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顺何人孝通何方你心中藏的是什么

亲爱的同学们,晚上好。今天你的心情还好吗?

中国人有一句话叫做“很难讲”,我认为今天我们要讲的《孝经》第十六、十七章也是一样,“真的很难讲”。去年开《孝经》课的时候,我就给大家讲了我在元宵节看的那部电影《西游记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不知道大家是否还记得。

白骨精幻化成老人、女子和小孩欲接近唐僧,却都被孙悟空的火眼金睛识破而后被一棍打死。唐僧大怒说:“悟空,你为什么连六岁的小孩都不放过?”悟空说:“师傅,您是肉眼凡胎,根本不知那都是白骨精幻化的人形,目的就是为了吃你的肉长生不老。”于是唐僧更加恼怒说:“悟空,你是怕我取不来真经呢?还是怕我取不来真经解不开你的紧箍咒呢?你走吧!”孙悟空没有办法,只好离开师傅回花果山,但是他走了一半的路就被观音菩萨拦住,她说:“悟空,你不去西天取经?跑到这里做什么?”孙悟空说:“师傅肉眼凡胎,不识人妖,将我扫出师门。”于是观音菩萨就对孙悟空说:“悟空,五百年以前,你因为相信自己可以寿与天齐,你认为你自己武功盖世,你认为你都可以当玉皇大帝,于是无所欲为,大闹天宫,但你不还是被如来佛祖压在五行山下了吗!五百年你还是没有长进,为什么你不能选择相信别人呢?你看到的都是真相,而你的师傅看到得却都是心相。此时,你的师傅正面临着灭顶之灾,快快回去搭救他,随他西天取经去吧!”

观世音菩萨有一句话没有说,其实也不应该说。洪涛老师要问问同学们:“观音菩萨说唐僧看到的心相到底是什么?”我在这里告诉大家,那就是“诸恶莫作,诸善奉行。”苍茫大地,人海茫茫,有时候我们真的不知道要应该相信谁。世界这么大,人心这么善变,我们应该全然地相信谁呢?

唐僧最后得知白骨精前身是一位良家女子,为人清白。但是结婚不久丈夫便去世,于是全家人都认为她是“扫把星”,而后把她赶出家门。在古代被婆家赶出家门甚至连一张休书都没有是不能回娘家的,于是她走投无路饿死在深山老林之中,最终变成了白骨精。她的心中充满了怨恨,不相信任何人,认为世间的人都是出尔反尔,言而无信,无情无义,从此她下决心凡是遇到的童男、童女全部杀死。就这样过了一千年,千年修行结束后,摆在她面前两条路:一条路是不再为妖进入下一个千年轮回,另外一条就是魂飞魄散,而继续为妖的唯一可解的办法就是吃掉唐僧肉。

唐僧知道这一真相后他得心相是什么呢?他对佛祖说:“他要度白骨精。”佛祖说:“你可以度她,但是你要先死掉,然后重新进入一个轮回,你愿意吗?你认为是取经拯救东土大唐重要还是救白骨精重要?”唐僧于是说了以下这番话:“如果我不能度尽我边的这些人,即使经历十万八千里路、九九八十一难,取来真经又有什么用呢?或许不这么做我根本取不来真经也未可知。”佛祖同意了,于是唐僧就对悟空说:“悟空,你打死我吧,我要去度白骨精,你要是相信我就立马一棍子打死我。”悟空虽然被人们称为顽猴、泼猴、猴头,但在此时却说了一句话:“师傅,我选择全然地相信你,如果你一辈子不来,我就在取经的路上等你一辈子;如果你三辈子不来,我就在取经的路上等你三辈子,如果你十辈子不来,请相信我,我一定等你十辈子。”于是孙悟空举起金箍棒一棒打死了唐僧,后来的结果我们也知道了,唐僧最终取得了真经。

现在我们来重新回悟一下这个故事,茫茫人海当中,我们究竟应该相信谁呢?谁说的话可以让我们心悦诚服呢?太上老君的三味珍火炼出火眼金的睛孙悟空,可以洞穿人与妖的真相,武功盖世,所向披靡,却什么要选择肉眼凡胎、手无寸铁的唐僧做师傅呢?这其中的真相又是什么呢?

