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除《踢馆》外,讲武堂所刊登文章均为授权转载,目的是提供多样化看问题的视角,不代表堂主完全认同文章观点。
“死神”无人机
就在上周,美国空军发布了一份用新一代无人机取代MQ-9“死神”的项目需求。按照计划,新无人机将于年投入使用,它将内置人工智能,实现自主飞行。然而,美国空军对其最关键的要求,就是更便宜。从这种“新型无人机”的多项设计要求来看,反而是中国出口型无人机“翼龙-2”和“彩虹-4/5”最为符合,只是缺少了“自主飞行”这个能力。虽然没有明说,美国新一代无人机的设定,明显受到了“翼龙”或“彩虹”系列的严重影响。彩虹-5无人机
“死神”被淘汰的唯一原因:价格贵得离谱了令人吃惊的是,美国空军最新提出的无人机项目需求,彻底颠覆了美国军方早先计划替换“死神”的新概念无人机。在年以前,美国计划用MQ-X计划来取代“死神”无人机,通用原子公司曾提出了“复仇者”方案,一种外表光滑的隐身无人机。但是,“复仇者”无人机华而不实,没什么必要的隐身能力大幅提高,但至关重要的续航力和有效载荷都降低了,最关键的是还提高了成本,因此被美国空军果断拒绝。年后,美国空军彻底放弃了MQ-X计划,转而计划改进MQ-9“死神”。然而,美国空军新无人机需求的提出,也彻底宣告了“死神”改进型的流产。美国空军认为,“死神”的计划发展已经走入了一个死胡同,那就是价格上涨突破了界限,失去了军事价值。“死神”无人机在服役初期,造价为万美元,对于作为消耗品的无人机而言,这已是令人难以忍受的高价。然而“死神”的最新报价已经突破了万美元,这已经高于“阿帕奇”攻击直升机。这种天价,让无人机原本作易消耗武器,甚至是一次性武器的“初心”彻底破灭。美军无人机走入歧路:从便宜的消耗品变成了烧钱货
MQ-9“死神”由MQ-1“捕食者”无人机发展而来,后者最早在上世纪90年代研发出来。最初的“捕食者”,是作为一款低成本的传感器飞行平台,机身设计简单,发动机技术门槛低。“捕食者”在上世纪90年代造价仅万美元。在上世纪90年代的南斯拉夫内战中,美军首次投入了“捕食者”无人机进行侦察活动。年,美军飞行员斯科特·奥格雷迪在波斯尼亚上空被击落时,新型“捕食者”参与了救援行动,并被南斯拉夫防空武器击落。但是,“捕食者”被击落在当时几乎不值得在报纸上发布新闻。因为,万美元的无人机对于美军来说相当便宜,对于深入敌方地区进行危险作战行动,这种无人机体现了很高的价值。但是,从此之后的美军无人机价格却一路攀升。“捕食者”开始变为武装型无人机,然后升级为“捕食者B”,随后又升级为“死神”,美军无人机的速度、载重量大幅提升,开始担负传统作战飞机的不少工作,但自己也变得越来越像传统飞机。年,美军一架造价上亿美元的“全球鹰”无人机被伊朗击落,迅速成为了全球新闻,与年“捕食者”被击落的默默无闻形成了巨大反差。这件事件是一个标志,说明原本不起眼的、廉价的、作为消耗品的无人机,现在反而成了高价值的空中目标。在美军的武器库里,几千万美元造价的无人机已经成为常态,甚至于像“全球鹰”大型无人机的单价已经超过了战斗机。以至于美国空军侦察机部队不得不计划放弃这种高性能无人机,重新捡起了老式的U-2侦察机。从这个角度看,美军无人机的发展已经走进了死胡同,越来越高的成本脱离了无人机作为易消耗品的基本要求——无人机性能越先进、作战价值反而越“鸡肋”。在国际市场上,美国无人机由于售价高昂,很难吸引更多用户的问津。反而是中国的“翼龙”和“彩虹”系列,在国际市场上拿到大批订单,在伊拉克、也门、利比亚战场上频频现身,成为了当代无人机参与实战的主打角色。最重要的一点,“翼龙”和“彩虹”的价格都非常亲民,早期的“翼龙-2”售价甚至不到万美元,却能担负“捕食者”和“死神”的多数作战任务。新无人机三个方面对标“翼龙-2”:易消耗,武器小型化,零件民品化
