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白癜风医院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99995296112381594&wfr=spider&for=pc
从来一帆风顺是另一种不幸
林景新对话智海大和尚之十
文
林景新
每一年,我都会参加一些学生班级的毕业聚会。年轻人即将走向社会时,他们对彼此最多的祝福除了前途似锦外,就是互祝对方青春永驻。走向广阔的人生时,一个人如果只想永葆年轻时,我将为其感到惋惜。生命的意义在于领受整个完整的循环,无论是阴雨还是晴朗,无论是年轻还是衰老,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无论是相聚还是别离,完整才是圆满。
在四川圣水寺讲经堂,我要跟方丈智海大和尚聊聊成长,聊聊什么是人生的完整。
死于25岁,葬于75岁
林:海师父好。今天是我们《佛学遇到哲学》的第十次对话啦,今晚我们来聊聊成长。
智海:教授好。那先让我们来泡一壶能够对成长有帮助的茶,甘露。甘露就是不死药,永远都不死,永远都成长。这是蒙顶山的茶。
林:关于成长,我有一个问题:为什么有些人能够看得比实际年龄年轻很多?
智海:有的人野心很大,欲望外露,一直处理欲求与斗争中,于是生命一直在磨损。而一些澄心如水的人,他们没有比较没有恐惧没有野心,只有当下的欢喜,他们面容的年轻由内而外。
林:美国政治家、科学家富兰克林有一句名言:“死于25岁,葬于75岁。”这里所谓的“死”是指激情的褪去、梦想的幻灭,是指精神的死去。很多人少年时拥有丰富多彩的人生,但是工作之后开始每天忙忙碌碌,循规蹈矩地生活,直到至死方休。我们总是在老去的时候才后悔这一生碌碌无为,后悔当初选择了行尸走肉般生存。
心理学界有一个词叫“巨婴”,指的是许多成年人,到了而立、挑大梁之年,但他的心理像小孩一样,拒绝成长、拒绝承担、拒绝前行。对巨婴这种情况的出现,您怎么看?
智海:巨婴就是身体在成长,但是心智不成长,两相对比,身体是成年人了,心智是幼儿。有些人没有形成一种成长型的思维,局限于自己的生活惯性,认为自己拥有这些就够了。
林:去年我去了重庆一个朋友家里,他的弟弟37岁,之前求职两次失败之后,对职场有恐惧,对人际关系的处理没有自信,就一直缩在家里,0年都不去求职,也不出去见朋友。他的父母非常担心,认为他精神有问题,但精神医生对他评估没有任何问题。他只是喜欢呆在家里,不想见人,唯一的爱好就是打电子游戏。他父母问我“孩子这样,我应该怎么办?”
智海:在27岁之前居然没有受过类似失业这样相对小的打击,说明在成长的过程当中,教育与家庭没有培养那种怎么应对打击这样的一种场景。
年轻时,一个人从来没有受到过什么打击,从来一帆风顺是另一种不幸。因为不一帆风顺的时候总会到来,没有应对能力与心理准备的人就会被迅速吞没。
林:今天城市里的父母会把爱的给予来代替挫折教育,只要孩子受到一点学习上的困难,父母就会给钱、用私教来解决。不希望孩子受到挫折。正因为父母们都想自己的孩子一帆风顺,所以挫折性教育基本上都很缺乏。小的时候不跌跟斗,甚至不制造跌跟斗的教育环境,孩子长大了或许就跌不起跟斗。一些父母会有这种潜意识,我们这辈人吃过苦,孩子不能再吃苦,这种心态是否不正确?
智海:我们对于苦难的一种抵触,是因为认为苦难等同于苦。其实苦难是一种成长的环境,我们从苦难当中突破了,就有应对苦难的一种智慧与能力,有应对苦难的一种突破性的成长型思维。
成长型思维就是要正确看待挫折,正确看待困难。这需要从小到大有一种正确的教育,有适当场景性的布置。训练士兵的过程中,让士兵都躺在床上很安乐,是不能成长一个非常合格的士兵。反过来,军营会挖很多坑,激发士兵克服挫折性的思维,让他成长,提升内在的素质。在面对敌人的时候,一个受过挫折训练的士兵就不虚、不害怕。因为在训练的场景当中,已经预设了这样的东西。
现在的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挫折型的、坑陷性的、预设性的方式和场景非常缺乏,很多人从小到大被养成懒惰性的思维。问题出现时,习惯他人为其解决。既然父母都能给我解决,国家都能给我解决,老师都能给我解决,我为什么要努力呢?