一部《孝经》就是中国人的道,我相信讲到今天,洪涛老师已经把《孝经》的基本要义都讲给大家了,而且我也坚信大家都听懂了。

小黑板:孝顺何人孝通何方,你心中藏的是什么?

孝顺的是谁,千万不要轻易的回答。孝通向什么地方呢?是第十六章的内容。你心中藏的是什么?是第十七章的内容。第十六章是《感应章》,第十七章是《事君章》。这两章讲的是我们的心如何长在天上,或者说天心如何才能长在我们的身上。如果天心长在我们身上,那么我们的心里长的不是沙子而是慈悲,不是自己的欲望而是一片大光明,那么你可以洞察天、地、人。当三心相问的时候,我们的良心就长在天心之上,那么我们就真的开了“天眼”。这个时候不管是什么忽悠,不管是什么乱象,你都可以透过现象看到心相。关键要看我们的心相到底是什么?在这么世界上我们真的要相信什么?

感应章第十六

子曰:“昔者,明王事父孝,故事天明;事母孝,故事地察;长幼顺,故上下治。天地明察,神明彰矣。故虽天子,必有尊也,言有父也;必有先也,言有兄也;宗庙致敬,不忘亲也;修身慎行,恐辱先也。宗庙致敬,鬼神著矣。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诗》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

“事父孝,故事天明”有两层含义,第一层是我们学术版的解释:贤明的帝王侍奉父亲非常孝顺,所以祭祀天帝时虔敬,天帝也能明了他的孝敬之心;第二层含义是天知道他的心,因此他也明白天的心。它的法门是事父孝。

“事地察”说的是地的心也长在你的心上。那么这块地可以种什么?当一颗蚕豆破土而出的时候你看到的是什么?你一定会看到生命的生长和生发。“长幼顺,故上下治”,长幼秩序和顺,所以上下各层能够得到治理。

“天地明察,神明彰矣”,天地明白你的心,你明白天地的心,这不就是我们所说的天心即人心,人心即我心,把人心去掉,我的心不就是天地的心吗?

“故虽天子,必有尊也”,所以即便是天子也会有他要尊重的人,他也是有父母的人。老百姓有句话,“我们谁也不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所以世界的逻辑,中国的思维:一通天下,一内涵二,二构成一,三心相问。三心相问的法门是什么?我们如何去用这些经典?那就要从事父、事母、事兄开始,你就可以明察天地之心。

“必有先也,言有兄也”,必然有先他出生的人,就是指他有兄长。

“宗庙致敬,不忘亲”,也就是每年祭祀都是慎终追远,民德归厚。在清明节或应祭祀的节日,都要向祖宗致敬,向他们表示没有忘记他们。只要是我们在这个世界生存,谁都是有根的人,但是若不孝,你就没有根,如“孤魂野鬼”。(没有祖坟可归的人)。

在宗法时代,治理国家不需要严刑酷罚,家族的名誉就可让一个人一辈子不得安生。一句话,就是不能入祖坟就是不孝。原因在于不入祖坟,你的后人就无从祭祀你,而他们也就变成了没有根的人,自然世世代代都无法原谅你。虽然这样的时代已经离我们越来越远了,然而我们也没有什么办法,只好祈求当今的法制。但不管怎么说这些都离中国人的文化、道德相去甚远,至于如何做,还要靠我们每个人真正地用心去感悟。

“天地明察,神明彰矣”,这个神究竟是什么样的神?这明又是什么样的明?神明就是我们看不见的鬼神吗?洪涛老师也不敢轻易告诉大家,只能说很难讲。但是中国人有中国人的法门,那就是三心相问,即天地良心,再简略两个字:良心。你的良心安吗?你的良心悟到了什么呢?

