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的治疗方法 http://pf.39.net/bdfyy/dbfzl/180614/6329464.html
匈牙利十月事件,又称年匈牙利革命,是年10月日至11月4日发生在匈牙利的由群众和平游行而引发的流血冲突,共造成约匈牙利人死亡。在苏联的两次军事干预下,事件被平息。
一、事件背景
二战后,在共产党领导下,匈牙利建立实行大工业国有化和农村的土地改革,工农业生产得到恢复。特别是年同社会民主党合并为劳动人民党之后,国内的政治经济形势看上去不错。
但是这时,党的某些领导人,特别是当时任党的总书记的拉科西·马加什盲目骄傲自大,实行了一系列错误的方针、政策,并且大搞个人崇拜,唯我独尊,排斥异己,“用行政措施和手段来代替政治教育工作”,“对各联盟的劳动阶级、知识分子及其代表采取了宗派主义态度。”-年,许多无辜的和正直的劳动者、革命干部、共产党员和工人运动的老战士受到迫害、拘禁甚至被处以极刑。
在经济建设方面,他不顾本国国情,机械抄袭苏联的作法,片面强调发展重工业,不切实际地提出要把铁矿极其贫乏的匈牙利变成“钢铁国家”,使得对重工业的大量投资远远超过国民经济的承受力。他错误地实行农产品超高收购,强迫推行农业集体化,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造成大量耕地荒芜,畜牧业停滞不前,城市食品供应匮乏。他忽视改善人民的生活,认为改善人民生活“就是消耗掉我们的将来”。特别是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第一年取得重大成就以后,他不切实际地修改了原定指标,例如把制造业生产由原计划增长90%提高为00%,将投资总额由原计划的亿福林增加到亿福林。这种做法导致人民生活水平明显下降。1-年职工实际工资与年相比分别下降了11%、17.8%和1%,引起人民群众极大不满。
但拉科西等人不仅对过去的种种错误一味加以掩饰,甚至用暴力手段镇压党内外要求改革的声音。1年5月,拉科西进行了一场恐怖的大清洗,每天都有一些中央委员会的成员“外出旅行”,然后就销声匿迹。许多高级军官在夜间不知去向,并永远从这个世界上消失。失踪和被处决的人数至今无法统计。在拉科西执政期间,匈牙利各地建立了数不清的“拘留营”,成千上万人不经任何法律程序便被长期囚禁关押。
年月,斯大林逝世后,在苏联新领导人的推动下,苏联对东欧国家的内政外交政策做出了一系列调整。在匈牙利,时任部长会议主席的纳吉·伊姆雷实施了“新方针”,比其它东欧国家更早开启了“非苏联模式化”进程。其中包括结束保安部的非法行为;有目的地分配投资;农民可以参加集体农庄,也可以私人经营......在纳吉的领导下,匈牙利经济开始出现转机,农民和城市居民的生活也逐渐改善。此后,纳吉以著述的方式进一步提出以匈牙利社会主义道路取代苏联模式、以主权独立与民族平等反对苏联控制,这些思想在党内知识分子中产生了共鸣。
5年初,国际形势发生了变化,美英准备重新武装西德,冷战开始,东、西方冲突加剧,苏联决定立即缔结华沙军事条约。一直在苏联“养病”的拉科西重新回到布达佩斯,而纳吉则被开除出政治局和中央委员会,并罢免了总理职务,撤销一切学术头衔。接着,又被开除出党。“新方针”实施了个月就被迫中断。匈牙利向旧政策复归,国内的政治、经济形势随之恶化。
苏联人对匈牙利政治的粗暴干涉以及拉科西的东山再起,激起了匈牙利人民强烈愤慨。当苏共二十大上赫鲁晓夫“秘密报告”的内容传到匈牙利后,这种愤慨情绪进一步激化。一些青年团组织和新近成立不久的各种俱乐部,纷纷要求解除拉科西的职务,要求伊姆雷·纳吉重新执政。其中,以一些著名学者、哲学家、历史学家、作家和新闻记者组成的政治沙龙“裴多菲俱乐部”最为活跃。他们组织群众聚会、游行,领导着一股反拉科西并希望摆脱苏联控制的风潮。
