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色“国关国政外交学人”可订阅学习
学人简介作者系清华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教授
关键词:世界大变局;国家安全学;时代主题;国际格局;国家安全思想
内容提要当今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大变局的特点之一是,各国面临的安全挑战更加复杂。传统安全形势依然严峻,非传统安全威胁明显上升。可持续安全与可持续发展,正成为世界各国普遍关心两大问题。未来国际格局演变的方向将是“多元一体”,即“人类命运共同体”,而非两极或多极争霸。“国家安全”一词最早产生于中国。新时代国家安全思想对中国国家安全学的建立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中国的国家安全学应在继承与创新中为本国安全与人类安全做出贡献。
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中国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和可持续安全观五周年。70年来,中国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经历了严峻的考验。在世界迎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年中国教育部首次决定建立“国家安全学”。国家安全学与传统的军事学、战略学相关,但又有其独立性。它既包括相关科学技术与硬件软件研发,也包括社会科学的诸多领域;它不仅涉及传统安全中的战争与和平问题,也包括非传统安全等军事学、战略学以外的国家安全议题。在当今世界大变局的背景下,作为一级学科的中国国家安全学的诞生具有特殊意义,也引发了笔者对相关问题的重新思考。本文着重从国际格局发展变化、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新时代国家安全思想、国家安全哲学思维,以及未来中国发展方向等角度,审视世界大变局与中国国家安全学需要探讨的一些重要问题,抛砖引玉,以利促进中国国家安全学的建设和发展。1世界大变局中的国际格局演变
中国领导人在中央外事工作会上发表讲话时指出,当前中国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者同步交织、相互激荡。要深入分析世界转型过渡期国际形势的演变规律,准确把握历史交汇期我国外部环境的基本特征,统筹谋划和推进对外工作。既要把握世界多极化加速推进的大势,又要重视大国关系深入调整的态势;既要把握经济全球化持续发展的大势,又要重视世界经济格局深刻演变的动向;既要把握国际环境总体稳定的大势,又要重视国际安全挑战错综复杂的局面。百年未有之世界大变局的主要表现之一是国际格局发生的重大变化,而审时度势塑造有利于世界可持续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国际新格局,是国家安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格局多极化,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和许多大国对国际形势的一种判断。伴随国际形势和世界各国的发展变化,这种所谓多极化的表现形式也在发生变化。“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中国国际战略目标,得到包括联合国在内的世界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的认同。从国际关系体系角度讲,“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种世界各国从“多元共存”走向“多元一体”的国际格局。总体来看,冷战后特别是21世纪以来的国际格局演变呈现以下特点。(一)世界格局呈现“一超多元”,未来有可能出现“两超多元”并逐步走向“多元并存”或“多元一体”,即“人类命运共同体”目前,美国仍然是世界公认的综合国力超群大国,中国是综合国力上升最快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据年美国农业部的报告预测,到年美国经济规模仍可保持世界第一,GDP将达24.8万亿美元,届时中国GDP将达22.2万亿美元;接近美国;印度将达6.6万亿美元,居第三位;日本为6万亿美元,降为第四位。5据美国国家情报委员会报告预测,年将出现“权力扩散趋势”。