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反苏推墙分子到叶利钦的国师——德米特里·利哈乔夫是如何华丽转身的
本文作者:肖凡,授权本号原创发布。
德米特里·利哈乔夫(DmitriLikhachev,年11月28日-年9月30日)是20世纪俄罗斯著名的公共知识分子之一,在苏联解体前、后分别受到赫鲁晓夫、叶利钦的重用,因此在晚年又收获了政治家、苏联学者、文艺理论家和基督教活动家。
一、出生于大资本/旧贵族家庭,情感上排斥社会主义政权,同情沙俄政府
利哈乔夫出生于旧沙俄的大资本家家庭,利哈乔夫家族世代经商,利哈乔夫家族彼得堡这一支的开创者是巴威尔·彼得罗维奇·利哈乔夫,他在年成为圣彼得堡第二商会的会员,他非常有钱,在当时最繁华的涅瓦大街商场对面购买了相互毗连的楼房,开设了有两座机床的金匠作坊和金银手饰店。主营业务的对象是沙俄军方和贵族,比如军官制服需要的各种银饰件和镀金饰件,金银绦带、边饰、流苏、穗子、金线、银线、璎珞、锦缎、绫罗纱绸等等……七十岁时,因为对沙皇政府和军队贡献突出,巴威尔·彼得罗维奇·利哈乔夫被沙皇尼古拉一世授予圣彼得堡世袭荣誉市民称号。此外,利哈乔夫家族在每一位新沙皇登基后,都会被授予斯坦尼斯拉夫勋章和荣誉证书,这是非贵族出身的人能够获得的最高奖赏。要获得斯坦尼斯拉夫勋章,不仅要在商业上极其成功(财力雄厚),而且要大量捐助政府和军队,比如:在沙俄与土耳其期间打仗期间,巴威尔·彼得罗维奇·利哈乔夫向沙俄军队捐赠了一万把打仗使用的军刀。
到了德米特里·利哈乔夫的父亲谢尔盖·米哈洛维奇·利哈乔夫站在家族的肩膀上,他成功地迈向了更高的台阶:他考进了电机学院,毕业后成为那个时代稀缺的工程师,一路顺利升迁,最后成了沙皇政府的高级官员,从而进入了沙俄非世袭贵族的行列。年,谢尔盖·米哈洛维奇·利哈乔夫被任命为电站站长,隶属于邮政电报总局管辖。因此,沙俄政府也就在邮政总局附近分配给他们家一套房子,加上不菲的收入,使得德米特里·利哈乔夫从小就能接受到贵族学校的教育,在假期,他们可以参加上流社会的交际聚会,享受到沙俄贵族才能享受到的礼仪,并且可以去度假胜地的别墅享受一家人团聚的假期。这段受教育经历和生活经历也让德米特里·利哈乔夫对沙俄的教育褒扬不已,而对苏联的教育事业充满了批评。
后来,利哈乔夫在回忆录里写到父亲在沙皇的邮政电报总局供职的日子时,总是充满了美好的词汇,利哈乔夫说,那个时代,培养高尚、宽容,否定帮派习气与傲慢。他幸运地赶上了所有高尚的思想以及它们最好的时期,这些思想尚未被庸俗化,尚未变质,落入地痞流氓的手中(这段话是在否定苏联共产党、苏维埃政权和十月革命)。利哈乔夫虽然总是声称十月革命的历程他并未参与以及作为局外人他并不打算评价它,他说“十月革命事件几乎跟我无关。我对那些动荡风波很难理解。”,但是他在自传里对十月革命的负面评价比比皆是:
“(利哈乔夫就读的贵族)学校‘开设’了手工、木工等实用课程,让孩子们学习,为他们在严酷的现实中生存,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而那个等待他们的时代很快就要到来了”
“由于战争,接下来爆发的革命,城市生活变得越来越混乱。”
“但是社会的混乱逐渐加剧,到了年终于爆发了革命——起初是二月革命(进步的社会阶层欢迎它,很多人甚至都扎上了红布条)。利哈乔夫回忆了‘体面社会阶层’的愤怒,血腥的镇压让他们愤怒,比警察、比当兵的还要残暴。”
“整个社会弥漫着亢奋的激情——摧毁一切旧体制,向“剥削者”复仇!”
“社会的震荡没有给他们家(利哈乔夫一家——引者注)带来好处:只有危害,然而这种危害外表上看不出来,受伤害的是他们的心灵。”
甚至,有一次接受采访,利哈乔夫说自己觉得有趣的一件事,就是十月革命像什么事也没有发生一样地就发生了。这不——有些人宣告,苏维埃现在取得了政权,但苏维埃以前就采取了行动,这没有什么新鲜的。这不——混乱无序了。但是最大的不幸在于——“胜利者”不想停止脚步,他们要改变一切。“我们要建立自己的新世界!”这是他们爱唱的歌。眼下最重要的是摧毁旧世界。对于培养年轻人来说还有比迈伊实科学校更好的学校吗?
