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而诚信则是一个人立世的基础,所以说,人不能不讲诚信,更不能为了利益而出卖诚信,这是一种得不偿失的、犯傻的做法。一个中国青年来到德国求学,他发现当地的车站几乎都是开放式的,没有检票口,也没有检票员,只是偶尔有随机性的抽查。这个年轻人凭自己的“智慧”,计算出即使逃票,被发现的机率也就是万分之三左右,即使被抽查到,罚款也不多。于是他再坐车的时候,就不再买票了。虽然一开始时非常幸运,没有人发现他逃票,然而“幸运之神”并没有一直伴随着他,有一次他还真中了那万之三的“彩”:因乘车时没有买票,还是被随机抽查的人发现了,并被处罚了。虽然当时觉得有些羞愧,可是事后一想,又觉得没什么了,因为自己是穷学生,该省就得省。于是,他又接着逃票了。在顺利的逃票之中,他的大学生活也顺利地结束了。可是,接下来找工作却并不顺利。虽然他是知名大学毕业,成绩优异,并有着丰富的实习经验,但是他寄出一份份简历,却都是石沉大海了。眼看着成绩不如自己、能力不如自己的同学都陆续找到了工作,这个年轻人非常着急,于是他就给一家应聘过的公司的人力资源部门写了一封邮件,以恳切的语言请求对方把拒绝雇用自己的原因告诉自己。第二天,他就收到了那家公司的回复:亲爱的先生:我们非常欣赏您的才华,但是调阅了您的信用记录之后,非常遗憾地发现,您有过逃票受罚的记录。根据逃票受罚的概率计算,您可能有上百次逃票却没被发现。这件事至少证明了两点:一是您不遵守规则;二是您不值得信任。鉴于此,我们觉得您不适合在我们公司工作,请见谅。直到此时,年轻人才知道因为诚信的缺失,使得自己在找工作时受到了挫折,使得他懊悔不已。一个人的人品、为人处世的方式,是其得以立足于世的基础。人品越宽厚,越结实,你的“长城”越稳固。如果一个人在这方面不注意,撒谎、骗人、不讲信用,有时虽然事情看起来很小,但是就像蚁洞一样,会破坏了你自己的根基。只要稍做一点有损于自己人品的事情,你就是在自挖墙脚。胡雪岩在这方面,被誉为“清代商圣”的胡雪岩可谓是典型的写照了。胡雪岩从一个乡村放牛娃,成为了全国的首富,他的经商能力是毋庸置疑的。起初,胡雪岩也是非常讲诚信的,他认为金钱很重要,但是在商场上,有比金钱更为重要的,那就是诚信。诚信树立之后,金钱自己会找上门来。他不管公私事务,都诚信守诺,所以听到他讲的话,大家都从不质疑。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当时的外国银行不信清朝廷而独信胡雪岩,肯把巨额款项借给他,这被世人认为是奇迹。其实创造这个奇迹的就是诚信的力量。胡雪岩开办钱庄时,正值太平军起义,朝廷派出正规军绿营军镇压,当时绿营军中有一个叫罗尚德的人,即将开赴前线作战。其实,罗尚德本是一个赌徒,为此身负重债。后来借钱无门,还向准岳父借了一万五千两。岳父一见他这样不争气,就提出要退婚,并说只要他肯退婚,这一万五千两银子就不要了。罗尚德被激怒了,他不但退了婚,为了赢得自己的尊严,还发誓做牛做马也要还清那一万五千两银子。后来,罗尚德参了军,在军队里他干得很卖力,省吃俭用,积攒了一万二千两银子,只等攒到一万五千两,一起还给已经退了婚的岳父,可是这时却接到了征剿太平军的任务。罗尚德没有可信的亲友可托付,但是又不能带着这一万二千两银子去打仗。正在为难之时,他听说阜康钱庄的老板胡雪岩人品好,讲信用,于是就用一个破麻袋把银子装好,背到了阜康钱庄存上,不要利息,也不要存折。因为他知道,自己上前线打仗,生死未卜,带存折也是麻烦。存折要是落到别人手里,也同样危险。胡雪岩当时正在钱庄里,他和罗尚德聊过之后,知道了罗尚德的经历,他大致算一下,如果把罗尚德的银子按三年定期存款来存的话,那么三年后的利息加上本金,正好凑够了一万五千两,所以,他当下决定给罗尚德存上三年的,既使他不要利息,也要如实付给利息。另外,虽然罗尚德不要存折,但也要立一个存折,既然罗尚德带着不方便,可以寄存在钱庄经理刘庆生那里,由他负责保管。后来,罗尚德在战场上阵亡了。