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传奇英派特种部队追杀隆美尔,41天后

白癞风对身体有什么伤害 http://pf.39.net/bdfyy/bdfzj/210608/9041943.html

年6月4日凌晨3时许,当“鸽子号”快艇离开敦刻尔克港口消失在英吉利海峡那苍茫的夜色中时,英帝国历时10天的“发电机”大撤军行动终于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上午9时,当古德里安的坦克跚跚抵达敦刻尔克海滩时,只有约4万名负责掩护撤退的法军等着他去缴械。

当然还有英国远征军扔下的不计其数的重型武器。

在这一时刻,出现了一个极为奇特的幽默场面:英国人和德国人都在庆祝自己的胜利。

德国人的胜利,才是真正的胜利。举手之间将欧洲两大军事强国打得落花流水,的的确确是一个值得兴奋值得欢庆的胜利。

英国人的胜利,是大失败中的小胜。眼看着全军覆没的远征军突然死里逃生,平安归回祖国,无论如何也是应该庆贺一番的。

所以才会出现同一时刻敌对双方都欢庆胜利的戏剧性局面。

只不过,英国人的喜悦比昙花更短命。当德军强大的装甲集群折头南下包抄巴黎;当6月10日墨索里尼举起匕首冷不防插上法兰西的脊背;当号称“欧洲陆军第一”的法国在贡比涅森林终于向德国俯首称臣;当希特勒的“海狮”在海峡彼岸张开血盆大口时,英国人脸上浮现出的短暂笑意很快变成煞人的冰霜。

称雄世界数百年号称日不落帝国的不列颠一时间像是在寒风中突然被人剥去外衣一般,开始瑟瑟发抖。

但是不久,令人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墨索里尼当他在法国人身上尝到一点甜头之后,顿时胃口大增,居然想趁机从英国人手中夺取巴尔干,夺取埃及,将地中海变成意大利的内湖。

一向行事谨慎的墨索里尼这次却看走了眼。英帝国虽然在希特勒的隆隆战车声中表现恐慌和怯意,但还没有到像墨索里尼这号人物都能随意欺侮的程度。

要知道,在英王的皇冠上还镶嵌着像加拿大、澳大利亚、印度、新西兰、南非……这样的宝石。一旦这些宝石发出光来,足可以将墨索里尼教训一番。

年9月间,当墨索里尼急急地迈出吞并巴尔干和埃及的脚步时,迅即遭到英军及其殖民军的痛击。在巴尔干,不待英军出马,仅仅希腊军队就让意大利难以招架。在埃及,当约50万意军向仅仅相当于其数量十分之一的大英军队挑衅时,英中东司令韦维尔大怒之下率部全线反击,貌似强大的意军迅即如散沙般溃不成军。韦维尔岂能放过这个出怨气的机会,立即跃马扬鞭追着意军的屁股杀将下来。

茫茫沙漠,凛冽寒风,都无法阻挡韦维尔麾下“沙漠鼠”的匆匆脚步。

这样,墨索里尼不仅没有从英国人手中夺来一寸土地,相反,却将意大利统治近百年的利比亚一片片丢给了英国人。

年初,韦维尔攻克意军苦心经营数年的托卜鲁克要塞,打开了通往昔兰尼加的大门。接着,英印军再度追杀,2月初越过昔兰尼加大沙漠,攻克利比亚又一大港班加西。

墨索里尼不愿看到祖宗的百年基业葬送在自己手中,只好硬着头皮向希特勒发出求救。希特勒虽对意军的表现极为不满,但还是立即向这位盟友伸出援手。

他一面令麾下最得力的干将隆美尔率装甲军团赴沙漠救急,一面着手组织在巴尔干地区的大规模行动。

用新的战术思想武装起来的德军果然技高一筹,隆美尔刚刚在的黎波里站稳脚跟,立即向匆忙追杀意军的英印军队发起反击。数月间所向披靡的大英皇军,居然在一招之间就被隆美尔杀得丢盔卸甲,重演了意军溃逃的一幕。

