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浪情散文89311部队十连的故事

北京皮肤科哪个医院好 http://m.39.net/pf/a_4648924.html

我在部队看电影的故事(之十三)

人们都喜欢看电影,尤其是在改革开放初期,没有电视,没有手机,没有网络。加之文化领域还没有达到百花齐放的程度,在娱乐器材匮乏,缺乏文化生活的情况下,能看到一场电影是人们莫大的享受。

我们在部队当兵,虽说娱乐生活也不多,但比在地方强多了,经常能看到一些电影,在我军旅生涯的日记中,几乎看到的每场电影都有记载,而且有一次看电影时的情形终身难忘。

我是年3月入伍的,3月12日到达吉林省桦甸县城,随即开始了新兵连训练,训练期间有苦也有乐。15日我看了到部队后第一场电影,电影是《青年鲁班》。

观后,我在日记中写道:“李三辈(影片中主人公)从小讨过饭,不识字,解放了,他参加扫盲班以后,对学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他善于学习,刻苦钻研,靠自学终于掌握了小学、中学、大学的文化技术课程,并用于自己的生产实际,。在工作中改革创新,发明创造,从他的成长中,我懂得了一个道理: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随后,4月1日观看《霓虹灯下的哨兵》;4月6日看《金沙江畔》;4月7日看《女飞行员》;4月17日看《大浪淘沙》;4月18日在桦甸文工团剧场看南斯拉夫电影《桥》;4月25日看前苏联电影《十月的风云》;4月27日又看外国电影《多瑙河三角洲的警报》;4月28日团部电影放映队来连队放《我是八路军》;4日30日又来连队放《野猪林》;5月2日又在桦甸文工团剧场看《刘三姐》;5月8日看《鸿雁》;5月10日看《林海雪原》;5月11日看《大闹天宫》。

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新兵连训练结束后,5月12日,我们又一次登上闷罐军列,向着在呼伦贝尔大草原鄂温克旗西索木奋战在伊敏线上的老兵连进发了。

5月15日,我们到达了三师十一团十连,下连后便开始了紧张的开荒,种土豆,长菜、施工,军训等工作,但毕竟是人民军队,我们在紧张的工作中也有娱乐生活。

5月18日看了第一场电影,是团部放映队来连队放映彩色故事片《风暴》,影片描写的是江岸铁路工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开展反帝、反封建的霸工斗争的故事,这部电影使我受到了一次革命传统教育。

6月5日第一次看到宽银幕故事片,那是朝鲜电影《一个水兵的故事》,以后还陆续看到国产故事片《同志,谢谢你》,前苏联电影高尔基作品《母亲》等等,不一一列出,倒是有一次看电影的情形使我终身难忘……

那是年元月6日,上午我们在“三用堂”学习内燃机理论课程,结束后,授课老师值班排长四排长崔新一告诉大伙一个好消息,今晚团部放映队来连队放电影,全营都集中在我连看电影。

希望大家遵守纪律,礼让三先,虚心向其它连队学习,放映前拉歌声音要嘹亮,放映时不准讲话,退场时也要保持秩序。大伙一听,像吃了蜜罐里的糖,高兴地劲儿就甭提了!

当战友们还在兴奋头上,我脑袋里的小九九开始盘算了。我连的“三用堂”平时开过全连大会还济济一堂,全营五个连队怎么坐得下?啍,肯定是在营区内看露天电影,(我连营区面积大,宽敞。)今晚要做好挨冻的准备。

果然,下午团电影放映组早早地就架好了银幕。虽然寒冷,我们也渴望夜幕早点降临。当天,天气寒冷,零下30多度,到了晚上温度更低,我是个南方兵平时就不喜欢吃高粱米,那天晚上我比平时多吃了半碗,目的就是为了吃饱抗寒。

平时我都穿空心棉军装,外束腰带,这天我在衬衫上面加了一件绒毛衣,再穿上棉军装,束紧腰带,外面穿上皮军大衣。从小就听父母说:“寒打脚上起”,吃完了晚饭,我就用热水洗脚,换上新袜子,将大头鞋内换上了新棉鞋垫,“四皮”全副武装,严阵以待。

夜幕终于降临了,只听见帐篷外“一、二、一”、“一、二、一”的齐步声,由远及近,向营区开来。我们铁道兵由于他的特殊性,一个营都是五个连队,相对于野战军来说,就是一个加强营,可以说是兵强马壮。

六连、七连、九连陆续到达指定位置。八连进入我连营区,由齐步走变成正步走,威风凛凛,好像他们的军容风纪、队列训练最好,当时我连也集合完毕,大家的眼光不约而同地看着八连。刚一坐下,各连的矛头就指向八连。

“八连的,来一个。来一个,八连的。”

“一二三,快快快。”

“一二三四五六七,我们等的好着急。”

