惨烈的国运相赌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门诊靠谱吗 http://m.39.net/pf/a_4477514.html
年6月22日到年5月9日,整整个日日夜夜,两个 工业强国以死相拼,从北极圈打到高加索山脉,从伏尔加河打到欧洲心脏地带的易北河,战线绵延几千公里。每场重大战役,双方都投入百万大军,坦克数千辆,火炮数万门。参战的士兵来自整个欧亚大陆数十个国家,平均每天都有数万官兵伤亡,一直打到一方的国土全部被占领,武装力量几乎全军覆灭。这场战争彻底改变了欧洲乃至世界的政治格局。根据俄罗斯国防部公布的损失统计数字,二战期间,苏军阵亡、伤重死亡、病亡和被俘后死亡相加,共计.48万人,再加上动员入伍途中死亡的50万人,总计军人死亡.48万。苏军受伤人员为万人,总伤亡数达到多万。除了军人的伤亡,还有数量惊人的平民伤亡。俄罗斯统计,二战苏联和平居民死亡万人,总计军民死亡约万人,相当于全苏人口的七分之一。年,包括大战前新吞并的西乌克兰、摩尔多瓦、波罗的海三国等地区,苏联人口约一亿九千万。减去一半多点的女性,再减去男性中的未成年人和老年人,苏联的中青年男子大约在五、六千万左右,其中苏军伤亡了多万,再加上男性平民的伤亡,可以说苏联成年男子的一半非死即伤。受创最深的是年出生的苏联男性。年,他们满18周岁,正赶上参军的年龄,四年打下来,他们80%没有活到胜利的那一天。年,苏联总人口从年的1.9亿下降到1.67亿,男性人口只剩43.2%,女性则为56.8%。在年7-9月的基辅防御作战中,苏军阵亡失踪超过60万。9月30日,德军发起台风行动,直扑莫斯科,在维亚兹马和布良斯克完成了双重包围圈,合围了苏军三个方面军。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苏军阵亡20万,被俘67万,再加上受伤入院的,莫斯科门前的百万苏军被一扫而空,以致于斯大林问朱可夫:“你觉得能够守住莫斯科吗?我是在怀着巨大痛苦问你这个问题,希望你诚实地回答。”-43年初的斯大林格勒战役,苏军阵亡失踪47.7万,负伤64万。年夏的库尔斯克战役,苏军彻底赢得了战争的主动权,但是其间的7月至9月,苏军阵亡68万,失踪11.5万人,负伤万,作战部队在3个月内减员三分之一,是整个战争中伤亡最重的时期。到了战争后期,苏军的伤亡依然很大。在反攻德国的道路上,苏军平均每天留下具士兵的尸体。打到波兰,苏军阵亡60万人。打到匈牙利,阵亡14万。柏林战役,尽管苏军已经具有 优势,尽管谁都不愿意在胜利的前夕倒下,苏军仍然付出了阵亡8.1万人、负伤28万人的代价。除了空前的伤亡,还有空前数量的人被俘。特别是在战争的 年,苏军基本上抵抗不住德军装甲部队的钳击,一个又一个集团军被合围。年夏的白俄罗斯防御战,苏军被俘28万。年7月中旬到9月上旬的斯摩棱斯克会战,苏军被俘30万人。7月至9月的基辅会战,希特勒称为“战史上 的合围战”,德军俘虏苏军66万人。据俄罗斯统计,苏军在整个战争期间,被俘万,近半数即万人死亡。德国和西方史学家一般认为苏军被俘人数在万以上。惨重的损失之下,苏联的动员能力也到了极限。在这个不到两亿人口的国家,先后动员了万人参军。战争爆发的第二天,苏联首先对23岁到37岁的男性公民实行动员,七天之内就有万人应征入伍。八月,由于在斯摩棱斯克、乌曼和第聂伯等战役中遭受巨大损失,苏联进一步征发18岁和40-50岁的人参战。到战争的 一年,苏军征兵年限进一步放宽,下限17岁、上限55岁的男子都扛起了枪。连妇女也纷纷从军。一般国家的女性从军,主要担负医疗、通信等后勤工作,苏联女兵则当上了狙击手、机枪手、侦察兵、坦克兵和飞行员。在战争期间,苏联共有80多万妇女从军,死亡过半。到战争中后期,苏联把罪犯也放出来了。年库尔斯克战役前夕,为解决兵力不足的问题。贝利亚向斯大林建议从劳改营和教养院提前释放犯人:“别让这些苏维埃的灰尘再去浪费苏维埃的粮食了,应该让他们承担战争的责任。”