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单位开展读书活动,给每个人买了喜马拉雅会员,发现原来喜马拉雅的付费内容已经做得这么好了,随便浏览了一下,想听想看的真不少,惊喜万分。喜马拉雅上的内容以听为主,有些内容配有文字版本,特别适合现在人们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学习,在走路的时候,在地铁上,在班车上,随时随地都可以听一听。除了各种学习内容,也有娱乐内容,例如,相声、脱口秀等,听书乏了还可以适当放松放松。在喜马拉雅上,看到曾仕强教授的一个内容讲中华文化,涵盖了《道德经》、《易经》等一系列中国传统文化内容,一共六季,共六百集,当即决定听一听。目前听完一百四十多集,刚把《道德经》听完,受益良多,谈一谈听这本书的一点体会。也许有人还不了解曾仕强,我从网上搜来曾老的介绍,摘录如下:曾仕强(年8月28日-年11月11日),中国式管理大师,被称为“中国式管理之父”,出生于福建,毕业于英国莱斯特大学,曾任台湾智慧大学校长,台湾交通大学教授,台湾兴国管理学院校长,著有《胡雪岩的启示》《易经的奥秘》等著作。曾在央视《百家讲坛》栏目讲解《易经》,在函谷关现场讲解《道德经》,吸引了多名国学爱好者,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进行了现场录制。年11月15日,其以万元的版税收入荣登“第五届中国作家富豪榜”第5名,年11月11日19点54分,在台湾安详辞世,享年84岁。下面进入正题,先说下,这个内容是曾老的原声,听闻大师讲道,有如临现场的气氛,曾老的语言通俗易懂,将道德经中的道理和我们实际人生际遇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结合起来讲,你就觉得道德经中的道原来是这么回事儿,原来自己理解的那么肤浅。曾老的语言风格也特别诙谐幽默,讲到妙处,往往做大笑状,像孩童般那样地笑,特别可爱。如今大师已随凌云去,但是大师的风采和精神长存世间,正如道德经里所说:死而不亡者寿。祝曾老千古,做一个长寿之人。其实,最难得的是在闻道后能够将道中的道理运用到工作和生活当中,讲理论是容易的,知行合一是最难的。《道德经》里说: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也就是说,具有上等智慧的人,听了关于道的理论,会付出实际行动地运用它;具有中等智慧的人,将信将疑,而不会付出行动;具有下等智慧的人,听了以后会嘲讽,大笑,说你这讲的是什么东西,狗屁不是!因为他领悟不了,所以觉得荒诞。当然,我们还是要朝着上士的方向努力,所以要努力做到知行合一。有人说,我年纪这么大了,学道还来得及吗?其实,学什么时候都不会晚,有句话叫,种一个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孔子老人家也说了:朝闻道,夕死足矣。早上听闻了道的理论并理解了,晚上死掉也没有遗憾了呀。关于道德经,人们最熟悉的莫过于那一句,也是开篇第一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意思是说,真正的道是没办法用语言描述的,这跟佛家金刚经中的“无相”有相通之处,不着表相,不着语言,不着于念。禅宗主张不立文字,也是叫人不执着于文字和语言,而应从内在真正领悟。举个例子,你做了一件好事,心里想我做了好事,境界就显得不高,还不算得道。而如果你做了好事,内心没有波澜,像流水那样自然,做了就做了,随顺自己的内心而已,没有为什么,不为功不为利,这样的境界是最难得的,这样的人才是得道高人。第二点体会是关于事物的对立和统一,道德经中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这里曾老讲了几点,我觉得启发很大,第一就是“你不要看不起成绩不如你的人”,没有那些成绩差的人,怎么凸显出你的成绩好呢。所以,我们看人不应该有所偏见,应该一视同仁,你爱自己,也爱他人,你爱美,也爱丑,你爱高,也要爱低。