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集子,我的电影十佳

引言

又一年过去了。

直到写这篇文章才发现,今年一整年都没有写过“影视集子”这个栏目,导致这个栏目中,“电影十佳”接下来紧跟着就是“电影十佳”,充分说明我今年的观影量大幅下降了,没法再写合集栏目,只能写单片栏目了。

这得到了我今年(和去年)的豆瓣报告的确认(叹气)。

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是下半年整个世界电影市场的作品质量感觉都不如去年同期质量高;另一方面是我的业余时间也不如以前那么多了。

不过今年我还是在对电影的理解上有所精进的,也算有所得。

下面就说说我的“所得”,还是老规矩,先把电影分类型,每个类型一部片(我一直觉得跨类型比较电影是没有意义的,那样的话只有主观好恶,而没有客观标准)。另外有几点要说明:

第一,影片类型划分的依据基本采用了比较通用的商业片类型,大多数来自维基百科;

第二,很多电影是混合了多个类型片元素的,这里只以它最突出的那个元素作为其所属类型。

第三,对我比较了解的类型,今年增加了“入围影片”展示,这都是在我基本上看尽了当年该类型的电影的基础上挑选出来的;而没有“入围影片”这一栏的话,就说明我还不了解。

动作/冒险(Action/Adventure)

《复仇者联盟4:终局之战》(美国)

入围影片

《疾速备战》

《安娜》

《恶人传》

年,我上高二下学期,已经一只脚踏进高三,一切都开始紧张起来,没有什么比“高考”更重要。就是在那年,可能是快暑假的时候,在一个湿热多云的下午,我在家乡小城的一座国营钢铁公司的老旧大礼堂门口,从百无聊赖的售票员那里接过10年没变过样式的电影票,走进能容纳数百人却空荡荡的大礼堂,在年久失修的黯淡的大银幕上看了《钢铁侠》。

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其实这部让影片参评对其他影片也不太公平,因为这部电影本身就是用11年、21部长片熔铸出来的。它所蕴含的信息远超过其他影片。所以它在我的心目中击败了《疾速备战》《安娜》《恶人传》等一众爽片。恰逢今年一票IP要么表现糟糕(《X战警:黑凤凰》《黑衣人:全球追缉》《星球大战9:天行者崛起》),要么表现平平(《哥斯拉2:怪兽之王》《终结者:黑暗命运》),所以本片成为了当之无愧的娱乐之王。

它是故事的结局,是为看过故事的人准备的。它用了最完美的收官方式,给了我们唯一的结局——除此之外我想不到还有别的可能。

我和很多粉丝一样,用11年等了MCU一个结局,自己最无忧无虑的时光也来到了一个终点。MCU已经像“星战”、“星际迷航”、“变形金刚”、“指环王”、“哈利·波特”等系列一样,成为了一代人的共同记忆。

科幻(ScienceFiction)

《流浪地球》(中国)

入围影片

《吾乃母亲》

《星际探索》

《双子杀手》

相信我,“科幻”已经越来越是电影中的稀有物种了。从广义上讲,我们当然也可以把上面那部《复仇者联盟》也算到科幻中,不过它并不能算狭义的或是传统的科幻。

有人认为有技术细节的“硬科幻”就是传统科幻,其实也不是。

引用刘慈欣的一句话:“真正传统的科幻小说,它的目的就是科幻本身,没有别的。”

那何为“目的是科幻本身”?就是故事的主题是科幻的根本主题:展示作者对现实中客观存在的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在科学诞生以前的通俗创作中,讨论这个主题一般由神话承担;在科学诞生以后,科幻变成了这个主题最合适的通俗创作载体。

这样一来,一个矩阵和几个典型例子就能很好地帮我们大致理解“科幻”这个概念:

根本主题

其他主题

《黑客帝国》

《星际穿越》

《这个男人来自地球》

《复仇者联盟》

有了这个矩阵我们就可以发现,今年的绝大部分“科幻片”,也就是上面提到的那些IP,其实都扎堆于这个矩阵的右下角(包括《双子杀手》,不过它对技术的探索是很可贵的)。这个角,其实恰恰是四个角中最不“科幻”的一个角。

