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可以治愈吗 http://pf.39.net/bdfyy/zjdy/190516/7143439.html
文章根据赵林教授南极之行
航行中授课录音整理
部分航海史实资料、地图引用自网络
亲代文明的嬗变及四大宗教体系的形成
众所周知,人类的几大文明,无论是民间所说的四大文明古国:中国、印度、巴比伦、埃及。(其实所谓的文明古国,无非是人类几个古老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出现的国家形态。)还是从学术角度划分的五个文明发生地:从西到东一字排开的话,依次是:地中海上的克里特文明,由于该文明的影响广泛的辐射到爱琴海沿岸地区,所以也被称为爱琴文明;然后是地中海南岸的埃及文明,由于受尼罗河灌溉,也叫做尼罗河流域文明;再往东就是西亚的两河流域文明,在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之间有一块冲积地,在那里建立的文明就是两河流域文明,又叫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美索不达米亚”就是两河之间的意思;再往东就是印度河流域文明,这个印度最古老的文明又叫做哈拉巴文明,是由南亚次大陆的土著达罗毗荼人在哈拉巴这个地方建造的文明;最后,亚欧大陆的最东边,就是我们中国的黄河流域文明,通常是指夏商周三代或者先秦时期的远古中国文明。这五种文明都诞生在旧大陆,并且我们今天的现代文明都是由这五个文明一脉相承而来。
人类最早的五个文明,像是一只幼蚕,最初从卵中孵化,然后生长成一个小虫,经过几次蜕皮变成我们熟知的幼虫,最后吐丝结茧,嬗变成蛾。它的形态不断变化,但始终是这个主体,经过千百年间的民族融合,文化交融,但始终保持了文明的原始基因。旧大陆的几大文明中,除埃及文明外,其他文明的发展莫过于此。而埃及文明却在发展中先后被波斯化、希腊化、罗马化、基督教化,最后在公元七世纪被伊斯兰教化;近代以来又被西方殖民。以至于今天的埃及虽然获得了政治独立,但如今的埃及已经深深地融入了伊斯兰教文明中,其自身的文明特性已经在多次被征服过程中彻底消亡了。今天埃及的语言是阿拉伯语,人种是阿拉伯人,信仰的是伊斯兰教,同古代的埃及没有任何关系,唯一可与古埃及文明联系的,仅仅是现代埃及人脚下这片古埃及文明发生发展的土地,以及风沙中正在逐渐褪色的物质遗存。
萨缪尔·亨廷顿
二十世纪末,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萨缪尔·亨廷顿发表了一篇著名的文章《文明的冲突?》。作者指出,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世界上发生了一些重大的变化,苏联的解体,东欧社会主义阵营的瓦解,以及国际关系格局中发生的相应变化,宣告了冷战时代的结束。二战以后形成的资本主义与共产主义的对垒将不再构成未来世纪国际冲突的主题,二十一世纪将会出现四个传统文明的重新崛起,形成新的对立与冲突。这四大文明,从东到西分为儒家文明、印度教文明、伊斯兰教文明、基督教文明。从这些原始文明的第二代以后特别是到第三代,逐渐形成了以四个不同的宗教或是伦理系统为主干的成熟文明体系。
到了公元7世纪,随着最后一个世界性宗教伊斯兰教的产生,人类的旧大陆便形成了四个成熟的文明体系,这些文明体系有的包括很多国家,有的仅有一个,比如儒家文明显然只有我们中国;基督教文明却包含很多国家,既包含分崩离析的西欧封建社会,又包括信仰东正教的俄罗斯和希腊等东欧国家;此外伊斯兰教也包含很多国家,历史上曾有一个很强大的阿拉伯帝国,此后又出现了各种各样的从阿拉伯帝国中分裂出来的突厥人国家,他们都是穆斯林,信奉伊斯兰教。所以公元7世纪以后,人类文明主要是以宗教作为纽带形成彼此之间的认同。然而宗教内部也会有分歧,有时甚至很激烈,但总的来说,其对内和对外是差别很大的。以基督教、伊斯兰教、印度教、儒家伦理等四大宗教—伦理价值系统为精神根基的四大文明体系,这就是大航海时代来临前的世界背景。
游牧民族对农耕社会的三次大冲击
