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骑桶飞翔抛开书本
据灯塔专业版数据显示,电影《长津湖之水门桥》实时票房正式突破28亿,累计观影人次达到.1万。
在影片票房上,与其他几部影片相比,《水门桥》是毫无疑问的领跑者。
从叙事的角度来说,《水门桥》与上一部《长津湖》相呼应。
从制作上来看,《水门桥》作为战争片,技术自然是精良,场面也不可谓不够宏阔。
但,在离开影院后,我还是不禁反问:作为一部新主流电影,《水门桥》足够好吗?
文/编辑:骑桶飞翔
责编:刘小黛
策划:抛开书本编辑部
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影史上,以桥为中心的战争片不少。
如《桂河大桥》借修桥、炸桥宏伟壮观的场面与荒谬冷峻的影片气质表达了反战主题。
南斯拉夫的经典名片《桥》中,最终工程师与自己亲手设计的大桥同归于尽,影片主题曲《啊!朋友再见!》也早已深入人心。
而作为《长津湖》的后续,《水门桥》的影片焦点同样围绕着桥梁(三炸三修)而展开。
《桥》剧照
正如一些评论所指出的,与前作《长津湖》相比,《水门桥》的叙事切口变小了,这是一个优点。
在第一部,影片《长津湖》兼顾战争场面与历史铺垫,还处处旁及人物背景,由此不免显得尾大不掉。
而《水门桥》将整部电影的大多数场景限定在一座桥附近,由此产生了战场来来往往间的角力和人员调动。
这使得观众不再是一直被各种视效牵着鼻子走,观感空剩一头雾水,而是起码在面对一部战争片时,也可以真切地跟进叙事的进程了。
当然,在具体谈到这部影片时,优点也好,缺点也罢,总是不能忽视本片的导演徐克。
徐克在以往的观众视缘中,常常与武侠片挂钩,比如《龙门客栈》、《青蛇》,《新蜀山群侠传》等等,江湖儿女、情短缘长是徐克向来擅长处理的主题。
在这次合拍中,影片前作《长津湖》由陈凯歌、徐克和林超贤三位导演共同执导,而第二部《水门桥》则大部分由徐克完成,陈凯歌和林超贤也只是挂名监制而已。
所以,其实很多观众或多或少能够从《水门桥》中看出一些非常鲜明的徐克痕迹,可以在这部战争类型片中,看到那些浸染着的诸多不可磨灭的“徐老怪”风格。
比如徐克对吴京所饰演的伍千里形象的刻画。
徐克很明显的将其拍武侠片时的“江湖”习气带到了这部电影,吴京几乎被塑造成了从峭壁一跃而下,然后转身即可在房顶上继续打斗的绝世高手。
这种武侠片式的风格固然使得人物形象变得更加“飘逸”,然而问题在于,影片真实感在下降。甚至在某些方面来看,有些美化战争之嫌。
相反的,在这里,由段奕宏演绎的谈子为,其短暂出场反而使得影片增色不少。
在亲身实践“没有打不死的英雄,只有军人的荣耀”这句话,被飞石流弹打中腹部后,谈子为便没有更多废话地牺牲了。
而这正是影片使人感动的地方之一,即当七连战士奋死炸桥,尤其是当七连战士面对的敌人不仅是装备远优于己方的美军,更包括一望无垠的艰苦环境时。
一种真实的视死如归,面对家国大义、牺牲自己,是多么可贵的真实。
徐克在技术流方面的追求,从本片的呈现效果来看,很难说其表现是正是负。
影片对于“子弹时间”的运用,对镜头的灵活探索,自然使得战场空间多了几分奇幻的姿态。
但本片的镜头设计,使得电影常常呈现出矛盾的感觉。而其问题即在于太多对短镜头的依赖,一如许多传统武侠片的弊端:
利用剪辑给观众营造一种纷繁芜杂的打斗,却很少有对真实打斗的完整呈现。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水门桥》的配乐使用是个难题。正如大多数以宏大战争为背景的影片所可能拥有的通病一样,对枪炮等音响的泛滥使用是个糊弄观众的好方法。
而本片的问题也同样在此,即音乐太满。
尽管徐克在影片中显然意识到了这一问题,在满屏的狂轰滥炸之余,也设置了稍稍展示天地景色时的黯然一静。
可是观众的头脑在这个时候早已饱受炮火洗礼多时了,对整体的音效设计来说于事无补。
徐克的人物塑造在这部电影中也颇受人诟病。
在历史群像的纷繁下,却很少有观众能够鲜明记住的角色和人物形象。
当然,在这些纷纷扬扬的角色中,观众也许还是记住了那位从头到尾面目执拗的小兵。
当再次被追问到战斗的意义时,由易烊千玺饰演的伍万里不再莽撞地说要杀死20个敌人,只为成为英雄,而是面目低沉地自我鼓励道:“让你们都活着回家。”
而后来,看过影片的观众想必已经明了:队伍中的大多数人都永远地留在了敌人枪口下,或者是牺牲于某个不知何处的雪野之下。
最后万里一个人抱着哥哥的骨灰坛从江边向家里走,与第一部开场的情景相对照,野孩子经历过战火洗礼后真正地成为了一名足以独当一面的七连战士。
说到这里,也差不多了,这基本也是书本最后一部春节档院线电影评论。所以,也期待听听你们的盘点。
开工顺利!
作者
骑桶飞翔
电影小学生
豆瓣:骑桶飞翔
原标题:《高票房,够震撼,但《水门桥》够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