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图/SpaceX
理解基辛格的一生不能绕开他悲惨的童年。
他出生于德国的一个犹太中产家庭。根据德国纳粹的政策,童年的基辛格不能进入公立学校读书,爱好足球的他也不能上街奔跑。为了摆脱极端压抑的环境,父母带领基辛格在15岁这年举家搬往美国,这个正确的决定虽然避免了像十几名亲戚一样死于毒气屠杀的命运,但并没有从根本上缓解基辛格的不安。虽然后来的美国社会将基辛格奉为传奇,但当时的他只是一个死里逃生的异乡人,一个语言不通、赚钱上夜校的快递小哥。
从此基辛格对人性彻底失望,后来他进入军队,又在战争结束后进入哈佛,“对权力的恐惧与对权力的渴望不止一次塑造了思想家的思想”。在原则上,他信奉马基雅维利和霍布斯的政治哲学,认为道德不过是无意义的伪装,只有在安全有保障的情况下,才谈得上为创造一个美好的世界奋斗。在手段上,他赞赏梅特涅和俾斯麦的外交成就,相信一个稳定的均势局面能够压倒一切,而为了达成这个局面可以利用秘密外交等一切手段。
基辛格在学术上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受益于犹太人的思维习惯。现代社会的双休制来源于欧洲,而欧洲的礼拜日又来源于犹太教的安息日。传统上犹太人一周工作六天,在第七天停止一切工作,所有人在家读书。犹太民族的成功的确不仅是智力因素,我自己曾经在火车上和犹太人聊天,发现他们每个人自始至终手不释卷。与此同时大多数中国乘客正在为短视频经济的发展贡献力量,我们都有光明的未来。
年,基辛格在哈佛毕业,以《历史的意义》为题写了一篇长达的毕业论文。从此哈佛校方被迫出台“基辛格规则”,规定以后毕业生的论文长度不得超过基辛格的1/3(据说是因为德国研究的权威专家弗里德里希只读了1/3)。这篇论文中的一段话全面总结了基辛格的人生观、政治观:“生活即是痛苦,生命包含死亡,文明无一能永世长存,热望无一能完美实现。这是必然性,是历史的宿命,世人的困境。”
悲观的基辛格对冷战中美国的胜利同样不抱期望,他认为自己的工作只不过是可以使美国失败得体面一点。99岁的基辛格仍然活跃在世界舞台上常让人对他的人生跨度产生误解(这就好比余华说读者以为他已经挂了),但实际上基辛格经历了从乔治·凯南开始美国战略界发展变化的整个过程。在当时的基辛格看来,遏制战略无法因为结果的胜利而掩盖其本身的不足。一个以美国全部的资源、力量为代价的对抗性战略无论如何是不理性的,价值压倒理性会把美国拖入和国家利益毫无关系的战场。
尼克松之后美国外交的诸多变化印证了基辛格的担忧,他亲眼看到美国高举着价值观的大旗闯入中东、拉美、南斯拉夫,在叙利亚进退失据,在阿富汗颜面尽失。从这个角度说,基辛格的战略水平确实比凯南、布热津斯基、米尔斯海默技高一筹,因为外交的精髓在于借力打力,中美关系正常化是一个真正明智的大手笔。但川普能上台有自己的原因,美国的贫富分化和政治分裂助长了民粹的声势,如果打仗和退群能换来选民支持,谁还在乎长期的外交战略?
在基辛格心中,美国外交的核心目标永远是国家安全和均势结构,忽视这些而去追求经济利益和意识形态对抗是愚蠢的。由于中国在人口规模、经济生产和发展模式上的优势,中国将成为美国在21世纪的唯一对手,也是最大挑战。基于一个类似于诸葛亮“联孙抗曹”的国际结构,现在的俄罗斯、欧洲、日本和第三世界都应该成为美国积极拉拢的对象。如果基辛格活得再久一些,他将从“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变成“不知好歹的美国人”,这是一个现实主义者的最终宿命。
然而事与愿违,基辛格的坏人形象恐怕已经失去表演舞台。继小布什反恐、奥巴马反俄、特朗普退群之后,美国在乌克兰战场再次战略失焦,犯下在基辛格看来不可原谅的错误。基辛格阻止乌克兰加入北约的心情,就如同诸葛亮苦口婆心地劝阻刘备在关羽死后讨伐东吴。结果也是相似的:徒劳无功不说,还顺便被乌克兰拉进了国家黑名单。
不过说真的,美国外交如果要垮掉,那就让它垮掉就好了。我们应该担心基辛格的战略得到实施,今天的局面反而是最好的结果。但基辛格反映的大国外交兴衰历程是触目惊心的,今天的中国是继美、印之后贫富分化最严重的经济体,同样面临着极端民粹的挑战,和美国的区别不过是个左右问题。当你看到秦刚大使最正常的外交活动,在b站被民粹网友像娱乐明星一样轻佻地谈论,就不能不担心一个从苏秦、张仪开始的精英外交传统被颠覆的可能。
曾经在年代,最极端的政治运动没能阻碍中美关系正常化的步伐。在现实主义和理想主义之间找到平衡点将是大国外交的永恒课题,这是基辛格心向往之却不能至的愿景,中国的前方没有路,路是人走出来的。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