究案例,全面考虑可能影响案件的每一个因素,得出更为正义的结论。??正义的价值不在于“痛快”,而在于实用。刑法学者应当“一眼万年”,不仅要读懂文字中的历史,更要眺望文明的未来。刑法的正义高度,不取决于对罪犯复仇的烈度,而取决于对文明提升的高度。正义的核心不是道德正确,而是解决问题。伟大的价值观应当具有历史穿透力,而不是满足于当下的情感宣泄。
作者希望通过本书中的案例分析,表达方法论和思维方式的转变。在方法论上,法律人不仅可以使用构成要件理论定罪,还可以用社会学、心理学的知识分析案例,这是传统刑法学的薄弱环节;在思维方式上,作者强调极限逻辑性,不仅要考虑个案,而且要考虑类似情形的可适用性,即此案的结论有无普适性。总之,作者以极限正义为主线,用中国典型案例,传达出了不同的法条解读方法和刑法哲理。
《德国民法典》中的私法
[德]奥科·贝伦茨著
本书从法史学与法哲学层面,深入剖析了《德国民法典》的法史渊源、思想基础与基本要素。作者将《德国民法典》定位为一部罗马法学法典,通过梳理其法典编纂史,说明《德国民法典》虽然被作为技术上的杰作,但自始就没有幸运的历史,指出《德国民法典》是学说汇纂法学派、历史法学派之实践教义法学的终点,而人、占有、合同作为古典私法世界的本质性剪影,则构成《德国民法典》的基本要素。
法律职业成长
训练机构、机遇与申请
[德]托尔斯滕·维斯拉格等著
本书详尽系统地就德国文官候补期以及第二次国家考试等相关法律制度进行了评介,其中不单对法学教育大学阶段“鉴定式”案例分析技术进行了简要回顾,更有对文官候补期“判决式”案例分析技术的详尽介绍,从而全方位地向读者展示了德国法律人所应具备的思维方式和职业能力。
同时,或许因为四位作者具有法律实务背景,所以本书不同于一般的法学著作,在字里行间中还就德国职场文化,乃至法律职业成长中一些“软技能”多有提点。
总之,本书不但对那些旨在对德国法学教育制度有所了解和研究的读者有极大的参考价值,而且对即将进入法律职场的法学毕业生也多有助益。
中华人民共和国
制宪修宪重要文献资料选编
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编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我国现行宪法由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于年12月4日通过。此后,根据时代进步和实践发展需要,在党中央领导下,全国人大在年、年、年、年和年,先后5次对现行宪法进行修改,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发展成果,有力推动了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与时俱进、完善发展。
要准确把握宪法内涵和精神,推动宪法全面实施,离不开对宪法文献资料的掌握和深入研究。年宪法修改后,有关方面不时提出,在立法实践和理论研究学习中需要反映我国宪法发展历程的文献资料。为此,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特邀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宪法室编写《中华人民共和国制宪修宪重要文献资料选编》一书,供学习研究贯彻实施宪法参考之用。为了全面系统、客观准确地反映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宪法制定修改过程中的重要成果,帮助广大干部群众学习了解我国宪法发展历程、主要内容以及核心要义,为立法实践和理论研究提供制宪修宪文献参考资料,本书对新中国宪法史上的重要文献都作了收录。
中国古典法治的表达
——再说韩非子
赵晓耕著
韩非是战国末期的法家代表人物。他主张治国者要灵活地运用“法、术、势”三者,而运用的原则便是黄老之学。治人则要求刑名配合。韩非极力主张君主独揽大权,他的思想成为以后中国君主专制独裁的理论根据之一。
尽管历代帝王皆好言仁义,但他们却视法家思想为治国的秘笈,所以有人说传统中国的政治史“外儒内法”,可见法家思想影响之深远。韩非是秦王嬴政(后来的秦始皇)最器重的人,因此被自己的同学李斯所嫉妒,在狱中被迫服毒自杀。
本书作者以简洁的文字、丰富的材料,精辟地分析了韩非的生平、思想渊源和精髓,以及后人不同的评价。
高研院的四季
梁治平著
本书是法学家梁治平的随笔集。其中收录了两本小书,一为《高研院的四季》,一为《观察者》,主要记录了作者前后两次赴美访问游学,在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高等研究院、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等地的经历、感受和思考。书中记述了一位年轻学子的种种见闻,透露出作者当时的访学心境、研究志趣和学术关怀。通过作者独到的观察,本书呈现了世界一流大学的校园文化、美国学界概况及其学术精神、当地的风土人情等,另借由所遭逢的书缘、人缘,勾画出作者学术研究的线索。这些文章笔触真诚细致、温润平和,富有哲理和人文关怀,展现出独特的文人雅趣和时代风貌。书中收入作者亲手绘制的二十幅速写,与文字相映成趣,带读者身临其境。