中国很可能在年之前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除中国、印度、巴西以外,哥伦比亚、印尼、尼日利亚、南非和土耳其等地区大国的实力与影响将上升,而欧洲、日本、俄罗斯等经济体将下落。6除了对俄罗斯经济增长预测的评估以外,上述观点似乎也得到了俄罗斯世界经济与国际关系研究所(IMEMO)预测数据的印证(参见表1)。从经济发展趋势看,未来10—20年,与中国等发展中大国相比,美国作为“一超”地位将趋于下降,但相对欧洲、日本等其他发达国家则有可能处于上升趋势。世界格局中新兴经济体在崛起,多种行为体所形成的多元力量在发展。在大国力量对比中,美国经济、金融、科技、军事等综合实力仍将保持“一超”,作为“多强”的各大力量中心的发展则不平衡,发达国家地位将相对下降,而发展中大国实力将上升。国际关系格局仍留有深刻的历史烙印,但新的权力分配与国际关系的分化组合仍在进行。关于未来国际关系格局的演变趋势,美国国家情报委员会报告认为,到年世界大变局可能有四种前景:一是“大停滞世界”,美欧等国的重点转向国内,全球化停摆;二是“大融合世界”,中美合作导致全世界合作应对全球性挑战;三是“大分化世界”,经济发展失衡与不平等成为主要特征;四是“非国家化世界”,非国家行为体在应对全球性挑战中扮演领导角色。与中国人的普遍期待一致,该报告作者也认为,上述第二种前景,即中美合作形成“大融合世界”是最有可能的最好前景。7值得注意的是,年版美国国防部报告认为:“中国将继续追求军事现代化,以便在近期取得印太地区的霸权,并在未来取代美国获得全球主导权。”尽管美国这种对于中国的偏见是根深蒂固的,但该报告仍强调:“本国防战略最深远的目标是,使中美两国间的军事关系走上一条透明、互不侵犯的道路。”8俄罗斯世界经济与国际关系研究所报告则认为,未来20年的国际格局可能出现四种前景:一是相对均衡的多极模式,各大力量竞争与合作并存;二是多极鼎立模式,俄罗斯与西方军备竞赛加剧,对抗增强,而中、印等国则与美国及其盟国开展多边合作;三是新型两极化对抗,中美对立引发世界主要国家重新调整站队;四是广泛合作模式,俄罗斯与美国、中国、印度及其他国家开展广泛的政治经济合作。其中,最可能出现的是第二种前景(俄罗斯与北约对抗),对俄最不利;其次是第一种模式(新型多极化),将始于未来十年的初期或中期,俄罗斯与北约关系将降温;然后可能出现的是第三种前景(新型两极化);如果俄罗斯和北约在对抗期能避免冲突与战争,则可能在21世纪20年代中期后出现第四种可能。上述第二、三种前景将带来国际关系的紧张,而第一、四种前景(多极化与无霸主的一体化)则是最为理想的。如果第一种前景的过渡期在20年以内,则可能转型为第四种前景。比较上述美俄两国最具权威性战略研究预测报告,可以看出美方预测中的第二种前景与俄方预测中的第一种或四种前景比较接近,而且美俄双方都认为,这种国际格局前景最为理想(参见表2)。这与笔者约十年前预测未来国际格局将从“多元共存”走向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元一体”9,即目前中国谋求建立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前景基本一致。当然,这种国际格局前景不会自然而然地形成,需要各国共同努力去塑造和构建。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中小国家对未来国际格局也有自己的看法和忧虑。例如,笔者年10月21日出席在北京举行的第九届香山论坛大会,便听到东盟副秘书长黄英俊发表的看法。他指出,未来世界可能会出现“大断裂”,分成两个对立的世界,不仅是军事联盟,而且包括贸易联盟、基础设施标准、电讯标准等国际规则方面,两大势力相互脱钩断裂,迫使中小国家从中做选择,这是最糟糕的。东盟希望以东盟为中心建立多元合作的国际体系。马来西亚副国防部长刘振东认为,世界正处在一个重要关口。冷战后美国的单极世界已不存在。希望中国不要把世界看成“中美两极论”,而要从东盟等中小国家的角度看问题。中国的亚洲邻国都是兄弟姐妹,越是有人说“中美两极论”,中国就越应该努力打破这种“两极论”。我们不愿看到中美对抗,也不愿在中美之间选边站,希望中国能看到和重视中小国家的利益与作用。从这些有代表性的发言中,可以发现中小国家希望未来的国际格局前景,实际上与上述美俄两国战略分析师理性的预测与价值判断并无多少差异。国际格局,也被称为国际关系体系的架构。因此,关于国际格局概念的使用,也应该从系统分析的角度进一步细化。国际格局至少涵盖四个层次:(1)包括全球范围所有行为体的世界格局;(2)包括主要强国在内的大国关系格局;(3)以某些大国相互作用为主的世界某一地区格局;(4)以中小国家为主构成的次区域格局。另外,国际格局还表现在不同的五大领域:(1)军事安全;(2)政治外交;(3)经济贸易;(4)国际金融;(5)科学技术。