这就让几部居于其他格子的作品显得尤为珍贵了。首先是《吾乃母亲》,比较偏左下角;然后就是《星际探索》《流浪地球》,比较偏右上角。

而《流浪地球》在我这里胜出,除了因为其格局更宏大外,还有因为一些主观原因:它是几十年来首部“硬科幻”,是几十年来首部科幻商业大片,而且在文化层面是一部纯正的中国科幻。可以这样说,在《流浪地球》之前,我从来没有奢望这三条能由同一部电影来实现。要知道,后面的《上海堡垒》可是只做到了“是一部科幻商业大片”这一条。

这就是《流浪地球》的分量,在中国科幻史上有分量,在年的世界科幻电影中亦有分量。

历史/传记(Historical/Biopic)

《爱尔兰人》(美国)

本片用长达三个半小时的篇幅、横跨数十年的剧情,描绘了美国二战后有组织犯罪的重要人物弗兰克·希兰的后半生。影片以他的视角,展现了彼时叱咤风云的黑帮教父罗素·布法里诺、工会领袖吉米·霍法、司法部长罗伯特·肯尼迪等人,并为当年震惊全美的古巴猪湾事件、吉米·霍法失踪案等各种政治事件提供了一种内部人士的解读。全片堪称一部美国20世纪60-70年代的风情画。

感谢Netflix,因为这部长达三个半小时的电影绝对不可能在商业院线上映。只有让观众这样事无巨细地经历那段历史,观众才会感受到那段历史的宏大和个人的渺小。在影片结尾,弗兰克风烛残年,所有的“老战友”都死去了,他们曾经一呼百应,如今却不为人知。老弗兰克时常悔恨自己走上不归路,最终子女离去、晚年孤身一人。这三个半小时,恰使观众与他一样产生“人生如梦,转眼即逝”之感。

在戏外,这也是罗伯特·德尼罗、阿尔·帕西诺和乔·佩西的重聚首。这恐怕将是最后一次。

剧情(Drama)

《卢斯》(美国)

《卢斯》无疑是近年来美国最重要的黑人电影、种族电影、政治电影。与它相比,入围奥斯卡的《逃出绝命镇》已然成了小儿科。

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童年生活在非洲战区的孩子,被一对美国白人夫妇收养并带到美国,为他取名“卢斯”,意为“光”。他的白人父母和黑人老师都对他寄予厚望,而他也确实不负所托,成为高中里的尖子生。然而有一天,当卢斯以一位提倡暴力抗争的革命家为题写作论文时,文中的暴力思想令其黑人老师哈利特非常担心,并偷偷搜查他的储物柜,结果发现了非法烟花。很快,事情向失控的方向发展。

虽然这只是一个发生在校园里的故事,却有一种异常惊悚的感觉——一方面这可能得益于原生态的非洲配乐,紧凑密集的鼓点亦步亦趋,仿佛要将你猎杀;另一方面这可能是因为在貌似单纯的、一团和气的校园里,所有人都戴着伪善的政治正确面具。

黑人老师哈利特总是力图改善黑人群体在这个国家的形象,所以可以毫不犹豫地因为其他黑人学生的一点小错毁掉他的前途,但面对卢斯这个“黑人希望”,她选择了私下通知其父母;而但她认为卢斯“无药可救”时,又决定把他像其他“无药可救”的黑人学生一样摧毁。

卢斯的白人父母力图向大家展示“美国梦”可以成真,决心将卢斯的形象维护到底。

至于烟花到底是谁的、真相为何,反而是最不重要的了。在众多牵涉者各有所图的隐瞒、欺骗中,想要追查真相也变为了不可能。

没有人在意卢斯那个简简单单的“做一个普通的、不完美的黑人小孩”的想法。

电影对极端偏见和极端政治正确都进行了批判。前者以刻板印象视人,后者则打着为人好的旗号强迫人跳出刻板印象,不跳都不行。如果说极端偏见是“真小人”,极端政治正确就是“伪君子”。如果说二者有什么共同点,那就是都不是真正的自由;恰恰相反,它们扼杀自由。

恐怖/惊悚(Horror/Thriller)