转眼间班加西和整个昔兰尼加又被隆美尔夺回。

与此同时,希特勒在巴尔干也展开了强大的攻势,挥手间将南斯拉夫和希腊从英军手中拿了过来,使英国人又一次领教了德国军队的凶猛可怖。

巴尔干瞬间就成了德国人的天下。

德军在地中海对面的全胜,极大地鼓舞了沙漠中追歼英军的非洲军团,很快,隆美尔就将托卜鲁克要塞团团包围。接着,向东继续追杀,向埃及边境推进。

英帝国上下一阵惊恐,丘吉尔将奥金莱克从印度召回,接替令他失望的韦维尔,以期能阻止德军装甲军团的匆匆脚步。此时,恰逢英军退出巴尔干,这一时倒是大大加强了英国在埃及的防御力量。于是,隆美尔东进的势头被阻止。

隆美尔一看东进受阻,立即回身攻打左后方被围的托卜鲁克要塞,无奈人困马乏,居然久攻不下。

一时间,北非沙漠的厮杀停缓了下来。

沉默是暂时的,沉默意味着更强烈的爆发。双方都在秣马厉兵,以求置对手于死地。

相比之下,英国人的欲望似乎更强烈,因为他们的心中燃烧着复仇的怒火。

在开罗的英中东总司令部里,一场代号为“十字军”的反击行动正在秘密筹划之中……

“干掉隆美尔!”

英军新任总司令奥金莱克,自接任韦维尔的职务之后,一天也没有清闲过,他时时刻刻在谋划着给隆美尔来一个致命的反击。从年夏季以来的几个月间,英军大批的有生力量陆续抵达埃及前线,使得双方的实力对比出现了新的变化。

10月末的一天,奥金莱克将前线第8集团军新任指挥员坎宁安召到设在开罗塞米拉米斯旅馆的英军中东总司令部。

奥金莱克开门见山地问道:“‘十字军’行动作战准备进展情况如何?”

“一切顺利,前线各部士气高涨,这次突击不仅能解托卜鲁克之围,而且还能给隆美尔带来一次沉重的打击。”坎宁安自信地答道。

“很好!不过隆美尔这只狐狸狡猾得很,他总会使出一些出人意料的怪招来。”

“我们能不能想办法干掉他?”坎宁安骤然提议。

“假若真能如此的话,我们就可以放手大干一番了。”奥金莱克对这个提议很感兴趣。

“我们的‘雷弗斯’敢死队也许能胜任这个任务。”

一语提醒梦中人,奥金莱克眼前一亮:“对,叫雷考克来司令部见我。”

时间不长,雷考克中校大步跨入奥金莱克办公室,进门道:“总司令阁下,特攻队队长雷考克前来报到。”

“中校,有一项任务要交给你去完成。”奥金莱克双目盯着雷考克说道。

“请总司令下达指示!”雷考克怀着一股强烈的战斗激情说道。

“袭击甘布特司令部,干掉隆美尔!”奥金莱克命令道。

雷考克没去考虑任务本身的可行性,因为对“雷弗斯”敢死队来说,从来不会拒绝执行任何任务,也不讲任何条件,所以他只问道:“何时行动?”

奥金莱克看了看坎宁安,压低声音道:“我们正在计划一次反击德意军团的大规模行动,代号为‘十字军’。这次行动将在11月18日凌晨发起,因此袭击隆美尔最好能与‘十字军’同步进行。假如能在反击发起时干掉隆美尔,那我们的‘十字军’行动必将彻底打垮德意军团。”

“明白!”雷考克坚定地说道。

奥金莱克和坎宁安相视一笑,满意地点点头。.

“雷弗斯”敢死队

年2月,随着隆美尔率德国装甲军团来到北非,英国开始对沙漠战事担忧起来。

为了尽可能地保住业已取得的战果,英军参谋部决定派出第7、第8及第11特攻队到北非助阵,以期通过这批刀山火海里滚爬出来的敢死队员的加入同隆美尔展开一场的新的较量。

这三个特攻队原属大英帝国特别勤务旅,现合编在一起冠上一个响亮的名字——“雷弗斯”敢死队。

陆军中校雷考克被荣幸地选为“雷弗斯”的指挥官。

雷考克年仅34岁,他不但精力过人,并且怀着一股强烈的战斗激情,因此是敢死队指挥官的最佳人选。他对队员要求异常严格,要他们具有高度的勇气、自主性和纪律。当然,雷考克自身的言行无疑是队员效仿的典范。

