睁眼看世界华国锋访问南斯拉夫与改革开放

北京有没有准分子治疗白癜风的 http://pf.39.net/bdfyy/zqbdf/
转载是一种动力分享是一种美德

睁眼看世界

——华国锋访问南斯拉夫与改革开放的发轫

不知不觉中,“一带一路”走过了5年,很多人无法找到它与自己生活的交集,却在懵懵懂懂中被悄无声息地改变了人生的轨迹。回想40年前的改革开放之初,一声惊雷,大部分人也是朦朦胧胧,无法想象这一政策将给自己、家人和国家带来怎样惊天动地的改变。

也仅仅是5年,亲眼目睹了“一带一路”在塞尔维亚这个偏居一偶的撮尔小国春风化雨般的神奇表现。两国还没来得及细叙旧情便直奔蜜月,高层互访不断,贝尔格莱德商会的领导们接见的中国商务团比见咖啡店的美女服务员还多,关系到塞尔维亚国计民生的重大项目纷纷落地开花。从塞国总统到街头卖花的老太太都在说:“你好,谢谢,再见!”,庙堂之上,街头巷尾,谈论的除了“Kina,kina,Kina”还是“Kina”,不会两个关于中国的段子,塞人都不好意思出门和人聊天气了。

一场“中国热”来得如此猛烈,时代的浪潮一旦兴起,鲸鱼也好,虾米也罢,高瞻远瞩也好,一脸懵逼也罢,全卷着朝既定的方向往前涌。塞尔维亚其境内连接布达佩斯和贝尔格莱德的匈塞铁路,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重点工程,也是泛欧十号走廊B段支线。其延长线“中欧陆海快线”穿越马其顿和塞尔维亚两个西巴尔干国家连接希腊比雷埃夫斯港,直接打通了“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欧洲心脏地带的脉络。

塞尔维亚,一个巴尔干大山皱褶里的内陆小国,资源匮乏,地形破碎,却因其重要的战略位置在历史上成为各大帝国的必争之地。两千三百年前浪迹欧洲的凯尔特人、把地中海变成“地中湖”的罗马人、雄霸欧亚非的奥斯曼人、威震欧洲的匈牙利人、梦想冲出黑海的俄罗斯人、还有“世界头号搅屎棍”美国人都曾在巴尔干这个舞台叱咤风云。

这片土地注定是不寂寞的,沉寂多年,深陷经济衰退泥潭的塞尔维亚,因“一带一路”的浪潮又一次被推到了时代的潮头,成为足以影响“一带一路”历史进程的关键节点,一跃成为中国进军欧洲腹地的桥头堡。

世间之事总是如此奇妙,塞尔维亚和中国远隔万里,交往不多,却不是第一次在中国重大历史变革时期扮演重要角色。早在年,塞尔维亚的前身南斯拉夫曾对中国改革开发的发轫起到了重大的启发和引导。

时间往回拨40年,世人熟知的版本,改革开放是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开始的,大会确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的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平地一声惊雷,中国急切切地打开了尘封多年的国门,往外一瞄,被电得外焦里嫩:啊呦妈呀!原以为西方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等待我们去解放,却发现自己才是水深火热的那一个。知耻而后勇,中国人民积极学习,奋起直追,艰苦奋斗,埋头苦干40年,迎来了现在的大好局面。

然而,实际情况要比表面复杂得多,国家层面重大政策的制定绝非儿戏,不是几个人一拍脑袋灵光一闪做出的决定,必定有一个反复讨论酝酿、论证和推进、形成共识的过程,改革开放这个关系到中国百年国运的基本国策更是如此。实际上改革开放的酝酿和起步从年10月粉碎了“四人帮”开始足足用了两年,而年华国锋访问南斯拉夫则为改革开放的发轫准备了条件。

早在年8月12日至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华国锋作政治报告。他在报告中提出:“调动党内外、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实现抓纲治国的战略决策,为在本世纪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伟大的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强国而奋斗。”

说干就干,华国锋选择破冰的对象是曾被年的《人民日报》骂为“共产主义运动的叛徒,帝国主义的走狗”的南斯拉夫共产主义者联盟总书记、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总统——约瑟普·布罗兹·铁托。

刚恢复工作的邓小平在中南两党会谈时,坦率地对铁托说:“过去我们两家吵架,主要是我们方面不对,但也不能说你们讲的、做的都正确,过去的事情一风吹,一切向前看,你同意不同意?”

