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风情体验地南锣鼓巷胡同游打开看看

漫步南锣鼓巷,你不仅会惊讶于在城中心还有这样的“桃源”,更会惊艳于它的时尚,它的旧貌新颜。在这里,你会情不自禁地感叹,古老文化与时尚竟可以对接得如此天衣无缝。白天感受胡同街景浓郁的老北京韵味,夜晚则可以游荡在独具个性创意的小店,或随意挑选自己喜爱的物品,或尽情融入时尚先锋的自我放纵。有人说,三里屯没有做到的南锣鼓巷做到了,后海失去的南锣鼓巷又给找了过来!

  NO.1南锣鼓巷玩什么

  南锣鼓巷位于北京中轴线东侧的交道口地区,北起鼓楼东大街,南至平安大街,宽8米,全长米,与元大都同期建成。是北京最古老的街区之一,至今已有多年的历史。也位列规划中的25片旧城保护区之中。因其地势中间高、南北低,如一驼背人,故名罗锅巷。到了清朝,乾隆十五年(年)绘制的《京城全图》改称南锣鼓巷。

  玲琅满目的玩意儿,各色的小吃聚集,喧嚣的南锣鼓巷,你真的懂他吗?浓重的商业味道,遮盖了南锣鼓巷原本的味道,今天,就让小编带您走进真正的南锣鼓巷。

  南锣鼓巷是中国唯一完整地保存着,是最富有老北京风情的街巷。周边胡同里各种形制的府邸、宅院多姿多彩,厚重深邃。南锣鼓巷及周边区域曾是元大都的市中心,明清时期则更是一处大富大贵之地,这里的街街巷巷挤满了达官显贵,王府豪庭数不胜数,直到清王朝覆灭后,南锣鼓巷的繁华也跟着慢慢落幕。

  一.结构布局

  在元大都“左祖右社,面朝后市”的城市格局中,南锣鼓巷是“后市”的组成部分。元代,以南锣鼓巷为轴线,东侧地区属昭回坊,西侧地区属靖恭坊。明代属昭回靖恭坊。清代乾隆年间属镶黄旗,光绪末年至宣统年间属内左三区。民国时期属内五区。

  南锣鼓巷南北走向,东西各有8条胡同整齐排列着,呈“鱼骨状”,延续自古以来的“棋盘式”格局,整个街区犹如一条大蜈蚣,所以又称蜈蚣街。据说以前在南锣鼓巷的最北处有两眼古井,恰好就成了这条蜈蚣的两只眼睛。这种整体肌理的胡同、四合院形态,正是元大都棋盘式城市建筑格局的具象体现。

  南锣鼓巷街区北边是鼓楼东大街,南边是地安门东大街,西边是地安门外大街,东边是交道口南大街。由这4条街围合的这块长方形地块,正是元大都的两个坊。以南锣鼓巷为界,东面是“昭回坊”,西边是“靖恭坊”,南锣鼓巷是两坊间的分界巷。

  从南向北,西面的8条胡同是福祥胡同、蓑衣胡同、雨儿胡同、帽儿胡同、景阳胡同、沙井胡同、黑芝麻胡同、前鼓楼苑胡同、后鼓楼苑胡同、南下洼子胡同等;东边的8条胡同是炒豆胡同、板厂胡同、东棉花胡同、北兵马司胡同、秦老胡同、前圆恩寺胡同、后圆恩寺胡同、菊儿胡同。这些胡同在元朝时没有名称,名称是明朝以后逐渐演变来的。比如菊儿胡同,明代叫局儿胡同,后来改称橘儿胡同,清代宣统时才称菊儿胡同,后延续至今。

南锣鼓巷周围胡同介绍里坊是中国古代居住区组织的基本单位,也是城市规划建设的基本单位。在先秦称为“里”、“闾”或“闾里”。从北魏开始,出现了“坊”的称呼。元大都规划设计时仍延续了里坊制,全城分为50坊,坊与坊之间是宽阔平直的街巷,犹如棋盘。明朝时,将北京划为28坊,两坊合并称“昭回靖恭坊”。清代属镶黄旗。元大都里坊构造在多年的历史变迁中,也已面目全非,但是,南锣鼓巷地区却还极为完整地保存着元大都里坊的历史遗存。胡同格局那么完整,胡同里各种形制的府邸、宅院多姿多彩。

