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白癜风去哪家医院比较好 htt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电影理论与评论
《小兵张嘎》截图
复映片估计凡是上了点年纪的人,都会对“复映片”记忆犹新。所谓的“复映片”主要是指文革后开始“解冻”被封存长达十余年的解放后至文革前(以下简称“十七年电影”)的六百多部影片以及建国前的一些片子。
其实这些影片,身为老一辈的观众,应该是看过并有一定印象的。然而对于年轻一些的特别是六十年代以后出生的观众来说印象就没那么深了,甚至可以说是在看“新片”。因为文革开始时这些人年龄尚小,即使是儿时看过一些,大多数也都是记忆模糊。笔者就是六零后,我就对小时看过的《小兵张嘎》《鸡毛信》《海鹰》《突破乌江》《女跳水队员》等,没什么太深的印象(因为那会还未上小学),只是大概记得有个孩子和人摔跤,摔不过便咬人、堵烟筒。还有些老片虽说也看过,但那都是作为“毒草”供批判的(而且也根本看不懂只是看看“热闹”)。如《舞台姐妹》《林家铺子》《不夜城》《兵临城下》等。所以说绝大多数的十七年电影对于年轻观众来说都是“陌生的”。《南征北战》截图
回想起那段特殊时期,文化生活确实比较贫乏,当时(文革最初的几年)的电影除了样板戏及某些社会主义国家影片外,只有少数几部老片,如被称为“三战一队”的《南征北战》《地道战》《地雷战》《平原游击队》(后《平原游击队》也停映了,只剩三战)及文革中期恢复的几部抗美援朝题材的影片如《英雄儿女》《奇袭》《铁道卫士》等,而国产故事片的生产则在相当一段时间里出现了“断档”。这时,一些纪录片特别是新闻报道片则在一定程度上成了电影院的“主角”(更有人戏称当时的柬埔寨国家元首西哈努克成了中国最著名的“电影明星”),因此便有了那句“朝鲜电影哭哭笑笑,阿尔巴尼亚电影莫名其妙,越南电影飞机大炮……中国电影新闻简报”的“顺口溜”,虽然这说法有点夸张,但也确实反映出广大群众对当时电影太少的状况不满的一种情绪渲泄。《英雄儿女》截图
直到年,在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的亲自关怀、过问和指示下,经过广大电影工作者的辛勤努力,一批新摄制的故事影片终于和观众见面了!如《青松岭》《艳阳天》《火红的年代》《侦察兵》《闪闪的红星》等,尽管这些片子及后来陆续上映的新片中,普遍存在一些时代的痕迹,但就其思想性、艺术性来说都还是达到了一定的水准,当然距离广大群众的要求来说还是有不小的差距的。《闪闪的红星》截图
年10月粉碎“四人帮”后,各方面工作都出现了转机。但笔者认为:由于某些客观原因,电影生产方面似乎起色不是很大,就、两年来说,生产的影片在质量上并没有超越文革年代的——年的水平,对此广大观众是十分不满的,然而也就是在这个特殊时期,“复映片”就成了当时人们最主要的“精神食粮”!从年元旦开始复映《洪湖赤卫队》《小兵张嘎》《天山的红花》《平原游击队》《秘密图纸》《东方红》六部影片后,一批又一批的“十七年影片”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观众面前!使热爱中国电影的观众影迷们过足了眼瘾!真好比久旱的禾苗迎来了及时雨,好多人都是又惊又喜:敢情我们还有这么多好看的电影啊!说来也挺有趣,本来都是些老片,现在却成了“新片”。回想起那时,出一部新片子真的是好难,一般都是要等重大节日如元旦、春节、五一、十一等,而现在一下子就出了这么多以前没有看过的“新片”,用“心花怒放”一词来形容当时的影迷的心情,是丝毫也不过份的。《洪湖赤卫队》截图
与此同时,外国进口影片已不仅再是那几个社会主义国家,日本、印度、墨西哥、南斯拉夫及其他欧美国家的一些电影也都开始陆续出现在银幕上,香港的一些影片也进入到了内地,前面那句“顺口溜”也就再无人谈起了。当然,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复映片”都是那两年中国电影的主旋律、“当家菜”!而且特别有意思的是:那时的人们常常喜欢把复映片与同期上映的某些国产片拿来进行对比。不比还好,越比就越觉得老片的经典、耐看,新拍片的稚嫩、“虚假”!(现在看来,这种比法并不是很科学,有的甚至没有可比性。)笔者清楚地记得:当时唯一的电影杂志《人民电影》(《大众电影》前身)就曾多次做过比较,比如说同是战争题材,同是反映重大历史事件,为什么五十年代的《上甘岭》就拍的那么好?而二十多年后拍的《延河战火》却令观众那么失望(许多人都是没等影片结束便退场了)?有一期的《人民电影》杂志还拿出数据来说话,如某某老片,还有进口的外国片(如《追捕》)等,观众都达上千万人次,而我们某些国产片如《我们是八路军》《走在战争前面》《豹子湾战斗》等却只有六七十万左右,最少的《南疆春早》才二十几万,这是多么鲜明的对比!《上甘岭》海报