“雷弗斯”成立后,原第7、第8和第11特攻队分别改名为A大队、B大队和C大队。3月初,A、B、C三队分乘“克伦罗”、“克伦威尔”、“克伦恩”三艘攻击舰从苏格兰的一个港口启航,赶赴中东。

“雷弗斯”敢死队抵达埃及之日,正是隆美尔在昔兰尼加大沙漠中逞威之时,雷考克在总司令部的授命下,决定对隆美尔后方的巴尔迪亚进行一次袭击。

巴尔迪亚为德军的通讯枢纽,且堆放着大批军需及补给物品,作为袭击目标十分理想。

4月19日,雷考克派出麾下得力于将吉斯率A大队乘“克伦威尔”号从埃及的亚历山大港出发,21日晚上10时抵达预定海岸。虽然此次袭击未取得预想战果,但也给德军以很大的震惊,达到了干扰敌军进攻的目的。

这时,巴尔干战线形势已十分严峻,5月2日,英军被击溃,让德国人逐出希腊,18天后,德军进攻克里特岛。在占据压倒优势的德军面前,英军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战斗,不时处于被击溃的边缘。这时,“雷弗斯”受命以增援部队的名义前去相助。

5月26日,雷考克率领“雷弗斯”B、C两队人马在斯达湾登陆。

黎明时分,他们越过通往内陆的主要交通道路,不久同德军接火。

到28日,英军终于寡不敌众,全线败北,又一次敦刻尔克式的大撤退开始了。

“雷弗斯”C大队在坎培尔的统率下担任后卫,挥动刺刀同德军展开惊心动魄的白刃格斗,终使德军胆丧而退。

虽然,德军对英军的作战能力向来鄙视,但对雷考克却畏如瘟神,他们把“雷弗斯”视为凶恶的代名词。

雷考克终于率部打出了名头,但也付出了相当高的代价。克里特一役,雷考克失去了名骁勇善战的部卒,折兵过半。

韦维尔遂命令“雷弗斯”休整,以养精蓄锐。

现在年10月底,新任总司令奥金莱克也想到了“雷弗斯”,交给了雷考克一个近乎神话般的任务:干掉隆美尔。

深夜,在河谷洼地……

雷考克从塞米拉米斯旅馆回到“雷弗斯”驻地,立即从中挑选了约60名主力队员。他知道,执行这样的奇袭任务不需要人海战术,兵在精,不在多。随后,他向入选人员讲了即将执行的任务,他指出:“去攻击戒备森严的隆美尔司令部,是要付出生命代价的。即使我们完成任务,从战场退回来的机会也少得可怜,几乎可以说是微乎其微。”

为了能赶在11月18日抵达袭击目标,11月10日,雷考克和得力助手吉斯少校率队分乘“多贝”号和“塔里斯曼”号潜水艇,浩浩荡荡地驶出亚历山大港。英国士兵似乎都有一种好奇的癖性,津津乐道着这次新奇的战斗招法,并享受着大块的精美食物,整个队伍沉浸在欢庆的气氛里。

两艘潜水艇经过一段长时间的航行,到达接头地点。这时,海岸上有用电筒发来的信号,表示一切安全,可以登陆。

此时正值海岸水高浪急,波涛汹涌起伏,想登岸十分危险。吉斯命人从“多贝”号中取出两人乘橡皮艇,转眼被打翻四艘,7名队员葬身鱼腹。

“塔利斯曼”号上的情形也类似,雷考克命令放入水中的橡皮艇,大多数被浪滔吞没,不少人也溺水身亡。

结果,两班人马合起来只有一半左右的人员到达海岸。摸索一段时间后,他们到达了号称“洼地”的河谷,这里是他们上岸后的集合点,为了等待其它人员到这里会合,雷考克和吉斯率队在这里躲藏了好几个昼夜。

雷考克数了数在河谷洼地里会合的队员,不足40人,看来其余队员都已丧命大海。

雷考克决定不再等待,按原定计划,部队将在此分成三个小队。

他本来决定亲自率领一支小队袭击隆美尔司令部,但吉斯坚持要去。于是雷考克只好带领一名上士及两名士兵留守洼地,一方面看管弹药和粮食,一方面等待收容可能逃生的队员。

雷考克手下另一名战将库克中尉受命率6名士兵,在吉列尼南方的十字路口,负责切断敌人的通信线路。

吉斯则率二十余名主力队员直插甘布特,亲自指挥攻击作战。

“神果”的滋味

晚上8点左右,吉斯带领第三小组约20人开始行动,他穿过有大片石块的道路,在黎明之前,到了一个小小的山丘下。刚停住脚跟,就被一伙武装的阿拉伯人发现。幸好吉斯的队员中有一位能说阿拉伯话的叫罗利的巴勒斯坦人,才没有遇到麻烦。而且,他们慢慢地友好起来。