  二.著名景点

  僧格林沁王府

进南锣鼓巷南口东面的第一条胡同,是炒豆胡同。炒豆胡同西口不远77号门旁,标有东城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牌子,上写“僧王府”。

  僧王府是清代僧格林沁的王府。原僧王府规模很大,前门在炒豆胡同,后门在板厂胡同,纵跨两个胡同。王府分中、东、西三路,各有四进。其中东路除正院外,还有东院四进,组成一个很大的建筑群。民国后,府第被亲王的后代逐渐拍卖,被分成了许多院落。炒豆胡同71号至77号(单号),板厂胡同30号至34号(双号),都是原王府的范围。

  炒豆胡同西口,是僧格林沁家的祠堂,也是一组很大的建筑。祠堂和王府建在一条胡同,在清朝是不多见的。这里被改建为“侣松园宾馆”。像这样幽静秀雅、古香古色的四合院宾馆,在北京也是不多见的。

  靳云鹏旧宅

顺着南锣鼓巷再往北走,东边的第三条胡同是东棉花胡同。进口不远路北就是中外闻名的中央戏剧学院,作为中国学习舞台和影视表演的顶级学府,其占地面积真不算大,包括实验剧场,只占东棉花胡同和北兵马司胡同之间西部的一部分。中央戏剧学院原是段祺瑞政府陆军总长、代理国务总理靳云鹏的旧宅。这里培养了中国一代代的话剧与影视明星。陈宝国、陈道明、姜文、巩俐、章子怡……都曾在这里学习生活。

  靳云鹏买下这里后,拆除了部分四合院,建了几座西式楼房。年年底,靳云鹏辞职后,长期在天津居住。上世纪60年代,院里仍有几处旧楼,当时作为办公楼和单身教师宿舍。又过去了40年,旧建筑已全部拆除,靳宅早已无迹可觅。

  齐白石故居

雨儿胡同13号院曾住过中国一位画坛巨匠———国画大师齐白石。院门旁挂着“北京市美术家协会”的牌子。院子很宽敞,保护得很完好,院中央还摆着大鱼缸。这里没有重新粉刷,透出老宅门的原汁原味。

  这里原是清内务府一个总管大臣的私宅,因为建筑时私用了皇宫的料,建制又超越了等级,因而被参劾,宅子也被分成几部分出售,13号院只是一部分。解放后,文化部买下来,由齐白石老先生居住。但老先生住了没多久,就搬到西城跨车胡同,所以,齐白石的故居多指跨车胡同。

  齐白石故居已经对外开放,门票5元,院内有齐白石雕塑,正房被还原成原来的样子,有齐白石老先生用过的画案和被子,其他的屋子有生平介绍和旧物展览,还能买到一些纪念品。

  茅盾故居

后圆恩寺胡同13号即茅盾故居。和这一地区的许多深宅大院相比,茅盾故居是太普通,太不起眼了,仅是一座不大的两进四合院。7月恰是茅盾诞辰周年,故居经过整修重新开放。故居前面的院子中矗立着茅盾先生的半身塑像。周围的房间是茅盾生平展览。后院的卧室、起居室、书房等,还按照先生生前的样子布置。茅盾解放后一直住在东四头条号文化部宿舍,与周扬、阳翰笙等为邻,年搬到后圆恩寺,直到年病逝,在这个小院中度过了他最后7年的岁月。

  蒋介石行辕

南锣鼓巷之蒋介石行辕后圆恩寺胡同7号是一座坐北朝南、中西合璧的建筑。原是清代庆亲王次子载旉(fū)的府邸,建筑为中西合璧式,既有四合院,又有西洋楼房,还有很大的花园。园中有西式拱形圆亭、喷泉,又有来自圆明园的刻石,同样是中西合璧。这所宅子也是几易其主,民国时曾卖给法国人,抗战胜利后,从年12月到年1月,这里成为蒋介石的行辕,蒋介石来北平即下榻于此。解放后,此处曾先后成为中共中央华北局办公处、南斯拉夫大使馆、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等,现是友好宾馆。