于是,斯大林在年8月29日颁布命令,先后把多万名劳改犯和问题军人送上前线,其中40多万人编进惩戒营,从事最危险的战斗任务。年一年下来,损失超过50%,损失率是普通部队的3-6倍。苏联后方的青壮年男子基本上已经搜罗一空,丘吉尔在参加雅尔塔会议的时候,曾经注意到街上已经见不到男性平民,连交通警察都是女的。在苏德战争中,德国也彻底打得筋疲力尽,其人力枯竭的问题甚至比苏联还要严重。与苏联不同,德军同时在多条战线上作战,北欧的森林,意大利和巴尔干的山地,法国的平原,北非的沙漠,乃至大西洋的海底,到处有德军士兵的身影和坟墓。但是总的来看,苏德战场是毫无疑问的主战场。二战时期,德军死亡、失踪将近万,其中死于苏德战场的约万。苏德战争开战前4周,德军伤亡人数已经超过西欧战役的总和。开战两个月,最早突入苏联的德军部队就只剩下了60%。而苏德战争前期的伤亡还不是最严重的,随着苏军规模的扩大、装备的改善和战斗技能的提高,德军的伤亡直线上升。德国在东线阵亡人数,年约30万,年约50万,年约70万,年达到万。一个德国老兵回忆,当时征兵以18岁划线,一满18岁立即入伍,中学毕业生一届一届地送到前线。在他毕业的中学里,年出生的男生没有一个从战争中活下来。年库尔斯克战役失利以后,德国取消了家庭 一个儿子或者大家庭父亲的免服兵役的规定。征兵年限逐步放宽,上限扩大到45岁,后来又扩大到60岁。年,希特勒下令16岁到60岁的男子,一律编入国民冲锋队,承担乡土防御的任务。年3月,德军征召年出生的男性入伍,正式打破了十八周岁的 服役年限。因体检被淘汰的人员也不能免除兵役,例如在西线的第70步兵师主要是由患胃病的人组成的,只能吃白面包,号称“白面包师”。甚至还有一个营,完全由患耳疾的人组成,命令靠手语传达。为了弥补本国人力的不足,德国还大量征召外籍人员参军。先是德国侨民,继而北欧、西欧的志愿者和苏联战俘都可以加入德军,曾在德军中服役的外籍人员超过万,来自30多个国家。至于犹太人,到战争后期,如果只有50%的犹太血统,也可以加入军队。但是,出于文化传统和意识形态的考虑,德国始终没有征用妇女加入作战部队。到战败之时,德军总损失(伤、亡、被俘和失踪)总计.8万,占年男性人口的46%,其中在东线的损失达.8万人,占了总损失的80%。就人力资源的动员和损耗而言,苏德战争称得上是一场不折不扣的总体战。从法国大革命开始,欧洲的战争形态发生了很大变化。中世纪的欧洲小国寡民,战争属于贵族、骑士和雇佣军的职业,目的是王朝的利益,平民并不参战,一场战争往往只有几千人参加,上百人伤亡,只要能够达到目的,尽量避免会战和流血。但是法国大革命把征兵制和意识形态引入了战争。年8月,法国革命政府颁布了全民动员令:“年轻男子应该去战斗,已婚男子应该制造武器和运送补给;妇女们要缝制帐篷和军装,去医院里服务;孩子们应该把亚麻布做成绷带;老人们应该到公共广场上,鼓舞战士们的士气,宣传对国王的仇恨以及共和国的团结。”当时,法国17到25岁的健康单身男子全部参军。正如法国元帅福煦后来所言:“法国革命凭着它的原则的力量和能力,凭着它所鼓舞起来的人民的热情,已经把整个民族的全部重量和一切力量,都投放到天平上了。而在过去,天平上的重量只是有限的军队和国家的有限(正常)税收。”“国王和国王的战争结束了,民众和民众的战争开始了”。战争性质的变化,在 次世界大战中已经表现得非常明显。世界上所有最强大的民族国家都投身其中,参战国家的人民不分阶级,不分党派,全都兴高采烈、斗志昂扬地走上前线,工业革命以来发展起来的强大的科技和工业围绕战争全速运转。一战参战的军人6万,死亡万,青年贵族军官身先士卒,伤亡尤为惨重,致使欧洲许多历史悠久的贵族家族绝嗣。对现代战争的长期性和残酷性,德军高层的有识之士认识是非常清楚的。老毛奇在年就预言,下一次战争可能要打7年,甚至30年,因为现代国家的资源太巨大,一次会战不足以放弃战争。