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学斋隐语二点一盏ldquo易

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

周易这种东西实用吗?其实对九成多以上的人没有多少实际意义,甚至没有必要了解。学了周易会生活的更好吗?答案是未必,所以攻击他的人永远占大多数。为什么呢,大部分人是实用主义,在他们眼里衡量周易的标准是实用,他们理解的周易是无所不包,那周易怎么不去打败西方哲学?战胜西方科学?你周易可以预测很多事情,为什么不率先开展工业革命?似乎近代所有的责任都可以推到周易上面,在不同衡量标准之下,易学的口碑也就两难了。

对于个体,如果人到中年,职位上已经在决策层,是要看看周易这种无用之用,你不必事必躬亲上,如果还是事必躬亲那一定是有问题,今天已经没有军师这个行业,很多的智囊团借助的是数据趋势的分析,很多考核也是数量的考核,而不是生命意义的考核,周易对人生的帮助或许是紧要几步的选择,其实越是影响大的人,才要学习周易,人生紧要几步就是救命的几步。

小成与大道

道隐于小成,六爻这些算封建迷信吗?其实不算,相对来说,这应该算是一种文化,要是上升到道的境界还是不可能的。经过上个世纪五六十年,这个行业算是断代很严重,我母亲的祖父一辈就有专门做这个行当的,你能说不准吗?据说还是相当准的,即便是在五六十年代,他所有的资料和书籍全部被烧毁,私下很多人还是找他算算,虽然偷偷摸摸的,被定义为封建迷信,可是结果真如他言,就是准,不过也没有人接班了,那个时代不用读书,不用识字,甚至这样的能文识字的秀才型卜卦人也没有口饭吃,这个行当就慢慢断掉了,几十年后,讲起来也只是个传说,只是被他卜卦过的人在老迈花甲之年,常常唠叨起来,就是你祖上那个姥爷算卦真准,我这一辈真的和他说的大差不差。当然像他们这些以卜糊口的人,其实还不一定用的是什么六爻,我偶尔听到的念叨就是什么白鹅算术,可是多年之后我在网络上寻找,从来也没有见这些本子。对于普通的老百姓,或许这就是他们认为的周易,他们不管什么大道,大道他们用不到,他们关心的是自己的日常,是自己这一辈子的命运怎么样。

现在很多人强调命越算越薄,这种事情是不是真的,我想应该是没有答案的事情,至少这种口号喊出来像是一种噱头,只能说每一行有每一行的规矩。我们当然不希望未来信息过多的影响个人,这些信息容易形成心理暗示,如果偏向有利方面,可能让人有积极心态,如果是不利因素多,可能会让人形成消极思考。像是四柱和六爻中,李虚中、刘伯温、万民英、沈孝瞻那个不是当朝的进士,古人不会研究无用的学问,只是如何合理运用而已。儒家的术数提供的不过是一种结果而已,而对于结果如何改变,其实一直没有什么有效的答案,后世的各种代偿方式其实是道家的法子。

术数的很多知识就是从道学中演化出来,走向更实用的谋生,那反过来,我们更容易了解道学或者周易的方式就是了解术数学。之所以说道隐于小成,是因不管从诸子百家走向术数,还是术数走向诸子百家,都会觉得命理术数学会困扰我们对道学的修行。道学有更高的空间,更大的无用之用,你需要清空更多的知识垃圾。

周易是大道,你走的道越正,成就越难,路上的妖魔鬼怪就越多,就好比唐僧西天取经,因为道能大成,妖魔如果能战胜你,自己也越强大,小妖怪才找个废材栖身。妖魔也会这么想,就是战胜不了你,如遇到成就大道的人,也能让自己留名;如果侥幸战胜了,那岂不是自己的力量更强大。

关于周易,今天很多人定义为高维投影,就是在四维五维的智慧被下载到这个星球,这个点倒是很难定义,周易学习越深的人,越知道周易是个深渊,也就反复劝解常人不要进坑,这条路上,有成者寥寥无几,当炮灰的确实绝大数,大部分也容易成为学究,很多人会觉得自己能成为张良、诸葛亮、李淳风、邵雍这样的用易高手,最终可能被易用。易学之路凭的的机缘,凭的是时运,更需要自己的用功,不得已才当做高维智慧来对待。

学易学要耐住寂寞,大雅君子恶速成,最终能帮你的是修成平常心,因而才说大言淡淡。普通人的心态,一定觉得周易是秘籍,学周易就是要逆天改命,学会就异于常人。相比起周易,六爻或者卜卦给的结果更实在,大家也会陷入其中,通过各种命理和术数,可以看尽人间百态,如果能点评未知命运,一定可以获得意外的荣誉和金钱。而这些可能不是学习大道的心态,我们在易经的学习中,保持嗜欲深者天机浅的心态,抛弃杂念私念,可能才是最好的选择。易经的学习,一个信念的错误,就是十年的扭曲,甚至是终生的扭曲。

阴符经言,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或许就是告诉我们天道运化万物生,物有象可观,而其中道无形,因物象而知道,所谓执天而行,就是尊道而行,心若太虚,那我们心中点一盏易灯,就是顺化天地。

就个人的心得而言,大道这种事情太虚渺,几乎不能用来谋生,毕竟大家成不了姜子牙、范蠡。况且大道的修习荆棘太多,大部分人也就随着潮流起伏,把大道变成了纵横学、管理学、成功学等,不是心灵鸡汤就是一碗鸡血,如果没有阅历,大部分爱好国学的人也就变成了韭菜。其实比起读的多,努力的用功,更多的需要学会思考,思考分析之后才是自己的。