  可园

 帽儿胡同7号至15号(单号)院,原是一组大建筑群,是清末大学士文煜的住宅和花园。五院并联,占地达00平方米。光绪10年拜武英殿大学士。他积累了大量的财富,精心修筑了自己的住宅和花园。花园落成于年,始建时仿苏州拙政园和狮子林,名“可园”,约占地4亩,南北长不过米,东西宽不过30米,虽然不很大,但疏朗有致,被认为是晚清北京私家园林中最有艺术价值的花园。已被列入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不对外开放。

  这座宅院也是几易其主,历经沧桑。北洋政府时,袁世凯死后,冯国璋代理大总统,由南京来北京就任时买下了这座宅院。日本占领北平时,冯家将这所房屋卖给伪军司令张兰峰。解放后,9至11号院曾做过朝鲜驻华大使馆,后来又改做招待所和单位宿舍。虽几经变化,但这片住宅始终保存尚好,总体格局没有大的改动。

  后邸

帽儿胡同35号、37号院,是郭博勒氏的家。说郭博勒氏可能知道的人不多,通俗点说,就是末代皇帝宣统的皇后婉容的娘家,用清代的说法,应称为“后邸”。宣统大婚时,已是民国11年,但还是履行民国初年所颁布的优待清皇室条件,所以对这所“后邸”花了许多钱,大加修缮。婉容的父亲荣源,由于女儿“册后”,后父按礼制被封为“三等承恩公”,这所府邸又成为承恩公府,更要大加改建,以合乎府第规格。比如将原来一间的院门,改为三间的府门,内外影壁、左右屏门都重新修建。三间府门已经砌墙变为三间住人的倒座房。在七间南房的后檐墙,开了两个门,成为35号、37号。

  特别应该提到,中国的文物专家和清史专家,被称为文物界“国宝”的朱家溍先生,在帽儿胡同13、15号,35、37号和炒豆胡同71号院都住过,对这些府邸都有过详细的描述。幼年他住在13号、15号院时,还亲眼看到过“后邸”的修缮、改建。朱先生是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他对北京的史地、文物、民俗等,都有极为深入的研究。他于年9月29日逝世,确实是中国学术文化界的一大损失。

  绮园

秦老胡同35号,也是一座精美的宅院,曾是清内务府总管大臣索家的府邸。院落不是很大,但十分精致。他的书房前有一小花园,名绮园。园内有叠石假山、游廊池榭,还有一个船形敞轩,虽小巧却意境深邃,颇有江南园林的意境。还有一幢仿江南园林建筑——舫形敞轩,造型独特,年公布为北京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菊儿胡同

菊儿胡同是南锣鼓巷最北头东边的一条胡同。年,建筑大师吴良镛主持设计的菊儿胡同危房改造工程,有机更新”了这条古巷中的小胡同。使其既保留了老北京四合院的神韵,又适合现代人居住。年被亚洲建筑协会授予“亚洲建筑金奖”,年又被授予“世界人居奖”。

  在胡同中部,北边有一片2至3层的楼房,黑瓦白墙,围合成一个个小院落,既有江南民居的秀丽,又有老北京四合院的神韵,和周围的建筑风格也十分协调,这就是改造后的菊儿胡同新四合院。吴良镛教授根据“有机更新”的城市规划理论,认为旧城改造,要保留好的和有历史价值的建筑,修缮虽已破旧但尚可利用的建筑,拆除破旧危房,逐步过渡,既保留历史文脉的延续,又形成有机的整体环境。这些新四合院兼有单元式公寓楼房私密性强,和院落式住宅邻里感强的双重特点,他与旧的胡同格局有机地统一起来,保护了古都风貌,是北京旧城改造的一个成功的探索。菊儿胡同东口,3号、5号、7号和寿比胡同6号,是清代直隶总督、兵部尚书荣禄的宅邸。原宅很大,分为三部分,西部是西式楼房,中为花园,东部为五进的中式四合院。此宅,解放后一部分曾作为阿富汗大使馆,后又被划为几部分,改为职工宿舍,格局已被破坏,保护状况较差。

NO.2南锣鼓巷有什么美食

  南锣鼓巷,近几年红得发紫的胡同,文艺青年的聚集地,特色店铺也很多,只是因为商业气息越来越浓可能已经失去了最初的韵味。想要花个几十块吃到令你心满意足的美食,还能满足谈情说爱逛街购物,南锣鼓巷在适合不过。三五十块,让你消费不超百元的南锣美食!北京旅游网小编简单整理下,用一条   

  推荐理由:主打芝士,各种芝士美味,芝士味超浓,榴莲芝士蛋糕好吃,好这口的朋友一定要试试看。

推荐菜品:榴莲芝士蛋糕,紫薯蛋糕,提拉米苏等。

     

  推荐理由:超火爆的一家日料店。环境不错,服务生态度也很棒。牛肉火锅,铃木肉饼,铃木沙拉,金枪鱼沙拉,咖喱饭,日式烧肉,鸡肉南蛮,照烧鸡肉饭都值得推荐,超级美味!