法意与人情
梁治平著
本书是法学家梁治平的经典文集。所收录的四十篇短文,以“古法丛谈”为主题,将中国古代法作为讨论的对象,研究材料涉及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历史典籍,以及中国古代社会的诸种文化和法律现象等。作者追本溯源,围绕着“法意”与“人情”两个主题,以独特的法学视角,结合中国古代的社会和文化,探索了中国古代法律的起源、法律观念的萌生、法律制度的演变等问题。作者凭借对史料的娴熟掌握,穿梭于中国古代法的历史中,同时将其与其他文明体系的法律进行比较,旨在对中国古代法作富于同情的理解,从而由中国文化的设计与格局,去认识中国古代法的真精神。
债:年债务史
[美]大卫·格雷伯著
这是一本由人类学家回应年以来金融危机和债务危机的著作。在书中,作者通过“债”这个切入点,以人类学、历史学、社会学的视角揭示年来(从文明的初始到全球负债时代)人类的行动规律,债、货币、工作、信用、增长和经济概念本身都是我们开始重新想象的基石。
传统经济学认为,人类从以物易物开始,继而出现货币,货币让人类生活变得更加方便,然后发展出信用体系。大卫·格雷伯对此发起了挑战,分别从货币产生的原因、顺序、目的进行了反常识的思考:货币并不是以“易物”替代者的形式出现的,而是埃及或苏美尔的神职人员为更有效地收税或计算财富而创造出来的。他认为,人类在年前已经使用复杂的信用体系而不仅是物物交换来进行商品交易。是金钱让责任和义务变成债务,价格概念和冷漠的市场吞噬了人类彼此关爱的本性。
格雷伯推翻了很多债务领域的经典预设,将年的债务史划分出五个阶段:早期的农业帝国(公元前—公元前年)、轴心时代(公元前—年)、中世纪(—年)、资本主义帝国时期(—年)和当今的金融世界(年—)。在这些不同的时期,格雷伯认为虚拟货币重复着“出现、消失、再出现、再消失”的状态。
作为社会建构的人权
——从乌托邦到人类解放
[美]本杰明·格雷格著
以往大多数人权概念依赖形而上学或神学的假设,这实际上破坏了人权。因而,本书设想了另一种选择:人权可以由普通民众创造,在本土发育并被其适用的群体接纳。作者旗帜鲜明地提出应把人权看作社会建构的产物,由此铺筑从乌托邦到人类解放的“人权之道”:其一,通过开掘现实理论资源(包括文化资源和神经生物学资源),将人权的建构视为一个学习过程;其二,在具有自我批判能力的共同体(也可以是民族国家)之内哺育“坚定而自信”的个体,并创造条件使二者互哺;其三,进行“互惠主义和利他主义”的情感教育,并鼓励采取积极的“剧作者”立场。
中国刑事诉讼法制四十年
回顾、反思与展望
孙长永主编
本书对年《刑事诉讼法》实施以来我国刑事诉讼法制的发展情况进行系统回顾和深刻反思,并在反思基础上就未来的发展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或者改进方向。为了使这项研究达到应有的深度,本书选择了专题研究的方式,共确定了十八个专题,大体上涵盖了《刑事诉讼法》的主要内容。其中,除简易程序(年入法)和技术侦查、特别程序(年入法)三个专题涉及的立法历史较短以外,其他各专题相关的制度均已经实施四十年以上。
在每一个专题中,首先对某一具体制度的立法和相关法律解释进行简要而系统的回顾,然后重点对制度发展的主要成就进行梳理总结,对制度本身以及制度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最后对制度的发展前景提出方向性的意见和建议。在研究过程中,本书吸收和借鉴现有的研究成果,并依据课题组自己所作的调研以及大量的公开数据和典型案例,力争对每一专题的研究都有一定的学术增量,突出实施中的成绩和问题,体现反思性和实证性。
地中海三千年
[美]罗伯特·D.卡普兰著
与其说这是一本游记,倒不如说这是一本承载地中海历史的文化散记,沿着作者的足迹,叙述了从突尼斯的北非迦太基故地到西西里岛再到亚平宁半岛古老的修道院,以及渡过亚得里亚海抵达的的杜布罗夫尼克(拉古萨)和前南斯拉夫喀斯特崎岖海岸线附近地区的历史。作者并不是按照时间线而是根据路线和景观来展开的,这就使得本书更像一本历史散文,实际上也是如此,在历史叙述中,穿插了哲学、历史、政治、宗教、民族、神话乃至经济的种种信手拈来的探讨。
大审判
刘统著
本书为著名军史专家刘统教授的又一部军事力作,全面叙述-年国民政府审判日本战犯的过程,全书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从年伦敦成立联合国战争罪行审查委员会开始,叙述日本战争罪行调查的两个阶段以及战犯确认和逮捕的过程;第二部分分10章详细介绍十个军事法庭审判日本战犯的过程;第三部分为五个重要战犯和上海集体审判日军将领案的审判经过;第四部分介绍了四个重要涉外案件的审判;第五部分探讨了审判的相关问题;第六部分附录日本重要战犯名录和审判日本战犯统计表。本书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成果。