在十五、十六世纪这个人类文明重要的枢纽点到来之前,人类的各大文明体系基本处于彼此隔绝的状态。中国发生的事,不会对西方基督教世界产生任何影响;同样,伊斯兰教世界的内部纷争,也与我们毫不相干。虽然彼此之间偶尔有些矛盾冲突,但总的来说并不像今天经济全球化这般息息相关。在这几千年的彼此隔绝中,人类在十五、十六世纪这个重要的枢纽点来到之前,文明形式最主要表现为两种社会体系的冲突——农耕社会与游牧民族的冲突。人类早期的文明都是分布在北回归线到北纬35°之间,位于这些纬度的地区,雨水充足气候温润,比较适合农业的发展。但是在北纬35°北边,有着一望无际的森林草场,从中国的蒙古草原一直到东欧黑海和里海北边。这些草原在陆地上是相连的,自古以来生活着许多彪悍的游牧民族,他们擅长骑射、凶猛彪悍,仗着金戈铁马不断地向南方农业社会发起掠夺性攻击。我们古时候就有“秦时明月汉时关”的描述,并且万里长城就是为了防范西北部游牧民族对内地的冲击。同样西方也是如此,罗马帝国以莱茵河、多瑙河为界,莱茵河以东、多瑙河以北的地方都属于野蛮的日耳曼蛮族。那么同样在中东地区,北方也生活着众多游牧民族,他们也不断南侵。所以在十五、十六世纪人类历史重要的转折点来到之前,人类社会经历了三次游牧民族对农耕世界的大冲击,这个冲击是全面性的,一旦发生便会形成一个浪潮,像一阵狂烈的飓风,将原本平静的湖面,卷起惊涛骇浪,连最远的水洼都不能幸免。
第一次大入侵的发起者主要是公元前年生活在黑海和里海沿岸,操持原始雅利安语的游牧民族。他们一浪一浪的不断南侵,持续了一千多年,形成了我们后来熟悉的那些西方民族的概念,比如说希腊人、意大利人、斯拉夫人、日耳曼人、凯尔特人、波斯人,以及白种印度人,这些族群的诞生都是源于第一次游牧民族对农耕世界的大冲击。造成第一次大冲击的游牧民族都是源于黑海和里海北边的大草原。在征战迁徙过程中,共形成了三路分支,其中一支朝西南前进,进入欧洲,构成了欧洲最早的民族,如凯尔特人、意大利人、伊比利亚人、希腊人、色雷斯人,以及今天欧洲北部的斯拉夫人、波罗的海人、日耳曼人等等。第二支往正南挺进,冲过了伊朗高原,在伊朗高原建立了一些政权,比如赫梯人、胡里特人、喀西特人。进入伊朗高原的这支移民中有一部非常强大,就是建立了波斯帝国的波斯人。第三支向东南侵入,来到了印度河流域,征服了印度河流域原住民达罗毗荼人建立的哈拉巴文明,他们就是白种印度人的祖先——操持原始雅利安语的白种印度人,此后形成的种姓制度一直延续到今天。比如今天印度的高级种姓中有很多人都是属于白种印度人,他们的身体形态非常像欧洲人,肤色受日照和纬度的影响逐渐变黑,但是身体形态仍然保持了欧洲人的特征。所以在第一次游牧民族对农耕世界的大入侵中,那些操持原始雅利安语的游牧民族在迁移过程中与当地土著进行交融,逐步形成了后来我们所熟知的那些古典文明的概念。
在中国这边,先秦时代的夏商周文明在游牧民族对农耕世界的第一次大冲击中幸免于难,原因很简单,因为在中国与西部的其他文明之间,有着崇山峻岭,有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喜马拉雅山这样一道一道的高山险阻,把操持原始雅利安语的游牧民族向东入侵的浪潮遏制住了,所以他们没有越过帕米尔高原来到我们中国,没有对中国黄河流域的夏商周文明形成威胁。但是,虽然中国亲代文明当时没有受到操持原始雅利安语的游牧民族的入侵,在大体相当的时间里,中国夏商周文明却受到了蒙古利亚人种和汉藏语系内部的一些游牧民族的入侵。根据历史文献的记载,早在商代,来自西北方的游牧民族就频频地威胁和骚扰黄河流域的农耕文明。这些西北的游牧民族在商周时代被中原农耕文明的人们贬称为鬼方、鬼戎、昆夷等,到秦汉时期又形成了统一的匈奴部落。当时人们把来自西北的这些游牧民族通称为戎狄,西边叫戎,北边叫狄,西戎北狄构成了黄河流域文明的主要威胁。从商代开始,什么昆夷啊、鬼方啊这些戎狄民族就不断地骚扰着中原农耕地区,再往后,到了周代,在西北边境广置烽火台,就是为了防止西北戎狄民族来犯。大家都知道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当时的烽火狼烟就是周朝防备西北戎狄民族侵犯而设置的预警系统。周幽王为了博得爱妃一笑,烽火戏诸侯,失信于天下,后来西北的一支游牧民族犬戎入侵,将周幽王杀死在骊山之下,周王室东迁洛阳,开始了东周列国时代。在春秋战国时代,中国西北方的那些诸侯国,如秦、赵、燕等,为了防止西北游牧民族的侵犯,都修筑了坚固的城墙,到了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就把这些国家的北城墙连接起来,筑成了万里长城。它的作用,还是为了防犯西北游牧民族。所以我们说,从商开始一直到西周,再到东周列国时代,西北的戎狄民族始终对中原形成了一个大威胁,他们不断地对黄河流域的农耕文明发起战争,有时也进行和平交往,双方形成了一个相互冲突和融合的漫长过程。这就是游牧民族对农耕世界的第一次大入侵。
