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有很多父母,包括一些有名气的所谓教育专家公开倡导,用钱来鼓励孩子做家事,孩子做多少家事便给多少钱。他们沾沾自喜,以为这是一种良好的激励方式。
殊不知,《易经》家人卦的彖辞明白指出:“家人,女正位乎内,男正位乎外,男女正,天地之大义也。”家事应该怎样分配、采取什么方式,最好由母亲来决定。如果是大男人说三道四,涉及这些事宜,恐怕难以正家。奉劝这类教育专家,赚一些分内钱,不必在这些地方表达意见,对社会减少一些负面影响,于公于私应该都有益处。
学校教育乱了套,教不出可用之才已经够糟糕,如果家庭教育又遭到严重的污染,真是让人痛心。虽然,家不像家有时还可以用无奈来充当借口,但是,父不父、子不子,那就是“家庭企业化”所造成的惨剧。
对于子女的进步,父母可以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但是在分担家事方面,却十分不宜像西方家庭那样“按劳付酬”———父亲要儿子帮忙擦车,开价五美元;女儿帮妈妈洗碗,索要三英镑。有的家长认为这样很现代化,或者能够培养子女的经济头脑,在这方面竟也奋起直追,恨不能迎头赶上。可是哪一天父母生病了,让孩子帮忙做点事情,他按照市场经济办事,说今天只想休班,不想赚钱了,父母又当如何呢?现在很多人有这样错误的观念,认为可以用金钱来激励子女,却不知道这是在用金钱玷污子女的心灵。因为子女既然是家庭里一分子,就应该分担家事,一家人的亲情永远不是金钱所能够计算的。如果做家事给钱,家人的亲情在哪里,责任感在哪里?
父父子子,说的是一种责任。父亲应该克尽父亲的责任,子女也必须善尽子女的责任。《易经》启示我们:家人在一起,并没有什么权利、义务可言。彼此的维系,除了亲情之外,就只有责任。有亲情而不尽责任,容易造成“妇子嘻嘻”的下场——一家人彼此当朋友,嘻嘻哈哈的,治家不严谨,终吝;然而,只尽责任却缺乏亲情,则有“家人嗃嗃”的疑虑——治家太过严格,有悔有厉,但最终还是吉。
我们常说“三岁看大,六岁看老”,不要忘记家教对孩童的影响,会左右子女的一生。父母不应该把教育的责任全推给学校,就像教师很喜欢把教育的责任推给社会一样,说什么学校教育的成果,全被社会教育给摧残了,这无非是卸责之辞。
每一对父母都有责任把自己的子女教好,使子女明白好好做人、好好做事的道理。家庭教育的基本原则,就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可惜一般人听到这种论点,大多视为神秘的因果报应,殊不知这才是科学的自然规律。坤卦《文言传》所说的“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难道不是真的?家庭是子女最初接触的生活环境,父母对子女的影响既深且广,如果在子女面前,表现出不屑的神情,请问子女长大之后,会对因果律有什么看法?
当然,我们也不否认,现代家庭固然有一定的难处,但是治家的根本,就是一家人要同心协力。我们常说的齐家,齐的是什么?是一家人的心。心都不能齐,怎么算是一家人呢?然而,心又要用什么来齐呢?用宗教还是法律吗?好像都有很多困难。思前想后,只有以道德来齐,能共同遵循天道而合乎易理,自然可以长久齐心。因为一切的一切都会变,唯有对道德的要求,应该是恒久不变的。
所以,家庭教育就要在这方面发力。家庭是子女最重要的教室,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学校教育所教的是知识、技能,在品德、习惯培养方面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如果将子女品德、习惯的培养寄希望于学校,恐怕最后只会失望。至于社会更不用说,各种花样防不胜防,唯恐避之不及,更加不敢奢望。因此,父母一定要承担好这份责任,最重要的是在孩子品德修养方面着重下力,从小培养责任感,为其一生打好基础。
1、关于良心网
诚结易友,智会良师!分享易经的智慧,探究道德经的玄妙。学习中国式管理理念,实践中国式管理方法。这里是国内唯一经曾仕强教授授权的易经、道德经服务交流平台和中国式管理智慧学院。更是天下易友的家园!
2、历史消息
点击右上角“┇”按钮选择查看公众账号,进入后再选择查看历史消息。
3、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