林:在人生成长中,挫折教育是一种必须,吃苦是一种必须。佛教会认同,人生受苦是必须的吗?
智海:是的。假如你一辈子啥苦你都没受过,你的确是很不幸。因为你从来没有经历过面对问题激发起思考,也没有那种征服挑战后带来的成就感。
解决人生的问题,会是一种巨大的快乐。
肚子饿要吃饭,这是一个问题吧?面对这个问题怎么办?你自己会努力去寻找合适的餐饮在哪里,如何能去就餐。一个人的一生肯定会面对无数类似的问题。如果父母总是帮孩子包办问题,就是越俎代庖了。
林:爱心过度的赋予的确对孩子的成长不利。呵护的过度了,会剥夺了孩子面对的困难和烦恼的解决能力提高。一个人从来成长太顺利的话,慢慢来造就另一种不幸。
智海:农民种田时,有经验的老农民是不会频频给种子浇水。因为种子播下去了以后,在干旱的时候它就会使劲朝土深处扎根,常常给它过多地浇水,植物的根都停留在土壤表面,表面上长得郁郁葱葱,但是遇到一点微风,稻谷会全倒。
所以,有经验的老农民见到适度的干旱,一点都不慌张。因为适度的干旱对稻种是考验,是能力的提升,它的根就朝土里面深扎,一旦这个根扎下去,很深了,这个风不管你怎么吹,它都不会倒。
林:教育上,我们要学这位有智慧的农民,不能在孩子刚受到一点点的挫折的时候就不分前因后果第一时间化解这种挫折,这样剥夺孩子努力的机会。所谓的挫折教育,就是让孩子产生的一个向下向上自我努力的一个动机。
智海:一个成长型的人,他的智慧不是表现在一帆风顺的时候,更多的时候是表现在逆境出现的时候,他该如何应对。这个是成长的支撑。当一个人从来在一帆风顺环境中长大,他会认为人生过程当中不会出现任何波折。长大后,这些幻想思维就变得很严重,一受打击全面崩溃。
有远见卓识的父母在培养孩子时,会让这孩子在幼小成长阶段学会应对这些坑陷,长大了这些坑陷不至于跳不过去。
林:我们希望孩子成长,首先父母自身要成长,父母的眼界胸怀、见解,会直接决定了他们在爱的教育与挫折的教育上把握的力度,很多父母所做的一切的努力,就是让孩子有一个无忧无虑的童年,但是人生是不可能一帆风顺的,我们尽己所能,也不能确保孩子一辈子没有任何的挫折。如果在孩子小的时候给其预设挫折的情境,培养他们面对挫折的化解能力,有一天孩子自己面对真正人生挫折,就能顺利越过那个坎。
智海:有个贵族幼儿园的老师,有一次他到寺庙喝茶,对我说,师父啊,今天幼儿教育最大的问题是,不是如何教育幼儿,而是如何教育父母——幼儿很乐意接受我们的教育,但是父母不乐意了。
他举了一个事例。一个小男孩已经4岁了,全家人都宠他,要上厕所,也从来没有让这个小孩费过劲儿,脱裤子啊、擦屁股啊这些,啥都是父母包办代替。父母花了很多钱,送孩子到了这个贵族幼儿园。幼儿园的老师把这个孩子培养有独立能力可以自己上厕所了。有一天,父亲来接孩子放学,看见自己的孩子从厕所里面出来,自己把裤子提上。这个父亲找到园长,怒气冲冲地说,我交了很多钱给幼儿园,你们居然让我的孩子自己上厕所……
教育孩子是简单的,但是,在教育孩子过程当中,最大的障碍往往是在孩子的父母辈。
林:孩子长成什么样子,实际上复印的原件来自于父母,大部分教育的焦点,研究的这些内容,都是针对孩子本身,如果忽略了对父母同样的这种教育,他们的心灵不成长,如果父母本身是巨婴,想让孩子不是巨婴,应该难度很大。