推荐菜品:牛肉火锅,铃木肉饼,铃木沙拉,金枪鱼沙拉,咖喱饭等。

     

  推荐理由:装修挺有特点,简单又干净,有些酒吧小屋的感觉,南北两面墙上都是店主在丽江的行行摄摄,蛮有意思。腊排骨火锅是招牌,浓浓的白汤,酥软易嚼的腊排骨,还有西红柿、青蒜、香芹、枸杞等辅料,口味不说每个人都喜欢,但确实有特色。涮菜和凉菜也多是云南当地品种,在北京难得一见。想尝鲜时,不妨去试试。

推荐菜品:腊排骨,石屏豆腐,花土豆等。

     

  推荐理由:南锣的名店。古色的招牌,洒满阳光的小院,lonelyplanet堆砌的整面书墙,老板游走西藏时拍摄的人物照,每一处细节都透着淡淡的沧桑。羊肉串Pizza和亚麻奶茶很出名,一个用料实在,一个香浓润滑;其他出品也蛮有创意。来这儿的老外挺多,二楼还可以坐露台。

 推荐菜品:羊肉串披萨,宫保鸡丁披萨,亚麻奶茶,咖喱土豆球等。

     

  推荐理由:新开张的热门小馆儿!坐落在地安门历史悠久胡同里的古朴小四合院内,石榴树,金鱼池和露天阳台。地道法式西餐和亲民的实惠价格,静谧舒适的氛围飘逸着轻爵士,中西合璧美轮美奂。这就是石榴树下,送给所有喜爱美食和热爱生活的小伙伴们!喜欢diy的同学还可以自己diy蛋糕哦,店内还有投影,可以放个电影什么的,是一个商务洽谈和朋友聚会的好去处。温馨提醒:周三不营业!

推荐菜品:每周热汤,绿茵沙拉,香煎鹅肝配鱼子酱,焗蜗牛,蒜香橄榄油意面,香煎鲈鱼,自制原味芝士蛋糕和各式咖啡等。

     

  大隐隐于南锣鼓巷黑芝麻胡同深处,一个不大的空间,二十平左右的小间,摆着七张桌子,椅子是宜家的桶椅和马鞍椅。因为去的时候,已经过了吃饭的点,只有一桌客人在用餐。早上看点评的时候,说饭点这家店是要排老长队的,平时可以预约留位,周末不接受预约。我们坐定后,又来了两桌,看来,美味不在乎对不对点。

店内就是这种简易的灰水泥墙,有涂鸦,有黑白照片,装饰得很随意,也因此而特别。上图中的绿色T恤的大个儿,就是老板喽。今天下午,我们写完菜单,刚要叫服务员,突然从我后面出现了他,他一把将我菜单拿走,当时的我不晓得他是老板,被整得一愣一愣的,哈。虽然老板冷冷的,好象下午都没见他有啥表情,但人还是挺好的,客人走时都不忘提醒带好随身的东西。估计也是个内敛的主儿。

芥末烤翅这个也是店里的特色,印象中也只有这家店才有的

  翻开菜单,有意思,整本的菜单都是手写的,而且字体还挺卡通的,有点意思。有点菜须知,用餐规则啥的。很有性格的一个餐馆,烤串店,不整羊肉串这家家串店必有的东西,而且还设有最低消费,哈。要求一次性点餐,如果实在要后面加单,那至少十串起加单,如果遇忙,加单这条作废。

烤棉花糖这个算店里的特色的,没吃过的童鞋,估计看到这个名字就很有诱惑力了。当时我在网上看到这家店有烤棉花糖,我还在寻思,咋烤,我一直印象中的棉花糖是那种用砂糖绕出来的那种。到店后才知道,原来。。。哈哈。味道不错,至少创意佳。

