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春痘主治医院 https://m-mip.39.net/czk/mipso_8743253.html
图
来源于网络,侵删
第一次遇到茨威格是读《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书中描写了一位女子在临死前向暗恋了一生的作家写信告白的故事,被高尔基称赞为“一篇惊人的杰作”。故事很动人,但我读完也并没有花心思去了解这部杰作的作者。真正让我想要了解茨威格的是这本《昨日的世界》。
《昨日的世界》封面《昨日的世界》是茨威格的一本自传体作品。说是自传,这本书却并没有以他自己为主角,而是以他作为一位解说员的角色,叙述了那个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欧洲世界。
时代的见证人
斯蒂芬·茨威格,是奥地利犹太人,他对自己的评价是作家、人道主义者与和平主义者。作家由兴趣和才华所成就,而人道主义者与和平主义者是时代赋予他的责任。
茨威格于年出生在“世界音乐之都”维也纳的一个富裕的犹太家庭。当时的维也纳还在哈布斯堡王朝帝国的统治下,人民生活安稳、富足。茨威格凭着自己的写作才华,成为多个国家的上宾。他的作品在全世界以多个语种出版,他和罗曼·罗兰、弗洛伊德、高尔基等多位具备世界级影响力的人物都交情匪浅。
斯蒂芬·茨威格但经历两次战争之后,奥匈帝国不复存在,茨威格也因为犹太人的身份被迫流亡到巴西,他的作品遭到希特勒的全面封杀。年,茨威格丧失了对世界的信心,服毒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昨日的世界》是茨威格生前最后一部作品,他用自己的视角描述了那一代人所经历的灾难与考验。这本书让我感受到战争所带来的超乎人们想象的破坏力。
战前——太平的黄金时代
1、繁荣的文化
19世界末,与正在遭遇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中国不同,欧洲社会仍呈现着一派繁荣的景象。和我们现在正在经历的时代十分相似,人们安稳地经营着农场、商店,投资房产,定时储蓄,购买保险,对未来充满信心。
茨威格和身边的犹太贵族除了享受物质的富足之外,也追求着精神文化的满足。维也纳的艺术氛围催生着音乐、文学、歌剧、建筑、舞蹈等文化的全面蓬发。人们不关心政治,没人在意街上路过的总理,相反,也没人会不认识剧院的女演员和男演员。
年轻的公子哥以穿同演员一样的衣服为荣。一位著名演员的生日聚会或葬礼能压倒一切政治大事。
2、暗涌的政治
这一切的浮华掩盖了欧洲各国早已暗涌的政治野心和欲望。意大利和法国之间、俄国和德国之间以及奥地利和塞尔维亚之间相继爆发关税战。德国工业化迅速发展,与英国形成了紧张的海外市场掠夺形势,他们分别所代表的德奥同盟和法英俄同盟渐渐暴露出不可避免的冲突。欧洲民族主义意识形态的发展也日益激化着各体系之间的重重矛盾。
战前动员但人们对战争还没有认识。他们对“战争”的认识,只在历史书籍当中,书中战争的破坏力只是一些没有概念的数字和简短的描写。所以当弗朗茨·斐迪南大公在萨拉热窝被刺杀而死时,这位不受爱戴的奥匈帝国皇储只在欢乐的音乐会上得到了片刻的宁静。茨威格和朋友们没有意识到这个事件即将成为一场世界大战的导火索。
我说:“这全是无稽之谈!如果德军向比利时进军,你们就把我吊死在这根灯柱上。”今天,我要感激我的这些朋友,因为他们后来没有把我这句话当真。
战争开始——一切走向毁灭
1、信仰的摧残
战争刚开始的时候,民众是狂热的。每个人都害怕战争,但当人们聚集在城市的广场上,站到一个国家的整体当中,一种狂热的情绪替代了人们心中原本的恐惧。满眼的旗帜和标语,满耳的音乐,满口的欢呼,不断地托着人们的情绪上涌。年轻的士兵满怀英雄主义的幻想,战争在他们眼中是浪漫的,是建功立业、实现抱负的光荣途径,是表达爱国主义的绝佳机遇。