在广东等东部沿海城市出现了一个特殊的群体叫拆二代,城中村一拆就会诞生很多千万到亿万富翁。有些拆二代从来没上过班,因为家里获得了巨大的赔偿。有些拆二代因为有钱而无聊,会去赌博、吸毒、飙车用来发泄精力。如何成长是一个社会共同面对的问题。
2
使命,就是如何使唤这条命
智海:成长不仅是个人的问题,成长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社会,它的整体层面的问题。我们的发展,不仅仅是物质外部的发展,更重要是心灵成长的发展。如果说,一个民族在于每一个个人的个体之间,没有形成一种个体的成长型思维,面对于困难,面对于物质财富思想不健康的话,整个民族素质都会被耽误的。
林:人要幸福,必须活得有理想,有追求,有抱负,而且得明白自己最深的使命是什么。什么叫使命?就是如何使唤这条命。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说,这辈子有两个日子对我们最重要,一个叫出生的日子,一个是知道自己为何出生的日子。佛经也有类似的描述,一个人觉醒时就是一岁,否则永远是零岁。
智海:使命感很重要,古人讲传宗接代不仅仅是生理上的传宗接代,关键是祖祖辈辈的先进家庭文化、先进智慧的传宗接代。家族的成长是有基因积淀的,祖祖辈辈家族发展到今天,历朝历代每一个人做出的奉献与成就会形成一个人成长的基因氛围,让我们去学习、去继承、去担当。
生在这个家族中,生存在国家过程当中,我们最重要的不是因为祖先的荣誉而荣誉,而是祖先为什么得到荣誉了,智慧成就在哪里,我们能不能够学过来,这才是重要。继承这种先进文化,就是一种使命,
中华民族上下几千年的发展历史,跟我们每一个人都息息相关。一个人对民族、家族没有归属感与认同感,就不会有学习的意识。
历史的思维就是成长思维的一个基点。我们的身体从父母来,父母又从他们的父母来,这样朝前推,那是前前无死。于是,每一代的物理基因成就了我们今天的基因进化,从来没有断过代,薪火相传,基因相传。一个民族的进化,一个基因的进化,都跟这个有关。每一代人的努力,在这里面都起到了不小的一种作用。
林:如果我们要让孩子心灵得到全面的成长,首先要明白命运共同体的一个基本的观点。古今都是同体的,万物都是同体。这跟佛法所倡导的这种大慈悲之心是一样的。
智海: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同体大悲,无缘大慈,生命是一个整体。
林:那些心灵的成长出现了问题的人,通常是在过往教育中形成了一种割裂感。比如教育太过小我,太过注重自我。形成了一种强烈的我跟他人的割裂感,所以,成长就会出现偏狭,思想容易片面。但如果我们用宏大的万物一体,命运同担这种意识来教导自我,个性中的偏狭可能会被打破。
智海:每个人都应该突破了自我封闭式的不成长性思维,才能避免我执。佛教所说的我执就是所有生死轮回烦恼恶业的根本。我执就是局限性思维,就是固定性思维。一个固定的自我、一个局限的自我、一个脱离于整体的自我,真实存在吗?它是自我杜撰出来的,人为造作出来的。这种人为造作的就是以自我为核心,以这个自我的烦恼为核心,全世界都要应和我,于是我的骄傲拱高我,一个人慢慢会认为自己就是全世界的老大。
过分凸显的自我会成了整体发展当中的障碍。一切先进文化实际上要突破的就是我执。
林:如果说我执是成长中的第一思想的毒瘤。那么对于刚刚入学的孩子们,我们要如何灌输无我的观念?
