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会传染么 http://pf.39.net/bdfyy/bdfzj/171007/5743667.html
1、美国总统特朗普就任以来,处处想体现“美国优先”策略,与中国大打 ,甚至不惜拿西方盟友开刀,然而他迟早会发现,美国已经陷入四面楚歌的境地。有什么样的因,就会有什么样的果。如今的世界政治格局,其实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随着冷战结束,苏联解体,美国成为了世界上 的超级大国,形成了金融霸权和军事霸权的双霸权体系,至今无人能望其项背。然而现在特朗普政府的所作所为,使美国重新回到了单边主义、民粹主义和独立主义,有悖于人们对这个世界 的期望。更重要的是,美国一旦退出自己主导建立的全球政治格局,各个地区就会自然出现权力真空,一些累积的内部矛盾也会开始激化和显露出来。那个我们习以为常的战后世界地缘政治格局,似乎正在经历一个巨大的拐点,而这将给世界带来极大的不确定性。
另外,就综合实力而言,作为 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大国。但相对于美国来说,中国大而不强,要想追赶上美国,在军事、教育、科技、经济等方面还有漫长的路要走。这也是在中美交往中,中国处处韬光养晦的结果,毕竟发展才是硬道理。但美国并不这样认为,他们认为中美关系已经处于“修昔底德陷阱”之中,开始紧张中国威胁其世界霸主的地位,因此逐渐在多个层面试图遏制中国。其目的自然是打乱中国崛起的步伐,好让自己的江湖地位千秋万代。然而世界潮流浩浩汤汤,顺之则昌逆之则亡,历史的大趋势谁也不能阻止。近代以来,中国积贫积弱,受够了欧美列强的欺凌,一度濒临于国家崩溃的边缘。只要我们现在不自乱阵脚,即使困难再多,阻力在大,我们也会坚定不移地完成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
2、历史是现实的一面镜子,我们怎能忘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中国土地上长达十四年的抗日战争。中国以一个农业国的落后底子,同武装到牙齿的日本进行抗争,“以空间换时间,积小胜为大胜”,最终在苏联和美国的帮助下,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卓越贡献,然而我们应该看到,美国和苏联才是二战 的受益者。年12月7日,珍珠港事件爆发之后,美国才正式卷入第二次世界大战,随后相继同日本、德国、意大利宣战。那么在此之前,美国在干些什么?年9月18日,奉天事变爆发,日军占领东北三省,开始了对东北人民长达14年的殖民统治。虽然事变爆发后,国际联盟和美国对日本的侵略行为进行了谴责,但却没有丝毫实质性的干涉行动,日本照样在东北我行我素,还扶植成立了伪满洲国。在此期间,美国一直向日本供应战略物资。仅仅年,美国对日出口约2.89亿美元商品,其中石油、精炼油、废钢铁和原棉四种战略物资占一半。
图为日本投降仪式
苏联也好不到哪里去,苏联早就承认了伪满洲国。年4月,正是中国抗战艰难的时候,苏联竟然与日本签订《日苏互不侵犯友好条约》。为了换取苏联参加太平洋对日作战,美国在《雅尔塔协定》中居然出卖中国利益,要求国民政府承认外蒙古独立,这是绥靖政策的完美体现。苏联出兵东北后,的确加速了日本帝国主义的灭亡,但是苏军在东北大肆掠夺、抢劫,其罪行可谓罄竹难书。综上所述,在二战的东方战场,中国的抗日战争之所以会长达十四年,付出多万人的巨大牺牲,完全就是世界列强实施绥靖政策和作壁上观的结果。这是典型的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只是他们没有料到,最终他们会为自己的绥靖政策付出代价,最终战火也会扩散到他们的家园。这种情形,在欧洲尤其如此。年9月1日,德国进攻波兰,这宣布二战欧洲战场正式开始。而苏联亦于9月17日入侵波兰,10月6日,德苏两国占领波兰全国领土,波兰战役结束。波兰成为了苏联、德国瓜分欧洲各国的开始,也是二战最悲催的国家。
图为苏军进入东北