小毛奇在年说得更明白:“那是一种民族战争,不是一次决定性会战所能完成的,必须经过长期苦战把全部国力都耗尽,否则一个国家不会屈服。”一战结束以后,德国名将鲁登道夫写下了《总体战》。他认为,现代战争已经是总体战,从战场的范围看,“已经扩展到了作战国的全部领域”,“总体战不单单是军队的事,它直接涉及到参战国每个人。一战的经验表明,德国要进行总体战并不困难,难的是进行长期的总体战。德国自然资源极为贫乏,石油、天然橡胶、钨砂、铬矿等重要的战略资源全部需要进口,甚至粮食都不能自给。德国一战宣布投降的时候,寸土未失,军队仍然战斗在敌国的土地上。但是在英国皇家海军的严密封锁下,国内生活困难,在战争的 两年,德国有80万非战斗人员死于饥饿和营养不良。德国一战的失败,主要不是败于战场,后方不稳、士气低落是主要的原因。因此,尽量避免陷入持久战和总体战,就成了希特勒领导下的德国的战略目标。所幸的是,在古德里安为代表的德军将领的努力下,德国的闪电战逐渐炉火纯青,避开总体战似乎有了可能。闪电战的基本打法是在决定性的地段,大量集中使用坦克集群,在空军的配合下突然发起进攻,突破对方战术防御地域后,高速向战役纵深进攻,进而围歼敌主力集团。从战略层次讲,闪电战不仅要在敌人重兵集团展开之前,瘫痪其防御体系,更重要的是摧毁其抵抗意志,使得敌国很快投降。闪电战在波兰战役中初试锋芒,在西欧战役中达到顶峰。德军1天时间就拿下丹麦,5天占领荷兰,12天打下南斯拉夫,18天荡平比利时,23天夺取挪威,27天内征服波兰,39天就让号称“欧洲 强国”的法国投降。到苏德战争爆发前,德国已经占领了大半个欧洲,兵锋所向,无不披靡。在这个过程中,德国并没有投入全部国力,只是利用其现有的工业基础实行了宽度军备计划,军备生产的战线很长,但是规模不大。在二战爆发前的六年,整个德国工业产值仅有6%~7%直接用于军事。二战爆发以后,德国也没有实行总动员,就顺利地横扫西欧、北欧和巴尔干半岛。对苏开战以后,因为前几个月打得比较顺手,德国甚至把一部分军工生产能力转入了民用。苏德战争前,德国国防军蒸蒸日上,苏联却出现了伤筋动骨的大清洗。-年间,红军高级将领大部分被枪决,军官总共被枪决1.5万人,元气大伤。在年冬天的苏芬战争中,苏军丢尽了脸面。为了拿下只有万人口的芬兰,苏联投入了百万大军,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原定三四天的战争,打了三四个月,伤亡数十万人。相比之下,德军开战以来还没有败过,希特勒对进攻苏联充满了自信:“我们只要在大门口踹一脚,整座破房子就会倒塌下来。”根据巴巴罗萨计划,德军将用3-4个月的时间,即在冬季到来以前,基本歼灭苏军主力,攻占莫斯科和列宁格勒,推进到伏尔加-阿尔汉格尔斯克一线,基本结束对苏战争。至于苏联剩下的乌拉尔工业区,用德国空军就可以解决了。当时苏联的军事学说认为,未来战争将是数百万人进行的武装斗争,参战双方的最终目标都是彻底消灭敌人。战争将具有极大的规模。在这样的环境、认识和心态之下,苏联大力发展重工业。从年 个五年计划开始,苏联 限度地剥夺农民, 限度地强化劳动纪律, 限度地清除异己,经济、外交和社会生活全部服从军事目的。年二战开始以后,随着德国横扫北欧、西欧,战争的阴云已经笼罩整个苏维埃俄国,苏联的备战工作加快了步伐,其规模是惊人的。-年间,苏联工业生产增加了44%,国防工业的增长比全部工业要快2倍。年军事拨款占国家预算的25.6%,年增加到43.4%。一个又一个重工业基地,在乌拉尔和中亚的荒野中建起。从年到年战争前夕,苏联军队规模从万增加到万,其中大规模机械化部队的建设成为重中之重。根据苏军总参谋部拟定的计划,将组建20个机械化军,配备坦克辆,其中包括辆T-34、KV坦克,这是同期德军坦克和强击火炮总数的5-6倍。苏军相信德军也会这么干,为此甚至导致了苏军总参谋部军事情报局(即格鲁乌,其情报渗透能力比克格勃还强)误判了苏德战争爆发的时间。苏军专家认为,德国要进攻苏联,不是几个月能够完成的,必须应对苏联冬季的严寒。