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医院电话 http://baidianfeng.39.net/a_yufang/161225/5154118.html
意大利歌曲《美人,再见吧!》
(即《游击队之歌》)
意大利有一首脍炙人口的歌曲在世界流传比较广,那就是《美人,再见吧!》(即《游击队之歌》)。
这首歌的曲调铿锵欢快,节奏感极强,委婉连绵,曲折优美,特别是这首歌的歌词充满了诗情画意,是一首浪漫主义的散文诗,是一首豪放壮阔的歌曲。
这首歌曲的传播
这首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广泛地被抵抗意大利法西斯和德国纳粹军队的意大利游击队员以及进步力量传唱,成为了战斗的歌曲(《游击队之歌》),游击队员是吟唱着这首歌曲去战斗去牺牲的……这首歌曲传播到世界各国主要是在二战后。年在布拉格举行的第一届世界民主青年联欢节期间意大利各代表团唱响了这支歌曲,特别是意大利艾米利亚地区的青年游击队员代表团将这首歌曲作为“世界青年与和平音乐歌曲节”的参赛歌曲后,受到各国人民,特别是青年人的喜爱,并译配成各种语言广泛传唱。我国大陆对这首歌曲几乎是家喻户晓,但主要是通过前南斯拉夫年拍摄的那部电影《桥》了解的。
至今在意大利并不知晓这部前南斯拉夫电影。所以说,这首歌曲的传播并不是因为前南斯拉夫的那部电影《桥》。而是在第一届世界民主青年联欢节(布拉格,年)上唱响了这首曲,就像第六届世界民主青年联欢节(莫斯科,年)唱响了《莫斯科郊外的晚上》一样。年9月20日,中共中央副主席邓小平会见意大利总统山德罗·佩尔蒂。邓小平同佩尔蒂尼见面时,两人都快步向前,紧紧拥抱。邓小平说:“我们虽然是第一次见面,可是我们今天是以老朋友、老战友的身份相见的。”佩尔蒂尼说:“这是一个游击队战士拥抱另一个游击队战士。”
世界青年联欢节是以苏前联为首的国家举办的大型国际活动,主题是反对侵略和战争,歌颂和平与友谊。
这首歌的意大利原文标题是“Bella,ciao”(《美人,再见吧!》),但中文译名译成了《朋友,再见吧!》。在这首歌的意大利文原文中“bella”一词贯穿始终。但在中文版中译配者将“bella”都译作了“朋友”,将歌词中的主要主人翁译错位了。
侵略者入侵了,将要出征的战士(游击队员)要告别的是他所心爱的妻子或未婚妻或女友,而不是朋友。就是说这首歌曲是唱给他心爱的女人的,译成了“朋友”,这就大大降低了这首歌的深刻意义,缺乏了力量和感染力,也不符合意大利人那种浪漫情怀和性格,也违背了这首改编于意大利的民间歌曲的历史渊源。
这首歌曲表达了游击队员离开故乡,告别爱人,去与侵略者决战的心情,赞颂了游击队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生动形象的表现出了游击队员对亲人和家乡的热爱和视死如归的精神。像我们抗战时的那些“妻子送郎上战场”一样的歌曲。
我认为,无论如何这首歌的中文译配得还是很精彩的。那部前南斯拉夫电影是年由北京电影制片厂译制的,也许译配者理解这首歌的主人翁是谁,但由于当时的形势,将“女人”译成了“朋友”。这首歌曲在意大利历来被认为是左翼的革命歌曲,即使现在经常也被左翼人士和学生以及工人演唱,或者左翼党派以及工会组织的集会和游行示威中唱响。
年法国社会党候选人奥兰德在结束总统选举讲演后在掌声中播放这首歌曲。
这首歌曲被认为是意大利抵抗运动和反法西斯的一首经典歌曲。
这首歌曲的渊源
《美人,再见吧!》,这首歌属民歌体裁,是改编于意大利北部地区的一些民间传统歌曲,包括它的歌词和曲调都吸收这些民歌的成分。
比如,有一首波河平原地区传唱的描绘稻田里做工的男工和女工的歌曲这样写道:这首民歌流传于波河平原地区。波河平原地区是意大利唯一种稻子的地区。那个时代每当插秧和收割的季节,就会雇佣许多外来的男女季节工。直到现在意大利北部地区到了水果(苹果、葡萄等)和橄榄收获季节都要雇佣许多外来(甚至外国的)季节工。
这首《稻田女工歌》的歌词有几个版本,但歌中的主人翁是女工,描写的是黎明即起去下地劳作的女人。这首描绘稻田里做工的男工和女工的民歌表达的是对青年男女终年(甚至一辈子)辛勤的劳作中,在日晒雨淋中青春和美貌失之殆尽的感叹。
还有一首流传的民歌为《墓上的花》,歌词大意是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女早晨比太阳起得还早,推窗而望,看到自己的初恋情人与另一个姑娘调情。于是她就去找他,让他忏悔。歌词表达她宁愿死去也不愿意与初恋之人分手,宁愿与她的恋人相拥躺在一个坟墓中。
《美人,再见吧!》(《游击队之歌》)的歌词显然是借鉴了上述两首民歌的歌词,并加以改编;然而曲调是借鉴了流传于意大利北部的一首儿歌《我的奶奶即将老去》以及皮埃蒙特山区的一首山歌的曲调。《美人,再见吧!》(《游击队之歌》)到底由谁改编和谱写的,现无从考证,众说不一。有人认为是著名记者恩佐·毕亚契改编。二战期间,毕亚契曾加入游击队,参加过抵抗运动,做过战地记者。在他年葬礼上人们唱着《美人,再见吧!》(《游击队之歌》)将他的棺柩送到墓地。
演唱《游击队之歌》的神甫
意大利热内亚大教区内有一位叫做安德烈·卡罗的神甫,或称之为“唐·卡罗”,非常可爱。他也被天主教界称为另类的神甫,但他是一位深受老百姓和信徒爱戴的神甫,老百姓称他为“街区的神甫”。他是一个教区的司铎,在他管理的教区教堂里主持完弥撒后有时会领唱《美人,再见吧!》(《游击队之歌》),教友们会热情高涨地唱起这首歌曲。他领唱这首歌曲的录像曾在网络广泛传播,点击人数达到20多万人。安德烈·卡罗神甫(—)是一位德高望重的神甫,著作颇丰。他信奉天主教,又有共产主义思想。他年轻时曾是反法西斯的游击队战士。他喜欢的歌曲之一就是这首《美人,再见吧!》(《游击队之歌》)。卡罗神甫于年5月22日逝世,享年85岁。在他的葬礼上,信徒和老百姓唱起了他生前喜欢的这首歌曲,嘹亮的歌声打断了枢机主教巴尼亚思科的讲话。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