吉斯利用罗利翻译,成功地掌握了阿拉伯指挥者的心理。

虽然这些阿拉伯人头缠红头巾,行为举止粗野,猛看起来犹如恶魔一样,但实际上他们都是一些朴实的人。

中午时,阿拉伯人分给了他们一些羊肉和热气腾腾的肉汤。队员一阵惊喜,因为他们自离开“洼地”以来的36小时中,还没有吃过饭。

随着黑夜的降临,吉斯一伙人被阿拉伯人领到一个山洞。洞内很干燥,只是羊骚味太浓,让人受不了。原来这个山洞是羊群的安全窝,每当天气转恶劣时,牧羊人就将羊赶到这里避难。

吉斯一行人困马乏,尽管洞内骚味浓烈,他还是决定休养一会,待天亮再动身出发。

第二天早晨,他们钻出山洞,在森林中摘些野果充饥。这种果子味道鲜美,似草药,希尔奴西的教徒们称其为“神果”,吃了它能“所向无敌,马到成功”。

这里已离甘布特不远,吉斯决定率几名助手先行对目标侦察一番。在侦察中,吉斯发现目标处有一个陡峭的斜坡。不久,天气突变,雷雨交加,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吉斯又返回山洞。

吉斯在洞外找到了一位阿拉伯向导。这是一位年仅17岁的少年人。他说他曾去过甘布特隆美尔司令部,熟悉那里的情况。吉斯便拿出纸笔,边听少年讲述,边绘制出一幅有关隆美尔司令部及其周围情形的地图。接着,他下达了攻击命令,各小分队向目标点进发。

弹雨中……

17日晚上6时,奇袭部队在暴雨中缓缓地进行着,士兵们一个个都变成了落汤鸡,脚总陷入泥中,严重影响了他们的行军速度。尽管如此,到凌晨时分,他们还是来到了司令部外的陡坡下。

在攀越这个陡坡之前,队员们稍稍休息了一会儿。

想不到在随后的攀登中,却出现了不曾预料的危险。本来睡着的德国狼犬,由于被队员轻微的声音惊醒,开始狂叫起来。立即,米处的营房大门出现一束光线,照亮了部队的侧面。队员们屏住呼吸,贴在斜坡上,不敢有丝毫动弹。

不一会儿,随着怒斥狗的声音,营房大门也随之关上。

“上帝保佑我们成功!”吉斯在胸前画着十字,喃喃祈祷道。

由于阿拉伯人的指引,特攻队员们发现了一条通往司令部背后的小路。吉斯中校和德利上士率领士兵先行,坎培尔上尉则带着主力,在50米后方紧紧跟着。

大约前进了米后,特攻队把阿拉伯向导留下,再三告诫他道:“听着,伙计,要等我们回来,否则不给酬金。”阿拉伯向导点头应允。

他们持枪前进,不到几分钟就来到了司令部米处的建筑物附近。待坎培尔跟上来后,吉斯把进攻所必要的士兵展开。在坎培尔和德利的掩护下,他跃过篱笆,窜入房屋里面,然后登上楼梯,向装有玻璃的大门冲去。

这时,一个头戴钢盔,身穿宽大外衣的德国军官突然出现在吉斯面前,高喊道:“你是什么人?”遂扑了过来。吉斯用枪托猛地一扫.被德国军官机智躲开,同时伸手抓住枪身,与吉斯争夺起来。坎培尔及时赶到,用0.38英寸的弹仓回转式手枪将德国军官打死。

随后,突击队员进入铺着大理石的宽敞客厅。忽然,楼梯响起了沉重的皮靴声,一个德国士兵走了下来。德利端起“汤米”短机枪一阵猛扫,德国兵的尸体顺楼梯滚落下来。

一行人冲上二楼,吉斯少校悄悄推开一扇门,没有发现什么。隔壁是个套间,从门缝中露出些微弱的灯光。吉斯上前,一脚踹开门,发现里边有10来个德国兵,他端起机枪猛扫,身后的坎培尔迅速向里边投入一颖手榴弹。