中国人当然需要法律,同时也不需要法律,因为=+。一个杀人犯在外逃亡二十多年,根据法律规定已经过了追捕的年限,可他却主动自首把自己又送了进去,这说明了什么?他的一句话揭示了答案,他说:“二十年亡命天涯,那就不是人过的日子。现在即使我在监狱里,但我可以当一个人。”所以中国人总说“根须感”,就像我们拔起一颗土豆、高粱或者玉米,虽然百分九十的根都已断裂,但就是那百分之十的根依然紧紧相连,洪涛老师就是想告诉你我们看不见的根其实就在地底下。

孝即是道。我们可以打开教参,看到第一页曾仕强老先生给我题写的这几个字。孝即是道,孝就是我们的信仰,就是我们的宗教,但是我们不讲信仰也不讲宗教,我们讲孝道。多一个耶稣我们也拜;多一个老子我们也拜;多一个默罕默德我们也拜;多一个释迦摩尼我们也拜,但我们真正拜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我们的祖宗。向上仰望星空那是我们的方向,向下扎根土壤那是我们的根。孝道是可以顺天下所有人的,首先是自己顺,然后是通向何方。

“修身慎行,恐辱先也”,我原来讲过释迦摩尼的弟子都姓释,那么我们祖宗的后辈都姓你现在的姓氏。我们要做有根之人,但我们的根是谁给的?是我们的父母,是我们的祖宗。所以要修身,要谨慎地做人,不能丢掉自己的良心。我们要以义取利。佛家讲三世因果,这不是用语言可以表达清楚的。打个比方说:如果你现在活到了五十岁,如果十五年算一生的话,你已经活了三生了。你小时候学习怎么样,你就会考上什么样的学校;你小时候德行什么样,长大后参加工作的德行就是什么样。这就是说十五年之后你会得到你现在所拥有的一切。你当下的得到的一定是最合适于我们的,这就是被我们常常称为的“因果”,是“=+”的得到,不是“+=2”的得到。

、“子不语,怪力乱神。”那么为什么现在又讲“鬼神著矣”?为什么讲“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

洪涛老师还是那三个字,“不知道”,但是我可以给各位同学一点启发。孔子讲:“不知生,焉知死。”有人翻译成“智慧”的“智”,两种都对都可以。可解释为不能智慧地活着你,怎么能智慧地死去呢?或者解释为你都不知道生前的事,怎么能讲死后的事?生与死本身也是因果关系,而且是先有了死才有生。孔子不讲生前的事,也不讲生后的事,只讲入世间法。什么样的眼睛才能无所不通?天眼。什么样的能力无所不通?神力。“子不语怪力乱神”,“鬼神著矣”。《诗经·大雅·文王有声》篇中说:“从西到东,从南到北,没有人不想悦服的。”

悦服的魅力是道,我们讲道是没有力量的,只有人去替天行道才可以发挥到无限大的力量。而且越靠近道,你的力量就越大。就像昨天简墨老师说的那样:“当你充满了慈悲心,当你智慧的肩膀可以让成千上万的孤独者去靠一靠的时候,你一出场,便有无限大的能量给予他们,给他们带来慰藉。”

其实经文的每一段都有法门,三天之前我说经文已经讲完,但是真的讲完了吗?我们不进入到法门里,实在无法懂得孝到底是顺何人的,孝这样一个法门到底是通往何处的。所以慈悲的心法是第一。佛说:“度尽众生,实无一众生可度。”其实度众生就是度自己。

三千大千世界,天地人三才告诉我们:孝是天经地义民行,可以事天明,可以事地察,可以天地明察,神明彰矣。父母出现问题,做孩子的,正常都会有所感知。像《二十四孝》中曾子感应的故事:曾子出去干活,家里突然来了客人,母亲不知要去哪里找他,便咬自己的手指,曾子感应到一阵心疼,飞奔回家。

我们背着一个行囊,不管是在济南、郑州、温州甚至更远的地方,只要带着一张孩子的照片,只要我们的心里足够安静,我们和天心,和父母的心也就会很亲近,他们发生了重大变故我们也一定能够感知,这用科学无法解释。

在这个世界上有很多我们无法言说的事情,科学大约分为三种: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未知科学(神秘科学)。我们解读不了的事情,难道就真的不存在吗?我们只能把未知的东西当做迷信吗?人最应该信的,就是自己的念力,那份念力就是我们的心。“人活一口气”,不是指我们吸进来或者呼出去的那一口气,而是心念和心气。