年6月,邻国波兰发生了暴乱,数以万计的对现状不满的工人同武装部队发生了流血冲突,一百多人死亡,三百多人受伤,还有数百人被捕。鉴于这个教训,苏共领导人不得不作出让步,再次撤换了拉科西,勒令他“因病辞职”,并指定“拉科西的忠实战友”格罗为他的继承人。他上台后,尽管也采取了一系列缓解矛盾的措施,却仍无法控制和扭转局势。
到年10月中旬,匈牙利国内的局势已到了一触即发的紧张程度。有组织的或群众自发的辩论会和集会到处出现,许多新的组织相继成立,最终发展成为群众性的示威游行。
二、事件经过
年10月19日至1日,波兰统一工人党二届八中全会召开,波兰顶住苏联的压力,选举了主张走波兰式社会主义道路的哥穆尔卡为第一书记。这极大鼓舞了匈牙利的大学生和知识分子,在日的集会上,他们提出以反对苏联模式和苏联控制为主要内容的“十六点要求”,同时决定在日举行静默游行声援波兰人民。
年10月日,布达佩斯的大学生拉开了匈牙利事件的序幕。中午1点,内务部长通过电台广播禁止任何公众集会和示威游行的通告。不久,电台又广播取消禁令,令群众增长了对政府的蔑视和不满。下午点,多名学生从艺术学院和技术大学出发,向匈牙利革命诗人裴多菲的雕像和波兰将军约瑟夫·贝姆的纪念碑行进。沿途不断有人加入,到目的地时人数已高达二十万。连匈牙利士兵也加入了抗议,一起把帽子的苏维埃星撕毁。
在贝姆·尤若夫纪念碑前,匈牙利作家协会主席发表了简短的演讲。游行人群高呼“是匈牙利人就站到我们这边来”、“俄国佬滚出去”、“把拉科西投入多瑙河”、“我们要纳吉”等口号。游行队伍到国会大厦后,人群要求纳吉出来讲话。经反复劝说,当权者勉强同意无任何职务的纳吉来到游行人群前面,劝说人们保持冷静。
但格罗于晚上8点在电台发表了措辞严厉的讲话。他把几十万示威群众称为“匈牙利人民的敌人”,将人们对匈苏不平等关系的指责斥为“卑鄙的谎言,怀有敌意的杜撰”。这番讲话令示威人群由不满转为愤怒,9点0分,人群推倒了位于布达佩斯市中心斯大林广场上的斯大林铜像。随后示威者冲进电台,要求向全国广播他们的“十六点要求”。遭到拒绝后,他们开始向电台大楼发起攻击。流血冲突开始了。
为了缓和矛盾和稳定局势,匈牙利劳动人民党中央连夜召开紧急会议,对党和国家最高领导机构的人事做出了调整:党的第一书记仍由格罗担任,纳吉取代了赫格居斯重新出任部长会议主席。4日中午,纳吉在通过电台发表的“告匈牙利人民书”中向人民承诺:政府将在“年6月决议”的原则基础上,全力实现国家在党的生活、国家生活、政治生活、经济生活等各个方面的彻底民主化,“走符合我们民族特点的建设社会主义的匈牙利道路”。
日事件发生不久,格罗就向苏联驻匈牙利大使安德罗波夫请求苏联派军队对付游行示威。日晚10-11点,苏共中央主席团召开会议,多数成员同意立即出兵。4日下午,在没有获得匈牙利政府正式邀请的情况下,苏联发动了代号为“行动波”的第一次干预行动。档案记载,根据苏联国防部长朱可夫元帅的决定,由第18步兵师和第9机械化师编成的苏军部队于时15分越过国境线进入匈牙利境内。
与此同时,由苏共领导成员米高扬、苏斯洛夫、谢洛夫组成的三人代表团赶赴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他们到后发现,局势并不像格罗所描述的那样到了“灾难性”的地步。但此时苏军已经进入匈牙利,事件变得更为复杂。一些工厂成立了革命委员会,许多工人参加到抵抗苏军干预的行列,匈牙利军队纷纷倒戈,大批武器流向社会。“一场匈牙利和苏联之间的冲突开始了”。5日,布达佩斯发生两起流血事件:其一,当大批群众在议会大楼前集会时,有人从附近的屋顶向苏联士兵射击,苏军的一辆坦克被烧毁。苏军随即开枪还击,打死了60名匈牙利人。其二,在匈党中央大厦前,苏军坦克兵把走近的匈牙利警卫部队当成叛乱者开枪射击,又有10人被打死。此后,布达佩斯市内枪声不断,其它城市的形势也紧张起来。全国各地掀起了总罢工,要求苏联军队撤出的呼声越来越高,游行示威演变成了骚乱。
