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白癜风医院微信 https://m-mip.39.net/nk/mipso_4580328.html
近几年来,许多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学者,都呼吁、提倡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国学热开始悄然复苏,内容上,国学书籍销量开始上升,传统文化的名人讲座也在各处流行;形式上,拜孔孟,跪先贤,穿木屐,着汉服一类的活动常见于新闻报道,民众评论基本上也是持积极态度的。在我看来,这是随着国家复兴、民族崛起而在世界地位提升的必然结果,国人心中重燃起文化自信,不再一味崇拜欧美文化,不再把近几百年外国人建立的文化学术当做至高真理,我们都不再觉得,老祖宗的教诲是全然封建、过时的了。
国学在近代的颠沛流离
国学思想是一个庞大体系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我的父辈50、60后是在文化大革命时代树立的三观,在批林批孔的时代,儒学被批驳的一无是处,不少传统文化瑰宝永远消失。文化大革命是思想的革命,根据鲁迅的作品可知,落后挨打百余年的国人确实必须在思想、文化上来一场革命了,但当时确实矫枉过正了,76年之后,孔子的地位又重新树立,改革开放后把发展经济、解放生产力当做国家层面的第一要务,落到个人层面就不免成了金钱至上的价值观,我想,父辈们的三观应该一直被激烈地刷新着,他们一定有过价值观迷茫的时期,不知道到底怎样才是对的。其实,国学也一直不断地刷新着自己的认知,也在思考什么才是真理的路上永不停歇着。
国学之所以被狠狠地批判压制,是有复杂原因的。康熙是个不折不扣的国学大师,他以后的清帝国能长期统治中国,就是自他起完美地接纳融合了汉民族文化,但当时的满人与蒙人等游牧民族是融合在一起的,所以奴役文化也是满清帝国长治久安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分,国人身上的奴才相,是在清朝时被发扬光大的,这不怪满人,因为儒学中早有把人的社会地位分成三六九等的阶级思想、皇权文化,满人只是为了政治稳定的需要将这一部分光大了而已。纵观清朝,只是康熙字典和四库全书有点国学气象,除此再没出现卓越的思想家,像王夫之、傅山、曾国藩、章太炎等清代思想家,在思想主张上并没有相对前人的重大突破,回头一看,王阳明知行合一的心学思想竟成了迄今为止的国学绝唱。在等级制度、皇权奴才文化演绎到极致后,国学糟粕统治下的帝国大厦终被文艺复兴的西方国家摧毁,痛定思痛的国人号召“师夷长技以制夷”,五四运动唤醒了知识分子对民族意识形态发展方向的思考,最终,马列主义成了中国人最终抉择的答案,并且在实践中取得了全面胜利。我认为马列主义的白璧微瑕就是斗争性太强,当然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没有斗争性极强的思想早被淹没了,这是马列思想生存的根本,但阶级斗争性的发酵,到文革时期被红卫兵们发挥到极致,在他们眼中,一切不合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就必定是反革命的,就得消灭,全然不认可或忘了“君子和而不同”的教诲,90年的我,还用过一把印着“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标语的尺子。知道了过去犯过的错误,现在的国人似乎更好地做到了既包容又批判地接纳着新思想的出现,在这样的思潮背景下,国学的回归则证明了它本身所具备的无穷智慧和魅力。
国学,是以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为根基,不断发展变革的思想文化学术,研究自然世界、人类社会、人生价值的问题。下面以我自己所悟的角度来介绍国学这个系统。
百家争鸣立纲——横向看国学
首先,诸子百家的一些理论是相互对立统一的,先秦时期各家理论独立诞生的同时期作横向比较。我们都熟悉儒家和法家思想,所以重点以这两家做个对比讲清儒家思想和法家思想的对立统一性。
儒家和法家研究的核心课题是国家、社会的治理方式,前提是探讨如何引导、约束人性,在这一点上,两家主张是对立统一的。儒家以孔孟为代表,孔子主张一个“仁”字,在国家没有战争之时,被奉为理政治国的根基两千年之久。《论语》有半部都是孔子在定义“仁”的范围,《论语.颜渊篇》中,颜渊、仲弓、司马牛等先后问孔子什么是仁,孔子的回复有克己复礼、非礼勿视(听、言、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其言也仞等论述。孔子的思想,是相信人性本善的,主张通过因材施教,引导人一起构建“忠恕”、“仁政”、“德治”的理想国。《尚书》从仁政的角度讲了一遍尧舜以来的治国史,《中庸》提到“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辩证思维已在其中,《大学》“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循序渐进的论断富含逻辑思维。所有道理都讲的一派正气。而法家则不兴这一套,法家反儒家之道而行之,反而通过一次次业绩证明了法家思想对于富国强兵的不可或缺性。春秋时管仲辅佐齐桓公成就了第一个霸主,战国时吴起变法使魏国首先崛起,秦孝公排除万难坚持商鞅变法使大秦帝国受益六代之久,无不是以法家思想为脊梁。法家认为人都有好利避害的本性,鲜明地主张人性本恶,“官不私亲、法不遗爱”。这两个思想,在治世角度就是相互对立的,法家思想出成绩的时候,儒家思想是不得志的,故而孔子一生颠沛流离。儒家思想初期,凡盛行之处,国家必不强盛,故而鲁国在春秋时期存在感较差。后来汉武帝独尊儒术时,儒家思想早已不像孔子时纯粹绝对化,已经有荀子主张的性恶论对儒家思想进行了改头换面。故而在先秦时期,儒家和法家是两个对立的思想,但又相生相克,共存于世。