智海:孩子不会懂得我执这种概念,我们要灌输的只需要传递“人人平等”就可以了。只有相互承认平等的一种观念,相互尊重了,才不至于引起矛盾。
今天的家庭结构,整个家庭祖宗三代都在宠孩子——小孩是祖先,爷爷、奶奶、父母都是奴仆,把一个孩子拱到一个无可附加的地步,这必然会增加这个孩子以自我为核心的一个狂妄自我主义。于是这个孩子到了外面,TA也要干什么就干什么,结果每个孩子都是这样子的,冲突就来了。
校园中,冲突的协调就是靠拳头,拳头底下出真章,谁打赢谁是大哥,那就会形成一个暴力主义。每个家庭都要对孩子有一个约束。让他意识到在整个家庭当中也只是其中一部分,该尊重的要尊重,该收敛的要收敛。孩子从小不懂事,当你违背他的意愿以后,他就放赖打滚就哭。而父母在孩子哭的时候从小就惯,这孩子在家里也不讲道理,在学校也会不讲道理的。父母在孩子撒娇耍赖时,如果能持多一些理智,孩子是很容易教过来的。孩子往往是用哭声控制大人。于是直接的形体语言,让孩子掌握了一个掌握大人的工具。父母辈、爷爷奶奶辈在孩子面前基本上是干不赢孩子的,基本上被孩子控制了,孩子的哭声就是其争取所得的最佳法宝——孩子一哭,所有的教育全部作废了。长此以往的家庭教育会形成一个什么东西?就是形成一个撒泼打横的孩子的性格。
当一对夫妻要生儿育女时,其实首先要考虑的是自己该成长到什么地步、明白自己的使命是什么,才有资格去生儿育女。我觉得这需要考一个试的。驾驶汽车,需要驾驶证。在生儿育女之前,以后也需要通常一个考试,才能获得一个准许生儿育女的父母证。
林:在您看来,一个有使命感、心灵富足圆满的人,行为应该有什么样的表现?
智海:学会活在当下就是一种圆满。活每一个当下,是非常讲究智慧的。假如把每一个当下的生活都过得很智慧,那么人生每一个阶段也都是很智慧的,经历的都是智慧的经历,成长的都是智慧的成长。生命的每个阶段就显得非常丰富。
林:我去过很多乡村,看到一些聚赌的人,天天在那里赌,很开心,他们眼中有光,享受每个当下,他们心里富足吗?
智海:活在当下,并不是享受每个当下。聚精会神赌博的人,不可以称之为活在当下。
活在当下,首先要明白的是当下的价值在哪儿?该不该这样做?这样思考就会引发一种如实的认知、专注的生活与幸福的体验,然后我们才能说这是活在当下。每一个让我们成瘾一样沦陷在其中的,不是活在当下,而是沉迷于某种幻觉。
赌徒是不是活在赌博当下?不,他活在赌博的目的当中。为了赢而赌博,所以他就敢铤而走险,哪怕是失败多少次,他都活在赢的目标过程当中,越赌越上瘾,越输越上瘾,他活在当下吗?他活在他赢的妄想当中。
林:可以理解活在当下,不应该有很强的功利性呢?
智海:功利是可以有的,功利表现在因果过程当中的。那啥叫因果?有如是之因,成就如是之果。如是之果可以说是如是之因的功和利。把这个逻辑弄懂了,我们就会知道该播种的时候就播种,因为有播种就有收获,而不是纠结于会不会收获再去想播种。
知道每一个当下的正确播种,必然带来正确的收获,就叫活在当下。
功利没有什么错,讲不讲功利,拿今天的话说,也叫讲不讲效果。功,是你如实的行为要建功,要有效果;利,就是你如实的效果,它一定有它的结果。好的结果就是正确的因果。有善因就有善果,这叫利益。然后有如此的播种就有如此的收获,这叫功。
我不反对功利,但如果功利主义只讲结果,不讲原因,只想要收获,不讲根源,就是偏颇型的纠结于结果的过于功利了,而不是智慧在因地上的付出与劳动。
林:如果把刚才讲的这段逻辑放在教育上,父母希望孩子有这种享受当下心灵成长的修行,具体应该怎么做?