今天我要告诉大家,有感就有应,所以《感应章》教给我们的是开天眼的法门,那就是心无旁骛地尽心事父、事母、事兄、敬天、敬地。从心出发回归到心,那么你的眼睛就长在心上,你的心洞察天地。

事君章第十七

子曰:“君子之事上也,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诗》云:‘心乎爱矣,遐不谓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

孔子说∶“君子侍奉君上,从积极的好的方面要思考竭尽对君上的忠诚,从消极的不好的方面要思考补救君上的过错。这里面讲的“进”的本意是居庙堂之高,“退”的本意是处江湖之远。“进”是上朝,“退”是下朝;“进”是上班,“退”是下班。这一进一退之间告诉我们了另外一个法门,那就是我们心中藏了什么。对于君上好的方面,要顺应协助,对于君上的不好的方面,要匡正补救,所以君臣才能相互亲敬。上班的时候想着尽忠,下班之后,想想自己有什么不足应该怎么去弥补。《诗经·小雅·隰桑》篇中说∶“心中充溢着爱敬的情怀,相距太远不能倾诉,把它藏在心中,从不会有忘记的那一天。”这就是法门,这就是天眼。“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好的方面顺应协助,不好的方面想办法匡正补救,这里和《谏诤章》的要义是相同的。

想要被提拨,先要正心态。去年我去商河讲课,学生们问我:“窦老师,怎样才能被提拔?”我说:“就是要敬,把领导当老师。”其实我的深意是:调整好你的心态,心态一旦正了,一切就都正了。如果心中藏的是爱,那么你将得到明月;心中藏的是恨,那么你收获的将是恶果。我的心中爱你,但是距离太远,实在无法表达;我的心中藏着这份光明、慈悲,从来不需要想起,永远也不会被忘记。这是心法,也是最终的法门。一个人一生怎样不走弯路,怎样在别人心中成就自己的辉煌?不是在自己心中成就自己的辉煌,一定是在自己心中先成就了别人的辉煌,自己才会辉煌。

同学们想过没有,君子事上,何是“事下”?为何不说“事下”?这才是圣人的智慧。你早晚会当“上”的,但是不懂“下”,永远当不了“上”。

当然,只有上有义,下才有忠,若义不在先,徒去要求下忠,基本无门,也曰“鬼迷心窍”。没有义,哪来的忠?但对下来说,你没有忠,哪来领导对自己的义啊。有一个故事讲,一个傻子见人家的鞋就拿,谁若是不给,便张牙舞爪;有一天一个人试着拿他家的鞋,这个傻子看见了追了三里地,等那人放下鞋逃跑才算拉倒。拿别人的可以,从自己手中拿出去难。世界上有两大难事,一个是把自己的思想放在别人脑袋里,一个是把别人的钱装到自己口袋中。让员工前三年不拿工资,承诺三年后月薪过万,这基本算扯淡;如果想让下属做到“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首先领导要讲义,要敢于当“冤大头”,因为上层不可能被所有的下层所理解。“康熙微服私访记”中,公公三德子给康熙说,你又想当老大,又不想当“冤大头”,最后只可能群起而攻之。你还想让下面的人对你好,对你心生爱意,忠心藏之,可能吗?

在这个世界上,只有一条道能通向人性的光明和天心——事父事母事兄,然后上下能治。走到社会上首先要忠于领导,而我们往往忠于忽悠,最后被生活忽悠。“冤大头”最后都平安而去,而那些不甘心的人暴毙街头。不想当“冤大头”,别想当领导。所有的强词夺理都抵不过一个傻子饿了想吃饭的心,这一颗心可以度你所有的忽悠。领导对下讲义,换来“将顺其美”;作为下属不论上讲不讲义,都要持有只要拿工资就一定干好的心态。若领导不义,那你不是在欺负傻瓜,而是在欺负自己的父母,最后招致别人心中的骂。积阴德,做有德之士。“阴德”,是做好事不留名;“阳德”是做好事上台戴红花受表扬。

“上下能相亲”:事上,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这种践行,这种道究竟有什么好处?我们来看《金刚经》。

2、《金刚经》第十六品能净业障分

“若复有人。于后末世。能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于我所供养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后末世。有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我若具说者。或有人闻。心则狂乱。狐疑不信。须菩提。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

