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的伦理之维中国社会科学

西方社会在现代化进程中逐渐忽视外在伦理规则和内在道德品性的导向作用,从而导致道德理论和实践的双重危机。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由于特定历史条件的限制以及现实中人的个性和自由的压抑情形,二战后的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也面临着道德问题。受此影响,东欧新马克思主义众多流派纷纷转向伦理研究。各个流派的思想家们在对东欧社会主义进行反思的过程中构建了各自的道德理论,如南斯拉夫实践派的坎格尔加的元伦理研究与斯托扬诺维奇的“革命运动的伦理学”思想,波兰齐格蒙特·鲍曼的“他者”道德理论,匈牙利布达佩斯学派赫勒的“个性伦理学”等。正是在众多思想的碰撞和对话中,东欧新马克思主义在理论的深度层面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伦理思想,同时也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在当代的深化与发展,从而使其伦理学成为了东欧新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具有重要地位和深远影响的理论之一。虽然同样处于东欧相似的社会环境中,也面对类似的伦理问题,但各个流派的思想家看待和应对问题的角度不同,从而发展出各具特色的伦理思想。坎格尔加的元伦理学以逻辑和语言学的方法对道德概念进行了明晰阐述。斯托扬诺维奇针对南斯拉夫的伦理困境,通过重新界定马克思伦理思想而将其解释为革命运动的伦理思想。赫勒和鲍曼则从后现代的视角对道德进行解读,强调多元、个性和主体性,并且都重视道德的本体论地位,强调个人的道德责任,致力于构建个体道德。尽管赫勒和鲍曼都把道德理解为非理性的冲动,但不同于鲍曼将道德个体的生成主要寄希望于这种道德冲动进而忽视和否定普遍的道德规范,赫勒强调的则是现实社会中道德规范的重要性。东欧新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体现出具有明确指向的现实性特点。东欧新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是在思想家们亲身参与艰苦的东欧社会主义实践运动过程中展开的,这使他们更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nansilafu.com/nfsc/1200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