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留下的《道德经》,至今仍是人们认知宇宙与人生的经典。天地是永存的,生命是短暂的,那么人活着究竟是为了什么?在经济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为什么痛苦却越来越多?学习《道德经》,真的能够解答我们现实生活中所遇到的困惑吗?
老子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老子不反对美,他只是告诉我们,美是没有固定标准的。情人眼中出西施,有人觉得这个美,有人觉得那个美,才会各取所需,才不会争。今天我们都心烦意乱,就是因为有固定的标准。一切一切,都不应该有固定的标准,长跟短,高跟下,好跟坏,都没有固定的标准。可是后来,我们把它们变成了固定的标准。
有两句话,大家要记住。
第一句,阴阳是易之门。中国的门一般都有两扇,我请问各位:门为什么有两扇?因为如果只做一扇就惨了,做得太大,小孩推不动;做得太小,东西放不进去。为什么一阴一阳才构成一扇门?中国人讲一就是二,讲二就是一,一个门由两扇组成,阳跟阴是门的两扇,代表《易经》。《易经》有两扇门,一个阴一个阳。
第二句,有无是道之门。道也有两个门,叫作有跟无。老子很坦白地告诉我们,“无”用来讲天地的开始。天地的开始是混沌,所以我们今天常常讲盘古开天。而“有,名万物之母”,万物都是有了以后,才不得不给它一个名字。这个“不得不”是很重要的。我们不得不说这是桌子,有人要把它当作床用来睡觉,也可以。它不是一定要当床,也不是一定要当桌子。万物是从有开始的,但是天地是从无开始的,因为有了天地的时候,还没有万物。现在科学家已经证明,天地处在一片混沌未开的状态时,是无法生万物的,更不要谈到有人了。因此,老子让我们常常存有无的概念,这样才能够观。这个“观”很重要,全世界研究学问的人都是用观,叫作observationalmethod,即观察法。
我们常常存有“无”的概念,才能够发现天地的确很奥妙;常常存有“有”的概念,才能够发现千变万化的现象。这两个,一个叫作妙,一个叫作徼,其实是一样的,并没有分别。妙是什么都看不见,没有痕迹,说不清楚。徼是看得见,有痕迹,大致上可以说得清楚,这是在讲有跟无。
《道德经》开篇第一章的重点,在下面这两句话: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这样标点,好像不太合适,老子的意思不应该是这样。“此两者,同出而异名”,我们最好这样标点: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因为老子要告诉我们的是一个同的概念。一切一切都是同,没有不同。人因为立场、利害的关系,才开始有不同的概念。
现在,有一点我们可以讲得很清楚,就是人的烦恼、痛苦从哪里来?我们老觉得别人占尽便宜,自己吃定亏了,自己跟别人不同,心里不平,才会生气、烦恼、痛苦。其实《道德经》讲得非常清楚,人有生必有死,谁都没有例外。请问大家:人是怎么死的?只有一个答案,被气死的,而且是被自己气死的。所以,人只要不生气,就阴阳调和,就保健养生了,根本不需要吃什么保健品。人之所以会气不平,就是因为看出了不同。
中国人常常讲一句话,很多人没有办法了解,即吃亏就是占便宜,占便宜就是吃亏。如果有一天你领悟了这句话的含义,就会心平气和,就不会生气,不会争,也就进入老子的境界了。我们现在就是自认为聪明,才会有无尽的烦恼。
明明不同为什么同,这就是玄妙之所在。一个人不明道的时候,他认为不同就是不同,一旦明道,就知道一切都是同。当你得到好处的时候,已失掉太多的东西;当受到挫折的时候,却获得了太多的东西。但是一个看得见,一个看不见,如果我们只注意看得见的部分,就很生气;如果能够不执著于有,进入无的境界,就知道自己得到了很多好处,进而心平气和了。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