《灯塔》(加拿大/美国)

入围影片

《仲夏夜惊魂》

《睡梦医生》

《禁闭男童》

比起年,年恐怖、惊悚片呈现出一个比年还要精彩的大爆发,颇有点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意味。

首先,商业娱乐恐怖片大量生产,力求制造刺激,如《禁闭男童》《高草丛中》《准备好了没》《倒计时》等。Netflix甚至专门把十月份作为“颤栗之月”,一口气推出了多部恐怖、惊悚片。

其次,还有一些商业恐怖片进行创新,试图融入其他类型(恐怖喜剧片《忌日快乐2》《丧尸乐园2》),或是探讨一些更严肃的主题(政治,如《我们》《丧尸乐园2》;人性,如《宠物坟场》;生活,如《小丑回魂2》《睡梦医生》)。

最后,是艺术恐怖片,如《仲夏夜惊魂》,还有《灯塔》。这些电影并不像商业娱乐恐怖片那样提供一个来龙去脉通俗易懂的故事,也不像商业创新恐怖片那样探讨一些新颖的主题。它们以影像、配乐、音效,讲述一个暧昧不清的混沌故事,营造心理上的惊悚氛围。与传统恐怖片突发、短期、多频次的惊吓不同,这类电影更偏好缓慢、长期、渐进滋生的不安感。

《仲夏夜惊魂》的导演阿里·艾斯特,我去年选了他的《遗传厄运》作为年度最佳恐怖片;今年我选了《灯塔》,导演罗伯特·艾格斯也不是生面孔,他的上一部作品是年上映的《女巫》,当时也大受好评。

《灯塔》的制作颇为复古:它用35mm的黑白胶片拍摄,1:1的画幅(没错,一个正方形)。这使得观众从看到本片的第一眼起就心生古怪。不过这个复古的拍摄方式倒与故事的时代契合:十九世纪末的加拿大,一个远离海岸的小岛上有一座灯塔。一个年轻人乘船来此,作为已经在此多年的老守塔人的副手。岛上环境恶劣、工作繁重,两人的关系也不甚融洽:老守塔人性格古怪,而且总是拒绝年轻人上塔的请求。岛上、灯塔内,似乎有一些超自然的事情在发生。渐渐地,年轻人分不清真实与虚幻,一切都在向疯狂发展。

这个设定有点像《闪灵》:与世隔绝的工作场所、疯狂的人,甚至用来行凶的斧子都格外相似。此外,电影还融入了希腊神话与克苏鲁神话,对性、权力与命运进行了一番隐喻。电影最终也像克苏鲁神话那样,并没有对一切古怪之事给出任何答案,而观众反而会比观影之初更加一头雾水。也许有的观众无法接受如此先锋的作品,但是对喜欢光影或猎奇的观众来说,本片不失为一部佳作。

侦探/悬疑(Detective/Suspense)

《利刃出鞘》(美国)

《利刃出鞘》不管怎么看,都像是地地道道的西方古典侦探故事改编——在美国马萨诸塞州密林深处,有一座阴森的哥特大宅,住着一个声名显赫的家族。这天清晨,刚度过85岁生日的大家长哈兰被发现死于自己的阁楼,被刀抹了脖子。警察和私家侦探布兰科介入调查,发现似乎家族里的每个人都有着不可告人的杀人动机。

它严谨地按照西方古典侦探故事谋篇布局,充满了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侦探风和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的悬疑风,绝对能满足最挑剔的侦探故事爱好者的需要;同时,它又在古典的基础上加入了很多现代元素,讽喻政治,从而完成了对古典的致敬与超越;最后,它也许受了前人的影响,但不依附于任何IP,是一个完全原创的故事——这在当下的市场大概是最难能可贵的。

爱情(Romance)

《婚姻故事》(美国)

实话实说,爱情片今年我只看了这一部《婚姻故事》(为了凑这篇文章)。这主要还是因为两位主演——亚当·德赖弗和斯嘉丽·约翰逊的名头太响了。

故事本身其实并不复杂:剧团导演查理和演员妮可是一对夫妻,彼此恩爱,有一个儿子,住在纽约。妮可一直有一个导演梦,并且想回到家乡洛杉矶发展,却没有得到查理支持。由此两人的嫌隙越来越大,最终走向离婚。