当日,纳吉在电台再一次发表广播讲话。他说,匈牙利政府将与苏联就两国关系,特别是苏联军队撤出问题进行谈判,匈牙利局势一旦恢复正常,苏军就应被立即召回。苏联代表团却发表声明说,苏军撤出匈牙利是不现实的,“但可以宣布在布达佩斯恢复秩序以后,苏军回到自己的驻地”。
5日流血事件发生后,经苏共同意,匈牙利劳动人民党中央罢免了格罗的职务,由卡达尔·亚诺什继任第一书记,当天局势也趋于平静。纳吉期待着匈牙利事件能有一个“波兰式”的解决结果。然而此时,苏联模式和苏联控制带来的痛苦和怨恨刺激着匈牙利人,南斯拉夫的工人自治吸引着他们,波兰的成功鼓舞着他们,西方的宣传煽动着他们,苏军的坦克威逼着他们,多年来压抑在心头的民族屈辱感在激励着他们。此时,匈共党员纷纷退党,人数由87.1万骤降至不到.8万,匈牙利社会主义的名誉也受到很大破坏,民众提出了各种各样混乱而激进的要求。
在这种情况下,10月6日,纳吉向米高扬和苏斯洛夫表示,鉴于前来与政府谈判的各类代表团越来越强烈地提出更换政府的要求,匈牙利党和政府目前最可行的是改组政府,具体来讲,就是从过去的小资产阶级政党以及知识分子、大学生和工人中,吸收五至六名拥护人民民主的著名民主人士参加政府。这一选择经中央委员会和政治局全体通过,也得到了米高扬等人的认同。10月7日,纳吉宣布了新政府的组成名单。
新政府成立后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定性这场骚乱。鉴于参与者中虽有一些旧军官、刑事罪犯,但绝大多数是学生、倒戈军人以及工人和市民。所以,在当晚召开的内阁会议上,纳吉要求改正对该事件性质的提法,承认这是一场“席卷全国的具有人民和民主根源的运动”,建议与骚乱者进行协商以稳定国内局势。
10月8日下午17点5分,纳吉公布新政府宣言,认为这是一场民族民主运动,是“不久以前的严重罪行引发了这次声势浩大的运动”;他还公布了新政府的施政纲要;做出了两个有关时局的决定,一是制止流血事件,立即实行全面停火,二是匈苏两国政府将就苏军尽早撤离达成协议。
10月9日,停火令正式生效,苏军开始撤离。然而,这一切来得太晚,近名刑事罪犯卷入到混乱之中,他们通过各种途径得到了武器,四处打砸抢劫。
与此同时,民众对纳吉新组成的政府也不以为然。在他们看来,一个吸收了几个非党派人士的政府仍然是由共产党领导的,他们要求必须在自由选举的基础上由多党联合组成新政府。
苏联领导人在如何处理匈事件问题上意见并不统一。莫洛托夫等强硬派主张立即派兵镇压;米高扬等温和派则主张依靠纳吉来控制局势;赫鲁晓夫则采取调和立场,一方面迅速派出武装力量,同时对纳吉政府采取了密切 ?国企“破三铁”、政企分离、改制上市
?剥离不良资产,银行改制上市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搭建市场经济框架体系
?分税制改革
8年4月,兼任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主任,5月兼任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主任。
朱镕基是迄今为止唯一一位只任一届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总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