留言本鬼味店的留言本,里头挺搞笑的,有来这谈情说爱的,有来这交友征婚的

  鬼味烤翅总结:

  南锣鼓巷-鬼味烤翅:小小空间、水泥灰墙、简易小桌、宜家椅子、手写餐单、点餐自助、餐具自取、鬼味烤翅、蜜汁烤翅、BT烤翅、BTBT烤翅、烤培根卷、烤鱼豆腐、骨肉相连,最牛的是——烤棉花糖~~~~。一股京爷范儿气质的烤串店,没服务全部自助!没装修全部毛坯!有最低消费,要求一次点餐!但,味儿超赞。

  人均消费:42元

  推荐菜品:土豆泥鬼味烤翅芥末烤翅原味烤翅烤棉花糖黑椒烤翅烤鱼豆腐蒜香烤翅麻味烤翅骨肉相连烤培根冰镇情果

     北京紫地客栈:雕廊画栋的雍容韵味

  紫地客栈是一家坐落在北京东城南锣鼓巷胡同四合院保护区里的老北京民居涉外客栈。周边有纵横交错的胡同和小巷,有众多的老北京小吃,老北京吆喝叫卖声,仿佛带您回到了老北京时代,客栈有美丽的庭院、古朴整洁的房间、地处二环内老北京城区有着便利的公共交通工具和地铁。

身居雕廊画栋的古朴房间,看宫墙内外,藏多少故事;观古老胡同,隐几许清逸。古色古香的雕花大床,浪漫的帷幔掩藏着无限的神秘,让你恍如穿越到另一个时代。这儿有着老北京典型的古老建筑群和繁华的现代街区,邻近天安门、故宫、钟鼓楼、后海酒吧街、恭王府、烟袋斜街等旅游景点,紧邻国家重点名校“中央戏剧学院”,汇聚了多元化的生活元素。

这个四合院酒店价格平易近人,非常适合想体验老北京文化的普通旅行者,酒店的装潢陈设,颇有古意,但是在这个价位上,当然相对粗陋一些,不过干净齐整,四合院酒店中的经济版。

住宿门市价:元/晚标间(价格仅供参考)

  小贴士:

     乘车路线:乘坐地铁6号线至南锣鼓巷站,下车步行10分钟即可到达。

  东堂客栈:体验完美待客之道

  东堂客栈,严格意义上来说,这不算是一家真正的青年旅舍,而是一家私人经营的小旅馆,只是采用了和青年旅舍相似的形式,有低廉的价格,简单的手续,大家庭般的居住氛围。紧挨着客栈的东堂食馆其实就是东堂客栈的餐室和咖啡厅,为背包客们提供简餐和温暖的热饮,还有英文版旅行指南书籍。从客栈里租辆自行车四处转转,正合了背包客们寻访老北京的口味。

 对胡同感兴趣的人一定会喜欢这里。它坐落在南锣鼓巷这个昔日除了住户外,只有那些对先锋戏剧感兴趣的人才熟知的胡同里(这里距中戏实验话剧场近百米之遥)。如今这条胡同里风格各异的小咖啡店鳞次栉比,难能可贵的是,在这里北京传统风俗和西方现代文化互得益彰,交织出和谐的画卷,可以看到卖大饼馒头的早点铺和卖摩卡比萨的咖啡店比邻,可以听到当地大妈和金发碧眼老外的闲谈,非常有趣。

 除了南锣鼓巷,这片还有很多有意思的小胡同,或是从客栈里租一辆自行车,或是信步在胡同里转悠,最是惬意。

  这家客栈仅有10来间客房,从4人间到标间不等。店虽小,但店内墙壁上涂抹了各国背包客的留言,很有一种自由的国际化气氛。

  网友评价:这个客栈离地铁站有点远,不过非常值得一去哈,你去了就知道了!它位于北京最美的一条街道上,那里是步行街,路两边有很多不错的小商店。转一圈就到后海公园,那儿的夜生活是北京最丰富的哈,有很多热闹的酒吧,还有现场演出乐队。大堂里的酒水非常便宜,你找不到比那里更便宜的地方了哈,太棒了。他们还组织客人去参观长城,拉着客人去游客稀少的地方,徒步走十公里。我肯定还会再来的!