为此,德军要大量采购羊皮袄,这意味着有数百万头公绵羊被宰杀,大量超出日常需要的羊肉涌入欧洲市场,会引起羊肉价格的大跳水。同时,德军必须更换适合寒冷地区的擦枪布以及在严寒地区使用的燃油。基于这样的判断,苏方密切注意欧洲各绵羊产区动向,收集整理各地公绵羊的数量、主要集散地和屠宰中心的情况,格鲁乌局长葛利柯夫每天两次听取欧洲各地公绵羊的价格情况。苏联情报员还费尽千辛万苦搜集德军使用过的擦枪布,偷运大量 灯、 炉和打火机等物品。直到战争前夕,苏方没有发现任何异常,绵羊价格没有异常波动,擦枪油和燃油的配方也没有变化。基于上述情况,苏方虽然知道了德军的大规模集结,甚至知道了德军行动的代号,却认为德军没有做好开战的准备。结果,10小时以后,德军的全面进攻就开始了。在苏德战争开始的时候,德国具有一切有利条件在武器装备上压倒对手。德国本来就是一个工业高度发达的强国,二战爆发以后还占领和控制了几乎整个欧洲大陆。年,德国直接统治区就产煤4亿吨,钢万吨,而苏联的产量仅为1亿5千万吨煤、万吨钢。德国拥有万台金属切割机床,苏联仅有58.4万台,至于机器制造工人,德国超过苏联1倍。德国还有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造出了当时世界上最精良的武器。德国的MP43突击步枪,MG42通用机枪,虎式坦克,88毫米高炮,都是同类武器中 的。在很多人的心目中,德国军队是一支武装到牙齿的军队。但事实上,德军在二战中虽然拥有一些世界上 的武器,数量却严重不足,在大多数时候,德国国防军都是普遍缺乏技术装备的情况下苦苦支撑的。德军与苏联开战的时候,德国及其盟国在边境的主要装备数量就低于苏军,坦克和突击炮是辆对辆,飞机是架对架,火炮和迫击炮是门对门。当时苏联的武器大多陈旧,但是T-34坦克和毫米A-19加农炮都是当时世界上 的主战装备。德军进攻部队只有19个装甲师和14个摩托化步兵师,其余个师都是步兵师,靠着士兵的双脚或者马车进行机动。年冬天,德军从莫斯科城下败退,损失了大量重装备,从此就再也没有恢复过来。第二年春天,德国南方集团军群因为要进行主力方向的作战,装备达到了编制标准的85%,算是情况 的,这还是从其他两个集团军群中抽西墙补东墙才拼凑起来的。总体来看,德军在战争中经历了一个“去现代化”的过程。在苏德战场上,开战时期德军拥有辆坦克,到战争中期的年夏天只有上述数量的三分之二。德军一个装甲师在二战初期装备辆坦克,到年库尔斯克战役的时候,平均拥有坦克73辆,到年,更缩减到54辆。非战之罪也,在战争中,德军主要装备的交换比都优于苏军,坦克经常是一辆换苏联的三四辆甚至更高。但是,德国的坦克经常是损失一辆少一辆,苏联却总是能够造出更多的坦克,直到把德军彻底淹没。在整个战争期间,苏联只有两种主要的坦克,即中型的T34和重型的KV,总共只有五种主要战斗机。相比之下,德军的武器则是五花八门,军队经常随心所欲地提出生产新式武器或者改进现有武器的要求,为了弥补生产能力的不足,德国还搜罗了占领的欧洲各国各式各样的装备。德国一度同时生产着种飞机或改进型。中央集团军群在战争中期装备了型不同的卡车,型不同的摩托车,要储备一百万种配件。一个装甲师投入作战的时候,有96种人员输送车,种卡车,37种摩托车。这是生产企业的噩梦,也是后勤部门的噩梦。德国的武器发展计划同样杂乱无章,仅以飞机为例,就研制过喷气式战斗机、喷气式轰炸机、四引擎远程轰炸机、载重22吨的巨型运输机、无尾翼的隐形轰炸机等,有的远远超越了时代。德国军备部长施佩尔曾经感叹:“我们确实吃了发展计划过多的苦头。假如集中发展少数几项,肯定早就完成了。”为了对付苏联的T-34坦克,德国研究开发了虎式和豹式坦克。但是,生产一辆T-34仅仅需要8千个工时,而同级别的豹式坦克则需要15万个工时,重型的虎式坦克则需要25万个工时。战争期间,德国共生产了辆虎式坦克,辆豹式坦克。苏联却生产了10.2万辆坦克,其中T-34超过5万辆。