至于游牧民族对农耕世界的第二次大入侵,大家都很熟悉,那就是以匈奴人为代表的大入侵,首先威胁中国。汉武帝时期,国家强盛,开始对匈奴发起主动攻击,匈奴人不敌汉朝军队,开始迁移,这样一来,就导致了整个欧亚大草原上的游牧民族大迁徙的多米诺骨牌运动。在几百年后,匈奴人的前锋甚至到达了多瑙河,并一度威胁罗马帝国,随后在匈奴人的挤压之下,日耳曼人等蛮族冲入罗马帝国的境内,摧毁了罗马帝国,将整个帝国拆分得七零八落。我们今天看到的西班牙、不列颠、意大利、法兰西、德意志等民族国家概念,正是在这次大入侵之后,各个游牧民族在原罗马帝国的领土上画地为牢而逐渐形成的。在第二次大入侵之前,并没有这些国家的概念,只有罗马帝国和罗马帝国之外的化外之地这两个非黑即白的概念。在这几百年的时间里,东方的大汉帝国同样开始衰落,以匈奴为首的鲜卑、羌人、氐人、羯人等游牧民族相继崛起,入侵中原地区,形成了历史上的“五胡乱华”情形,一支支游牧入侵者占领了黄河以北的广大地区,造成了南北朝对峙的局面。这就是游牧民族对农耕世界的第二次大入侵,再一次导致了广泛的改朝换代。
第二次游牧民族大入侵中的最后一支,是发源于阿拉伯沙漠的贝督因人,他们后来创立了伊斯兰教并且形成了一个很强大的阿拉伯帝国,一度气势如虹地对西方基督教世界形成了钳形攻势。早在游牧民族对农耕世界的第二次大入侵发生之前,旧大陆各文明地区就分别确立了基督教、佛教—印度教、儒家伦理的文化根基,到了公元七世纪,随着伊斯兰教的出现,四大文明体系便形成了。此时的文明已经不再以国家为单位,而是形成了以不同的宗教信仰为根基的文明体系,有的文明体系只有一个国家,有的包括很多国家,它们都是分别信仰同一种宗教或是处于同一种伦理价值体系之中。
四大文明体系中,旧大陆的西部形成了基督教文明和伊斯兰教文明两大对立阵营。大体上伊斯兰教控制了东方和南方,包括西亚、中亚、小亚细亚、非洲北部和西班牙大部分地区。西班牙以北属于基督教文明,在基督教文明中又分成两大块,一块是西欧天主教(罗马公教)世界,另一块是东欧东正教(希腊正教)世界,这是基督教文明的两个不同分支,由于基督教内部的文化分歧而形成的两个不同的子系统。在中世纪,伊斯兰教文明控制了大片土地,可谓是强劲的东风压倒西风;基督教文明则无论是西欧分崩离析的封建社会,还是东欧徒有虚名的东罗马帝国,都只能在伊斯兰教文明咄咄逼人的攻势之下勉强自保。公元十一世纪到十三世纪,西方基督教世界发起了八次十字军东征,结果以彻底失败而告终。也正是基督教文明与伊斯兰教文明长达一千多年的冲突,造成了双方极深的历史积怨。与旧大陆西部刀光剑影的暴戾情形不同,旧大陆东部的两个文明体系——中国儒家文明与佛教—印度教文明之间基本上是和平相处,进行了深刻的文化交流,佛教的东传就是这种文化交流的重要成果。
在四大文明体系形成之后,人类社会又出现了第三次游牧民族的大入侵,这次冲击主要是由蒙古人和突厥人发起的,成吉思汗及其子孙曾经横扫欧亚大陆,从中国的蒙古草原一直打到了匈牙利,打到了东欧。在整个中亚、西亚和东欧建立了金帐汗国(又称钦察汗国)、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伊儿汗国等四大汗国,并且消灭南宋建立了元朝。但是包括四大汗国和元朝,都是昙花一现,一两百年的时间里,纷纷瓦解,其中最后一个解体的是金帐汗国,后来的莫斯科公国就是在此基础上开始发展,逐渐演变成了后来的俄罗斯帝国。所以在当时,蒙古人基本上控制了大半个欧亚大陆,但是在他们占领的这些地方,文明体系已经相当成熟,原有的宗教信仰已经成为各地人民的立命之本,很难颠覆。所以这些蒙古征服者很快就融入到了被他们征服的地区的传统文化之中,被淹没和被同化在了他们所征服的本土文明中。
在蒙古人之后,突厥人再次掀起了入侵浪潮。在亚欧大陆中部,以撒马尔罕为中心,三个强大的突厥国家共同促成了一个所谓的突厥时代,在旧大陆的西边,首先是我们熟知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其领土囊括了小亚细亚、西亚、东欧巴尔干半岛、埃及、北非等地,以强大的实力对西方基督教世界形成了巨大的威胁。在南亚次大陆,稍晚出现了突厥人的莫卧儿王朝,虽然莫卧儿王朝不像奥斯曼土耳其帝国那么强大,但是曾经也统治了印度两百年,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大家如果去印度旅行,一定会参观过著名的景点泰姬陵,这就是莫卧儿王朝一位国王的爱妃的陵寝。而在莫卧儿王朝出现之前,在偏北的中亚地区,以撒马尔罕为中心,曾一度出现了一个强大的草原帝国——帖木儿帝国,创建者帖木儿据说是成吉思汗女儿的后代。强大的帖木儿帝国曾经向西击败并俘虏了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皇帝,向南征服了波斯人建立的萨珊王朝,而稍后在东南方向所建立的莫卧儿王朝的创立者也正是帖木儿的后裔。由此可见,当时大半个亚洲都囊括在了帖木儿帝国的版图之内。