刑法规范精解集成
谭淼编著
《刑法规范精解集成》的创新在于体例,即开创了一种独特的“点对点”式注释体例。本书把司法解释精心拆分为一个个小的意义单元,然后将其与刑法概念按照两者的内在逻辑关系一一对应起来,从而形成了“点对点”式注释关系。这一独特新颖的注释体例妥善处理好了刑法典与司法解释之间的主从关系,从而使两者真正融合成一个以刑法典为主体的严密的知识之网,实现了刑法存量知识的体系化和系统化。该书历经十七年的精雕细琢已日臻成熟。
人的自然善好
——论卢梭思想的体系
[美]亚瑟·梅尔泽著
“人的自然善好”概括了本书的主题。卢梭著作涉及题材极为广泛,形式多样,不同著作乍看之下相互矛盾。一直以来,卢梭著作的统一性问题是学界讨论的重要主题之一。在这本著作中,作者梅尔泽立足于卢梭本人的论述,亦即“人就其自然而言是善好的,只是社会使他变坏”,致力于论证卢梭著作是统一的。首先,作者论述了蕴含在卢梭著作中的根本原则“人的自然善好”到底是何含义;其次,作者指出,卢梭为证明“人的自然善好”所给出的内省层面的(introspective)以及心理学层面的(psychological)论证,为说明“恶是从何而来的”而给出的历史的(historical)论证,以及为说明“是社会使人变坏”所给出的社会层面的(social)的论证;最后,作者谈讨了卢梭对人的问题的解决方案,并把重点放在了对《社会契约论》的讨论上,证明了《社会契约论》一书是从属于卢梭思想的整个体系,并不与卢梭的根本原则相矛盾,可以说作者解决了由来已久的所谓卢梭思想中的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相矛盾的问题。
本书自出版以来,就得到卢梭研究专家和政治哲学学者的一致好评,是目前英语世界最好的卢梭研究著作之一。本书的出版对卢梭研究、对思想史、哲学思潮的研究,都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及意义。作者亚瑟?梅尔泽(ArthurM.Melzer)是著名的卢梭思想研究学者;译者任崇彬,是卢梭政治哲学思想研究学者,故其译文既流畅、精确,表述也是表专业的。
环境正义论
[美]彼得·S.温茨著
本书是伊利诺伊大学哲学与法学研究教授彼得·S.温茨的著作之一,由当时在西北大学环境哲学与比较哲学研究中心从事研究工作的朱丹琼和宋玉波负责翻译。作为环境哲学译丛的一种,本书主要考察了环境保护中的正义问题,也即环境保护既然本身会对某些群体造成不公正的结果,那么环境是否值得保护,为何值得保护。为了讨论这一问题,作者讨论了诸如德性理论、自由派理论、效率理论、人权与动物权利理论、功利主义理论、成本效益理论以及罗尔斯的正义论等人类历史上关于正义的诸多讨论,接下来运用反思性平衡的方法探讨了生物中心个体主义和生态中心整体论,进而提出了自己的同心圆理论,认为人类是借助存在于以自己为中心的同心圆来界定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在此理论的指导下,温茨相信人们会对积极权利和消极权利以及无知觉的环境做出很好的反应。
中华人民共和国
合同法律法规全书
法律出版社法规中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依法治国的观念深入人心,合同在经济社会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从早期的《经济合同法》《技术合同法》等,到较为成熟的《合同法》,再到《民法典》的出台,我国合同法律体系已逐步健全,合同已经深入到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为全面梳理我国众多的合同法律法规与司法解释,为各界读者正确适用合同法规及撰写合同文本提供参考,我们精心编辑出版了这本《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律法规全书(含示范文本)》。本书具有以下特点:
一、收录全面,编排合理,查询方便
收录改革开放以来至年12月期间公布的现行有效的合同法律、行政法规、司法解释,重要的部门规章、相关政策规定。内容包括《民法典》合同编规定的全部典型合同,以及常见的其他合同,如买卖合同、借款合同、建设工程合同、土地使用权合同、旅游合同等,全面覆盖合同法律的方方面面。本书具有体系清晰、查询方便的特点。
二、特设导读、条旨、示范文本、案例,实用性强
全书各部分特设"导读"栏目,对本部分的核心内容进行解读;对重点法律附加条旨,可指引读者迅速找到自己需要的条文;核心法律文件在目录中加★表示。基于示范文本在实践中的重要指导作用,本书对常用的示范文本也一并予以了收录。另外,书中还特别对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相关指导案例进行了收录,这些案例具有指引"同案同判"的作用。由于示范文本和指导案例是基于《合同法》制定和发布的,为了便于读者理解和使用案例及示范文本,本书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