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南斯拉夫西北部伊斯的里亚半岛的石灰岩高原上,怪石嶙峋,土壤稀少,稀疏的植被艰难地扎根在岩石缝隙间,坚强地活着,虽然谈不上郁郁葱葱,但也让人感受到了生机盎然。没有人知道为什么是这样的景象,只能将之归结为上天的旨意,神居住的地方。因为满眼望去都是岩石,当地人就把这片高原称为“石头”,即kras。19世纪末,前南斯拉夫学者司威依奇(J.Cvijic)首先对这片高原的形成机理进行了研究,发现了岩石可溶的现象,并且找到了一些发生规律。他借用了德语“karst”一词作为石灰岩地区溶蚀过程和产物的名称,得到全世界学者的普遍认可。从此,“喀斯特”一词正式成为科学专业术语,特指水对可溶性岩石(碳酸盐岩、硫酸盐岩、卤化物岩等)进行以化学溶蚀作用为主(并包括水的机械侵蚀和崩塌作用以及物质的携出,转移和再沉积)的综合地质作用及其产生现象的统称。这让分布面积约占世界陆地总面积15%的地区有了统一的称谓——喀斯特。虽然这些地区包含了以石灰岩、白云岩为主的碳酸盐类岩石,也有石膏等硫酸盐类岩石,还有一些卤化物岩,但以石灰岩为最多,而石灰岩是最能制造神奇景观的岩石,奠定了石灰岩地区的美丽。中国是世界上碳酸盐类岩石分布面积最广的国家之一,据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岩溶研究組年的调查显示,中国碳酸盐类岩石出露面积达万平方公里,约占国土总面积的13%。以云南、贵州、广西为主体,包括重庆、四川、湖南、湖北、广东部分地区的中国南方喀斯特区,总面积达50万平方公里,是世界上湿润-半湿润、热带-亚热带平原、丘陵、山地、高原喀斯特地貌系列发育最好的地区。今天的“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就由广西桂林、广西木论、贵州荔波、贵州施秉、重庆武隆、云南石林共同组成,也说明了西南地区喀斯特形态的多样性与完整性。由于岩石的可溶性决定了喀斯特地区地表水宝贵、地下水丰富的特征。岩石在风化作用下形成的残留物少,决定了自然成土缓慢,要形成1厘米厚的土壤需要年-年,土壤缺乏,地表破碎。土壤虽肥力较高,但总体贮量严重不足,喀斯特地区的产出率低下,单位承载力低。但正是由于喀斯特地区强烈的喀斯特作用,地表形态多样,地下洞穴丰富,形成许多著名的自然景观,如桂林山水、黄果树大瀑布、贵州织金洞、湖南张家界、云南石林、九寨黄龙、武隆地缝、乐业天坑等,都是以观看喀斯特自然景观为主的风景区。从最初的夷平面到后期的峰林喀斯特,从喀斯特台地到深切的峡谷,可谓一步一景,一山一格。20世纪初,英国人类学家塞缪尔·柏格里(SamuelPollarb)在他的日记中写到“……数百座山峰,真像一些巨大城池的城垛。这幅景色感人至深,就连当地人也站在那里观看并惊讶不已。如此壮丽的场景,必然是自然之神的构思。”描写的就是喀斯特峰丛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