  小贴士:

     NO.4南锣鼓巷怎么去

  位置:北起鼓楼东大街,南止地安门东大街,全长米,宽8米。

  公交线路:乘公交车、、路在宝钞胡同站下车到达南锣鼓巷北口,或乘、13、60、路在锣鼓巷站下车到达南锣鼓巷南口。

  地铁线路:地铁6号线南锣鼓巷站下车

  NO.5南锣鼓巷酒吧有哪些

  锣鼓巷内十几家不同风格的酒吧,与别处大不相同,正好和周边浓郁的文化氛围相得益彰。吃点儿特色小吃,泡泡北京风味儿的酒吧,看看小剧场里的话剧,说不定在这条胡同哪个地方,你还能见到演艺圈里的哪个名角儿,或者戏剧学院里的明日之星。

 锣鼓巷胡同纵穿鼓楼东大街和平安大街,西边靠近什刹海。以这条胡同为主线,与其垂直而分布整齐的多条胡同里,坐落着中央戏剧学院、逸夫剧场、北剧场、国家话剧院和北京七色光儿童剧院,这些使这条胡同成为文化人出入的主要区域。

在与锣鼓巷垂直的北兵马司胡同里,有两家各具特色的酒吧。一家是横跨在北兵马司和东棉花胡同之间的“棉花塘咖啡馆”。朱红色的院墙上贴着各种瓷制小玩偶,猩红的院门内,曲径通幽,两边池塘里油油绿绿的水葫芦,水中时隐时现斑斓的锦鲤。

  离“棉花塘”不远的地方,亦可看到灰墙上一块大大的锈色金属牌上显现着镂空的三个字“黑匣子”,这里就是黑匣子酒吧。深棕色的窗框,整块的大玻璃上悬挂着竹帘,有一种神秘感,可谓名副其实的黑匣子。酒吧的桌椅是中式镂花的,之间挂着丝绸的帷幔。这是家以电影和戏剧为主题的酒吧,每周还在固定的时间播放电影,时常有中戏的学生跑过去坐坐。

 在锣鼓巷的北端,还有三个酒吧,分别是共度餐吧、双楼咖啡馆和西菊町酒吧。“共度”是一家餐吧,在门口挂了一幅巨大的橘色菜单,他们的菜品和酒水,在上面一应俱全。双楼咖啡馆的风格则是院落、房间及阁楼和谐地布局,在有限的空间内让人感受到安逸。进了西菊町,彩色的墙壁、慵懒的沙发、木雕的菩萨、各式的纸灯笼、垂吊的纱幔,使你仿佛置身于印度或者尼泊尔的后宫中。

胡同里除了这几家酒吧和咖啡馆,还有几个特色小馆,也与众不同。在两个窗户上分别挂着一面红皮鼓和一面亮堂堂的大锣的“锣鼓洞天”,充满西域风情的清真菜馆“回味斋”,能够品尝到地道老北京风味的“文宇奶酪店”,红门内的家常菜小饭馆“思家菜”,以及青年旅馆“东堂”等等,一条不足千余米的胡同里,满满当当地挤着这些犹如雨后春笋般的精致所在,来来往往的是外国的背包客和北京有名或无名的文化人,便热闹了不少。

从平安大街进入锣鼓巷的南口,没走几步会看到一棵柳树,树后是一个白色的大门,旁边是金色的大字“秀”,这是胡同里从南往北的第一家“秀吧”。

再往里走,在南锣鼓巷与板厂胡同口相交的地方,有一排棕色中式窗棂的房子,门上挂着厚重的同色的匾额“过客”。说到老板“小辫儿”,他在“背包客”中可是非常有名。酒吧的客人主要是全世界游到北京的“背包客”。出了“过客”,斜对面紧闭着的棕色大门,门上有一对铜狮把手的是红人坊酒吧。酒吧里边飘着轻轻柔柔的纱,在昏黄的灯光映衬下,很有异国情调。

  再往北一点儿,在路西可以看到一个黄色的“这里”酒吧的门面,酒吧里最醒眼的大货架上放了一排的老式相机,都是陈农做摄影师时曾经使用过的。这间酒吧没有空调,完全靠自然风和屋顶的老式吊扇来解暑。有时孟京辉会过来坐会儿,其他的明星也有来过的,学生偶尔也有。

欢迎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nansilafu.com/nfjt/720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