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解体之后,世界格局颇为稳定,日耳曼人和犹太人携手站在世界之巅,不时地出来割一割韭菜。
大和人、南高丽人拜倒在他们的石榴裙下,靠走向富裕,加班加点为华尔街打工,敢怒而不敢言。
拉美人守着大农场和矿场,踢着足球唱着歌,原地踏步几十年。
战斗民族在克格勃大佬带领下,从休克疗法的后遗症中缓过一口气,靠卖石油和天然气过活。
南斯拉夫人刚从战火中走出来,因为历史原因分崩离析,主体民族偏安一隅。
中东各国打着小算盘,既想拉拢老大,又想把他的页岩油搞垮。
难民源源不断涌入法兰西,50年后,高卢人可能会成为少数民族。
突厥人守着小亚细亚,在世俗和保守主义间举棋不定。
非洲之光改革后开始返贫,马斯克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就这样,整个世界井然有序,有躺赚的,有搬砖的,有吃山空的,有钻象牙塔的。不管怎样,财富源源不断地流向华尔街,几个操盘手的心情,甚至可以影响一个小国的命运。
既得利益者们,靠棒棒糖和棒槌维持秩序,二战后逆袭成为发达国家的,一只手都能数过来。
丝绸之路曾让欧亚大陆形成“经济大循环”,后来奥斯曼土耳其占据小亚细亚,丝绸之路中断,西方开启大航海时代,通过血腥手段把全球串联起来。
葡萄牙、荷兰、西班牙、英格兰相继登上历史舞台,大国崛起的背后,充满血腥与暴力,世界进入殖民时代,形成了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的大循环。
二战后,世界秩序重构,形成了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大循环,和以苏联为首的计划经济大循环。
资本主义的体制内,美国通过掌控金融和高端科技,让一众小弟跟自己混,自己吃肉,小弟喝汤,把苦逼产业转移到日韩那里,通过金融手段控制拉美的银行和矿产。华尔街大鳄们时不时组个团,出去转一圈割韭菜,所到之处鸡犬不留,泰铢崩盘、印尼骚乱,却在香港折戟沉沙。
至于计划经济体系,有自愿加入的,但更多是被迫的,有人欢喜有人忧,因为都是按照计划来,各国干的事不一样,北朝鲜当年分到不少好处,一度比南韩有钱的多,后来随着苏联衰落而衰落。因为分工比较极端,如果脱离循环就会造成结构失衡,所以90年以后,很多前华约国家经济萎靡不振。
苏联解体后,世界格局再度重塑,前华约成员国纷纷倒戈,加入美国为首的大循环,但大多数混的一般,乌克兰这种都被忽悠瘸了。
发达国家的位置就这么多,高端工作岗位有限,那些天真烂漫的国家,还真以为加入美国阵营就能发家,都是别人手里的棋子罢了,很容易成为牺牲品。
科技创新驱动模式创新,从而增加高收入就业岗位,所以技术进步是根本。世界上已经很多年没有出现过颠覆性技术进步,所以很多国家的经济停滞不前。
在一个经济大循环里,高端就业岗位有限,更多的是搬砖人和工具人,当一个发达国家的白领在海滩上沐浴阳光时,就有一群发展中国家的工人在承受着脏乱差。
有些国家的人每天只工作5个小时,安逸又富裕,有些国家人均,却依旧在贫困线上挣扎。
美国主导的全球大循环,已经阶级固化,试图改变命运的,总是被扼杀在摇篮中。
14亿人不想再贱卖资源了,不想再做廉价的代工了,要争取更多的高端饭碗。
但是在这个循环里,高端饭碗数量有限,存量经济之下此消彼长,既得利益者总是怕别人抢了奶酪。
如果妥协,可能连汤都喝不到,只能喝西北风,不妥协就是一场硬仗。
更好的办法,是自建循环。
庞大的人口和市场,让自建循环成为可能,只有自建循环,才能让14亿人走向富裕。
自建循环之下,会有哪些机会?
十年前买手机的话,首选都是三星或者苹果,觉得用国产手机low,而现在观念发生了转变,国产手机占据大部分市场份额,这种变化未来会发生在更多领域。
在汽车领域,通过电动化的风口弯道超车,涌现出一些优质龙头,具备全球竞争力。
在文化领域,二次元崛起,不再盲目哈韩哈日,通过国漫和游戏进行文化输出,未来会出现迪士尼这样的IP大厂。
90后们生活的时代,物质条件已经有很大改善,媚外心态少了很多,不再相信外来的和尚会念经,对进口货的偏好下降。
在高端消费品和核心科技领域,未来会出现最多的机会。
发达国家搞了不少质次价高的奢侈品,反复收割国人的智商税,通过炒作反复洗脑,让人坚信那些是身份的象征,这种毛利比茅台还高的生意,反复割国人的韭菜。
因为人性的原因,装X心态常有,奢侈品会长期存在,但这种好生意,让自己人赚钱岂不是更好,肥水不流外人田。
打造内循环,需要打造的高端消费品,让奢侈品国产化。
在科技领域,很多东西并不是造不出来,而是做这些钱少活累,没人愿意干,只有国家去做。
比如操作系统、基础办公软件,因为短期内很难超越进口产品,C端用户不愿意用,做出来也不赚钱,民营资本不愿意做。并且很多产品需要放在一个生态中才有价值,需要进行适配,从底层架构到芯片,到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需要打造一整个生态。在全球已经形成了成熟的循环,新兴经济体很难再进入高附加值环节,只有为他们代工,或者当组装厂的份。只有自建生态,自下而上重新建立一个循环,才能创造更多的高端岗位。
有些领域适合国家层面去投资,动员整个社会的力量去做,最典型的就是芯片。
芯片、新能源汽车、云计算、创新药是未来最好的科技赛道,在这次机构主导的行情中涨得最多,几乎都已经泡沫化,但未来会反复活跃。
化妆品、小家电、食品饮料会是长牛股的摇篮。
一个健康的循环里,银行需要为实体经济让利,息差下降是大势所趋,房价务必被抑制,减少对实体经济的侵蚀和对人才的虹吸。今年银行和地产股萎靡不振,是有原因的。
建立内循环,并非完全关闭对外交互,因为全球资源分布不均,比如锂矿过半分布在刚果,优质铁矿在澳洲和南美。
建立内循环,是要自建生态体系,发展高端科技和金融业,核心的东西在自己手里,劳动密闭型岗位可以输出,比如立讯、歌尔到越南建厂,可以降低劳动力成本。
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提高话语权,增加高附加值就业岗位。
历史之大变局,在股市里表现得淋漓尽致,消费、医疗、科技龙头走出独立行情,金融、地产滞涨,科技创新、医疗健康、高端消费国产化是未来趋势,而食利行业被抑制。只不过A股的走势比较极端,总是将一种行情演绎到极致。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