当年苏南决裂,中国站在苏联老大哥这边,历数南斯拉夫的“罪状”:南宪法肯定了发展私人资本主义的政策;资本主义在农村泛滥;取消国家统一的计划经济,实行追求利润的资本主义自由竞争的政策;取消对外贸易的国家垄断制;接受美国等西方国家54.6亿美元的援助,使南斯拉夫成为帝国主义的投资市场;出口重要矿产品,使南成为帝国主义的原料基地;进口材料、零部件和半成品搞加工,使南斯拉夫的工业成为西方垄断资本的装配车间。

一顿外交操作后,中南关系冰释前嫌。年8月30日至9月3日,铁托访华,北京群众夹道欢迎。一年后,改革开发躁动的前夜,年8月14日至29日,华国锋对南斯拉夫进行了访问。这是从毛泽东年访问苏联算起,整整二十多年来中共最高领导人的第一次出国访问,第一次打开国门睁眼看世界。

华国锋访问南斯拉夫受到了兄弟般热情的接待,据说当年的欢迎现场盛况空前,红旗招展锣鼓喧天。在贝尔格莱德,不仅街上挤满了欢迎的人群,路两旁楼上的窗口还站了很多人。要知道八月的贝尔格莱德正是休假季节,几乎半数居民跑去海边、山区或农村度假,一百二十万人口的贝尔格莱德竟有三、四十万人走上街头,火爆程度可见一斑。

当时的南斯拉夫是最富裕的社会主义国家,从战后到70年代,短短20年时间,南斯拉夫实现了高度工业化,经济快速发展,人均GDP超过了社会主义的所有国家,比苏联都还要有钱。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指标就是这个国家的汽车保有量,而南斯拉夫早在70年代,就有36%的人拥有了汽车,这是什么概念,如果3个人一个家庭的话,那么几乎每个家庭都有车。

虽同是社会主义国家,而此时的中国一穷二白,别说汽车了,在富庶的江浙沪地区,能拥有一台凤凰或永久牌自行车,足以令一家人自豪。

中国代表团从南到北,考察了一圈,可以说是大开眼界,打破了旧有的思维桎梏,开拓了新的思路,对南斯拉夫的工厂、农工联合企业印象深刻。

“印象很深”的有以下几点:

1

南斯拉夫的基本制度“工人自治”有好的一面,发扬民主,调动地方、基层工人群众的积极性。但另一方面,各共和国权力过大,联邦中央的权力分散。在铁托威望很高的时候不会出问题,如果一旦没有这么高的权威,可能会出事。像中国这么大的国家,如果权力太分散,搞诸侯割据,就不得了。

2

南斯拉夫对外经济合作完全开放,搞补偿贸易,吸收外国投资,合作经营,生产协作等等,看来也没有损害国家主权。

3

南斯拉夫认为,吸收外国贷款有利,因为利率低,归还期限长,而且美元贬值很厉害。我们为“既无内债又无外债”而自豪,南斯拉夫同志很羡慕,说“中国信用那么好,我们想借外国贷款都借不到,而你们不想借”。看来我们吸收外国贷款“似无不可”。

4

南斯拉夫同中国同类的工厂、企业,它们的规模、设备都不如中国,但效率比中国高很多,企业还挤出一部分产品出口换外汇,而我们中国企业的权力太小,经营管理有问题。我们关门自己搞,既不引进外国先进技术,又由国家垄断出口,企业产品不能进入国际市场去接受外国消费者对产品质量的裁判。

在这次访问后,我国从中央到地方,又出现了一次访问南斯拉夫的高潮。从中央到地方有30多个代表团、考察组访南。全国掀起了一股声势浩大的出国考察热潮,年有12位副总理、副委员长以上领导人先后20次访问了51个国家。

年赴欧洲和日本的考察对邓小平决心实行对外开放政策起了重要的参考作用。正是年前后的出国考察热潮这样的“睁眼看世界”,促成了中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最为可贵的是,这些出国考察的领导在思想开明并热切地学习国外经验的同时,并没有一味地照抄照搬他国成功的经验,天下没有包治百病的灵药,后来的事实证明南斯拉夫的“工人自治”制度有重大缺陷,不可持久发展。他们谨慎地决定哪些适用哪些不适用于中国的改革开放,成功和明智地把南斯拉夫新的经济思想转换为具有造福中国的经济政策。

年5月4日,约瑟普·布鲁兹·铁托逝世,享年88岁。华国锋率中国党政代表团赴南斯拉夫参加5月8日的葬礼。这是唯一的一次中国最高领导人参加外国最高领导人的葬礼,时至今日,在贝尔格莱德的铁托墓“花房”里,还有一张华国锋参加葬礼的合影,留下了那个时代的记忆。

一晃四十年,今日的中国日益富强,又到了一个历史的节点,站在前南斯拉夫的土地上,回首这段历史,感慨万千!

作者:步小勇

浙江绍兴人,年至今旅居塞尔维亚十多年。以座谈、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nansilafu.com/nfsc/785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