这个故事是关于三个主题的:为何离婚、如何离婚和离婚之后。它这三个主题分别聚焦离婚的前、中、后三个阶段,把两个人的撕逼与痛苦描绘得淋漓尽致,因此本片也被称为婚姻劝退片。

但如果仅仅把本片看作描绘婚姻的“丑恶”,那就过于肤浅了。本片还是想通过讲述离婚,来教会人们对待婚姻。毕竟本片的片名是《婚姻故事》,而不是《离婚故事》。

首先,为何离婚?根本原因是两个人的权力关系与权力期望不匹配。其实这是不可弥合的,虽然表面上是居于支配者地位的查理没有去纠正这种不匹配,但实际上他的性格与事业决定了他不可能去纠正;而妮可的问题在于“结婚太快”,同样忽视了这种不匹配。这段婚姻的悲剧其实从一开始就注定了。

其次,如何离婚?我们看到两个人为了彰显“友好”,一开始约定不找律师,但妮可还是忍不住找了律师,查理不得不“应战”。两个人本来互相深爱,在决定离婚时还克制隐忍、互相尊敬,但找了律师后很快冲突升级,法庭上面对协议互不相让,法庭下爆发了激烈的互相指责与辱骂。但两个人的修养和对儿子的爱还是最终使两个人冷静下来,达成了对儿子最好的协议。

最后,离婚之后?没什么特别的,该怎么过日子还怎么过。两人轮流带孩子,妮可找了新男友,查理找了新工作——唯一让人唏嘘的是,这是一份洛杉矶的工作——而当初那个洛杉矶的爱人却早已不在了。

影片有太多值得回味的地方。

首先,当然是亚当·德赖弗和斯嘉丽·约翰逊贡献的异常精彩的表演。在一段婚姻中,女人有多委屈,男人就有多无助——说的就是他俩。

其次,太多人的分离是一地鸡毛,而两人间那种虽然分开、虽有争吵,但仍为孩子乃至彼此着想的这份体面,令人佩服。

最后,该怎样经营好一段婚姻呢?

嗨,道理大家都懂。

或者,根本就没什么道理?

动画(Animation)

《克劳斯:圣诞节的秘密》(西班牙)

年诞生了很多精彩的动画片,中国有《哪吒之魔童降世》《罗小黑战记》等,美国有《玩具总动员4》,日本也是一如既往地高产(可惜我没怎么看,不然就可以做出入围影片了)。若要做一个客观的评价,确实很难。所以只能说说让我感觉最好的一部了。

没想到,圣诞节前后放出的这部西班牙动画片《克劳斯:圣诞节的秘密》竟然是我最喜欢的一部。

这是一部童话,重新演绎了圣诞老人(SantaClaus)的起源故事。

在邮政业刚兴起的时候,某个北欧小国,“官二代”贾斯帕(詹森·舒瓦兹曼饰)整日游手好闲,是邮政学院最差的学生。他被恨铁不成钢的父亲扭送到北极圈内的一个冰冻岛屿——斯密伦斯堡,建立起一个年吞吐量封邮件的邮局后才能回家。贾斯帕到达驻地后才惊恐地发现,这里不仅与世隔绝、自然条件恶劣,而且当地人分为两个部族整日斗殴,根本不可能写信。在他之前已经有无数任邮递员落荒而逃,看样子他这辈子也回不了家了。

阴森可怖的斯密伦斯堡

当贾斯帕准备放弃之时,他结识了同样是被派驻此地的教师阿尔娃(拉什达·琼斯饰),并发现了克劳斯(J·K·西蒙斯饰)。克劳斯是一个神秘的面相凶恶的木匠,独自住在森林里一个满是手工玩具的小屋里。

贾斯帕发现克劳斯很喜欢孩子,灵机一动:一边鼓动孩子们写信给克劳斯索取玩具,一边劝说克劳斯给孩子们做玩具。在完成自己业务量的时候,他悄悄改变了小镇愚昧的风貌:为了写信,孩子们去上学;孩子们一起玩耍,部族间的大人们增进了理解。

当这一年的平安夜到来时,小镇变成了一个祥和美丽的地方。但是随着贾斯帕任务越来越接近完成,他也越来越面临一个抉择:是把这一切当作回家高升的手段,还是把这里当作家呢?