智海:热爱学习的孩子,只要继续培养他们对学习的兴趣,考试成绩是不用去纠结的,有兴趣自然就学得很好。有学习兴趣的孩子,并不是以考上大学为最终的归属,而是认为学习本身为一种乐趣。正因为以学习本身为乐趣,所以在学习过程当中不以功利为基础,不以死记硬背为基础,一辈子都在享受学习的过程当中,这叫活在当下。
3
走出自我的成见,是真正的成长性思维
林:今天从幼儿园一直到大学都在培养考试的机器,为成绩,为名次,不而讲如何培养兴趣。于是很多孩子从小就抵触上幼儿园,抵触上小学,抵触上初中,很抵触上大学。因为学习成了一个只有苦没有乐的事情。在被家庭逼着,被社会逼着,被攀比心逼着,苦着脸不断地学,但是学习兴趣从小就没有培养起来,就无法很好享受学习的当下。
智海:有些孩子不听话不要学习,父母有时几乎到了要放弃对其继续管教的信心。这实际上是因为父母有一种严重的自我局限思想,认为自己没有能力。
任何一个想管教好孩子的父母,需要一种成长型的思维。自身必须加紧学习,加紧自我突破,不要给自己设限。现在大多数的父母基本上都是把自己局限了,认为自己没文化,这孩子我没办法,就自动放弃了。如果真的爱孩子,父母应该和孩子一起学习一起成长,把局限性的自我思维拿掉,这个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开端。
林:当下在教育上,中国最突出一种悖论现象就是:一群从来不读书的父母却在拼命要求孩子认真读书,一群完全没有人生使命感的父母却在希望自己的孩子做理想的人。智海:昨天晚上有三个50多岁的女同志来找我了。有一个还带着她的儿子和儿媳妇,因为媳妇怀孕了,大肚子挺着,要生下一代了。这三个女同志都有一个共同的担心,就是对于未来儿子、儿媳、甚至是孙儿的教育和成长该怎么办?
一个女同志的儿子是公务员,当初想下海自己创业,这个妈妈觉得很不稳定,非常反对儿子的决定。这个妈妈反对孩子选择的时候是缺乏最起码的尊重,只是从自己思维出发,认为当公务员是最稳定,这就是一代人有那一代人思维的局限。
年轻人的思维往往是公务员也好,自己创业也好,最终还是要靠自己的素质和努力,这一份独立的一种追求是值得父母尊重的。
林:现在工作的定义叫便携式技能。技能是便携式的,随时可以带走。
智海:每一代人对于生存都有一个全新的认知。上面提到的这个女同志的儿子,下海创业后,公司运作不太顺利。到了春节,工人有0多万块钱没拿到,儿子把自己的钱拿来把工人遣散了。他妈妈觉得孩子咋这么傻,你自己都没钱,还为什么全心全意的你要去替工人去着想。
我跟这位妈妈说,你觉不觉得这个孩子的心智已非常成熟。这份为工人着想的心,能替他人着想的这份成熟,注定他未来会得到很多新的机会。
林:父母眼界的宽窄会成为对孩子教育的度量衡,父母的认知和界限没打开,在孩子成长的引导过程中,常会把错的当成对的去鼓励,把对的当成错的去批判。
有些人只会变老不会成长。父母要学会跟孩子做朋友,认孩子做老师,怀着谦卑心,承认我们那一代有自己的局限,然后从现在开始要突破。在成长的道路上,有八个字应该是每一位父母的人生理念:虚心若愚,求知若渴。
智海:我最想办一个成人学校,让为人父母者学习如何成为更好的父母。一个人心灵成长,思想成长、个体成长,必须有永无止境的学习。生命绵延有多长,成长之路就会有多长。
林:一个人永远在成长的路上,一个民族永远在成长的路上,一个国家永远在成长的路上,就要有成长性的思维。要发展出这种成长性的思维,随时随地就像古人所说的日新日新又日新,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每一个无常都可以变换自我,每一个无常都带来全新的认知,每一个无常都有无穷尽的可能性。只要不给自己设限,其实我们都有无穷的成长空间。古人在造字的时候,也说明求知的重要性,把智慧的”智”字拆开,就是每日知道多一点就叫智慧.一个人今天比昨天前进了一点,我们就可以视为他是一个走向智慧的人。