吊诡的是,年8月23日,德国与苏联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划分了苏德在东欧的势力范围。另外,早在年9月29日至30日,英国、法国、纳粹德国和意大利就签订了《慕尼黑协定》,标志着英法绥靖政策的顶峰。弱国无外交,捷克斯洛伐克在《慕尼黑协定》中的遭遇,跟北洋政府在“巴黎和会”中的结果如出一辙。在这个弱肉强食的丛林世界里,毫无正义和公理可言,有的只是利益和人性的丑恶。至于大国的责任和担当,则仅仅停留在人们的想象之中。
3、年9月2日,以日本签字投降为标志,二战正式结束。数十年来,世界各国反思二战特别是欧洲战场的学术论文和专著可谓汗牛充栋。但从来没有一本著作,能像美国历史学家伊斯特万迪克所著的《审问欧洲》一样,帮助我们理解战时和战后的种种道德因果。一个政客,希特勒,加上一个民族,德国人,如何能够彻头彻尾地改变一整个大陆的面貌,这一点至今成谜,但是,德国的力量其实比人们普遍认知中的要有限。拿犹太人为例,如果没有众多非德国籍欧洲人的热衷合作,纳粹分子不可能达成最终的清洗程度。反之,如果没有众多非德国籍欧洲人的反抗,那么多犹太人的存活也是无法想象的。对于德国纳粹,“二战”时的欧洲不论是国家政府、地方机构,还是不同社会阶层的个人,都会在不同的时机下,选择被动顺从、主动合作或是奋起抵抗。战争中的强弱、胜败,以及法律和道德意义上是非、对错,都不是那么一目了然。基于生存本能和利益权衡,大到国家、民族,小到家庭、个人,在战争过程中的行为和态度,都是变化多端,而没有 的公理或正义可言。
二战期间,大多数欧洲人都对犹太人、吉普赛人、宗派人士和同性恋邻居的命运冷漠视之,不仅如此,还有数百万欧洲人参与了抓捕,或者至少从那些受害人的消失和死亡中牟利。确实也有很多人冒着生命的危险去拯救被迫害人士尤其是贵族子弟、知识分子、修女、牧师、警察和那些不愿意“同流合污”的人。但是,真正能够代表欧洲人的——或者是更能代表欧洲人的——仍然是这些人:随时准备把犹太同胞交给盖世太保的挪威警察,兢兢业业为纳粹占领者准备一份精确“犹太人名单”的荷兰官员,一接到当局电话就毫不迟疑地奔赴铁路站的匈牙利医生和助产士,他们火急火燎自然是为了当局承诺的加班费,更是为了在等待驱逐的犹太妇女身上寻找藏起来的珠宝。还有一些国营铁路公司把犹太人和其他被驱逐的人运送到东欧集中营和死亡集中营,他们把这些犯人塞进家畜用小车,却收着游客团的费用。如果真的有欧洲的火车司机为了逃避把人当货物一样运到集中营或死亡集中营而告病假呢,那人们可能会好奇,这样的司机又有多少呢?人们不禁要问,战争摧毁了人性,还是人性引燃了战争?
图为犹太人
4、《审问欧洲》不希望给你一个答案,只希望与你一起思考,一起审问欧洲。审问欧洲,审问的不只是某个人或某个国家,而是历史。历史即使没有正义,也是寻求正义的更好工具。作为二战的亲身经历者,以及欧洲史、二战史的研究专家,迪克对二战时期及战后的历史事件、人物在《审问欧洲》一书中做了详细的分析和入木三分的剖判。本书包括《苏联入侵和东欧合作》《合作、抵抗与报复的漫长余波》等十一章,作者通过德国占领下的以及苏联、意大利和其他军事统治下的国家和人民的经历,考察了这三个主题。他们面临着诸多道德和伦理困境,是与占领者合作呢,是在战争中保持中立以求幸存呢,还是冒着生命危险成为抵抗者呢?大多数人根据战争在不同时期的不同情况,选择了所有这三种情况。在“二战”中,有些国家的 权力掌握在德国军队和第三帝国的其他代理人手中,而本书的主要任务就是要探讨在这些国家的合作、抵抗和报复问题。这些国家就包括捷克、波兰、挪威、丹麦、荷兰、比利时、卢森堡、法国、南斯拉夫、希腊、巴尔干国家和苏联部分沦陷地区。但“二战”时的欧洲不止有纳粹德国和德军占领的国家,还有一大帮政治独立的德国盟友:芬兰、意大利、斯洛伐克、匈牙利、罗马尼亚、克罗地亚和保加利亚,所有这些国家都有自己的国家元首、部长、外交、军队、警察和行政管理部门。
图为波兰奥斯维辛集中营照片墙
在整个欧洲,只有两大族群没能在顺从、合作或抵抗中进行选择。其一是波兰人,德国占领者除了需要他们打理政府和警察事务,尤其是抓捕在逃的犹太人之外,没给他们任何机会进行政治或军事上的合作。另一个群体,不用说,就是犹太人,希特勒已经对他们集体宣判死刑了。不过,纳粹眼里的第三大敌人——俄罗斯人的命运就截然不同了。虽然数百万俄罗斯人被杀,其中有战俘,还有的仅仅是无辜的平民,但还有成千上万俄罗斯人获准在德国武装部队工作,他们也愿意这么做。欧洲人绝大多数都是属于被动顺从的,但合作者和抵抗者的画风可就不同了,他们试图利用德国人的存在为个人或组织的未来保驾护航。他们还借此机会来清除本国的敌人,无论是武装组织,还是犹太人这样走投无路的受害者,都会成为他们的目标。本书想呈现的是,尽管德国的征战是欧洲政治和社会巨变的根本诱因,但战争与德国的踏足,并不是那些年里席卷欧洲的社会动荡与革命的 原因。