苏联红军坦克维修部门还抢修了43万辆次坦克、装甲车辆,相当于苏联战时年产量的15倍。年,苏联军工行业的工人工作时间被定为14个小时,有的长达16个小时。大量妇女和少年加入了劳动大军。年,工业部门职工中18岁以下的占6%,而年这个数字增加到15%。年,苏联工业劳动力的一半以上是妇女,在集体农庄,女工的比例几乎为四分之三。整个年,苏联用万吨钢和万吨煤生产出了40门重型火炮和0辆坦克。美国和苏联是二战时期运用大规模流水线生产最成功的国家,战后,两国均成为超级大国。在很长时间里,德国在军备生产上一直没有全力以赴。一次大战后期,德国因为遭受封锁、物资匮乏,国内厌战情绪严重,导致崩溃,希特勒对此深以为戒。二战爆发后,德国没有进行经济总动员,反而花了很大力气搜刮被占领的欧洲各国的农产品。年以前,德国一直不敢削减民用消费品的生产。当时在参战国中,德国人的生活水平仅次于美国。即使在战争的 时期,德国还在生产大量的壁纸,众所周知,这是完全没有军事用途的。而在苏联,战时除了军装就不生产任何服装了,民用服装只能到旧货市场上去买。因此,苏德战争爆发前,德国军备生产长期停滞不前,以飞机生产为例,年飞机产量0架,年架,年架。年,德国百分之九十的军工生产部门仍然执行一班制。年,德国人一周工作周才从年的47小时增加到49.2小时。事实上,德国的军备生产还比不上 次世界大战时期。一次大战时期,德国46.5%的粗钢用于军工,年初只有37.5%。苏德战争的 年,火炮和弹药产量仅为年的四分之一,到年,德国军备生产到达顶峰的时候,弹药产量仍然低于一次大战时期。年1月13日,当斯大林格勒战役的失败已成定局,希特勒才下达一项指令,要求德国转入总体战。2月18日,戈培尔才在一次公开演讲中宣传德国要开展总体战。德国总算把工业生产转入了战时轨道,战争机器全速运转起来。但是,德国的军工生产体系叠床架屋,远远不如苏联。年5月,精明强干的斯佩尔出任军备部长,但是只能管得了陆军的军备。海军军备生产组织权利直到年春才取得,空军军备则由于戈林的阻挠,要等到年8月。而且皮革和纺织品之类基本物资仍由经济部长掌控,至于劳动力的招募和管理,则由德国劳工部长沙克尔负责。施佩尔曾经提出从德国妇女中招募工人,但是沙克尔认为这是伤风败俗之举,不只是她们的精神和感情生活,而且连生育能力都会受到不利的影响,希特勒 也没有同意。即便如此,在施佩尔的天才领导下,德国的军备生产出现了飞跃。年10月,德国开始按照合理化原则组织军备生产,统一多用途部件的规格,合理使用机器和调拨劳动力,交流经验改进工艺。按武器类型设立了指导委员会,并为调拨部件设立了企业联合组织。确保一个工厂尽可能只生产一个项目,但是要做到大规模生产,各种武器的产量迅速攀上高峰。弹药生产的 峰是在年8月,飞机产量的 峰是年9月;火炮和新潜艇的生产是在年12月。年全年飞机产量架,其中战斗机架,是年的6.6倍,坦克产量增长33.9%,达到2.7万辆,火炮增加50.3%,达到8.7万门。但是,这已经迟了。这时候美英的轰炸机已经在德国上空铺天盖地了。为了摧毁德国的战争潜力,美英航空兵是下了大力气的。一次轰炸行动,美英往往出动一千架重型轰炸机和同等数量的远程护航战斗机。整个对德战略轰炸行动,美英损失飞机4万架,空勤人员死亡超过9万人,死亡率仅次于德国的潜艇部队。德国人被炸死炸伤余万人,无家可归者万人,不得不把万人和一半以上的空军用于防空作战。年5月12日以后,英美空军调整了战略轰炸重点,集中轰炸德国的燃料工厂。施佩尔说:“这是决定这场技术战争胜负的一天。”到7月,德国所有的主要炼油厂都被盟军的轰炸破坏,失掉了90%的燃料供应。巴顿曾说:“我的士兵可以吃皮带,但坦克必须加油。”德国生产出来的大量武器,因为缺乏燃料和运输工具,根本无法投入前线作战。生产再多,又能奈何?何况本来就生产得不多。年6月,英美开辟了第二战场。德军不仅要与全欧洲几乎所有国家作战,而且要和未来两个超级大国同时作战。仅仅一次诺曼底登陆,盟军就投入总兵力约万人,飞机架,舰艇余艘。