美国空军对新一代无人机重新提出设计需求,正是试图将军用无人机的角色重新转回“易消耗品”的正路上。美军所提出了种种设计需求,恰恰正是对标了“翼龙”和“彩虹”的很多特征。第一,以降低成本为核心目标,当好“易消耗品”在伊拉克、也门和利比亚的低烈度战争中,“翼龙-2”或“彩虹-4”无人机都出现了事故坠毁或被击落的案例。但由于单价比较经济,所以这两个系列的无人机都体现了“易消耗品”的良好特点,几百万美元的损失,即使是军费不高的伊拉克也能承受得起。但是,“死神”无人机的损失就令美国军方难以忍受了。同样是在也门战场,“死神”无人机在去年有两架被胡塞武装击落,损失高达数千万美元。最重要的是,由于造价高昂,美军只采购了多架“死神”,这款数量有限的无人机并不是能够随便损失的。正因为如此,美国空军对新无人机提出的最关键要求,就是能够“大量采购”,在战场上能够承受的起损失。第二,改用小型化和低烈度的机载武器,减少过度杀伤
作为降低成本的另一个环节——机载武器,美军在无人机方面一直存在严重缺陷。美国空军无人机缺少专用的无人机弹药,基本都是照搬传统飞机的导弹和炸弹。传统战机的弹药,主要缺点就是威力过大,而美军无人机针对的目标往往是无装甲的车辆和人员,并不需要这类大威力弹药。这就造成了浪费和过度杀伤。目前,“死神”无人机主要搭载的“地狱火”反坦克导弹最受到诟病,这款导弹不仅造价高,而且威力过大。打坦克的导弹,用来对付普通的恐怖分子,完全是没必要的。因此,美军近年来发展了所谓的“刀片”战斗部,装在“地狱火”导弹上。不过,虽然降低了过度杀伤,但导弹成本却一点没减少。相比之下,“翼龙”和“彩虹”系列最大的优势就是一系列配套的专用武器,均是降低威力的小型化武器。除了减少过度杀伤外,小型化的武器也大幅提升了无人机的载弹数量。尽管“翼龙”和“彩虹”的有效载荷都低于“死神”,但搭载的导弹数量却一点也不少于“死神”,这就是小型化导弹的巨大优势。第三,大量采用民用和商业化零件
美国空军的新无人机方案,其中另一个关键要求就是寻求商业化零部件,以降低整机成本。包括传感器、发动机、光电设备等,很多都可以直接借用商用无人机现成的产品,由于生产数量大能够降低成本,因此在经济性方面比军用定制产品好得多,而且性能也不差。采用民用或商业化零部件,这也是“翼龙”和“彩虹”系列的重要特征。目前,电子技术的进步足以将先进光电观察设备、高分辨地面监视雷达做的很小,足以塞进较小的无人机里,而且还是民用无人机。这就为大幅降低新一代无人机的成本,提供了更多的可能。即使是美国和欧洲的一些无人机生产企业,也开始研发几种成本只需要几百万美元的长航时无人机,但均为民用型号,综合性能还比不上“翼龙”和“彩虹”,同时也缺少实战的检验。但从商业化零件的角度看,这些无人机也为美军新一代军用无人机提供了一些物质基础。综上所述,美国空军新一代通用性攻击无人机的研发需求,虽然还掺入了“人工智能”等所谓先进技术要求,但核心需求基本就是“翼龙”或“彩虹”的翻版。换句话说,“彩虹-5”增添人工智能后,具备自主飞行能力后,也许是最适合充当美国空军下一代无人机的产品。(作者:陶慕剑)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