他说,其实当时没有一个人给他讲过般若金刚经的道理。现在释迦牟尼佛本人,说出来这个道理,说假使有一个人,在后来末法的时代,能够抓住这部经的要点,受持读诵,他所得的功德,比我当年供养几千万亿佛的功德还要大;百分不及一,千万亿分所比不上,乃至算盘、电脑,算都算不出来功德有多大。换句话说,我们现在拿着这本经在研究,所有的成果,所得的功德比释迦牟尼佛过去所有的功德还要来得大!他是这样鼓励我们。他告诉须菩提说,未来世上,有受持读诵《金刚经》的人,所得功德之大,都不敢讲出来,怕讲出来以后,有人听了会狂乱发疯,甚至于对佛法都不相信了:第一,觉得牛吹得那么大,没有这回事;第二,不去求佛法,只去求功德。所以佛说,不敢说,说了有人会不相信的,会怀疑的,会发疯的。

释迦摩尼还有一句话:“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我讲的这些你可以信,也可以不信,只要你认真地去践行,就一定会有感悟。佛是真的没有说,但是他补充了一句,这个金刚经的经义不可思议。你不要以为金刚经文字看懂了,就以为懂了金刚经,它一层一层道理多得很。“当知是经义”,经指的是经文,义是道理,经是“”,义是“0”,这个理不可思议,不是你的知识范围所能想像的。因此,这个经的果报,功德的果报,也不可思议。这和孔老夫子的话“宗庙致敬,鬼神著矣。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道理其实是一样的。

同学们要经常提出疑问,你可以去否定,也可以怀疑,我只是给大家启迪、启发而已。我运用“超以象外,得其怀中”的办法,通过讲经以外的内容,把经的核心内容和要义道出。把《感应章》《事君章》的法门领悟通透了,你将在这个世界畅通无阻。

为什么《事君章》作为《孝经》的倒数第二章呢?从开宗明义到五个阶层,紧接着《三才章》《孝治章》《圣治章》《纪孝行章》《五刑章》《广要道章》《广治德章》《广扬名章》《谏诤章》,到今天的《感应章》《事君章》,还有最后《丧亲章》。很多同学可能会这样想:难怪夫子被历代的统治阶级所利用,原来他认为人死前最重要的事就是“事君”,当然我们不能说这种观点是对还是错。

人的第一性不是人性,而是社会性。一个人要通过种种社会实践,来成就自己的光荣与价值,尊严与梦想。当我们一进入社会,不管你在什么阶层,哪怕是空降的CEO,你也会有上级、下属和平级的同事,也同样希望被社会认可,有更大的发展空间,这里唯一的法门,就是要忠心耿耿地为你的单位和领导服务。这么做背后有一句话,叫做:老天有好生之德。老天爷会相信今天你对领导忠,他也一定会加持和保佑你成为领导,同时使你的下属如同你忠于你的领导一样,善始善终地追随在你身旁。这是《孝经》的倒数第二章,也是《孝经》入世间法经义的落脚点。

明天最后一天会做一个小结。其实我们每天都在做小结,所有的小结都是画龙点睛,都是在得到“天心天眼”的道路上让你立马明了的开示。今天讲的就是“事父孝”、“事母孝”、“事兄悌”、“事君忠”。忠在哪里呢?就是“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上下相亲。”只有这样你才够瞬间得到无限大的慈悲和光明,当一个人坐在你面前,你能觉察的不只是呼吸和心跳,还有思想发芽的生命。

明天是我们《孝经》的最后一堂课,让我们明天再一次不见不散,晚安!

作业:

你怎样理解:“进思尽忠,退思补过。”为什么忠于领导是你实现光荣与价值、尊严与梦想最重要的社会法门?