到年1月,德军在西线靠着0辆坦克对付盟军的辆坦克,在东线靠着4辆坦克和自行火炮对付红军的10辆坦克。至于飞机数量差距更大,在东线,德军以1架战斗机对付红军的15架,西线则更为悬殊,美国陆军航空队在年1月1日保有飞机为架(其中作战飞机架),主力都集中在欧洲战场。德国的陆军和空军被盟军航空兵打得基本上没有还手之力。例如,年7月25日,在西线德军精锐的李尔装甲教导师阵地上空,先是来了一波波雷电式攻击机,两分钟一个批次,每次50架,投下了无数高爆炸弹和凝固汽油弹。架中程轰炸机随之而来,投下一串串磅重的炸弹。尘埃尚未落定,又来了铺天盖地的重型轰炸机群,这是1架B-17空中堡垒和B-24,投弹吨。收尾的是架P-38闪电式战斗轰炸机,再次用杀伤炸弹和凝固汽油弹把阵地炸成一片火海。一天之内,这个装甲师防守地域变得象月球一样荒凉,官兵被炸得只剩一半。当美军第3装甲师扑上来的时候,李尔装甲教导师只有7辆坦克还有战斗力。 次世界大战是堑壕战的高峰。对于由铁丝网、机枪和堑壕组成的防御阵地,各国军队几乎都没有找到好的办法,基本上谁进攻,谁倒霉。在索姆河战役的 天,仅英军就伤亡6万多人。在这种情况下,没有多少战术可言,战争成了胶着战、消耗战。从年开始到年战争结束,西线交战各方丧师数百万,战线却没有多少变化。但是,正如英国军事学家富勒指出的,到了一战后期,由于飞机、坦克等用于军事,机动性得以再生,进攻再次成为一种优势的战斗形式。年英军发起的康布雷战役已现端倪,年8月,英法联军实施亚眠战役,投入坦克辆,在飞机的配合下,当日突破德军纵深11千米,歼敌2.7万人。大规模坦克部队和飞机出现以后,堑壕战僵局的改变,已经确定无疑了。在一战以后,欧洲各主要军事大国的有识之士均意识到机械化战争的来临。英国有里德尔·哈特、富勒,法国有戴高乐,德国有古德里安,苏联则有图哈切夫斯基。后来由于大清洗,图哈切夫斯基被杀,大纵深作战理论没有持续深入地贯彻下去。在战争中后期,德军已经打不出一次像样的闪电战。闪电战对付缺乏战略纵深的小国最为有效,对付苏联这样的大国就不行了。年德军进攻法国,战场面积19.38万平方公里,德军平均每51平方公里有一架飞机,每75平方公里一辆坦克,而在年进攻苏联的时候,战区面积为.万平方公里,平均每平方公里只有一架飞机,每平方公里一辆坦克。德军年在西欧日均推进速度为30公里,以这样的速度,要打到巴巴罗萨计划设定的伏尔加-阿尔汉格尔斯克一线,要连续不断地走一百天,这还不算苏联恶劣的气候、落后的道路给装备带来的严重损耗。古德里安在谈到对苏作战的原则时说:“一切在于快!要快的让敌人得不到喘息的机会,快的让敌人没有爬起来的机会,没有从容集结兵力和布防的时间。一旦它爬起来,做好了搏击的准备,你就很难再打倒它了。因而迅速攻克敌方首都,对着敌人的神经中枢戳一刀,敌人的抵抗便会陷入瘫痪。”因此,一旦苏联依靠广阔的战略纵深,把战争打成了持久战,闪电战威力顿失。在年的库尔斯克战役中,靠着层层的雷场、反坦克壕以及纵深兵力配置和火力配系,挡住了德军最强大的装甲部队的突击。而且,德军逐渐失去了闪电战的物质条件。战争后期发展起来的虎式坦克,其装甲防护力和火力惊人,但是机动能力不行,跑公里就得加油,跑0公里就得送回工厂大修,经常出现机械故障,又容易陷入沼泽之中。豹式各方面都不错,可惜数量太少。闪电战所依赖的进攻型空军情况则更加糟糕。随着英美对德战略轰炸的全面展开,德军不得不把飞机生产的重点放在防空的歼击机上,而不是用于支援地面部队的强击机和轰炸机上。就连有限的歼击机,也主要用于西线和本土防空作战。从年3月起,德国作战飞机在西线的损失就开始持续大于在东线的损失。年7月初,德国空军共有飞机架,仅仅7、8月两个月里就在东线损失了架、在地中海损失了架、在本土防空中损失了1架,合计损失架,几乎丧失了一半的作战力量。年初,东线德军与苏军飞机的对比是架飞机对架,年6月则是架对架,根本谈不上在东线掌握制空权或者有效支援地面部队。不仅如此,德军连组织防御也非常困难。