再比如有人还认为:同样是反映海军生活的,《南海风云》就不如《海鹰》,反映空军生活的,《长空雄鹰》也比不上《长空比翼》,反映少数民族题材的,《祖国啊!母亲》《沙漠的春天》更是远不及《草原上的人们》《天山的红花》等。至于那些重拍片,几乎就没有一部能超的过老版的!有一篇文章措辞十分犀利:为什么观众厌恶重新摄制的《南征北战》《平原游击队》……而由衷热爱她们的原作?因为原作真实亲切而新版矫柔造作……这都说明,观众是最好的评判官,同样题材的影片,谁好谁孬,人们心里自然都有一杆秤!《五朵金花》海报
诚然,老电影也不是完美无缺的,正如一些专家教授所指出的那样:综观建国以后至文革前的六百多部老片,并非部部都是经典,优秀作品只是其中一部分,但为什么观众都比较喜欢呢?笔者是这样以为的,主要还是因为老片普遍主题鲜明,内容健康,思想性强,演员表演真实、自然、亲切,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接地气”、三观正,影片自始至终都充满了正能量。尽管有些影片艺术上还有些粗糙,技术上也比较简陋,但是观众喜欢,容易接受!相比之下,同期上映的某些国产片,尽管场面搞的很大,服装、道具等都很华丽,演员也很漂亮帅气,但由于编导人员缺少生活积累,有些片子故事情节不符合常理加上演员表演普遍存在“僵硬、刻板”的问题等等因素,所以这样的片子是很难“征服”观众的,这种状况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年,才得以根本扭转!《林家铺子》海报
最后,笔者想对文革后的老片解禁做一个大概的回顾和总结。我印象中的复映片是分期分批上映的,由于影片太多,有关人员为此付出了巨大的辛劳,他们不仅没日没夜的看片审核,而且有些老片由于封存时间过长,胶片等出现问题还需要进行技术上的处理等。整个复映过程持续了长达数年以至更久的时间,至于分多少批,共恢复了多少部,由于时间已经久远,己经记不太清楚,印象较深的是年的元旦恢复了六部影片(第一批,前面已提到),春节又恢复了六部影片《钢铁战士》《大浪淘沙》《红色娘子军》《甲午风云》《江山多娇》《战斗里成长》,7月又恢复了《女飞行员》《上甘岭》《东进序曲》《长空比翼》《铁道游击队》五部,这是几次“大批的”,而更多的则是平时陆续不断的“解冻”,如《董存瑞》《雷锋》《鸿雁》《红孩子》《永不消逝的电波》《枯木逢春》《今天我休息》《特快列车》《苦菜花》《烈火中永生》《年轻的一代》《李時珍》等。而像《李双双》《刘三姐》《五朵金花》《青春之歌》《早春二月》《舞台姐妹》等影片则是在年以后复映的。笔者粗略计算了一下,几年下来,解冻的“老片”应该在五百部以上,占整个十七年影片的百分之八十左右。还需要说明的是,也是在年,为纪念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六十周年,又上映了大量的前苏联影片,如《伟大的曙光》《难忘的一九一九》《山村女教师》《夏伯阳》《宣誓》《伟大的公民》等二十多部影片,而这批影片中有相当一部分其实也属于“复映片”(以前曾放映过),可以这么说,年是名副其实的“复映片年”。《舞台姐妹》截图
复映片!中国电影历史上的一段十分美好而令人难忘的回忆,尽管这些影片以前人们(主要是老人)大都看过,但像那几年那样集中的、大面积的向全国观众的展示,却是以往从未有过的!她一方面是对十七年电影的一次最好的“盘点”,更是对文革结束至三中全会召开前的徘徊期,国产电影不景气状态的一个最好的“补救”,同时也在激励着人们特别是广大的电影工作者:看看过去我们曾经取得过的成就,拍摄过这么多的好作品!那么多年后的今天,还有什么理由不能拍出比过去更多更优秀的影片呢!终于,中国电影迎来了她阳光明媚的春天!年,在影坛上出现了一大批深受观众喜爱的优秀作品,而“复映片”从某种意义上说,也终于完成了她的“历史使命”,但人民永远不会忘记这些令人终身难忘的好影片!“纪念老影片,缅怀老艺术家”的节目、活动一直都在延续,如后来央视的“老片回放”“流金岁月”及现在依然在播的“怀旧剧场”等。也正是在老电影的激励下,我们的国产片无论是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突破,从这点上看,复映片对推动中国电影的前进,无疑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归结为四个字那就是:功不可没!作者介绍:庚红,北京影友本期编辑:余泳、迟焕萍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