《孝经》班学员心得感悟:

感悟一:

感觉刚开始,怎么就要结束了呢?非常不舍。刚拿到《孝经》的时候,从字面上看,感觉自己学习起来应该很轻松,不以为然,有点自我感觉良好。可是7节课下来,对照经典,反观自己,多次泪奔,多次惭愧不已,真的没有想到,《孝经》如此这般宏大;也深深被“日用而不知”经典所折服。

论语中有讲:“吾十五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随心所欲,不逾矩。”有个非常著名的国学大师“调侃”说这几句话背后的秘密:投入多少时间和精力,学到多少程度的知识。投入70程度,掌握不逾矩的智慧。

感恩老师,在您和风细雨,诗一般氛围的引领下,我的心态在慢慢地改变,生活在慢慢地变化……

期待着,还有机会跟着老师,读经,走路……(延丽)

感悟二

《尽忠、补过,实现良民信仰》杨磊

《孝经》第十七讲,老师在讲课的时候,将第十六、十七两章进行互参,故而是放在了一个课时讲的。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我主要有以下思考:

一、何如“进思尽忠”?

《孝经》从逻辑上看,到了“事君章第十七”,那一定是从小孝孝家,发展到了大孝孝国。这个层次的孝,才应该是每一个人中国人的使命所在。宋儒张载讲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是大的使命与担当,这是“天下为公”的唯物观,这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充分体现。

的确,“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没有国,哪有家。所以“进思尽忠,退思补过”,这一良民信仰的社会法门,就不得不让人认同。“进思尽忠”,本意是指在朝廷之中,尽忠竭力谋划国事,侍奉君王。

关于忠君报国,历史上的爱国英雄故事不胜枚举,为国尽忠者不可胜数。古有民族英雄岳飞、文天祥,近代为国捐躯的爱国英雄:杨靖宇、刘胡兰、黄继光、吉鸿昌。从岳母刺字“精忠报国”,到《满江红》之荡气回肠,抗击金兵、收复故土、统一祖国,报效朝廷。狼牙山五壮士,八女投江壮烈殉国,可歌可泣。星移斗转,革命先烈用生命推动着历史的进步、民族的兴盛,其赤胆忠心天地可鉴。今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虽研究佛学一生,但他并不信佛,却能安然度过一生,其精忠报国,学术精湛,令人钦敬,对国家的贡献青史留名。佛门中也常讲“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

不可否认时势造英雄。《道德经》有云:“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混乱,有忠臣”。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没有战火纷飞、上马杀贼的困扰,没有惶惶不可终日的焦虑,没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豪壮。但是我们作为炎黄子孙、中华儿女,建设祖国保卫家乡,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与担当。《庄子》有言:“夫事君者,不择事而安之,忠之盛也”。意思是无论你从事任何职业,都是可以尽忠尽力的,都能够为国家为民族做贡献的。

曾有人说,和平年代的精忠报国就是爱岗敬业。那么面对当今浮躁的社会,作为国家公职人员,尤其是领导干部,坚守好自己内心的宁静,无比重要。如果你心中有祖国,那么你就需要像佛家讲的那样,“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清静;你就需要坚守“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德,你需要心无旁骛地完成自己的学业、事业、宏图大业。《大学》有云: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说诚意正心,才会不迷失自己,处理好了家庭社会内外矛盾,才能维护社会的安定团结,国家才能长治久安。菜根谭云:性燥心粗者一事无成,心平气和者百福自集。“神静而心和,心和而形全;神躁则心荡,心荡则形伤”,当谨记之。

新的历史时期,尤其是年元月25日,国务院两办发布重要文件,要求全民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学习仁义道德,礼义廉耻;学习圣贤“治国、平天下”的智慧。如何落实?24字核心价值观中的个人层面有明确要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样的价值导向,让我们的青少年不再因缺失信仰而深受其害,让人与人之间团结一心,凝神聚力,全心全意地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发挥自己的人生价值,人人成为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缔造者。

子曰:“政者,正也。子率以正,孰敢不正?”那么作为行业领袖,带领员工艰苦创业,科学发展,达成心愿,就要首先让自己归于“正”。《论语》中讲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就是说,做好了自己的“上梁正”,就无需担心“下梁歪”。领导干部处处模范带头,以德服人,最终必将会“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也必将如《孝经》所云:“是以其民畏而爱之,则而象之。故能成其德教,而行其政令。”可是一旦官风出了问题,会直接影响民风,就会造成社会混乱。孔子又讲:“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上层的道德好比风,平民百姓的言行表现像草,风吹在草上,草一定顺着风的方向倒,“上梁不正下梁歪”,就是这个道理。

二、何为良民信仰?

