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常规持续头晕自发眼震耳石症

前言

前庭神经炎(VN)是一种以自发性眼球震颤为特征,伴有持续而剧烈的眩晕,如恶心、呕吐为特征疾病。VN是导致周围性眩晕的第三大常见原因。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是周围性眩晕最常见的原因,是由于椭圆囊碳酸钙结晶脱落进入半规管内,自由滚动-为管结石,或较少附着于壶腹嵴顶-为嵴帽结石。最常见的BPPV类型是后半规管(PSC),占所有BPPV病例的75%至80%,水平半规管(LSC)占所有BPPV病例的15%至20%。而后者的神经植物性症状和行走时头晕感更明显。

患者通常在夜间翻身时首次发作LSCBPPV(水平半规管耳石症)。剧烈的眩晕会突然唤醒病人,每次发作持续30到60秒,有时更长。仰卧时头部左右旋转会更剧烈,但有些患者直立时也会出现眩晕,甚至出现持续的眼震。这样的眼震可能会被误认为是“自发”的,但该眼震方向可随不同体位而变化,因此,又被称为“假性自发眼球震颤”(PSN)。

PSN在向地性LSCBPPV中眼震向健侧,在背地性LSCBPPV中眼震向患侧。它随着头部向后仰头30?而增加,当头部向前弯曲30?时消失,并且当头部另外向前倾斜到60?时反转方向(见图1)。本研究的目的是调查在急诊室中误诊为前庭神经炎的LSCBPPV合并PSN的发生率。

图1右侧LSC-BPPV的假性自发性眼球震颤(PSN)。此图说明了通过向前或向后倾斜头部来解释眼震方向如何改变。左图-管石症,右图-嵴帽耳石症。头部直立,LSC相对于水平面倾斜30°。坐位直立,管石症眼震向健侧(A),嵴帽耳石症眼震向患侧(B)。低头60°,眼震方向反转(C),(D)。头部向后仰头30°,LSC与地平面呈60?相对于坐位倾斜角度增加,增强直立头部的初始PSN(E),(F)。

方法

收集从年1月至年12月因急性眩晕就诊的急诊室病人共名。初步诊断为前庭神经炎例(男例,女例,年龄14~93岁),判断标准为自发性眼球震颤、剧烈眩晕、神经学检查阴性和正常的脑CT扫描。

所有初步诊断为前庭神经炎的患者都被转至眩晕病房,完善前庭检查。所有患者均在坐姿时进行俯-仰试验(HeadPitchTest,HPT):将患者头部与身体同轴,然后将头部向前弯曲30?和60?,最后将头部向后弯曲30?来分析眼球震颤的方向(图1)。此外,还先后进行了以下定位测试:坐位-仰卧试验(SSPT)(图2)和仰卧时的头部翻滚测试(Roll-test)。

LSCBPPV的判断标准是有短暂的位置性眩晕和自发性眼球震颤,这些患者在HPT过程中眼震方向改变,并通过Roll-test判断向地性眼震或背向性眼震,并进行复位治疗后,位置性眩晕和位置性眼震完全缓解证实了LSCBPPV的诊断。

变位试验眼震无改变的患者,完善详细神经系统查体及视频头脉冲检查、眼震视图及双温试验、眼和颈源性VEMPs诊断,判断是否为前庭神经炎及中枢病变。

图2右侧LSC-BPPV坐位仰卧试验(SSPT):患者仰卧并头部弯曲30°时,LSC位于垂直面上;因此,由于重力加速度,耳石被向推。管石症时,耳石朝向椭圆囊侧移动,眼震向健侧增强;嵴帽耳石症时,耳石朝向壶腹移动,眼震向患侧增强。

结果

在年1月至年12月期间,名急性眩晕伴持续性自发眼震的患者在急诊室首次被诊断为前庭神经炎。其中56例患者通过俯仰平面上的头部弯曲角度(HPT)改变了眼震方向,例患者无眼震改变。对HPT阳性的56例患者进行坐-仰位试验(SSPT)和Roll-tset。定位试验证实了所有患者均为LSCBPPV;37例为向地型眼震(水平管管石症),19例为背地型眼震(水平管嵴帽耳石症)。行手法复位后全部缓解。

讨论

许多患有急性眩晕的患者来急诊室就诊,通常伴有恶心、呕吐、出汗、面色苍白、恐惧等,无法描述眩晕是不是在睡觉时翻身引起的。当这些患者伴自发性眼球震颤,CT扫描阴性的患者在急诊室被诊断为前庭神经炎。许多文献报道了LSCBPPV患者在直立位观察到的持续性水平眼震。这种眼震可能被误认为是“自发”的,但它是一种方向变化的眼震,受体位改变而改变,因此被最恰当地定义为“假性自发眼震”-PSN。PSN的方向:向地性LSCBPPV(管石症)眼震向健侧,背地性LSCBPPV向眼震患侧。当头部向后弯曲30?时增加,当头部向前弯曲30?时消失,当头部另外向前倾斜到60?时,方向反转。此外,在LSCBPPV患者中,经常可以观察到通过将患者从坐位-仰卧试验(SSPT)中拉下来而引起的眼球震颤。

当HPT引起方向变化的眼震时,行Rolltest检查发现向地或背地眼震,复位治疗后位置性眩晕和位置性眼震的完全消失,明确证实了LSCBPPV的诊断。值得注意的是,中枢病变有时也可引起位置性眼震,因此,所有有中枢眼球运动和/或神经体征的患者,或者对重复的耳石复位操作没有反应的患者,都必须接受MRI检查。

LSCBPPV出现假性自发眼震的机制与水平半规管生理特征有关。人体水平半规管与地面呈30°角,当半规管内有耳石颗粒时,由于受重力影响向下移动,而壶腹嵴帽的弹性变形和内淋巴液的粘滞力和摩擦力均之相反,当两种力处于平衡时,耳石停滞在半规管内,并使嵴帽长期偏斜,出现眼震(如图3)。

LSCBPPV患者可观察到持续的直立位水平眼震,可误认为是前庭神经炎。这时,应立即坐着进行俯-仰试验(HPT)有助于正确鉴别PSN和自发性眼震。HPT安全、容易进行,而且耐受性良好,因此建议将其作为急性眩晕患者的常规评估,通过减少不必要和昂贵的检查,可以节省时间和金钱。

文献来源:GiacintoAsprella-Libonati,LateralcanalBPPVwithPseudo-SpontaneousNystagmusmasqueradingasvestibularneuritisinacutevertigo:aseriesofcases.Journalofvestibularresearch:equilibriumorientation;24(5-6):-.

1.水平管耳石症(LSCBPPV)可出现坐位时持续自发眼震,为假性自发眼震(PSN),易误诊为前庭神经炎。

2.给予患者行俯-仰试验(HPT),即坐位时低头60°与仰头30°时眼震方向逆转。

3.PSN在向地性LSCBPPV中眼震向健侧(管石症),在背地性LSCBPPV中眼震向患侧(嵴帽耳石症)。它随着头部向后仰头30?而增加,当头部向前俯曲30?时眼震消失,继续前俯曲到60?时眼震方向反转。

来源:眩晕千度郑州站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nansilafu.com/nfly/905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