这是在赤裸裸的抹黑和攻击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在利哈乔夫的描述中,不知情的人看了会以为他们一家在十月革命前后遭受了列宁领导下的苏维埃政权和红军多么大的“迫害”。
二、苏联政府对他的旧官僚家庭安置妥当、友好,利哈乔夫却加入“兄弟会”推墙
实际上,对于利哈乔夫一家,苏维埃政府是极其友好和宽大的。据利哈乔夫自传里描述,尽管在年2月(俄历)谢·米·利哈乔夫被剥夺了沙俄时代的工程师的勋章、官职和“个人”贵族荣誉称号,并因为涉嫌“维护和支持旧制度”被肃反特赦委员会审查,并且搬出了沙俄政府分配给他的原属于沙俄邮政总局的房子,但是在没有找到足够证据(依然有嫌疑)的前提下,释放了他,并未追究其刑事责任。而在年秋天,谢·米·利哈乔夫就被任命为彼得格勒区国立第一印刷厂技术部主任,并得到了公家分配的新的住房——一栋位于奥拉宁鲍姆街的具有“北方时尚风格”的楼房里的公寓(位于二层,南北通透,面积很大,非常方便,有两个门,一个门朝向奥拉宁鲍姆街,另一个门通往印刷所。)
而德米特里·利哈乔夫就读的贵族学校被关闭了,年2月24日,此贵族学校的最后一批留学生毕业后(德米特里的哥哥即在这批毕业生里),其他年级被编入“团结劳动学校”,接受正常的苏维埃政权下的公正平等的国民教育。这是为了更多的儿童能够尽可能公平的享受到政府的教育资源,所以取消一小部分人的富有特权和享受性质的私立教育,建立全国范围的公平公正的公立教育,并没有什么输理的地方。但是德米特里·利哈乔夫在后来很多年里,都一直用“面对新政权,哪一所学校也逃不脱‘根本性的改变’”来形容此次变动。
德米特里·利哈乔夫认为,生活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逐渐成长的革命青年已经开始蔑视沙皇时代,虽然他们对这个大帝国几乎是一无所知:他们知道的只有军事的崩溃,前线总打败仗,平民百姓的不满。“这些老头子丢尽了脸,我们年轻人总会做得更好!”这是年轻人的口头禅,他们天生就看不起老年人,只相信自己肩负的使命。新政权非常巧妙地利用了这一点。不能不说,这是对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成功的社会主义的很大程度上的诋毁,他没有站在广大俄国人民的立场上看待沙皇俄国,没有看到沙俄统治残暴和腐朽的一面,仅仅站在一个刚刚挤入旧贵族圈子的大商人家庭的视角,对旧贵族的奢侈生活、礼仪和秩序充满了留恋与不舍。
如果说这仅仅是个人出身导致个人在情感和价值观上对新旧两个社会在认知上产生了很大的偏差的话,那么接下来发生的就是他个人实实在在的行动了。年德米特里·利哈乔夫大学毕业,那时有很多小组或者社团在城市的知识分子里流行,而他又处于这些活跃的社交生活的中心。德米特里·利哈乔夫参加的这些社团、小组,举行讲座、成立所谓的“学会”,以继续争辩、探讨学术问题为名义,拟定纲领、计划。借着反对苏联政府对东正教的改革,意图煽动起人们反对新兴政权。而德米特里·利哈乔夫参加的团体此时也由“艺术、文学、哲学与科学研究社”改名为“圣谢拉菲姆·萨洛夫斯基兄弟会”,主题也变为为维护东正教传统教义直接与苏维埃政权进行对抗。随着苏维埃侦查工作的进行,德米特里·利哈乔夫参与此会的各种行径都暴露了,他也因此被逮捕,并在不久后被判五年有期徒刑,德米特里·利哈乔夫本人对此表示没有表示异议,也没有上诉。
-年在索洛韦茨基岛上的四年集中营生活,给年轻的德米特里·利哈乔夫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在集中营里,死亡几次与他擦肩而过,这使他养成了谨慎低调的行事作风,也让他学会了心口不一的“自保”方法。即便在出狱之后,听到母亲议论时政,德米特里·利哈乔夫也忍不住会训斥她:“妈妈!再不要这样说啦!我已经坐过牢了,不想再坐了!”而在出狱后,德米特里·利哈乔夫在父亲谢·米·利哈乔夫的人脉帮助下,在出版界找到了工作,被安排在国家出版社列宁格勒分社担任文学编辑。