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白癜风医院 http://www.txbyjgh.com/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的大型原创文化节目《故事里的中国》,在这个秋天一经亮相便火爆全网。这档节目到底有着怎样的魅力?
图:《故事里的中国》节目主持人董卿
观看《故事里的中国》,总是会产生一种强烈的感觉:你仿佛置身于刻满岁月沧桑痕迹的老图书馆,小心翻阅一本泛黄的旧书,每一张书页都闪耀着无法比拟的光彩。
因为你会在《故事里的中国》节目中,见到很多令人尊敬的年迈面孔,他们的名字星光熠熠,贯彻了几代人的成长记忆。
他们的年龄在历史的坐标轴上刻下深沉的刻度,好些人的生命旅程已经跨越了将近一个世纪。
看到这些老人,聆听他们,你好像是在靠近一个个含蕴时代气象的珍贵“活化石”。
在《故事里的中国》,我们有幸遇见了年迈的他们:《永不消逝的电波》里86岁的袁霞、苏采青;《白毛女》中年过九旬的郭兰英、贺敬之、孟于;《烈火中永生》中岁的马识途老先生;《焦裕禄》中77岁的“焦桐”守护人魏善民;《横空出世》里88岁的“最美奋斗者”胡仁宇院士……
这些老人目光沉静的娓娓讲述,带领我们穿越时空,回到所有经典故事书写的开头,与彼时正当青年的他们相逢,与大时代迎头相撞。
年,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片中李侠的原型就是参加过两万五千里长征的我党最早的无线电台工作者李白。
他长期战斗在党的秘密情报战线上,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电影中李侠的扮演者是孙道临,李侠爱人何兰芬的扮演者,是今年已经86岁的袁霞老师。
袁霞为影坛留下了太多深入人心的角色:曾在故事片《激战前夜》中饰公安战士周洁,《永不消逝的电波》中饰女主角何兰芬并获南斯拉夫国际电影节最佳优秀女演员奖,《金铃传》中饰兰英嫂,《奇袭》中饰朴金玉……
那一年,25岁的袁霞得知自己能演《永不消逝的电波》女主角,整个人热血沸腾。“当时想,要是我不能把这个角色演好,我真是无颜面对烈士们,无颜面对活着的革命者。”
图:袁霞在《故事里的中国》节目中
《故事里的中国》中,一些老人是艺术殿堂的“活化石”,他们告诉我们,一部好作品是时代的窗口,一部好作品也能成就一个人的一生精神底色。
“北风那个吹,雪花那个飘”,历经74年的时光,绑着麻花辫扎着红头绳的姑娘喜儿,依然是中国人民心中最鲜活的形象之一。
年,歌剧《白毛女》在延安中央党校礼堂首演,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少奇等领导人到现场观看,当喜儿唱到:“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时候,毛主席起立鼓掌,《白毛女》的首演获得空前成功。
图:孟于当年剧照
在解放区,一时间掀起了一股“白毛女旋风”。当时在歌剧《白毛女》中扮演喜儿的,有三位演员,林白、王昆、孟于。她们三位当中,孟于老师还依然健在,今年已是97岁高龄。
图:孟于在《故事里的中国》节目中
“最初演《白毛女》的时候,有点‘照着葫芦画瓢,’因为我在城市长大,没有接触过农民,后来参加了土地改革运动,接触了一位同样被地主糟蹋过的苦难妇女,她和喜儿的生活差不多是一样的,所以我再演《白毛女》的时候,我的脑子里是充实的。”
歌剧《白毛女》的主要编剧——今年已经95岁的贺敬之先生,说写作品的时候就是想反映农村生活和那个时代的悲情。
“写到杨白劳喝卤水自杀,我是流泪写的。”贺老感慨,这部作品其实是延安鲁艺老一辈集体创作的心血结晶。而谈及再演《白毛女》的意义,他说:“我想,就是不忘初心。”
苦孩子出身的郭兰英,则是因为《白毛女》走上了革命道路。
当时,她已是晋剧名角,因为在华北联大亲眼见证了《白毛女》演出的震撼,旋即被新歌剧深深吸引,从此结下一生的缘分。
曾经60岁的她为了带学生们演好《白毛女》,一堂课下来,满头大汗、满膝盖乌青;86岁的她更是为复排《白毛女》亲身示范,“扑通”一声跪倒在地。
如今,90岁的她被授予了“人民艺术家”国家荣誉称号,“我要把最后的精力拿出来,献给毕生热爱的新歌剧……我愿做一颗铺路的石子,让新一辈的人踏着它一步步走下去。”
《故事里的中国》中,有的老人则是真实历史的见证者,是亲历大事件的“活化石”。他们带着遥远的故事,来到这个舞台,开启尘封的时间秘匣。
在《永不消逝的电波》背后的真实历史中,年12月30日凌晨,李白发出的最后一封电报,成为他生命的绝响。
而在电波的另一端,当年只有16岁的我军电台报务员苏采青接收到了那份绝密的国民党江防计划与示警信号。
在《故事里的中国》的舞台上,86岁的苏采青眼含热泪,向烈士发出了一封明码电报:“李白前辈,您期盼的黎明到了!”
