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白癜风杭州哪家医院好 http://m.39.net/pf/a_5116381.html
《同爱共辉——袁缉辉王爱珠执教50年暨金婚钻石婚纪念》袁缉辉,王爱珠等著,上海大学出版社出版(年)
《同爱共辉》作者简介
《同爱共辉》内容简介
袁缉辉、王爱珠,年复旦大学毕业留校任教。他们同龄、同窗、同教,于年结成伴侣。年在他们母校步入百年华诞的时候,也迎来了他们的金婚时节。《同爱共辉》一书,是他们向母校百年校庆的献礼,在复旦大学百年校庆金婚庆典盛会首发。
此书是他们的学术生涯和爱情生活的真实记录,反映了他们这一代知识分子半个世纪以来的特殊经历和难忘岁月。书中有家族史专家为他们撰写的“传略”,也有他们自己写的“心路回眸”,又在“学术撷英”中辑录了他们的论著,并有许多专家学者写的“序”“跋”和“见证历史”等内容。
《同爱共辉》问世已久,而今他们又步入了钻石婚。为此,他们在本书首版即复旦大学出版社年版的基础上做了较多增删,尤其增加了“百年校庆金婚庆典”和“从金婚到钻石婚”两篇内容,以展示他们的金色晚晴,并由上海大学出版社出版。本书可作为人们的励志读物,对于经济学、社会学和老年学研究也有参考价值。
《同爱共辉》序1-序5(蒋学模,邬沧萍,邓伟志,袁志刚,王鹤鸣等)
《同爱共辉》目录
《同爱共辉》跋(史家定)
当下,上海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同爱共辉——袁缉辉王爱珠执教50年暨金婚钻石婚纪念》一书,可庆可贺!
本人与袁老师同龄,相识之时,他是教师,我乃学生。年秋末,反右运动后期,袁老师在教授马列主义基础课的同时,被派到我所在的年级(复旦大学历史系级)担任政治辅导员。他风流儒雅,平易近人,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不久,我也成为复旦政治学系教师;四年后,我们又一起调到新建的复旦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研究所,成为亦师亦友同事十八载。袁老师离开复旦后,我又与王老师成为复旦经济学院的院友。
年,时值复旦大学百年校庆,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同爱共辉——袁缉辉王爱珠教授执教50年暨金婚纪念》一书。翌年及年,台海秀威资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出版发行该书增订本与增订二版(繁体字)。现在,年,上海大学出版社即将出版新一版《同爱共辉》,第一至五篇,主要论述经济学、社会学、老年学的理论,第六至八篇主要讲述这对伉丽的金色晚晴,即他们的老年生活实践。本书每一篇一般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心路回眸”,介绍他们在该研究领域的成果;第二部分是“学术撷英”,选录他们的主要论著;第三部分是“见证历史”,由学术前辈、同事、昔日学生对他们的成果或事迹发表评说,或收录一些见证他们美好生活的图文内容。这样的编写方法,使本书更具有可读性。
书中首先介绍了袁、王两位的传略。这对伉俪生平有三奇。
一奇:袁缉辉是李鸿章、袁世凯、段祺瑞的后人。李、袁、段是中国近代历史上具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人物。如果某个人是上述某一人之后,人们往往就会举目直视,而袁缉辉竟是上述三人之后,这就不得不令人拍案称奇。特别是年以后,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历次政治运动中,多少知识分子惨遭折磨,家破人亡,而作为三重顶级豪门之后的这对伉俪,却能平安着陆,这是十分不易的!或许,这是他们平时为人低调、不显摆、乐于助人的善报。
二奇:袁、王是一对“三同”伉俪。他们同龄,生日虽非同月同日,也仅相差24天;同窗,是复旦大学经济系的同班同学,毕业后均留校任教;同是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教授。
三奇:他们不仅是生活上的伴侣,还是学术上默契配合的伙伴。他俩同是上海市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学术委员,又分别是该中心下属两个研究所(上海市老年社会学研究所、上海市老年经济学研究所)的首任所长,同是上海市老年学学会理事。他们相互切磋,相互砥砺,相互支援,共同献身于老年学研究,均取得丰硕成果。他们真是珠联璧合,同爱共辉。
“文革”结束后,袁老师作为复旦经济研究所骨干教师,奉调筹建复旦大学分校,担任分校政治系主任。他借改革开放的东风,发挥自己的潜能,为社会学的恢复与发展作出了贡献。
社会学是以具体社会为对象,对社会结构、人类社会行为进行科学研究,因而对国计民生极具重要性的一门社会科学。然而,从上世纪50年代起,却被当作伪科学而惨遭查禁。
胡绳同志在反右运动期间,连续发表四篇批判社会学的文章。20年后,在拨乱反正的年代,他出版《枣下论丛》增订本,竟增收当年批判社会学文章中未发表的更为严厉的部分,引起社会学界的专家学者的议论和忧虑。为此,《人民日报》内刊刊发张子毅同志等的文章《评胡绳同志对社会学的“批判”》,予以批驳。年8月,袁缉辉与同事刘炳福联名,在《文汇报》的内刊《理论探讨》上发表《也评胡绳同志对社会学的“批判”》一文。袁、刘认为,胡绳是理论界的学术权威,他对社会学的错误批判的影响若不加以肃清,社会学的研究就很难开展。袁、刘的文章受到学术界的欢迎与好评,他们的文章与张子毅同志等的文章为扫除恢复社会学的思想障碍,起了南北呼应、一唱一和的作用。
接着,袁老师奔走呼吁,组织领导,在既缺人才又缺教材图书资料的基础上,白手起家,为社会学的恢复和发展不懈努力:年,在复旦大学分校建立培养大学本科生的社会学系,并担任首任系主任;年,创办社会学杂志《社会》(社会学丛刊),年起改为双月刊,在社会学界有较大影响;年,任上海大学社会学研究所首任所长。
袁老师在社会学研究中,很早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