这种迫于时势而借学术为避难所的做法在当时俄国知识分子中并不少见,但是像利哈乔夫这么顺利的却极为少见。正如德米特里·利哈乔夫的自传里所言:“利哈乔夫学术研究的最大功绩——是他为我们挽回了七个世纪的俄罗斯古代文学。”这种“挽回”,无论是在斯大林时期,还是在以后赫鲁晓夫及勃列日涅夫时期,都是弘扬民族文化,宣扬爱国主义的好材料。因此,利哈乔夫在年就担任俄罗斯文学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年获斯大林文学奖一等奖;年当选为苏联科学院通讯院士;年获得苏联科学院主席团奖……可以说,跟巴赫金、洛特曼等那些被打入另册,流放他乡的苏联学术大家相比,利哈乔夫在主流学术圈的发展道路是极为顺利的。
三、虚与委蛇,不知悔改,利用职权,结交和庇护反共文人
德米特里·利哈乔夫在年苏联文坛解冻之后,这个时候利哈乔夫已经是博士、列宁格勒大学教授,苏联科学院通讯院士,在学术界乃至文化界具有了一定的话语权。在以后的岁月里,德米特里·利哈乔夫利用自己的权力,竭力保护那些持有异见、受到批判的知识分子,将其招入研究室从事研究,甚至为此不惜与克格勃、区党委会发生正面冲突。在利哈乔夫在学术界站稳脚跟,从而有自己的声望和权力以后的那些年里,苏联文学界因为赫鲁晓夫秘密报告所引发的对斯大林全盘否定的风气,索尔仁尼琴这样的反对斯大林的人物(实际是彻底反对苏联和社会主义制度,此点被后来的历史所证明)受到了一些人无与伦比的敬重与推崇。那个时期,索尔仁尼琴在打造自己作为布尔什维克践踏下的抗争英雄的形象,七十年代初,德米特里·利哈乔夫为索尔仁尼琴着手历史虚无主义反共小说《古拉格群岛》的写作提供了关于索洛韦茨基集中营的材料(后来事实证明其中充满了虚假和夸张)。
尽管在苏联文学界的地位与日俱增,德米特里·利哈乔夫始终抱有对苏维埃政权的隐忍已久的仇恨和对旧沙俄满满的怀念。据其自传记载,在德米特里·利哈乔夫的卧室里挂着被布尔什维克杀死的沙皇之子阿列克谢的画像。在他的办公室玻璃板下面摆放着一些图片和照片——其中有哲学家迈耶尔、作家阿斯塔菲耶夫、索尔仁尼琴、帕斯捷尔纳克、他的哥哥米哈伊尔、妈妈维拉·谢苗诺夫娜的照片。
索尔仁尼琴一生最大的政治影响是全盘否定斯大林,发表过对苏联政府有异议的许许多多作品,成为著名的异见人士,因此受到西方嘉冕,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因为在作品中写了大量反斯大林的内容和对政府的异议,被当时的苏联当局逮捕并被剥夺国籍驱逐出境。先是于年驱逐到西德,同年12月侨居瑞士苏黎世,后又流亡美国,受到美国参议院的特别欢迎,曾经授予他美国荣誉公民称号,美国当局认定这个作家是向往西方民主和自由的。
而帕斯捷尔纳克的小说《日瓦戈医生》一书,怀念的是十月革命之前沙皇俄国统治之下万恶的旧社会,年,《日瓦戈医生》在国内被退稿并遭到批判后,帕斯捷尔纳克将手稿转递意大利左翼出版商吉安贾科莫·弗尔特里奈利,此书后来于年11月在意大利出版了这部小说的意文译本。据《中华读书报》年04月09日发布的《中情局一百三十余份档案解密:美国特务机关曾将日瓦戈医生用做颠覆苏联的工具》记述:“《华盛顿邮报》(年——引者注)4月6日在“国家安全”刊头下发表彼得·芬恩(PeterFinn)的长文,根据美国中央情报局最新解密的一百三十余份档案,追溯冷战期间,西方情报机构利用苏联文学禁书,策动反苏反共活动的一系列秘密行动。为达此目的,特务们选中了苏联作家鲍里斯·帕斯捷尔纳克在本国不获出版的小说《日瓦戈医生》,用做宣传武器和破坏的工具。”
四、攀附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推墙成功,华丽转身成为美国推崇的文化大师
利哈乔夫又是睿智的,他的睿智在于他的审时度势,用学术和专业为自己专注的事情打掩护。除了在政治上的顽强抗争之外,利哈乔夫的另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