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纪要ldquo人类学中国研究

年9月25日至26日,第二届医巫闾论坛“人类学中国研究的历史脉搏”学术研讨会在腾讯会议举行。来自黑龙江大学、厦门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广州大学、西南民族大学、云南师范大学、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北京大学、重庆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中国政法大学、玉溪师范学院、哈尔滨工程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上海大学、同济大学、中华女子学院、兰州大学和沈阳师范大学的人类学者共20余人参加了本次研讨会。

会议伊始,沈阳师范大学社会学学院院长詹娜致辞,感谢诸位学者支持此次活动,期待各位能来东北地区做考察和调研,祝愿大家在此次学术研讨中都能各有所得,为人类学的中国研究写上重要的一笔。随后,医巫闾论坛的发起人吴世旭老师简述了自己召集本次会议的主要思路,即围绕区域传统、经典识论、主题新知这三个专题,来呈现人类学中国研究的历史脉搏,在邀请与会者分享近期研究的新思路、新想法、新观点的同时,也希望对如何更好展开人类学的东北研究有所助益。

第一场:人类学

中国研究的区域传统(上)

01

唐戈老师发言的题目是“人类学的区域研究——主要基于中国的经验”。唐老师认为,人类学的研究方法以研究单位而论,大致可分为族群研究法、社区研究法、全球范围内的跨文化比较法和区域研究法等4种基本的类型。人类学在最初——即进化学派和传播学派——采取全球范围内的跨文化比较法来研究宏观的人,而从历史学派开始摒弃了这种方法,转而采取族群研究法,以“文化”作为文化人类学的研究对象。功能学派出现以后,人类学家更多把研究单位限制在一个特定的社区内,从而出现了社区研究法。

在简单论述了人类学研究方法之变迁后,唐老师分阶段梳理了人类学区域研究的中国谱系。在20世纪20年代之前主要包括鸟居龙藏对满蒙地区的调查、史禄国夫人和林德格尔在西北满洲地区的调查;20世纪20-40年代较为重要的研究主要是拉铁摩尔的中国内陆边疆研究、日本学者的满蒙调查等。20世纪50年代之后较为突出的是施坚雅的西南研究和弗里德曼的东南研究。在台湾,凌纯声提出了“环太平洋文化圈”的概念。20世纪70-80年代,张光直主持“浊大计划”,开创和发展了人类学的多学科流域研究法,林美容则在日本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发展了“祭祀圈”的概念和理论。

在中国大陆,20世纪80年代以来,费孝通先生提出民族走廊研究法,西南地区此后又开展了茶马古道、沅江流域、六山六水、清水江以及路学研究,还有一部分学者研究甘肃、青海、四川和云南等省的藏族,提出了“藏边”的区域概念。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团队将田野调查与文献分析、历时性研究与结构性分析的有机结合,形成“华南学派”。自年以来,海外民族志研究在中国人类学界崛起,其取向为区域研究,如拉丁美洲、东南亚、中东、俄罗斯等。近年来,汪晖从超民族视角从事民族研究,其取向主要是区域研究。

最后,唐老师阐述自己目前采取的区域研究方法主要是游历法,这也是鸟居龙藏和拉铁摩尔主要采用的方法。唐老师谈到自己早期受史禄国影响,做北通古斯的研究,关心的问题是涵化和文化接触。现在做区域研究,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nansilafu.com/nfsc/979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