国际格局是上述四个层次空间角色与五大领域的力量对比相互交织,构成相对稳定的国际关系体系。迄今,对于上述四个层次、五大领域的综合性、系统性、全局性的国际格局演变与预测的分析并不多见。在国际格局中,上述世界格局与大国关系格局是交叉概念,而非同一概念,但有时往往会被研究者混淆。一谈到世界格局,就有人习惯地说“一极”、“两极”或“多极”,把大国关系中的“一超多强”结构也说成是世界格局。从严格意义上讲,世界格局的概念涵盖大国关系格局,大国关系格局是世界格局的核心,但不是全部。战后以来,传统国际战略格局主要是由大国力量对比、相互关系、战略走向所决定的,其表现形式有对抗、冷战、竞争、合作。但是,世界格局中还有许多中小国家,它们并非“多极”或“多强”中的一员,除了联合自强以外,中小国家不可能单独成为世界中的“一极”。因此,无论怎样用“多极化”来解释或描述世界格局,实际上都不可能出现所有国家都成为独立一极的所谓“多极世界”。说到底,中国、俄罗斯、欧盟所谓的“多极化”,主要是相对美国而言世界其他力量中心发展壮大的趋势,以及中小国家联合自强发挥作用的问题。当前,在传统国际关系格局中,美俄对抗明显加剧。年美国宣布退出年美苏签署的“中导条约”,与俄罗斯展开新一轮军备竞赛及围绕欧洲的地缘战略争夺。与此同时,中美矛盾上升,美国在经贸、科技领域对中国大力施压,在东海、台海和南海制造麻烦,并宣称将在亚洲部署中导。俄罗斯国防部长绍伊古在北京香山论坛明确指出,美国退出“中导条约”的动因,就是企图遏制俄中两国的威慑力。美国及其盟国的这种地缘战略挤压,必然增强中俄两国的战略合作凝聚力。年10月初,俄罗斯总统普京宣布,俄中“将在航天、军事技术等领域进一步开展合作。我们将帮助中国建造导弹预警系统,这将从根本上提高中国的国防能力,因为目前只有美国和俄罗斯拥有这种系统”10。判断未来国际格局演变趋势,不仅要看各国实力地位的变化,更要看引起实力变化和国家战略走向的国家模式的性质。由于中国的国家模式不像当年的苏联那样与美全球争霸,而是主张大小国家一律平等,相互尊重,中美不搞对抗,合作共赢,所以未来中美关系的基调有可能是“竞争共存”,而非你死我活。尽管美国视中国为主要竞争对手并千方百计阻挠中国前进的步伐,但未来20年,中国经济规模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将是不足为奇的。届时,世界上可能出现中美两个“超群大国”,但未必是“中美两极对抗”。世界格局可能从目前的“一超多元”结构,朝着“两超多元”方向发展;大国力量对比则可能出现“两超多强”。伴随新兴国家群体崛起,未来国际关系力量对比有可能进一步向相对均衡化与伙伴化方向发展。中美两国领导人对国家利益的认知,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各自的外交政策及国际格局演变趋势。中国的国际战略目标,将是致力于构建可持续安全与可持续发展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的这一目标,与上述美俄战略研究预测中的最佳前景及东盟国家的战略意愿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如果这一目标能得到世界多数国家认同,伴随国际关系利益的彼此交织与相互依存,未来就可能出现“多元共存”“多元一体”,即多元并存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另外,世界格局中的多元力量也在发展。新兴国家群体崛起,地区组织使中小国家的话语权、规则制定权增大。作为多元力量的组成部分,一些非国家、非政府行为体迅速发展,影响不容低估。例如,在全球化浪潮中世界五百强等大跨国公司和企业,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国家或政府的政策偏好。伴随网络技术的发展,互联网的跨国影响也会空前增大。它们不是国家或政府,但比某些国家和政府的影响力大得多。在不远的未来,伴随科学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AI)会迅速融入世界主要国家的武器作战平台,包括无人机与核生化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结合,会否导致国家军事行动的“恐袭化”,以及国际恐怖组织的“科技化”“智能化”等,都将带来新的安全威胁。未来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的部分界限,可能变得更加“模糊化”“交叉化”。在军事科技发展方面,美国仍将是领头羊,而其他各国会急起直追。在这种竞争中,人工智能武器系统会否对制造者本身构成安全威胁,出现“安全异化”,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