这是一部很适合节日里与亲朋好友或者爱人观看的动画片。可爱的画风勾勒出梦幻般的北欧小镇,足不出户就可以领略北欧风情;亲情、友情、爱情被轻巧自然地融入进这个圣诞老人的起源故事,简洁而不腻,观影后只会感到丝丝温情与淡淡哀伤。

战争(War)

《巴尔干边界》(俄罗斯)

入围影片

《少年乔乔的异想世界》

《被涂污的鸟》

《》

去年是战争片小年,基本上没诞生什么让人印象深刻的作品,但今年战争片却突然爆发了一波。今年的作品主要分两类,一类是侧重展现战斗,如《巴尔干边界》《》《兄弟会》《干预》《决战中途岛》;一类是侧重反思战争,如《少年乔乔的异想世界》《被涂污的鸟》《隐秘的生活》。

这些片子都很棒,非常难以抉择。例如,我也很喜欢《少年乔乔的异想世界》,在这里想多说两句。它讲述了二战末期,男孩乔乔(罗曼·格里芬·戴维斯)和母亲(斯嘉丽·约翰逊)生活在纳粹德国统治下。乔乔狂热地渴望加入希特勒青年团,然而他本人却是一个内向、不自信的普通男孩。他脑内幻想出了一个他所期待的希特勒形象,这个希特勒形象极为颠覆,虽然傻乎乎的但也有点可爱,是他的朋友,鼓励他做那些他“不敢”做的事。

结果,他发现母亲其实在秘密为抵抗组织工作,并在家中藏着一个比他大一些的犹太女孩(托马辛·麦肯齐)。

母亲、姐姐、弟弟,抵抗军、犹太人、“纳粹党”,三个人在残酷的战争中组成了一个有点奇怪的家庭,再加上一个幻想的滑稽希特勒,闹出了很多笑话。

随着犹太女孩渐渐改变乔乔的固有看法,你会觉得这是一部有点小温馨的喜剧;纳粹的不和谐存在,但是并不多。然而随着战事恶化、随着乔乔失去的越来越多、随着他那幻想的好朋友希特勒也越来越面目可憎,你会再也笑不出来,甚至会眼圈发红(比如我)。

本片既是关于一个男孩的成长,亦是对战争闹剧的无情揭露。这里的成长与和平年代的成长不同的是,它不是通过学习习得,而是通过在战火中失去至亲至爱而实现——这是最为悲剧的事情。

说过《少年乔乔的异想世界》,我再来特别向国际政治与战争的爱好者正式推荐这部俄式风格浓郁的战争片《巴尔干边界》。

其实选它也是比较主观的。我只是单纯地觉得二战影片过多,而且都是西方视角,我想换一个题材、换一个视角,《巴尔干边界》恰如其分;此外,战争是政治的延续,而这也正是一部难得地具有真实政治背景的现代战争题材影片。

巴尔干半岛,世界闻名的火药桶。这里曾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二战结束后,著名领袖铁托在这里建立起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南斯拉夫联邦;然而到年,这个联邦彻底解体,仅剩下塞尔维亚和黑山组成南斯拉夫联盟。

从年起,南斯拉夫内战连连,塞尔维亚的科索沃自治省中的阿尔巴尼亚人也谋求独立。

年,阿族激进民族主义者成立科索沃解放军(“科解”),制造了针对科索沃塞族人的屠杀。

年,南联盟军队介入科索沃。

年,美国声称南联盟制造了针对科索沃阿族人的屠杀。北约随即绕过联合国安理会,空袭南联盟,对军事和民用设施进行无差别轰炸,科索沃战争爆发。

这件事讽刺的地方就在于,北约一面用存疑的证据谴责南联盟非人道的屠杀,一面很人道地把南联盟炸了个稀巴烂。顺便提一个大家都知道的事实,中国大使馆就是在5月8日的空袭中被“误炸”的。