从全球视野来看,我们的世界文化多样,应该兼容并包,以包容的心态接纳世间万物。罗素也说,参差多态乃是幸福的本源。如果世间万物都是一样的,该有多么单调无味呀。第二就是“夫妻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清不楚才叫夫妻”,人们都说,家庭就不是一个讲道理的地方,清官难断家务事,而家务事说难也难,说简单也简单,其道就是不要分的那么清楚。也就是说,在家里多讲礼让,多讲包容,多讲理解。你说的都对,我没有意见,退一步路,其乐融融,争一口气,家庭破碎,真的是这样。第三就是“立标准不一定好”,人们对美达成一致的标准,就会有丑的概念。如果没有美这个概念,也就没有丑了。如果万事都有一个标准,就一定会有一个对立的标准产生。人们推行好的标准的同时,也在推行坏的标准。曾老举了个例子,一个针对侵犯幼女的法律规定以前,有些人不知道这件事,规定以后,他们才知道,哦,原来还有这样的好事,反而给坏人更多做坏事的机会。第三点体会是老子思想中很重要的一个,就是“柔弱胜刚强”。道德经中说: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生的东西都是柔软的,而刚硬的东西都不具有可持续性。老子说,你看那草木活着的时候多么柔软,死了就变得很僵硬,人也是一样,活着的时候有血有肉,皮肤有弹性,死了就冰冰冷冷,身体僵硬。他还比喻说,人的舌头和牙齿,舌头在人年老色衰时依然存活完整,而牙齿则掉得七零八落,寥寥无几,这说明,柔软的才是长久的。你看生活中那些脾气暴躁的人,态度强硬,一般都没有好结果。相反,那些脾气好的人,往往人缘不差,也有很大的福气和因缘。第四点体会是“不敢为天下先”,道德经中老子说:我有三宝,持而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为成器长。这里谈两点吧,第一是对慈的体会,这里说的是你怀有慈爱,就会很勇敢。比如,女人做了母亲,她对孩子的那种慈爱,让她产生无比强大的力量,做出那么多让人难以想象的事情,我就觉得很了不起。第二是不敢为天下先,老子并不是让我们不做创新,不做突破,而是说,你有过人的才能,不要在人前轻易展现,不要凸显自己。我们说,真正的高手很少与人过招,因为他一出手,你就倒下了。所以,有才能的人往往显得很没有才能,懂得在德这个层面约束自己,才算得上是高手,所以武功最高的人不在于招式,而是在于德。还有一层原因是,容易招人嫉妒恨,所以功臣不居是有道理的,你有功,但退让功名,所以得长久。历史上,帮刘邦打完天下的张良,帮勾践成就霸业的范蠡,一个有功不居,一个功成身退,都是明智之举,是有大智慧的人。第五点体会是“不要勉强,一定要自然”。道德经中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句话也是脍炙人口的一句,尤其是“道法自然”四个字,更是体现了道家思想的精髓。意思是说,老子叫人做人做事,一定要遵循自然规律,不要逆天而行。你不要勉强自己做出不自然的事,做出不自然的表情,那样对自己是一种损伤,也不是好的行为,自然不会有好的结果。第六点体会是“智慧不高的人,知识越多越糟糕”,曾老讲,一个人智慧不高,拥有太多知识反而让他更迷惑,他会深陷逆途不知返,也就是说,他可能走在一条邪恶的道路,不是正道,所以他的知识越多,破坏性也越大。所以,我们要先有什么,再有什么很重要,先有智慧,再有知识,是正确的道路。弟子规也有,首孝悌,次谨信,有余力,乃学文。看来,知识是可有可无的,把德育做好之后,有余力才学习知识。你看很多不识字的农民,你不要看不起他,他的智慧可能比你还高。最后来总结一下:第一,无执无念,心无杂念;第二,对人没有偏见,对家庭多一分退让,对世间万物兼容并包;第三,柔弱胜刚强;第四,不敢为天下;第五,一定要自然;第六,智慧不高的人,知识越多越糟糕。关于道德经心释,写得比较好的书籍,我觉得也可以看一看印度哲学家奥修的书,有《道德经心释》上下两册,《庄子心解》,还有他关于禅的《莲心禅韵》,奥修的书更多是精神心灵层面,而曾老的讲解更多结合实际生活,可以相互比较参考。——.06.13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