年,世界在这一年转轨
年,年近七旬的帖木儿雄心勃发,准备入侵明朝治下的中国,也就在这一年,人类的历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草原上的夕阳沉寂在锡尔河畔,而在广袤的海洋上,初生的太阳即将揭开世界历史的新篇章。
年发生了两件重要的事件:帖木儿的离世和郑和下西洋。我们首先看北边的帖木儿,在这一年帖木儿大汗率领二十万大军踏上了入侵中国的征程,但由于帖木儿年事已高,在到达锡尔河畔的讹答剌城的时候,得暴病而死。大军缺失主帅后立即陷入了群龙无首的状态,毕竟帖木儿帝国是一个松散的草原帝国,一旦其权威的统治者去世后,帝国将立即土崩瓦解。所以这次对中国的入侵并没有成为现实,有惊无险。也就在同一年,明朝永乐皇帝在备战帖木儿入侵之时,派遣宫中太监郑和率领船队下西洋。这两件事从整个世界历史的宏观角度来看,具有非常重要的划时代意义。前一件事意味着三千年来,游牧民族通过金戈铁马,建立世界帝国的梦想到此终结,随着帖木儿的离世,游牧民族再也不可能对农耕世界产生全局性的影响。而郑和下西洋,意味着人类通过海洋征服世界的时代开始了,此后的历史证明,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未来世界几百年的命运。而这样一个大好机会,最早是把握在郑和手里的,是在我们中国人手里的,所以这件事在今天看来,仍然有几分令人扼腕的意味,但这也是难以改变的结果,毕竟中国的儒家文明是以自然经济为主的农耕社会,并非追求利润至上的资本社会。
在帖木儿离世后,意味着以撒马尔罕为中枢的陆上交通路线已经变得不再重要,面向海洋的西欧和东亚转而成为下一个时代的中心,海洋作为新的通途取代了过去以亚欧大陆为主的丝绸之路。过去的贸易主要是靠丝绸之路,在唐宋的时候尤其兴盛,其他时期几乎处于凋敝状态。根据历史记载,真正意义上把丝绸之路独自走完的,当数马可·波罗。但马可·波罗的故事也同样带有传说色彩,因为马可·波罗的游记是在他回到热那亚共和国(位于意大利西北海岸),在战争中被俘虏后,在牢狱中口述而成的,其内容的准确性真假难辨,很可能参杂了不少杜撰的环节。但无论如何,马可·波罗和他的父亲及叔叔确实通过陆上丝绸之路来到了中国,曾被忽必烈大汗委以重任,并在中国生活了十七年后又从海路返回了意大利。他所经过的这两条路,其实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一带一路”两条路线。
我们再回到海路,郑和的航行可以说开辟了从中国连接世界的航道,这条路在郑和之前其实已经存在,但是断断续续并没有人将之形成一个完整的航海路线。在这方面,郑和可以说是当时远洋航海的开拓者。令人叹惋的是,就在年明宣宗一纸诏令,停止对外航海,销毁了郑和当年的所有航海资料,巨大的远洋宝船停泊在河道内任其腐烂之时,西方世界开始走向了海洋,而且很快通过海洋的探险证明了: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掌握了世界未来几百年的命运,接下来我们看看西方人是如何走向海洋的。
西欧航海先驱
凡是去过葡萄牙的朋友,在里斯本一定能看到一座巨大纪念碑,该纪念碑为纪念航海家亨利王子(HenriqueoNavegador,~)逝世周年而建。其外形如同一艘展开巨帆的船只,船上雕刻着亨利王子和其他数十位水手的雕像。船头站立者即为亨利,其后为其助手和后继者迪亚斯、达·伽马、阿布拉尔、阿尔克开克、哥伦布、麦哲伦等葡萄牙、西班牙的伟大航海家,以及葡国历史上有名的将军、传教士和科学家,颇具气势,以纪念葡萄牙年来开拓海洋的光辉历史。其实拨开荣耀的外衣,这些航海者中有一些不过是官方支持的海盗罢了。站在最前面的亨利王子,是葡萄牙国王的儿子,曾经从穆斯林手中光复了北非的休达。亨利王子满脑子十字军的理想,时刻希望重新燃起十字军东征的热潮。所以在十五世纪二十年代,也就是郑和第六次下西洋时,他在葡萄牙最南端的萨格雷斯建立了一座航海学校,这座学校培养了众多的航海家。在葡萄牙王室和西班牙王室的支持之下,葡萄牙和西班牙的航海家们开始发起了对海洋的探索,其中不乏名人如迪亚斯,达·伽马,哥伦布,麦哲伦等。那么西方人是如何开始航海探险和地理大发现的呢?