德军在防御上基本遵循的是年鲁登道夫时期的模式,即由步兵分队实施纵深防御,兵力主要用于预备队而不是配置在一线。当敌人进攻的时候,一线兵力可以适当后撤,然后发动迅猛的反突击击退入侵者。西方研究苏德战争的权威学者Glantz指出,这样的防御要行之有效,需要三个条件:一是有足够的步兵建立防御纵深;二是敌方步兵没有实现摩托化,无法迅速发展进攻;三是德军指挥官要有因地制宜选择防御地点和灵活处理的权力。但是,在战争的中后期,三个条件一个也不具备。由于兵力枯竭,德军一个师的防御正面很宽,无法形成兵力纵深配置,很多地域不得不通过大量布雷来代替。苏军的快速机动能力已经在德军之上,一旦突破,德军根本来不及构筑下一道防御体系。更重要的是,希特勒完全剥夺了德军指挥官灵活防御的权力,而是坚持寸土必争,不得放弃任何重要的交通枢纽和筑垒地域。日耳曼民族打仗一直有委托式指挥的传统,上级只是告诉下级战斗应当达成的目标,至于具体怎么打,由下级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掌握。正如十八世纪普鲁士名将塞德里兹所说:“在会战之后,国王可以随他的意思来处分我的头脑,可是在会战之中,他却应准许我用自己的头脑。”但是,苏德战争后期,德军的优良传统荡然无存,只能听任苏军包抄、包围和最终歼灭。年夏,德军猛扑高加索油田,苏联巨大的战争机器有因为缺乏燃料而停止转动的危险。渡过伏尔加河参加斯大林格勒巷战的苏军官兵,平均存活时间不超过24个小时。年9月,在斯大林格勒外围战中,德军霍斯的装甲集团军所向披靡,苏军节节后退。一个步兵师因为逃亡人员过多,师长下令全师列队,在训话之后,他举起 ,走向前排,挨个数数,每数到十,就把士兵当场枪决,直到把弹匣中的子弹全部打光。对古罗马历史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这就是有名的十一抽杀律,一种专门针对临阵脱逃的部队的刑罚。俄罗斯对此并不陌生,沙皇军队中就盛行此法。年,为了提高刚组建的苏军的战斗力,托洛茨基也动用过十一抽杀律。根据AntonyBeevor的记载,在整个斯大林格勒战役中,苏联内务部队总共处决了13名军官和士兵。二战期间,仅从档案记载的数据统计,被苏联军事法庭判处死刑的官兵有15.7万人。国运相赌的残酷战争中,在一切为了胜利的前提下,生命只是低值易耗品。对此,苏联的选择是简单而毫不犹豫的。年9月,德军在进攻列宁格勒时,把苏联的老弱妇孺赶在前面,防守部队一时不知所措。斯大林得知后,立即下令不要心慈手软,要狠狠打击敌人及其帮凶。当年11月17日,斯大林发布号训令,指示苏军组建特遣部队,穿上德军军服,在敌后焚烧和毁灭居民点,以激起苏联平民对于德军的仇恨。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为了躲避苏军的狙击手,德军常常诱使苏联的小男孩与小女孩帮他们去伏尔加河边取水。红军发现以后,对这些孩子毫不留情地予以射杀。艾森豪威尔在回忆录中还记述了这么一件事。战后他见到朱可夫元帅,谈到盟军对如何通过德军的雷场深感头疼。朱可夫告诉他,地雷有两种,一种是防步兵的,一种是防坦克的。当苏军面临雷场的时候,步兵直接发起攻击,就像通过无雷区一样。步兵在这个过程中因为触雷造成的损失,不会比通过德军重兵防守的无雷区大。只要步兵在雷场那边建立了桥头堡,工兵就可以从容地扫除其他地雷,为装甲部队的跟进扫清障碍。艾森豪威尔感叹,这种做法确实有效,但是盟军是万万学不来的。为了防止内部的叛乱,苏联甚至把整个整个的民族流放。从年至年,伏尔加流域日耳曼族、车臣族、印古什族、克里米亚鞑靼族等10个民族被迫从它们的传统居地全部迁移到遥远的中亚和西伯利亚地区,原来的自治共和国和自治州的建制被撤销。连同被部分强行迁移的少数民族在内,总共达余万。苏德战争期间,双方军队都出现了大量针对平民的暴行。但是德国国防军的暴行主要是执行命令,而苏军的暴行则多是自发的,是军纪败坏的结果。