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活细节体悟人文素养与人生的意义

从生活细节体悟人文素养与人生的意义

近日偶翻杨绛晚年写的书,文字里满是对生活及生命意义的思索,然而我想,不管如何思索,现实的生活及个人处境,依旧是原来的样子,不会因你思索了它就改变了;尽管如此,人的思想及情感所到之处,人的思维所触及到的,跟没有到过、没有触及到的人的生活及精神是不一样的,思索通了,就算是找到人生意义了吧,如古人所言“朝闻道,夕死可矣”,不然到死时诸多眼前的、亲历的事物全没思索过,也不通其道,此种人就是有哲人说的“有的人还没活过,就匆匆的进了坟墓”了吧。前些年台湾的曾仕强来大陆做电视讲座,也提到人这一辈子都在“修身”,修到成为一个真正的人,像一座山一样了,就轰然倒塌(死了)。这就是人最好的结局。

所谓“人文素养”,大抵就是对人的生活和人生的意义做了思索之后,通了的那些吧,通得多了就人文素养高,通得少就人文素养低。年轻时读了不少西方哲学家思想家的书,也读了《四书五经》的不少部分,发现他们都在做如上所述的思索,所存留下来的文字便是那些思索的记录。一些深刻的哲学家思想家,不少是抓住人生或生活的某一方面,深刻解读并将之于人或人类的生活建立联系(这种联系或是客观存在的),比如“唯意志论”者抓住了人的意志这一方面,将人的言语也视为是意志的扩张体现,更精细处又可分出诸多枝丫,于是成了这一思想树干上的分支,弗洛伊德将人的无察觉意识深入研究,并将之与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发生关联,形成自己的一派思想和观察人和社会生活的新视角。

人活着,不需要找理由也不需要找依据,活着就是直白的存在,而存在不依赖于任何他在,但存在本身、人活着本身无论如何都要跟他在发生这样那样的关联,马克思甚至直白的宣布“人的本质就是他社会关系的综合”,如果仅仅满足于存在,人的生活倒是简单明了了,无需劳心费神的思考这思考那思考人生了,偏偏人这种动物自寻烦恼的去思考,不思考的生活和人生简直就跟没有存在过无二,“没有经过思考的生活不值得过”,哲人苏格拉底如是说,人的思想如芦苇的空心,被物质的身体和欲求紧紧包裹着,在这有限的生命中,人却极力去认识并能够认识到无限的事物,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就连爱因斯坦、霍金等伟大的科学家都不禁赞叹:以人存在的有限,却能认识到无限的事物,真是太神奇了;无限宇宙世界的奇妙,也不及人的这种能力奇妙。

所以,人依旧需要定义和定位自己,不然人在这个看似无限厚重而实则虚无飘渺的现实世界里漂泊无依,灵魂居无定所,为解决这个问题人们想了各种办法:宗教信仰、理想信念、家庭宗族甚至拜物教,都是为了由此取得慰藉。然而,遍览古今中外先贤圣哲,也难见有对待生活、对待人生、对待世事有如定海神针一般定力,有确定不移观念和看法的,无论思想还是情感态度,都是随着流变的世事和人生际遇而改变,就连孔子漂泊大半生之后,到了晚年有了安顿的生活,于是说:“脍不厌细”。

别将自己夹在他人的两片嘴唇之间荣辱悲喜了,无论“道”还是“德”,都是自然而然。

赞赏

长按







































北京中科医院正规吗
白殿疯长在啥部位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nansilafu.com/nfsc/94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