70年前,李白烈士通过一段“生命绝唱”的电波向苏采青传递了帮助革命致胜的关键信息,70年后,苏采青也希望同样通过一段电波告诉他——不仅上海的黎明到来了,新中国的黎明,也到来了。
(《故事里的中国——永不消逝的电波》一封跨越70年的回电)
见证历史的老人们,用自己的真实经历,感召今天的年轻人朝着光亮前行。
《烈火中永生》这一期节目,著名的作家、革命家,《红岩》作者之一罗广斌的革命领路人,今年岁的马识途老先生,讲述了70年前的革命故事,并题字赠予当代青年,希望他们“登山不落同人后,做事敢为天下先”。
在马老看来,红岩精神对青年群体同样有深远意义。每个人都可以争取做英雄,而且是要与群众有紧密联系的,有牺牲精神,有创新精神的英雄。要尽量地走在前面,尽量地要去创新,要敢为天下先。
因为《故事里的中国》马老的讲述,年轻一代观众更深刻感知了信仰的意义。唯有当你对自我的良心,对一生的志业足够坦诚,对这个社会和国家的现在与未来充满希望,并真正付诸行动的时候,信仰才会真的属于你,才会在你经受打击和痛苦时转化为强大的铠甲,让你足够乐观和勇敢,不改初衷地继续前行。
而在《焦裕禄》这一期中,我们结识了77岁的魏善民。
当年焦裕禄刚到兰考,曾对在火车站扒火车逃荒的乡亲承诺:一定要让大家回家吃饱饭。为此,他走过了兰考县个生产大队中的多个,找到了通过种植泡桐树来防风固沙的方法。
曾和焦裕禄一起种植泡桐树的魏善民老人,在节目中说,他当初和焦书记一起种下的树,如今三个人都搂不过来了。现在的泡桐都已成林,已经更新三代了。
兰考的经济发展就是从种植泡桐开始的,现在当地还用泡桐做乐器、做家具,“用泡桐做成乐器,弹上一首曲子,那可真正的是老百姓最美好的生活的旋律了。”
图:“焦桐”守护人魏善民在《故事里的中国》节目中
还有《横空出世》这一期节目里,88岁的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原院长胡仁宇院士,身为我国第一批核武科学家之一,他曾为我国的第一颗原子弹设计了核心部件,先后参与过十多次大型核试验,并在今年被评为最美奋斗者。
面对节目主持人董卿的提问,胡仁宇院士如是总结自己的一生:我不敢说我做得最好,但是我尽力而为了,所以,现在的想法是悄然离去。到了这个岁数,我不离去干什么?
时光的年轮牵引着放映机的胶片,一圈一圈,转动过70载年华,在岁月的银幕上演绎过太多感人至深的故事。而《故事里的中国》的舞台,以极其真诚的态度,认真回顾、真情演绎在岁月里留下痕迹的经典文艺作品,同时,透过《故事里的中国》,我们还能与那些经典故事中人一一相见,听他们诉说作品背后的人生。
在《故事里的中国》,年轻的我们遇见跨越世纪的老人。一个个涵容和沉淀时代气象的“活化石”。让我们靠近此间震人魂魄的精神内核,感知信仰的力量,更是激励今天的青年怀抱理想继续奋斗,创造新时代的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