另外对于人生的修行,周易是最实用的,今天蛊惑的文字太多,想要读懂老子、庄子,周易是必不可少的,知识爆炸的时代,困惑反而越多,质朴大道被隐,市场上容易读懂的周易解读,更多带来是困扰,有点有心成佛却成魔。或许这就是修行,等你走过层层迷雾,也就越孤独,大道也就越平淡,身心的收获也就越平静。

渊源走向

圣人做卦,想的是大道,心中是千百万年的苍生,可后世不是人人都是圣人,也不是人人都是贤人,周易这盏灯,也就出现了各种样子,今天回头来看这些,是寻找不同的的思维,中国古典不同于西方文化,我们不注重寻求逻辑,我们的书是可以跳跃着读,只要能与生命产生共鸣就可以,因为我们追寻生命的价值,而这个价值不是商业化价值,当然现状是我们以商业价值在衡量每个人,这是不是当下的悲哀呢?

周易常被反讽为卜筮之书,可周易的时代就是卜筮的时代,那漫长的时代就是人神共存的思维,就是巫师的时代,今天的定义觉得那是落后不堪的时代,可为什么周易依然有很多未解之谜?下面论述周易的几个方向,其实我不觉得这是定义好的概念,一定要如此,而是觉得可以沿着这些路线去寻找,自己可以建构框架。

第一如果以伏羲易、文王易、孔子易这样的方式来划分,其实算是格局和趋向的划分,在伏羲易这样的空间中,我们看到是宇宙观,历史的大脉络,甚至是王朝的兴亡,后世还在延续伏羲易这种方式的,就是陈抟老祖,而作为集大成者就是邵雍。而文王易这条路,慢慢走向完整,我们得到的卦辞、爻辞都是文王和周公的心血,这里面更多在探讨天人关系,后世的程颐,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伊川先生,提出的“去人欲,存天理”,算是文王易的延续。而至于孔子易,汉易的传承就孔子易,只是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的消失,孔子易更偏向人道,宋朝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名言,其实就算是孔子易的写照,这也就是我们郎朗上口的“横渠四句”,读来气势非一般。

第二如果按照内容来说,我们习惯的说汉易和宋易,汉易强调的是象数,而宋易强调的是理学,这两个在清朝再此融合,这些方式的区分,算是学术的研读,特别是义理方面,最终成为官学,当然对于今天来读周易的人,官学是底子,是基础,以后在具体论述周易的时候,官学的解读是基础。

第三其实按照不同学派的趋向,也产生了三条大道,比如按照伏羲、文王、周公、孔子这样的路走下来,一直延续到今天的道统文化,其内核就是易学。

而另外一条路子,就是和黄帝老子学派融合,这个就是我们所说的金丹学派,当然金丹不只是丹药,有内丹也有外丹,这就是后世我们看到的魏伯阳的《参同契》、葛洪的《抱朴子》等。

而另外一种就是畿纬之学,只是这个从原来的官学,关心国家的起起伏伏,到关心真命天子,从皇家内学到最后被禁令,慢慢变化到个人,这就是四柱、六爻这些。

第四其实到了今天,易学已经很多时候挂个名字而已,我们很难几十年如一日做这样的学问,古来周易者都是经历人生起伏,宦海沉沦,然后潜心数十年研习周易。纵使有王弼这样的天才,也是千年独一份,况且是家传数世的熏染,前人百年栽树,后代一时乘凉。今天好像不经历起伏,在家中宅个几年,就说自己参悟了大道,然后中西合璧,号称融合西方哲学、管理学、心理学,贯穿中国术数、道学,写出惊天之作。我想里面的内容还是偏向市场营销管理学的多,讲究所谓的心法也偏向成功心理学。当然不是在说曾仕强这样的,曾老自己悟性高,师从刘培中;当然不是说自学周易不行,自学周易和自学伤寒差不多,都是数十年如一日。

其实从魏晋开始,理解易学的方式就是玄思,可是西方科学进来,开始讲求逻辑,逻辑在层面是是平常的思维,不过不知道为什么,魏晋的玄学成了封建迷信,你只要谈论玄学,似乎就是算命先生。

周易近几十年为了走进课堂,变成了传统哲学课,上课的内容是用哲学解读周易,这和老子、庄子面对的现状是一样的。

总之周易传承,很难以逻辑来定义,我们习惯考据这个书一定是谁的作品,古文化的经典,往往不是一个人,而是几代人,或者说是一个流派的心血。我想,关于周易的学习,我们要知道小道和大道的区分,也要知道各个流派的传承,今天讲周易容易被各种概念定义,而这个正是学习周易的最大束缚,同样,我们也会落入术数学乐趣中不能自拔。

经天纬地

我们常说经天纬地之才,后世的学问经天的多,纬地的少,道有阴阳,事物也就有了阴阳,儒家做的事情,走着走着都向了阳,做着做着都成了经学。今天我们读到的是易经,却少有人读到易纬,术数的很多用法也就变成了阳中之阴,而阴中之阳、阴中之阴这些思维运用,也就随着易纬消失了。当然从人心教化来说,儒家的这种做法是对的;而对于个别个体研读周易的,会产生一些固执的僵化。

为什么会挑出来这个话题说,是觉得易学中应该有经也要有纬,有阳也要有阴,有显也要有隐,如果缺失某个方面,我们看待事物就有缺失。伏羲创立先天八卦之时,阴阳吉凶当然是并存的,在现实世界中,事物的好坏也是共存的。

这几年这个课题,其实有人在研究,都是作为小圈子的文化,毕竟没有那个财团来支持这样的学术,我们可以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nansilafu.com/nfly/960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