我们先来看一张图,这张图大家可能觉得有些奇怪,我们习惯了太平洋在当中而大西洋在两边,这张图正好相反,大西洋在当中,太平洋在两端。西班牙和葡萄牙这两个欧洲最西南端的国家,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造就了两国在航海上的领先地位。西方航海的最初目的,其实和寻找富庶的东方密切相关,马可·波罗回到热那亚后,宣扬元朝时期的中国是多么的富饶,遍地是黄金,再加上很多去过印度的商人也对东方做出了过分夸大的富饶描述,引起了西方世界前往东方寻找财富的热切愿望,另外一个目的,便是要通过海上道路,绕过穆斯林控制的东欧和亚洲地区,寻找东方的基督徒,并且联合他们共同对抗伊斯兰教世界。
正是因为文艺复兴,复兴了古希腊的地球概念,所以在陆上丝绸之路被突厥人彻底切断之后,仍然可以通过海路,沿着陆地边缘不断向南,绕道前往东方。当时的人们认识有限,并不知道还有美洲和太平洋的存在,所以认为从欧洲出发,大西洋的另一端一定就是东方,这也就导致了哥伦布的探险活动。哥伦布一直到死都认为他发现的是印度,而不是美洲新大陆,所以错误的将美洲土著称为印度人(印第安人)。当时人们对地球大小的概念,要远远小于实际情况,甚至麦哲伦知道有太平洋的存在,却远远低估了太平洋的面积。
在当时的地球概念的引导下,葡萄牙人选择了一条向南航行的线路,绕过好望角前往印度洋,通过阿拉伯海,抵达印度的科钦,建立了第一个贸易据点。然后通过科钦作为跳板,葡萄牙人穿过马六甲海峡,后继的航海家又到达了南中国海的澳门。当时正处于明朝时期,这些航海者认为中国和印度一样,也是处于分崩离析的状态,很容易占领土地。结果在与明朝海军的战斗中被打得丢盔卸甲,溃不成军。怎么办呢?葡萄牙人想出了一个说辞,借口船只货物浸水,需要上岸晒货,向明朝政府租借了澳门半岛的大三巴(发音为“圣保罗”)一带。直到南京条约签订的时候,三百多年间,这块地区都属于葡萄牙商人向中国政府租赁的地区,每年需要向当地的中国官府缴纳租金。到了年鸦片战争后,墙倒众人推,葡萄牙殖民者趁火打劫,才逼迫清政府割让了澳门。从15世纪末叶开始,葡萄牙人就开辟了向南航行绕过好望角,进入印度洋,再经马六甲海峡到达中国的海上航路。
哥伦布数次航信线路图
西班牙人则另辟蹊径,探寻了一条向西航行的路线。哥伦布本人并非西班牙人,而是意大利的一个水手,从小非常熟悉海上航行,当时的西班牙在伊莎贝拉和斐迪南双王的统治下如日中天,拔掉了被穆斯林占据的最后一个据点格拉纳达,光复了西班牙全境。所以趁此时机,作为冒险家的哥伦布向双王进言,声称其可以帮助西班牙人开辟前往东方的航路,去发现黄金和基督徒。当时的西方人比较闭塞,认为世界上只有两种人,不是穆斯林就是基督徒,他们的敌人是穆斯林,因此在穆斯林世界的背后,即印度和中国,应该有着一些早先从欧洲走出去的基督徒。西班牙人认为这些地方的人民都是信仰基督教的,所以当时他们一方面想着到东方去寻找黄金白银,另一方面则想去寻找基督徒,以便建立联合阵线共同对抗中间的伊斯兰教徒。
由此,西班牙女王给了哥伦布三艘船,七十多名水手,开始了他的探险。因为已经有了圆形地球学说,并且单纯的认为从西班牙出发只要一直往西,通过汪洋大海一定能够抵达对岸的印度,所以哥伦布便选择了往西航行的路线。这条往西的路线,和南下沿着非洲西海岸绕过好望角的路线截然不同。选择南下路线,毕竟是贴着海岸线航行,一旦遇到海难,只要上岸就能保命。可向西的航道却是在茫茫大海中只可前进不可后退的生死之旅。从这一点不难看出,哥伦布率领的这些航海先驱们可谓浑身是胆,充满着对黄金白银以及荣誉的渴望。他们与永乐皇帝派遣郑和下西洋宣扬明朝恩威的动机是完全不一样的。哥伦布一行从年9月7日出发,同年10月12日到达中美洲的巴哈马群岛。在此之后哥伦布共四次到达美洲,第三次航行,抵达了委内瑞拉一带,后来却因未给女王带回其宣称的黄金和基督徒而被镣铐加身,押解回了西班牙,关进了大牢。出狱后,哥伦布始终坚信自己到达的是印度,为了证明这一点又一次带队出发,但直至哥伦布去世,始终不知自己发现了当时人们闻所未闻的美洲新大陆。其实在哥伦布去世之前,就已经有人穿过了巴拿马地峡,发现另一边仍有广阔的海洋,并猜测哥伦布应该是搞错了,他所达到的并非印度。