此外,关于乱世之时,究竟要怎么实现和平统一的问题,墨家和纵横家又站在了对立的立场。墨家的重点课题是研究自然科学,主张明鬼(重视继承前人文化财富)、天志(掌握自然规律)、节用(反对铺张浪费),但关于人类社会,也有明确的主张,奉行非攻(反对战争)、兼爱(人与人之间的平等),这与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思想有相似之处,总之是要用无私的大爱化解一切矛盾纷争。而由鬼谷子创立,其弟子苏秦张仪主攻了外交话术方向,合纵连横思想形成的战国政治局面,其弟子孙膑庞涓主攻行兵打仗,结合了兵家思想,纵观兵法的心法战略思想,不乏纵横家的权谋思想,三十六计有“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的思想,阴谋阳语本就是一体,事无定主,说无定辞,一切从现实的政治要求出发。这二者看待世事纷争有鲜明的对立态度,一个要非攻兼爱,一个要合纵连横。
阴阳家思想把阴阳对立概念探讨到了极致,与数学家的唯一正确性勉强形成对立。小说家、医家、农家、名家、兵家属于专业领域,这几家与思想的关系较小,不做探讨。此外还有个杂家,主张博采众长,以上思想都要懂一点。
到这里,诸子百家只剩下道家没提。道家的核心思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一个道字,涵盖了万事的规律,一个自然,涵盖了万物的名状。百家谈的都是自己的道,道家说你们讲的都离不开我的自然之道。道家是以老子的《道德经》为纲,极致自然的角度看宇宙万物,看人心浮沉。“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而奉有余”,人也好,天也罢,都是自然之属,天运行的规律就是要把海洋之水变成云送到干涸之地,损有余而补不足,人本来就是要奉行马太效应,让有钱的更容易赚钱,没钱的会陷在更严重的窘迫中,如果读到这些道理还有些许愤世情绪,那就难以悟透人之道,遑论用之。曾仕强说,老天爷占聪明人的便宜,聪明人占老实人的便宜,而老实人占老天爷的便宜,这就是一个自然循回之道,如果你觉得这只是自以为自己是老实人的人听了聊以自慰的道理,那还是没有深刻认识道家思想。庄子在遵循这些思想的基础上,鲜明突出了一些虚无缥缈的部分,超脱生死、追寻逍遥的境界使他成为了道家思想发展方向的旗帜。此外,我们要把道家和道教区分开,道家是老庄学说,是关于思想的论述,而道教有了神论,核心仍是崇尚自然之道,但更注重一整套富含宗教色彩的理论构建,我没有深入了解,不敢妄下结论。
法、道、儒、玄、佛、理、心各领风骚——纵向看国学
横向看完,再从国学发展的历史角度纵向看。诸子百家都是国学,而国学也作为一个整体在历史上发展前进。
秦时,法家独尊,在国家统一之后,法家思想的局限性开始显露,秦朝两世皇帝之所以施行暴政维持统一,严刑峻法的法家思想发挥了重要的底层逻辑作用。
至汉朝文景二帝时,奉行老子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百姓得以在长达数百年的战乱后安居乐业,统治阶级藏富于民,然而文景二帝在道家思想下不易进取,皇权得不到巩固,致使七王之乱诛了晁错,景帝之子汉武帝听从董仲舒的提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其实尊的是儒家思想中的等级观念,让君臣有别,各司其职。事实证明,儒家思想很适合治理大一统的封建帝国,老庄思想的清静无为不适合好大喜功的汉武帝,他在收割了祖上几代人藏于民间的富庶之后,用大汉铁军打出了一个民族的威严,树起了文明古国的脊梁,被强汉驱逐的匈奴人走投无路之下,竟却消灭了赫赫有名的古罗马帝国,足见当时大汉帝国的强盛。整个汉朝的思想,都是以《道德经》、四书五经等经典教人修身处世,引经据典是基本形态,故当时的国学又称两汉经学。
道家思想不再指引国家前进,但一直在民间发展,到了三国两晋时期,老子道德经中一句“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衍生出玄学,研究幽深玄远的东西,这时的玄学多讨论自然宇宙的问题,所讲的道理给人感觉不可知,不易懂,似是而非,这是国学走向形而上的开始,后世称为魏晋玄学。
南北朝时佛教传入,汉传佛教经过百余年的孵化成熟,及至唐朝,玄奘取经回来,佛学在中国流行,悄然成为中国民间主流价值观的一部分。玄学也形成了成熟的理论体系,且往占卜预测的方向发展而去,由袁天罡、李淳风作出《推背图》,玄学发展到了能精确预测千年之后、直到当今国运的水平,而盛行儒学、玄学之下的国学也结合了佛学思想,形成了隋唐道学。
到了北宋时期,受玄学道学的影响,《爱莲说》的作者周敦颐开创道学派,引领国学加注易经思想的砝码,尊一个“诚”字,传至他的学生程颢程颐,开始认为客观精神的“理”和主观精神的“心”是世界本源。国学的基本逻辑在主观基调下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