同年,南联盟被迫妥协,同意从科索沃撤军。科索沃战争结束,但大国间的博弈远未停止。当时驻扎在波黑(已经独立的前南联邦加盟国)的俄罗斯维和部队迅速出击,派出一个加强营长途奔袭五百多公里,最终领先英军三小时,占领科索沃首府普里什蒂纳的机场。

北约独占科索沃的企图就此被挫败,美国总统克林顿不得不表示欢迎俄罗斯加入科索沃维和部队。

本片就在这段史实的基础上,虚构了一支俄军小分队,在俄罗斯维和部队抵达之前坚守机场,对抗科解组织的故事。

整部电影表现出优秀的军事素养,例如俄军小分队构筑“品”字形阵地形成交叉火力坚守了很长时间;电影也再现了很多真实的历史镜头,如南联盟的塞尔维亚平民在大桥上举办音乐会,以防止北约轰炸大桥。

电影还非常理智地强调了民族和解、宗教和解,强调老百姓都是无辜的。片中还出现了俄军中的鞑靼人穆斯林与科索沃阿族警察穆斯林一起在圣光中晨祷。

全片唯一扮演了不光彩角色的就是西方势力以及科解组织。单就这件事而言,这么安排似乎无可指摘。

纪录(Documentary)

《哈马舍尔德悬案》(丹麦/瑞典)

达格·哈马舍尔德(DagHammarskj?ld),一个今天对大多数人来说都毫无意义的名字。

他是瑞典政治家,年起出任第二任联合国秘书长,在任内积极调动联合国力量——甚至包括军事力量——支持第三世界民族独立。

这与我们今天印象中的联合国截然不同。

年的刚果正处于分裂与内战之中。比利时选择支持分离势力,它的企业“恰好”正在分离势力的地盘上开矿;而哈马舍尔德选择清除在刚果的外国势力。分离势力的外国雇佣军与联合国维和部队不断爆发军事冲突。

形势越来越糟,哈马舍尔德终究无法理清刚果的这一团乱麻。年9月18日,他前往刚果调解停火期间,他与随行人员乘坐的飞机在当时北罗得西亚(今赞比亚)恩多拉附近坠毁。哈马舍尔德与15名随行和机组人员同时丧生。

此事太过巧合而离奇,致使很多人相信,是西方老牌殖民国家为了自己在刚果的利益,谋杀了这位富有理想、行事果敢的联合国秘书长。但是,事件的调查一直不尽如人意,此案最终束之高阁,成为悬案。

半个多世纪后的今天,丹麦记者兼电影制作人麦斯·布鲁格(MadsBrügger)与其瑞典私人侦探搭档约兰·比约克达尔(G?ranBj?rkdahl)一道,试图厘清这起悬案的千头万绪。

本片的各种线索由麦斯和他雇佣的两名黑人女秘书的对谈串起,麦斯将他的调查过程娓娓道来,黑人女秘书则充当观众的视角,并代表观众提问。

通过寻访当事人、查阅档案,一个神秘的雇佣军组织“南非海事研究所”(SAIMR)浮出水面:它在南非独立运作,从西方国家招募士兵,崇尚白人至上,与西方情报机构和南非的种族隔离政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影片虽然最终无法确切证实这个组织造成了哈马舍尔德的坠机,但是向观众揭开了一个弱肉强食的可怕世界的一角:在这个世界中,小人物、大人物,没有谁能真正左右自己的命运。当他们的身躯被历史的车轮无情地碾过,你所能做的也唯有叹息。

但这个故事仍旧让人不禁思考:如果哈马舍尔德没有殒命长空,如果他的理念得到贯彻,今天的非洲与世界,会是怎样一番图景呢?

结语

十部电影说完了。当然,并不是每个类型都覆盖到了。比如文艺和艺术,我看得不多,所以也没法选。此外,电视剧也不像以前有时间有耐心追得那么勤了,所以也没有电视剧十佳了。

最后,感谢年诞生了这么多出色作品——看电影,真的很快乐;感谢在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nansilafu.com/nfsc/790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