年,在哥伦布第三次航行出发后不久,意大利航海家亚美利哥·维斯普西(AmerigoVespucci)随同葡萄牙人奥赫达率领的船队从海上驶往印度,他们沿着哥伦布所走过的航路向前航行,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到达美洲大陆。亚美利哥对南美洲东北部沿岸作了详细考察,并编制了最新地图。年,他的《海上旅行故事集》一书问世,引起了全世界的轰动。在这本书中,引人入胜地叙述了发现新大陆的经过,并对大陆进行了绘声绘色的描述和渲染。亚美利哥向世界宣布了新大陆的概念。一下子冲垮了中世纪西方地理学的绝对权威普多列米制定的地球结构体系。于是,法国几个学者便修改和补充了普多列米的名著《宇宙学》,并以亚美利哥的名字为新大陆命名,这就是“美洲”一词的由来。
1年,一位名叫阿布拉尔的葡萄牙航海家,被认为是最早到达巴西的欧洲人。1年3月9日,佩德罗·阿尔瓦雷斯·阿布拉尔被国王曼努埃尔一世任命为一支由13艘船只组成的远征队司令,共有人。虽然与郑和船队的规模不能比,但对照以前的探险少则一条船,多则四条船的规模,可以说是空前强大的,也反映出国王志在必得的雄心壮志。发现好望角的迪亚斯担任其中一条船的船长。这次航行的目的不是探险,而是征服印度,垄断香料贸易。舰队根据达·伽马的建议,远离非洲西南海岸,绕一个弧形向西南方向前进。但这个弧形绕得有点太大了,以至他们到达了南美大陆东部隆起的地方(即巴西),船队在抵巴西东海岸的帕斯夸尔山,在塞古鲁港(即今加布拉利亚湾)登陆。他在岸边竖起刻有葡萄牙王室徽章的十字架,宣布该地区为葡王所有,并派一条船回国报讯。
休整后,其余的船队继续向东航行去印度。在经过好望角时遭遇风暴,船队中有4艘船在风暴中失事。在罹难的船员中,有一位是探险家巴托洛米·迪亚斯。风暴吹散了船队。其中一艘船迷了路,并发现了非洲东海岸外的马达加斯加岛。其余的船继续航行于同年9月到达印度的卡利卡特,但他们在那里遇到了麻烦。他们在海岸边的居住点遭到了攻击,阿布拉尔的许多水手被杀。阿布拉尔以牙还牙,从海上向卡利卡特发起攻击。不分青红皂白地炮轰卡利卡特城,从凌晨一直打到深夜,并且洗劫在港口内的商船,杀害了无辜船民人。
此举加深了葡萄牙人与当地居民和穆斯林之间的历史仇恨。但是阿布拉尔的行为受到与卡利卡特有世仇的附近的科钦、坎纳诺尔等小邦的欢迎,他们邀请阿布拉尔到他们的港口,卖给葡萄牙人大批的香料。葡萄牙人充分利用了科钦和卡利卡特的矛盾,在印度沿海建立了永久性的贸易据点和武装据点。这样,在东非海岸发生过的事又一次上演了,葡萄牙人又一次利用当地人的分裂达到了自己的目的。在阿布拉尔还未返回葡萄牙的时候,国王又派出了一支船队奔向印度,从此开始了一年一度的远征印度。
阿布拉尔将巴西命名为“真十字地”,并且在出发去好望角之前,声称这片土地为葡萄牙所有。然后,他沿海岸航行,在繁荣的印度科钦附近建立了另一个居住点。年夏季,阿布拉尔一行回到了葡萄牙。在这次航程中,尽管他们损失了6艘船和许多人员,但他们的赢利超过了总花费的数倍。这是一次成功的航行,意味着阿拉伯人和威尼斯人对香料贸易的垄断已经被打破,更重要的是葡萄牙人还留下了据点,为下一步控制香料贸易做好了准备。
西班牙和葡萄牙在探险方面领先于世界,为了协调两国之间的利益冲突,双方在年签订了《托尔德西拉斯条约》。该条约在大西洋上划了一条势力分界线,以佛得角群岛以西里格为界(一里格约等于三海里),此界以西新发现的土地属于西班牙,此界以东新发现的地区(包括新大陆的巴西)属于葡萄牙。这样,西班牙便得到了除巴西以外的大部分南美洲和整个中美洲的控制权。
年—年,航海家麦哲伦奉西班牙王室的命令,率领5艘船开始了环球航行。船队在大西洋中航行了70天,年11月29日到达巴西海岸。第二年1月10日,船队沿南美洲东海岸继续向南航行,来到了一个无边无际的大海湾。船员们以为到达了南美洲的尽头,可以顺利进入新的大洋了,但是经过实地调查,那只不过是一个河口——拉普拉塔河口。这个河口就位于我们在布宜诺斯艾利斯上飞机的小机场附近,河流入海口宽达三百多公里,是世界上入海口最宽的河流。这条河就是麦哲伦航行中经过的一条河口,他一直想寻找一条通道前往太平洋,误把这个河口当作了海峡,结果越走越窄,最后发现不是一个通道而是一条河,于是只好原路返回。此后继续向南航行,终于来到一个曲折诡异且迷雾重重的海峡,这条海峡后来被称为麦哲伦海峡。
