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仕强世界上,只有少数人是明白人,大多数

传说有一个人特别贫穷,一生虔诚地供奉吕祖,吕祖就是吕洞宾,相传是道教的先祖.吕洞宾被他的诚意所感动,一天忽然从天上降到他家,看见他家只有四面墙壁,非常贫苦,不禁怜悯他,于是伸出一根手指,指向他庭院中一块厚重的石头。

立刻,鲜明地变化成了黄金,说:“你想要他吗?”

那个人又拜道:“不想要。”

吕洞宾非常高兴,说:“你的确能没有私心,可以传授给你成仙的真道。”

那个人说:“不是这样的,我想要你的那根手指头。”

吕洞宾听完,一下就不见了。他心说,这还得了,这个人太贪心了。赶紧跑,再晚了手指头就没了。你要再多黄金都没关系,手指头虽少,却可以变化出更多的财富出来。

你看,这就是少和多的关系。那请问大家:是黄金多的多呢,还是少的多呢?如果你追求绝对数字的多少,那就叫做贪,多少都是少!这是很多人逾越不过去的坎儿。

人生,如果不能把多少的问题处理好,恐怕一辈子都稀里糊涂的虚度光阴。

我们常说,这个世界上只有少数人是明白人,大多数人都是糊里糊涂的;我们中国人最懂得这个道理,因此,我们不是西方式那种管理,什么事情都要投票,说什么少数服从多数。我们都是多数服从少数,小到一个家庭,叫做:家有千口,主事一人;再到一个公司,谁说了算,当然是领导说了算。大到一个国家,十几亿人,选出几千个代表出来,最后,还不是那几个人说了算?风俗之厚薄奚自乎?自乎一二人之心之所向而已。

这你就知道,为什么说公司的好坏、决策的成败,领导至少要负70%的责任了?这就是,少数人要负更多的责任。

因此说,少即是多。有些人听了这种就很气,少就是少,多就是多;怎么说少即是多呢?这就是典型二分法思维,这个就叫做半脑人。三分法的思维告诉我们,少和多是变化的,少的会变成多的,多的也会变成少的。

《大学》云: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就是说,你把财富聚集起来,人们就离散了;当你把财富分散给大众共享其利,民众就会归聚了。财物少了人就多了。孔子告诉我们,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就是说,当有朋友大老远跑来看你的时候,你要非常愉悦的接待他,把家里最好的东西拿出来招待朋友,你的朋友才会越来越多。你看,财物少了,朋友多了。少即是多。不信你换种方式试试。朋友来看你,你上去就问,你来了?有没有给我带什么好礼物啊?然后,随随便便招待一下人家,就打发人家回去了。他还会再来看你才怪!

老子说,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详见:曾教授详解道德经)

开公司,做生意,也是一样的道理。特别是对一些老客户,我们多少会多关照一下,每次都会给一些优惠,于是,利润虽然少了些,顾客就会多起来。会做生意的人都明白这个道理,生意都是靠常客支撑,而不是散客。

你看,一个人的事业越做越大,朋友越来越多,可是,个人时间就越来越少。要换取更多的时间,还不能影响生意,那怎么办呢?请人来帮忙啊,这样,就需要付出一定的财物。花钱买时间,钱少了时间多了。多与少的转换无处不在。这就是《易经》所讲的,一阴一阳之谓道。阴即是阳,阳即是阴。它是随时可以转变的。

在公司管理中,处理好多和少的关系,你会非常愉快。比如说,制定公司的管理制度。我当领导时,我会把部属找来,然后问他们:“你们想想看,我们需要哪几条规定?你们写出来。”我没有设问,表明我尊重他们。他们就开始伤脑筋了。中国人是你伤脑筋,他就不伤脑筋;你不伤脑筋,他就伤脑筋了。那你干吗自己伤脑筋呢?因此我当领导时,第一不伤脑筋。部属就是要用的,“养兵千日,用在一朝”。你用他来换取你的时间嘛,他们自己给自己制定制度,还会更合理。当领导干吗什么都做呢?做好一两件事情就行了。于是,他们就开始写。写完后,我说统统很好,一条一条地剪下来,然后就把它们摆在一起,看哪一条比较重要?这条比较重要,再一条更重要,就把它拉出来。拉来扯去,最后把这三条公布。大家同意不同意?同意。前三条就够了,后面的做参考。大家也就没话讲了。

我们要了解到只要重点抓住了最重要的三条,你就掌握到80%了。其他的可以举一反三,依此类推,比较容易做到。

慢慢你会发现,领导做的越少,干部就会做的越多。

传播中国式管理智慧,分享中国式管理方法!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nansilafu.com/nfzz/750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