“干得好!”吉斯大叫一声,就在这一刻,一颗从室内射出的子弹钻进了他的心脏,他魁梧的身躯重重倒下。坎培尔和德利把吉斯抬到屋外,发现他已死去。

坎培尔和德利赶快下楼,刚到客厅门口,一名突击队员误把他们看成德军,一阵猛扫,将坎培尔双脚击残。

队员们执意要将坎培尔抬向海岸去,然而那儿太远了,超过40公里。于是坎培尔上尉下令把自己留下来,命令德利上士指挥撤退工作。

经过一阵枪战,德利率领幸存的十几名队员开始突围。由于整个袭击中连一个将军军衔的德军军官都没有发现,德利才知道上当。

“他M的,这是什么隆美尔的司令部,只不过是一个后勤兵站。”他骂道。

事实上,这是隆美尔的后方留守司令部,隆美尔本人此时正在罗马同夫人度着蜜月。

死亡归途

德利上士带着十几名特攻队员历经磨难回到雷考克中校留守的洼地,告诉他袭击详情。当雷考克听到吉斯身亡和坎培尔受伤被俘的消息后,痛苦难耐。更令他伤心的是德利告诉他袭击目标内根本就没有隆美尔。

不久,他们得到另一条悲哀的消息,库克中尉在完成任务返回途中和6名队员被德军活捉了。

雷考克一边用无线电同“多贝”号潜艇联系,一边组织队员向海边撤退。

不久,他们拖着橡皮艇到达了海岸。

雷考克估计,“多贝”号将于晚上抵达预定位置,现在是中午时分,他怕遭到敌人袭击,将部队分成两组布置在左右两侧。

下午,位于左侧的部队,意想不到地遭到意属阿拉伯人的攻击。雷考克立即组织抵抗,欲全歼阿拉伯兵。

正当他们准备出击之时,一队德国兵赶来,成功地阻止了特攻队的反击。

特攻队拼死抵抗,与德国人杀得难分难解。但毕竟寡不敌众,不久阵地被突破,队员们变得各自为战。

又经过一阵激烈战斗,除雷考克和德利逃出德军的包围圈外,余者非死即俘。

雷考克和德利二人脱身后,冒着被德军狙击手射杀的危险,没命地逃往内陆,试图与英国第8集团军联系。

但后来还是好心的阿拉伯人拯救了他们。由于二人整整两天半没有粮食充饥,故在阿拉伯人家里狼吞虎咽地享用着并不可口的食物。

年圣诞节,即奇袭后的第41天,他们才辗转回到了埃及开罗的部队。他们是这次行动的唯一的两名生还者。

说英雄谁是英雄

11月16日晨,隆美尔吻别爱妻,匆匆登上了一架意大利飞机,向希腊的雅典飞去,他准备在那里稍稍停留一下,再飞往前线。不料想,一场突起的暴风雨,打乱了他的行程表。飞机不得不在贝尔格莱德迫降过夜。第二天,由于发动机故障,又整整误了一天,直到18日,他的飞机才在利比亚降落。

隆美尔刚到前线司令部,一份甘布特司令部遭英军突击队袭击的报告送了过来。隆美尔看后,嘲笑着自言自语道:“奥金莱克啊,奥金莱克,就算我不去罗马,我也不会呆在英里的后方指挥这场战斗。真是典型的英国佬思维,就知道坐在司令部下达命令。”

他唤来军团参谋长高斯,严肃地说:“我敬佩英国突击队员的勇气,请把死亡的英军少校吉斯和重伤的坎培尔上尉给予英雄式待遇。将吉斯同牺牲的德国官兵厚葬在一起。”

“这……”高斯欲表达不同的看法。

“别说啦,就这么决定了,我们要以骑士精神对待英国小伙子。”隆美尔独断地制止了高斯的反对意见。

与此同时,吉斯因英勇善战,身先士卒,最后以身殉国而荣获了英国最高奖赏——维多利亚十字勋章。

几天后,吉斯带着一个军人的全部荣誉,他的遗体与隆美尔司令部的死亡将士被肩挨肩地入葬在苍松翠柏的墓地。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nansilafu.com/nfsc/1005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