麦哲伦率领船队沿着麦哲伦海峡航行。峡道弯弯曲曲,时宽时窄,两岸山峰耸立,奇幻莫测。海峡南岸的土著居民,欢喜燃烧篝火,白日蓝烟缕缕,夜晚一片通明,好像专门为麦哲伦的到来而安排的仪仗队。麦哲伦高兴极了,他在夜里见到陆地上火光点点,便把海峡南岸的这块陆地命名为“火地”,这就是智利的火地岛。
穿过麦哲伦海峡进入太平洋之后,麦哲伦的舰队继续向西航行,历经将近一百天的航行,一直没有遭遇到狂风大浪。麦哲伦的心情从来没有这样轻松过,好像上帝帮了他大忙,他就给这片宽阔的海域起了一个吉祥的名字,叫“太平洋”。最后麦哲伦顺利的来到菲律宾群岛,在与当地土著的纷争中,麦哲伦死在了土著人的刀下。麦哲伦死后,船队的大副带领剩余的18名船员驾驶着旗舰维多利亚号继续航行,通过印度洋,绕过好望角,终于回到了西班牙,总共历时两年多时间。出发时人5艘船,最后仅剩18名水手一艘船返回,可谓悲壮至极。这次航行功德无量,证明了地球果然是圆的,而且在海洋上是相通的。从此葡萄牙和西班牙分别控制了从南边和西边抵达东方(亚洲)的航路。
葡萄牙人通过控制东南亚和印度的肉、丁香、花椒等香料贸易而大发其财,对于西方人来说,香料是腌制肉食的必备调料。所以一时间,葡萄牙被称为“香料帝国”。此外葡萄牙人又意外地发现了巴西,巴西出产甘蔗,因此葡萄牙又被称为“蔗糖帝国”。而西班牙人则通过在南美洲的殖民,很快在秘鲁和玻利维亚等地发现了储量巨大的银矿,源源不断的白银通过加勒比海运回西班牙,使得西班牙一时间富甲天下,被称为“白银帝国”。十六世纪,由于西班牙在中南美洲和南太平洋上的菲律宾、摩鹿加群岛等地都建立了殖民地,所以当时的西班牙国王兼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豪迈地宣称:“在朕的国土上,太阳永不落山!”西班牙因此而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日不落帝国”,那时候英国还没有崛起。
西班牙和葡萄牙分别控制了东西两条通往东方香料群岛(摩鹿加群岛)的航路,所以两国又以香料群岛为界限,在年签订了《萨拉戈萨条约》。《托尔德西拉斯条约》和《萨拉戈萨条约》,就以西经46°和东经°为界,把整个地球划分为两大势力范围,一半世界属于葡萄牙,另一半世界则属于西班牙。这是西方殖民主义者第一次公开瓜分世界,由此拉开了全球殖民化历程的序幕。
全球殖民时代的到来以及两种西方化模式
早在十六世纪,西班牙和葡萄牙就已经开始了瓜分世界的行动,此后不久,荷兰、英国、法国等新兴殖民国家纷纷崛起,开始与西班牙、葡萄牙竞争殖民霸主地位。英国、法国等国与西班牙、葡萄牙的殖民模式大相径庭,西班牙、葡萄牙是前资本主义的殖民模式,主要通过海盗式的海外掠夺,控制殖民地资源,以囤积居奇、贱买贵卖的转手贸易获取巨额利润,缺乏强大的工业作为经济支撑。而英、法等国则是经过经济和政治的转型而成为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以强大的工业生产作为后盾,通过产品输出占领海外市场,建立广泛的贸易据点,形成经济、政治、文化一体化的殖民体系。因此在海外竞争中,英国、法国、荷兰等国很快就超越了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海上势力,成为全球殖民主义的新主角。
我们刚才提到,在地理大发现时代,往南走的路线被葡萄牙人控制,往西走的路线被西班牙人控制,因此英国人和荷兰人为了发展自身的贸易,迫切需要发现一条新的航线,这就是东北航道和西北航道,即顺着大西洋北上,沿着俄罗斯北部向东航行,前往太平洋和东方;或者通过冰岛和格陵兰岛以北的北冰洋,向西进入太平洋。但是通过艰难的探险活动,人们发现东北航道和西北航道均无法通航,因为北冰洋常年冰天雪地,船只难以通行,无法实现正常的贸易通航。所以从这方面看,当时的英国人和荷兰人想通过北部航道进入太平洋的愿望落空了,但是他们却意外地发现了从格陵兰岛至加拿大再延伸到北美洲的广袤海岸线,在加拿大和美国的土地上建立了广大的北美殖民地。再往后,殖民扩张的步伐就开始侵蚀古老的文明所在地——亚洲,于是整个人类世界都被裹挟到西方国家所推动的全球殖民化浪潮中。
