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余生活

公益慈善北京中科在行动 https://m-mip.39.net/news/mipso_5468617.html
白癜风治疗最好医院 http://pf.39.net/bdfyy/bjzkbdfyy/
爸爸和旁边楼门的小俞叔叔一起攒了一台12寸的电视机,机壳看着挺结实的,也比明哥家的9寸电视大,能看得清楚点,最重要的,是可以自己躺在床上就能看,不需要去别人家占座位蹭电视看啦。虽然没有几个台可选,但用手拨动那圆圆的旋钮换台,看着屏幕上没有信号时跳动的像一个个银元宝似的雪花,也是一种有趣的体验。那时能看到国外的事情的影片不多,以前大多看的是东欧的,南斯拉夫的,偶尔有苏联的,《列宁在十月》《列宁在》之类的,印象最深刻的台词就是“面包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对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概念还停留在《中国少年报》上的《社会主义好,资本主义糟》栏目,痛恨他们宁肯倒掉牛奶也不给人喝,没想到今年在电视上看到现实版啦。和西方的关系刚刚有些松动,新引进的西方电视剧让我对外国也有了新认识,《大西洋底来的人》让给人带来的科幻题材的新鲜感,麦克?哈里斯奇怪的游泳姿势,酷帅的蛤蟆镜,喇叭裤造型带来的时尚潮流,让人欲罢不能。紧接着的加里森敢死队,也是风靡一时,但据说是因为好多小孩儿们学着酋长练习飞刀伤了人,只播出了十几集就停了,但那紧张刺激的前奏曲,到现在一想起来就仿佛立刻能在耳畔响起,我当时没练飞刀,也不知从哪儿弄来一根不锈钢条,软软的可以围在腰间,但抖直了还是有一定硬度的,前面磨出一个尖儿,当成软剑使,试着扎过大树,没什么力度,还好没有往人身上招呼过,没伤到别人或自己……之后就开启了动画片时代,日本人的动画片占领了屏幕,十万马力,七大神力,爱科学的好少年阿童木和长着大鼻子,亲切和蔼的茶水博士,再往后的《尼尔斯骑鹅旅行记》,《花仙子》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至于看到后来看到电影里超人在空中把两只胳膊放在前方好像抓着什么的样子,总觉得很傻,不如阿童木一直胳膊蜷曲着那样有随时出击的力道。但是花仙子那种违反人体比例的大头大眼睛,却没有引起不适的感觉。还有《高楼轶事》《古堡幽灵》,开始看起来以为是鬼片,没想到还是爆笑的喜剧,严肃的德国人也是有幽默感的。《动物世界》引起了我对自然知识的兴趣,开始订阅《少年科学画报》,一直到上中学还在看。红光里的书店里,小人儿书买得少了,代之以《上下五千年》之类的厚厚的大本,我弄到一个河西少儿图书馆的借书证,虽然与回家的路背道而驰,但放学后有时也开始往那边跑了。不同于书店的新书有那种冲鼻的油墨香,图书馆里的气息就平和一些,借来的书也不用自己包书皮,还能更快的看完,是谓“书非借不能读也”。除了读书,看电视,就是和李愿一起玩儿,有一次中午吃完饭,我们俩看一块白石头很有趣,就一直看着它,不住的把玩,议论,结果忘了下午上课的时间,迟到了,老师问明情况,没说我们,还鼓励我们参加了常识老师组织的兴趣小组,我在老师指导下,自己动手做了一个木制的滑翔机模型,用黑色的长橡皮筋勾住小飞机下面用大头针做的弯钩,拉紧后一松手,飞机就能在空中盘旋着飞起来了,可惜有一次在学校操场了飞的时候,撞在体操台旁边的那棵大树上,一边的翅膀有些损伤,以后飞着就歪歪扭扭的,后来就不玩儿了。再有就是去红光里找郭守卫和宦新玩儿,守卫的爸爸高高大大的,永远是笑呵呵的,同样永远笑呵呵的是守卫的妈妈,我们学校的刘老师,虽然不是我们的班主任,也没教过我们班的课,但和我们都很熟的。相比我们一般的孩子手里有那么一两把弹球,守卫的弹球有一抽屉,抽屉里有大大小小,颜色斑斓的各种玻璃弹球,甚至有比山楂丸还大两圈儿的那种超大型的,他家楼门旁的空地正好可以用来玩儿弹球,地上刨几个小坑,拿半块砖头做开球板,然后就是比试手力和准头的时候,弄得一手的土,也得注意最后把玻璃球用手擦擦亮再收起来。放假的时候,在红光里每条道路上都有我们的足迹,整天疯跑,玩耍,打架……有一年过年放鞭炮,在红光里小学前面那条路上,我拿了二踢脚(又叫两响),点着了以后先在手里炸一响,然后飞到空中,再一声清脆的爆炸。有一只点着以后没有响,一看是引信灭了,又舍不得扔掉那么大的炮,就想着把外面的纸剥开,多露出点引信来,还真行,引信够长了,我拿在手里,伸得远远的,忘了是谁点的了……一声巨响,震得我手掌发麻,翻手一看,蓝色的线手套被炸碎了,只剩下手背了,手心里还有一些黑色的糊印。哈哈哈!剥皮剥得太苦了,两响变成了一响。还好我手没事,但那以后再放二踢脚,我就严格使用砖头来代替手做支撑了……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nansilafu.com/nfzz/528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