只有真正经历了战场,人们才体会到战争的可怕。在建筑的废墟和没有生气的尸体面前,战争一点都不浪漫,战功和爱国情怀都显得微不足道。绝望、哀嚎才是战争的本色。
《乔乔的异想世界》剧照正如电影《乔乔的异想世界》中演绎的,十几岁的少年已然加入杀人技术的训练,满怀希望和自豪涌向战场,而回来的时候,每个人都带着残破的身躯和丢失灵魂的眼睛。信仰被摧毁了。
他们知道,向敌人冲锋时不会带着橡树叶和彩色绸带,而是在战壕里一待就是几个星期,饥饿难忍,全身长满虱子;他们心里很明白,还没看到敌人,就会被远处射来的炮弹击得粉碎或者打成残废。
2、时代的倒退
经过一战,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罗马尼亚等国纷纷独立,奥匈帝国则分裂为奥地利和匈牙利两个小国。除了欧洲的霸权被削弱,欧洲的经济也一起衰落。物资的匮乏导致物价飞涨,一个鸡蛋的价格相当于过去的一辆豪华汽车,国家印钞的速度赶不上通货膨胀的速度。人们甚至重新回到了以物换物的交易方式。
茨威格在人生中第一次目睹了饥荒:人们吃着发黑发霉的面包、冻坏的土豆,无家可归的退役士兵和战俘一起挤在原住民的房子里,衣服从尸体身上捡起来,街上的店铺被抢劫一空。规范、尺度和价值在新的社会风气中变得一文不值,“文明”一步步倒退。
3、民族的迫害
时间不会随着苦难而停下脚步,人们在生存的信念中总算坚持下来。茨威格重新开始投入世界旅行和文学创作。他的作品受到广泛的读者喜爱,被改编为戏剧、电影,在法国、葡萄牙、挪威、中国和芬兰等国发行了数百万册之多。
正当人们逐渐对生活恢复信心的时候,希特勒崛起了。人们刚从一场战争中幸存和恢复,完全想不到一场更大的灾难即将到来。人们对希特勒的轻视成就了他上位的道路。希特勒用慢慢试探的战术悄然扩张自己的势力。年,当希特勒当上总理的时候,仍然有很多人认为他的得意不会长久。
战争中的犹太儿童可现实是血淋淋的,犹太人的命运被强行扭转。希特勒一上台即实施“种族斗争”,歧视有生理缺陷的日耳曼人和所有犹太人。随着年德国吞并奥地利,大批的犹太人被迫流亡,这其中也包括茨威格。整个二战,希特勒的种族清洗屠杀了近万犹太人。希特勒的行为证明了人的欲望总能轻易击穿所谓的底线,让一切不可能都真真切切地发生。一个掌握了权利的疯子,带着地狱的业火燃烧了整个世界。
在战争面前,不存在胜利
战争一开始我就不相信什么“胜利”,纵然仗打胜了,那也要付出巨大的牺牲;胜利也补偿不了牺牲。
霸权总是贪婪的。人的欲望太过膨胀,就想用暴力去掠夺去侵占。但无论用什么所谓的正当理论去发动战争,都是强权在粉饰自己的私心。即便能够迎来“胜利”,但战争的过程对任何人带来的只有悲伤、痛苦与毁灭。胜利掩盖不了逝去的生命和破败的生活。这也是人们牢记历史的意义——不再让今日的世界重蹈覆辙。
美国骚乱中被抢劫的商铺我们的时代是幸运的,没有经历过惨无人道的两次世界大战。但是今日的世界仍然充满挑战。正如近日爆发的美国骚乱。19岁的非裔男子遭暴力执法死亡,引发了一场从明尼苏达州开始的抗议活动。这场骚乱到我写下这段字的时候已经蔓延了20城。
从新闻发表的图片可以看到,这场骚乱已经将崇尚自由的美国变成了如炮火中的叙利亚一般的街景。人们应该为自己的权益抗争,但暴力永远不该得到赞美。世界和平才是人类最美的愿景。
写在最后
如果我们用自己的见证给后代留下那个分崩离析的时代的真实情况,哪怕是一星半点,也算是没有完全枉度一生。
茨威格是非常谦逊的,他写作《昨日的世界》,不是为了给自己作传,而是为了用自己的回忆去纪念那个时代当中的人。整本书读起来如娓娓道来一般亲切,但亲切的口吻讲述的是那段无比沉痛的过往。
他本才华惊世,却在战争的摧残下,失去故乡,被剥夺一切成就和荣誉,眼看着同族被残害却改变不了任何,最终因失去对世界的信心而选择离开。他虽看不到今日的世界,却用生命为我们留下了一段不该被遗忘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