图为《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电影剧照
本书将要呈现的就是战时五花八门的合作和抵抗形态。拿合作来说,简单点的,比如给一名口渴的德国士兵递上一杯水,升级版的,比如支持盖世太保——德国秘密警察中最可怕的一支部队——手段各异,谴责、追捕、折磨和杀害可疑和真正的抵抗者,合作形态不一而足。而抵抗的形态也是花样上演,包括佩戴爱国主义徽章并藏在翻领下面,以及参加游击队去殊死搏斗,这也是成千上万南斯拉夫人、波兰人和苏联人的真实写照。但还有很多问题至今无解。对于很多欧洲人来说,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的军事对抗和外交角力最终走向了一个苦乐参半的结局:当然,乐的是,纳粹德国战败,但苦的是,苏维埃政权挺进欧洲大陆。尤其是东欧人,对他们来说,战后苏维埃政权的统治比之前纳粹对欧洲的控制影响更深远,在他们的历史意识中留下了更深刻的印记。对西欧人来说,无论是被德国人占领的,还是与之结盟的,由于纳粹给人留下的印象太过惨绝人寰,结果西欧人对德国人的姑息纵容、与之共谋的行径都轻易被人淡忘。只要深入研究,任何对“二战”中的民族道德所做的非黑即白的评价,都是经不起推敲的。是的,希特勒和那些“坏家伙”败了,一个新的、更加文明的欧洲从往日的瓦砾和灰烬中重生。但是,在走向胜利的过程中,与战场上的硝烟和国际政治上的筹谋相伴相生的,是一出又一出意料之外的曲折命运,极具讽刺意味。
图为苏军占领柏林
在迪克对战争的演绎中,个人面临的两难境地也折射出战时高层政治的自私自利。拿年8月签订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来说,为了从德国在西线的战事中获得潜在利益,并把波兰东部领土(西白俄罗斯和西乌克兰)纳入自己的版图,苏联在条约中出人意料地放弃了反法西斯这一原则。等到纳粹打败了波兰人,夺取了华沙,苏联才入侵波兰东部。苏联在占领波兰东部期间,杀害了名波兰军官和文职官员,把他们的家人流放到哈萨克斯坦北部的营地;流放的人数就更庞大了。当波兰官员问起那些军官的下落时,苏联官员起先说他们一定是取道中亚离开波兰了,之后又把这起大屠杀的罪名怪到纳粹头上,直到苏联几近解体的时候,还否认自己与纳粹共谋。当然,这些自私自利的举动,并不足以呈现那份残忍的秘密协议全貌,正是这份协议默许斯大林把波罗的海国家和比萨拉比亚(现大部属于摩尔多瓦)并入苏联。
5、跟随迪克的视角看完这段历史,尽管很多罪魁祸首在战后都因自己的罪行受到某种程度的惩罚,但全盘来看,有股不公正感强烈袭来。在重获新生的欧洲。无论是法国、比利时、挪威还是南斯拉夫,自发进行的报复似乎并没有把矛头对准犯下罪行的实际合作者和压迫者。没有 过任何人的妇女被剃了头,或是遭到侮辱和虐待,理由往往是她们和德国士兵发生过关系,虽然不能一概而论,但有时候这些女人仅仅是为了活下来,或是为了让家人有口饭吃,有片瓦遮头。但是,一些重要的纳粹罪犯却逃到南美,从而逃过了刑事司法,甚至还被招募到苏联、英国或美国的军事机构。“冷战”的开始,意味着无数法西斯分子和纳粹分子成为战后铁幕,两边警察和民事部门的座上宾。
图为北欧风光
历史向来是不完美的,即便如此,“历史”本身也许是众生寻求正义的 工具。但是,要发挥历史的这项技艺,就要准备好接受模糊不清和人类行为的不完美。这就意味着,我们要理解受害者、肇事者和夹在中间的人所面临的挑战,这就需要我们尊重事实原本的样子。就这点而言,伊斯特万·迪克是大师级的工匠。二战给人类造成了巨大的灾难,我们今天反思二战,审问欧洲,更重要的是要在未来制止战争,决不能让这种惨绝人寰的世界大战再次上演。因此,我们必须找到人类的 公约数,制定规则互相制衡,同时要遵守规则,决不能因为自己是大国、强国就践踏这些规则。如此,我们才能走出用战争解决问题的窠臼,让人类世界永享太平与安宁。(彭忠富/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