正是这样一种全球殖民化的浪潮,从西班牙和葡萄牙在十六世纪不知天高地厚地瓜分世界,到后来荷兰、英国、法国等国相继崛起并且最终在全球范围内建立起殖民体系,新兴的西方国家很快就在东方农耕文明面前显示出经济优势、政治优势和军事优势。随着广阔的海洋被西方殖民主义者所控制,人类社会从十五、十六世纪以后由一个新主题取代了旧主题:以往的游牧民族与农耕世界之间的冲突被新兴的西方工业文明与传统的农耕文明之间的冲突所取代。这之后的故事就变得非常简单,那就是西方工业文明如何一块一块地将东方农耕世界纳入到它的文明体系中,使之变成西方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这样就开启了全球的殖民化历程。
从宏观角度看,西方影响全球有两种模式,一种模式是以英国为代表,通过海外殖民,向海外输出它的政治制度、经济模式、文化观念和宗教信仰,迅速把广阔的海外世界纳入到它所开创的殖民体系中,使这些殖民地接受了资本主义制度。而另一种模式,却往往被我们所忽略,那就是以俄罗斯为代表,它不是通过海洋进行殖民扩张,而是通过社会革命的方式推翻旧制度,建立起以俄罗斯苏维埃为楷模的社会主义制度。这两种模式都是由西方开创的,等于西方把世界抱在了怀里,一只手通过海外殖民建立了资本主义体系,另外一只手则通过社会革命建立了社会主义体系,最终在全球化的舞台上演绎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之间的大博弈。因此,这种博弈实际上是西方内部矛盾的一场地域扩大化,是借助全球的舞台,把罗马帝国的理想和基督教的理想以一种新的方式重演出来。资本主义无非是罗马帝国在现代的再现,而共产主义可以追溯到基督教的天国理想。所以无论是资本主义也好,共产主义也罢,都是西方模式在全球化时代的一种表现形态。所以,随着二十世纪末共产主义阵营的瓦解和冷战的结束,这对同源于西方文化的两种模式之间的冲突也告一段落,那么下一个时代将会出现什么前景呢?很可能会出现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中所说的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被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冲突所掩盖了百年之久的传统文明之间的分野,或将重新呈现,四大文明之间的文化抵牾或将变得越来越突出。
-End-
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不错
可以转发至朋友圈
这将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
......................................................
近期游学预告
点击图片,了解详细行程
......................................................
友朋会
阅读与行走,名家精粹
赵声良
敦煌莫高窟的历史、艺术价值
致敬
敦煌守护者
赵声良
在这样一座宝库前我无足轻重
非洲探秘
非洲探秘之二
赵林
南斯拉夫的复杂往事。
赵林
远去的罗马雄鹰。
赵林:,中国失掉了世界。
赵林:美国新左派运动述评
景德镇之行海量美照来袭!
秦晖
面包和马戏。
秦晖
拜占廷罗马法、中国古代法与中国法制建设。
秦晖
在罗马谈罗马帝国体制。
许纪霖、秦晖、金雁:殖民、革命与道路
秦晖:在古巴漫谈古巴
秦晖:中越间的历史情结。
许纪霖:古巴革命与卡斯特罗
许纪霖:在玛雅,谈玛雅文明比较。
赵林
西方文化的传统与更新
赵林
法兰西文化的历史传承与精神气质
赵林
《巴黎圣母院》的基督教之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