实现良民的信仰,我们虽然没有机会“上马杀贼”,但是我们需要“下马学佛”。佛家讲慈悲,孔子讲仁爱,老子讲博爱。《三字经》有言:“人之初,性本善。”圣人告诉了我们,人的本性是善良的,要以爱的方式表现善,表现大爱无疆。往大处讲,凡是让爱出发的行动,让爱成就的行为,都可视为孝行,都已经是一种普爱天地万物的生命状态了。这样,也许会有人发出疑问:好人我们当然要爱,可是坏人我们也要爱吗?由此我想用老子的话来回答:“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用现在的话说,不善的人,永远是我们的一面镜子,时刻提醒我们引以为戒,时刻记得不要重蹈覆辙。其实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做事不靠谱,或者自私自利的人,面对这样的人,很多人往往表现的是仇视,或者敌对。要知道这样只能让人与人关系更糟,让事情做得更坏。那么此时正确的做法,我们还是借用老子的智慧“不善人者善人之资”,它可以是促进你警醒的资源,也是对你进行教育的资源。若在生活中一旦遇到这样的人,你除了包容慈悲外,你还有一个重要的使命,那就是引导,让他归于正。大智者必谦和、大善者必宽容。这样的带动与引领,这样的呵护与爱,让你永远以“正”为伴,以强者自居。为此我想借用老师的话:强者天然的使命就是呵护弱者,最终让弱者变成强者,变成建设祖国有用的人才。要相信“大智大善者,才能立地成佛!”

《易经》有云:“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了凡四训》里讲“远思扬祖宗之德,近思盖父母之愆;上思报国之恩,下思造家之福;外思济人之急,内思闲己之邪。”正是“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的最好诠释。

三、如何“退思补过”?

关于良民的信仰,在《事君章》中有言:“退思补过……匡救其恶”。意思是回到家里,考虑补救君王的过失,忠心为主。学习《孝经》到了现在才彻底明白,作为臣子,要一方面忠于国君,忠于领导。另一方面还要把君上没有完善,或者是没有完成好的事情做好、做彻底。作为臣子,除了坚守“忠君”之本分、之修为,还应该及时纠正为上者之失误与过错。金无赤金,人无完人。富兰克林说:“宝贝放错了地方,它便是废物。”常言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人是很难看到自己的“背后”,很难观察到自己性格中的缺陷。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每个人活于天地间,都是“君、亲、师”。这些身份,足以能够帮助为上者。关于如何服务好上司,洪涛老师给了我们具体的法门。他说:对领导忠心不二,毋庸置疑。可是私底下,对于年长于你的领导,你要尊称他为“大哥”,对于年幼于你的领导,你要视他为小兄弟。这样的亲情建立,去除心里面的官官在上的误区,这样你就不会对君上的过失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了。《谏诤章第十五》中,“昔者天子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争友,则身不离于令名。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历史上,魏征与唐太宗的故事,发人深省。有一次,唐太宗问魏征说:“历史上的人君,为什么有的人明智,有的人昏庸?”魏征说:“多听听各方面的意见,就明智;只听单方面的话,就昏庸(文言是‘兼听则明,偏听则暗’)。”他还举了历史上尧、舜和秦二世、梁武帝、隋炀帝等例子,说:“治理天下的人君如果能够采纳下面的意见,那末下情就能上达,他的亲信要想蒙蔽也蒙蔽不了。”唐太宗连连点头说:“你说得多好啊!”因此,魏征这样的忠君臣子,不也名垂青史?!

作为最基层的服务人员,或给领导提合理化建议,或帮助领导改正缺失,最终实现“过能改,归于无”的状态,最终实现领导之正能量的影响与带动,这样,你就是汉代的张子房,你就是盛唐时期的魏征。这样,人生的价值与追求就会通过你及你的领导一同完善,这样你的良民信仰就会因为你“退思补过”而绽放精彩!

(中国孝心网编辑中心编辑-杨玲娇、刘龙祥

山东儒学文化-程虎跃根据录音整理)

点击“阅读原文”报名课程

赞赏

长按







































北京中科医院是假的吗
北京治白癜风好的医院是哪家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nansilafu.com/nfly/27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