临死前,他委托两位同乡将在阜康的存款提出,转至老家的亲戚家。罗尚德的两位同乡自己都不敢确信能不能拿到钱,因为罗尚德死了,他们手中没有任何凭据,倘若阜康钱庄说没有这事,那么他们是毫无办法的。胡雪岩没有这么做,他听说是罗尚德委托两位同乡来取钱的,为了确认两人的身份,就找来了他所认识的罗尚德的另一位同乡刘二,刘二确认无误之后,胡雪岩就把这笔钱交给了罗尚德的那两位同乡。事情办得很顺利,没费什么周折。两位同乡一见,回到军营里大加宣传,不久之后,那些绿营军纷纷把钱存到了阜康钱庄,没有别的理由,就是信得过。胡雪岩铜像胡雪岩在经商过程中,非常讲求诚信。在胡庆余堂有他亲书的一块匾额,上面写着“戒欺”二字。“戒欺”两个字,胡雪岩一生都在遵守,在对待自己的顾客时,他非常讲诚信,决不欺骗。但是唯独在一件事上他疏忽了,也可能是他心存侥幸,这次,他欺骗的不是自己的顾客,不是普通老百姓,而是朝廷。胡雪岩为了做生意顺利,结交了朝廷重臣左宗棠。胡雪岩利用左宗棠给自己提供机会,左宗棠也要利用胡雪岩帮助自己处理粮草钱财等后勤事宜。年,左宗棠收复新疆之战迫在眉睫,军饷却无着落了,他首先想起的人就是胡雪岩。胡雪岩接到左宗棠的请求之后,当然全力帮忙,可是在国内筹措资金有困难,于是他大胆提出向洋人举债的设想。其实,向外国人借钱并非易事,当时,连恭亲王向洋人借钱都被拒绝过,何况胡雪岩了。当时,沈葆桢和李鸿章等人群起反对,而英国公使威妥玛也从中作梗。可是左宗棠为了打赢,全力支持胡雪岩的想法,并表态说“息银听阁下随时酌定”。胡雪岩经过几番周折,凭借他在商场上的智慧,以平均八厘到一分三厘的利率,在此后14年中,向汇丰银行等借款共六次,总计万两;由各海关出印票,并由各省督抚加印,到期向各海关兑取。当时的人们一致认为,外国银行不信清朝廷,唯信胡雪岩,这真是个奇迹。胡雪岩成功解决了左宗棠的大部分军饷,但是,在这里他埋下了祸根:他向洋人借款的利息是八厘,但向朝廷报的是一分五厘,他从中获利接近一半。胡雪岩一时忘了“戒欺”二字,向朝廷多报了利息,他觉得自己问心无愧,因为阜康钱庄要发展自己的业务,自己也不能总是垫钱,所以才会动这个脑筋。虽然人们常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但是这是要求人们以宽容的心态对待犯错的人,而不是借以犯错的借口,而且,越是想做大事的人,越是没有资格犯错的。胡雪岩在做生意时,是非常重视这一点的,可是在与朝廷打交道时,他却存在侥幸心理,犯了错误。俗话说:“种什么因结什么果。”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所作所为负责。胡雪岩的成功是因为他自己的诚信和努力,胡雪岩的失败是因为他自己的失信大意。因为一时失信,虚报了贷款利息,以致留下了把柄,最终招致祸患,从人生的巅峰一下子跌落到了谷底。后人不禁为他惋惜,若他能一直坚持诚信,又何至于沦落到抄家没产,郁郁而终的下场呢?胡雪岩说过:“为人最要紧的是收得结果,一直说话算数,如果失一回信用,自己就完了。”这是他在跟别人强调信用的重要性时所讲到的,可是,这句话却成了他的“咒语”,他悲惨的结局给这句话标上了注脚,印证了这句话有多么的正确。对胡雪岩这个一代商圣来说,这确实是一种莫大的讽刺。胡雪岩这一生,在商场和官场上经过风浪无数,同行竞争不过他,政敌搬不倒他,他成了赫赫有名的红顶商人。然而却是因为一次不讲诚信,而自挖墙脚,使自己建立起的帝国大厦顷刻倒塌了。这一点对人有很大启示,一辈子都要坚持诚信,不要因为一件事而失去诚信,否则就是犯傻了。
注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后台留言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
更多精彩:知己难逢,人际关系要经营——曾仕强《曾国藩》,我花了半年才读完,读完后,想到了一句话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