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露天电影
杜太一
看电影对于现在的人来説,是再普通不过的事情了。但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下乡知青在兵団看个电影那简直是比吃顿大餐还要奢华的事情了。当年的电影就是那么几部,如南斯拉夫的《桥》《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等几部进口电影,还有几部样板戏长期来回播放,这还要在农闲时放映。来一部电影全团二十四小时不停的放映,还得放映三天全团所有单位才能轮过来。
当年一听到今晚要放映新电影的消息,那连队的战士真是吃完了晚饭,就开始盼星星盼月亮似的等电影来。几点来也没有准消息,常常是半夜一两点钟来,反正是几点来几点看。我们当时都年青精力旺盛,平时也没有什么文化生活,所以,不管几点演电影,大家都不睡,热情高涨地在宿舍里谈论着电影,也有的人聊累了,就和衣而卧。
还有的战士能把电影里的台词桥段背得滚瓜烂熟,像我们班有个上海青年就能绘声绘色地讲出电影里的很多桥段,他讲的是惟妙惟肖,我们听的是津津有味。就这样盼着、聊着、等着放映队的到来。
那时团里也没有几辆吉普车,但为了影片能在全团所有连队三天演完,常常派一辆吉普车拉着放映队全团转。如果片子不急,有时我们连也自己派马车去团部把影片拉回来。
放映队也没有几个人,但有一个中年人我记忆深刻,是因为他的放映技术太高超了。那时的放映机常常只有一台,是最小的那种,最适合在农村边远的地方放映小电影。如果放映技术不高,换片的时候就会断片。但这位师傅却在片头片尾换片的时候,用十几秒的时间就能把影片接上。这样在只有一台放映机的情况下,让所有人都看不出有断片的痕迹,真是个放映高手。
每次他放电影,我都要在他身边看一会儿他换片时候的风采。
当年,有时来团里的影片只给一天时间,那就只在团部或造纸厂等几个单位发映。但还是有很多战士为看一场电影跑到团部去,一趟就要十来里路,来回二十几里路。我们连有个上海青年跑的最勤,他个子高高的大长腿,每次听说团里来了电影不下连队他都和几个人,不知疲倦的走到团部,到了地方还要看站票。
这时的季节常常在夏季,放的都是露天电影,一边看还要一边拍蚊子。
去团部需要路过二十五连,老连队有一条小路离团部很近,可以少走十分钟的路。有一年出了一件命案,一位密山本地的女教师被杀在小路上,当时,一个北京青年他在团部加工厂工作,和她搞过对象也被抓起来,拘了一段时间。当时还发动全营的人在现场附近,拉大网找血衣凶器,但找了两三天也没有收获,此案后来一直也没有破案。自从出了这次命案,我就再也没有去团部看过电影了。但连里有的战士还是不信邪,照看不误。
文化生活的匮乏,让当年的知青无法满足精神上的需求,是当今的青年难以想象的。改革开放以后,文化艺术市场空前繁荣昌盛,人民群众的业余生活更是丰富多彩。像当年的兵团战士为看个电影跑上二十里路再站上两个小时,早已成为历史。但年轻时一群年轻人,在兴凯湖畔为看一场电影,来回走二十里路,再站上两个小时,期间还要忍受蚊虫叮咬,精神可嘉实在是令人难忘。
年轻真好,青春万岁!
作者:杜太一,毕业于北京新三中,年曾在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団四师四十三团(现兴凯湖农场)工作8年,现已退休。
来源浓情黑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