在莫斯科战役中,古德里安的第2装甲集团军前有强敌,后无援军,所有的坦克和装甲车辆都被冻住,官兵们依然冒着零下52度的严寒,徒步发起进攻。当苏联在莫斯科城下开始大反攻的时候,德军部队就地转入防御,在风雪中苦苦支撑。在斯大林格勒战役后期,被包围的德军第六集团军10万残军每人每天只能分配到一片面包,15个人分食1公斤土豆,每人每天只能领取30发子弹。即使这样,饥寒交迫的德军还是忠实地执行了希特勒抵抗的命令,给进攻的苏军造成了巨大损失。曼斯坦因曾经谈到,“有许多指挥官和参谋人员在假期届满之后,纷纷飞回包围圈中,这已经是一件令人痛心的事情。这些军官——有许多都是系出名门的,例如俾斯麦和比罗的后人——他们自己都坚决要求返回部队,这证明德国军人的自我牺牲和袍泽友爱传统经得起最严格的考验”。在战争的 阶段,德军几乎与全世界作战,四面楚歌,稍有理智的人都认识到战败已成定局,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德军的士气还是没有出现整体性崩溃。在整个战争过程中,德军可以被歼灭,可以投降,但是很少出现溃不成军的情况。蒋纬国二战爆发前在德国国防军受训,他发现德军的入伍训练“都是以班为单位完成的,让士兵从一开始就有集体概念,培养自己是集体一员的习惯,换句话讲就是训练士兵如何协同作战。比方说,当军队接近战线时,在敌人火力下,一个班只准一个兵前进,其他都是火力掩护,后面的先跃进,在状况许可之下,可以有两人一起行动,但是人数不能再多。火力掩护者不需要一直使用武器,只要有准备,前进的人就能得到安全的保障。德军如此的用意是训练军队团体行动,不塑造个人英雄”。美国记者威廉·夏伊勒则在《柏林日记》中谈道,二战时期的德国国防军与一战时期相比,军官和普通士兵之间那种巨大的鸿沟消失了,“他们好像就是置身在一个大家庭之中。甚至连敬礼都有了新的含义:普通士兵之间也经常相互敬礼,这对他们来说更多的只是一种问候,而不是对于更高级别的军衔的一种认同。在咖啡厅、餐厅、餐车以及在卸下了责任的业余时间里,军官和普通士兵们可以围坐在桌子旁自由地交谈,而这种交谈是一种男人与男人之间的对话。这样的情景在上次世界大战中几乎是不可想象的。”作为一个后起的单一民族国家,德国的民族凝聚力超过苏联。在苏德战争中,苏军曾经出现大量叛军。曾任集团军司令、在莫斯科保卫战中立下大功的弗拉索夫是 的一个,他投降后曾经组织了10万俄罗斯解放军。此外,德军中有一些师级、团级的俄罗斯 ,甚至还有80多名驾机叛逃的苏联飞行员组成了一个由原苏联空军上校维克托·马尔采夫指挥的战斗群。如果再加上为德军提供后勤服务的人员,苏联人在德军中的人数将近百万,死亡超过20万。但是德军则没有出现为苏军作战的情况,只有不到一万的德军战俘为苏军提供战场宣传服务。苏联曾经想过组织一支为苏军打战的德军部队,没有成功。如果追溯到德国人的深层心理,就会发现,在这个民族严谨、刻板和高度服从的表面下面,是一颗永远躁动不安的心灵。在上古时期,日耳曼人一直在迁徙、战斗,一个又一个部落在罗马军团的刀剑下全体覆灭。在中世纪,北欧的海盗让整个欧洲不得安宁。到了现代,理性主义大行其道,但是那种来自民族集体无意识的深层次的气质始终没有消失。苏德战争对战后的苏联影响深远:在随后的几十年中,苏联发展成为一个超级大国。它把 个人造卫星送上了太空,它的核武库能够把世界毁灭数次,它的制度、文化和生活方式也曾被一些国家效仿。另一方面,战争又进一步强化了苏联的国家体制、经济结构和军事战略。二战后,苏联又开始认认真真地准备第三次世界大战,一直准备到民穷财尽,苏联解体。链接:九十年前的东北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nansilafu.com/nfzz/495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