“日落西山红霞飞,战士打靶把营归……”八连的声音像野狼嚎叫,那时讲究的是嗓门大,声音响,节奏是否圆润在其次。

“大刀向鬼子们头上……预备唱”,五连一个领头兵打起了拍子,五连的声音高亢有力,大有把鬼子头砍下来的气魄。

我连是东道主,自然不甘落后。一曲《我是一个兵》,气氛之热烈,情绪之高昂,在气势上压倒了其它连队。

掌声,喊声,此起彼伏。我们当时都唱红歌,那气氛,那气势,那纯真,那野性,是现代年轻人所想象不到的。

接着,由营教导员亲自指挥,全营唱起了《铁道兵志在四方》,“背上了那个行装扛起那个枪,雄壮的队伍浩浩荡荡……”激情飞扬的铁兵军歌,唱出了铁兵的魂,歌声嘹亮,震耳欲聋,全营的精、气、神,发挥得淋漓尽致,震撼着银装素裹的草原。连草原上空的星星也闪闪发光,附和着我们,月亮也闪出半个脑袋,拨开云雾探过究竟。

唱声完毕,教导员把手一挥,把大伙的情绪压了下来,场上鸦雀无声。这时屏幕上上海电影制片厂的序幕歌声响了,电影《南征北战》开映了。

电影开始后,由于情绪激动又穿得暖和,不觉得冷,但是,北国的冬天是冷酷无情的,瞧,被大雪压弯的树枝停止了呻吟,压塌的小草停止了啼哭,伊敏河水被冻得没有了挣扎,大地封冻三尺几乎窒息,只有晶棱的冰雪闪着银光。

凛冽的寒风吹得人刺骨疼痛,在这个连野生动物都隐身猫冬的原始草原,只有我们铁道兵与冰雪同行,与严寒相伴。我看着看着,手脚冰凉,脚发麻,故事情节又到国共军队斗智斗勇的胶着状态。

我的双眼不由自主的离开了银屏,看着自己的腿,脚又不由自主的在原地跺了起来。脚跺雪的响声,惊动了班长,坐在旁边的班长眼睛向我一横,示意我不要出声,我只好停止了轻微的跺脚,强忍着。

过了一会儿,冻得实在吃不消,我身体动了一下,站起来又坐下,忽然灵机一动,有主意了,我跑了几步走向班长,蹲下身来,把嘴放到班长耳边,轻轻的同班长说:“班长,我回班里,把地火龙加点柴火。”

班长也是个机灵鬼,知道我这个小九九。我是个来自城镇的兵,平时就不太会烧地火龙,逢我值班火总是烧不上来,都是其它老兵帮我看火势,指导我,我只点小滑头,他心知肚明,压低声音对我说:“班副已经把火闷上了,回去看电影吧。”示意我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别影响别人看电影。

我只好回到自己的座位上继续看电影。在坐下的一瞬间,我看见黑压压的一大片军人,都目不转睛,全神贯注地在看电影,我只好耐着性子坐下来。

这时,电影中国共双方军队进入了决战,枪炮声大作,我也忘记了寒冷一心一意看电影了。电影结束后,我终于站起来活动一下。

四周一瞧,哎呀,在我们队伍后面还站着一群蒙古族观众,只见个个骑在高头大马上,其中有一位长者,跨在马背上的两条腿明显呈“O”型,(只是他长期骑马的原因),只见他把缰绳一拉,马头嘶鸣了一声,双腿又一夹,马又站立了,我知道他在命令他的马和他自己在等待军人先走。

各连在值班营领导的指挥下,分别起立,齐步走出我连营区,我连原地不动,待其它连队离开,各排才各自带回。待我回到班里,广场上已空旷无人了。

帐篷内暖洋洋的,我脱下大衣,冻僵的身体开始苏醒,血液好像恢复了流动。心想,还是班长有远见,事先早有安排。战友们还喜乐在电影情节里我军大胜的气氛中……

退伍回家工作以后,在部队养成的喜欢看电影的习惯,丝毫没有一点变化,苦于经济条件不允许,也不能每场新电影都看,我就跟着厂工会主席后面搞影评。

还竟有一次,在当时如皋县电影公司开展的对电影《焦裕禄》的影评中获得二等奖,以后就有了《优惠证》,从此每月可以看三场免费新电影,其余享受优惠价格票,这是后话。

几十年过去了,现在人们可以坐在床头上从电视上看电影,随时在随身的手机上看电影,我们怎能忘记小时候跑几里路到农村大场上看露天电影的情形。

对于我来说,尤其是在零下30多度的呼伦贝尔大草原看战斗故事片《南征北战》的情形,更终身难忘,刻骨铭心。看了那场电影以后,我对什么是纪律,什么是铁道兵精神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

作者:吴凤祥

责编:严京平《白浪情》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nansilafu.com/nfjt/1062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