智海:佛教认为突破自我的执着,走出自我的妄想,走出自我的成见和纠结,这才是真正的智慧,这才是真正的成长性思维。
求知和求道不一样,求道是求成长,求知是求知道。只有成为真正成长型的人,才能帮助别人成长。就像佛教中,要度化众生,自己必须在成佛的路上不断精进,不断的觉悟思想。如果我们不究竟地去觉悟世间上的这些实相,就没有资格去度化众生,因为你没有这样的智慧,没有这样的能力,你只是一厢情愿的想帮助他,但是你没有这样的智慧和能力保障。帮助别人首先要成就自己帮助别人的能力和智慧。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都在鼓励我们把突破点放在自我身上。能让自我突破了,就能有效地帮助别人突破。有些出家人或者居士很愿意发心护法,但是他们是真正在护法吗?有时自以为是的护法,也许刚好是跟护法相背离的,刚好是在制造是非,制造业障,制造误解。所以做事情光讲发心不行,发心、方式到结果要三合一。佛教讲的善,是三合一,三合一才能确保真正的善落地。如果没有这三合一,善就只能说是发心上的一种善,动机上的一种善,而不一定能起到善的结果。
“成长型的思维”不仅仅是有成长的主观意向,一定也要有成长的突破方法,还有成长的一种设计结果,信、愿、行三者结合才能算是真正的成长。
很多人不学习爱,就天然的认为自己会爱,懂爱,但是他们对爱的理解往往偏差的——当你的爱是想占有,是想获取,是想自悦,是想控制人家,就是这一厢情愿的爱,其实人家都不愿意要的。这种爱已经形成了对人的约束,对人的制约,对人的"枪杀",往往是借助爱之名实施了非常无情枪杀别人的一种恶劣。爱的素质,不是说你想爱就爱,而是你得有爱的素质、爱的能量、爱的智慧。
林:我们今天大多数人会把爱等同于荷尔蒙的冲动。爱其实是一种能力,是一种智慧,是一种奉献,需要学习的,不学是不会的,成长也是一种。有些人认为父母身份的赋予是天生的,孩子的成长是必然的,这是错误的。当我们面对教育的困惑、烦恼、纠结的时候,永远要相信自我学习的力量,只要学习,教育中的纠结与烦恼就会有解开的一刻面,不要局限于对自己的经验,否则孩子的问题会永远成为父母一辈子,最后不仅是纠结,而且会是一种痛苦。
智海:中国的传统教育是有完整体系的。首先就是一种圣贤式的教育,人人可以做尧舜,人人可以做圣贤,人人可以做神仙,人人可以做佛祖,人人可以做菩萨,这种思维在其他信仰的国家几乎不具备。我们学习圣贤的成就之道,就是首先向自我偏狭、局限、愚昧、固化思维开火,这种突破自我的习惯非常值得继承和发扬的。
林:英雄电影也常说,向我开火。为了成长,我们需要向自己的愚昧、执着、偏狭开火,只有向自己开火,才能勇于革新自己的不足跟限制。
挫折教育对我们来说是一种很难得的一种教育,同时也是一种必须的教育。中国有句古话叫做人最大的悲哀莫过于少年得志。甘罗十二为相,结果英年早逝;霍去病二十多岁拜大将,也是英年早逝;周瑜文武全才也是英年早逝。当然这是英年早逝的例子,还有很多包括江郎才尽这些例子,都说明了有时少年得志非人之大幸。
在美学上,喜剧能欢乐人生,悲剧能丰富心灵。人生的圆满或许是领受整个循环,痛苦与快乐、失败与成功都是一种人生的滋味,只要我们能从中获得心灵的成长,都应该视为收获吧。
佛教有逆增长缘和顺增长缘两种说法。顺缘可以让人成长,逆缘也可以让人成长。只要帮助我们成长,就是善缘。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在岁月流逝中,获得正确的成长智慧。
延伸阅读:
林景新
我不是算命先生,只是帮你看清前世今生
林景新为你讲好每一个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